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
:::
Menu
:::

原力亮點

光復鄉馬太鞍部落 陸稻保種推廣

瀏覽次數:685次

    振興花蓮及宜蘭地區原鄉農產業為本場核心業務之一,本場致力於保存原鄉作物種原、研發改良生產技術,輔導部落轉型有機及友善環境之生產方式,並結合在地特色及傳統文化,以發展原鄉多元化特色產業。為增加產品附加價值,融入在地原鄉特色元素與文化,透過地產地消、體驗農遊的方式推廣,讓民眾學習部落文化及參與體驗,進而支持購買及發揮口碑行銷之效益,有助於促進在地特色農產業之永續經營。

圖片1:本場收集了247個品系的陸稻,每年會輪流種植不同品系,維持稻種活力
►圖片1:本場收集了247個品系的陸稻,每年會輪流種植不同品系,維持稻種活力

    本文以本場輔導光復鄉馬太鞍部落陸稻保種復育為例,說明本場協助部落復耕古老陸稻之外,也協助辦理傳統陸稻生產利用之田野訪查,以陸稻稻米開發特色餐點及加工產品,設計酒釀及掃帚製作DIY體驗活動等,並規劃遊程、舉辦體驗推廣活動,作為部落發展特色陸稻產業及延續傳統農耕文化之參考。

圖片2:光復國小學童下田插秧,學習部落傳統農耕文化
►圖片2:光復國小學童下田插秧,學習部落傳統農耕文化

保種與利用

    本場多年來不斷收集與保存作物遺傳資源作為育種材料,在陸稻方面,累計已收集了247個品系,其中可能具有抗逆境、抗病蟲害或特殊機能性的基因。因應全球暖化、氣候變遷,育種人員正著手從中篩選適合的性狀,期能育成耐逆境的新品種,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也分析其中機能性的成分,期能加以利用,以提升產品價值、增進國人健康。

圖片6:由左至右為Cilipeday精米、糙米及未脫殼米
►圖片3:由左至右為Cilipeday精米、糙米及未脫殼米

     由於農業生產環境不斷變動,除了本場進行保種外,也需要農民持續在土地上種植這些種原,確保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為鼓勵部落農民種植古老地方品種、推動農民保種,有必要加強宣導古老地方品種的特色與保種的重要,並促進古老地方品種的利用與消費,進而提高農友的種植意願。透過保種與活用,不但保存了多樣化的珍貴種原,也延續了傳統農耕文化,創造出在地新興產業的契機,為青年回鄉發展鋪路。

 

阿嬤難忘的味道

     在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黃啟瑞的引介下,前年開始,本場進入光復鄉馬太鞍部落,提供多種陸稻種原、設置採種田,協助育苗、插秧、栽培管理等。去年協助部落種回古老的黑芒紅米稻種Cilipeday,勾起部落耆老吳連妹阿嬤小時候看著長輩製麴做酒、一起品嘗的美好回憶,卻記不清楚傳統酒麴的配方,因此本場特別委託陳美齡及鄭惠敏兩位輔導老師陪伴族人找回傳統作法。

圖片3:本場和馬太鞍部落公私協力,推廣古來種陸稻米食之多元化應用
►圖片4:本場和馬太鞍部落公私協力,推廣古來種陸稻米食之多元化應用

     從查閱相關文獻、訪談耆老、到電光、港口等部落請益及採集釀酒植物,陸續盤點出部落以前製麴時可能會使用的植物,包括:荖葉、過山香、艾草、七里香、九層塔、雞屎藤、薄荷、毛柿葉、柑橘皮或葉、大葉田香、山素英等。從前部落人家各有其偏愛的口味配比,沒有統一的食譜,製麴時,族人依當時季節植物及個人喜好,採用不同的植物種類與比例,製出各家獨門的酒麴。

圖片8:輔導師和部落族人找回傳統釀酒植物包括:荖葉、過山香、艾草、七里香、九層塔、雞屎藤
►圖片5:輔導師和部落族人找回傳統釀酒植物包括:荖葉、過山香、艾草、七里香、九層塔、雞屎藤

    輔導老師與耆老討論各種可能的酒麴配方,製作出不同酒釀,帶到當地社區福氣站讓部落耆老們品嘗、比較,在一次次試做、調整配方後,酒釀越來越接近阿嬤記憶中的味道。在採集植物及試作過程中,還發現了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大葉田香、山素英等釀酒植物,原來這些植物就一直長在部落裡,讓族人感到振奮。

好好吃-紅糯米大變身

     從前Cilipeday在部落是珍貴稀有的,生活富裕且勤奮耕作的人家才能品嘗這種糯米飯,蒸煮時香氣四溢,鄰居聞香、羨慕不已,而一般人只有在結婚喜慶時才有機會吃得到。古來種陸稻除了做成米飯、酒釀等傳統食用方式之外,配合現代人的飲食習慣,為拓展更多應用面向,本場農產加值打樣中心協助規劃加工可行方向,利用打樣中心的焙炒、粉碎設備及茶包機,將Cilipeday古稻米泡水焙炒後,製成玄米茶及米穀粉。

圖片5:輔導師陳美齡和部落族人黃俊龍至本場打樣中心參觀設備及討論可行的加工方向
►圖片6:輔導師陳美齡和部落族人黃俊龍至本場打樣中心參觀設備及討論可行的加工方向

    由於Cilipeday糙米呈現橘紅色,玄米茶茶湯亦帶有淡淡粉橘色,頗為誘人,並散發米飯香。米穀粉則可運用於餐點的製作,取代部分麵粉的使用,料理達人利用Cilipeday米穀粉,做出米蛋糕、米餅乾、米貝果、米濃湯等西式餐點,增添了新的口感與特色。

圖片4:Cilipeday酒釀蛋糕及米雪球餅乾
►圖片7:Cilipeday酒釀蛋糕及米雪球餅乾

    米飯除了傳統的HaHa吃法外,也嘗試利用天然食材的顏色為Cilipeday白米飯增添色彩,包括:薑黃、山苦瓜、蝶豆花、番茄等,豐富視覺呈現,搭配野菜、鹹豬肉,再加上簡單的調味,就是好看、好吃又營養的飯糰。

好好玩-掃把、酒釀體驗趣

    Cilipeday脫穀粒剩下的稻穗枝梗,是製作掃帚的好材料。從整理稻草、抽出稻穗、對齊綁成小束、集合小束綁成大束、握把整束分段綁緊、修整刷毛,過程頗有挑戰性,只見耆老身手俐落、毫不馬虎的做出掃帚來。輔導老師將步驟拆解,重新規劃製作流程,讓一般人可以在部落耆老指導下掌握技巧,按部就班做出獨一無二的掃帚,整個過程需耗費不少時間,親子協力、趣味橫生,留下難忘的回憶。

圖片9:部落耆老吳連妹阿嬤指導小朋友製作掃帚
►圖片8:部落耆老吳連妹阿嬤指導小朋友製作掃帚
 

     讓耆老魂牽夢縈的傳統酒釀,在輔導老師巧思設計下,製作過程也轉換成讓人五感全開的DIY體驗活動。蒸煮Cilipeday米時,米香四溢,讓人不自覺流口水,煮熟後倒扣出來,撥開攤平降溫,加入適量的冷開水拌勻,讓米飯粒粒分開,等米飯不燙手時,即可加入酒麴拌勻、裝瓶,在飯的中間用手指挖出一個洞,再蓋上蓋子。酒釀帶回家後,可以觀察氣泡產生的情形,等氣泡產生趨緩,就可以放到冰箱保存,也可依個人喜好延長發酵時間。

    參與體驗活動的民眾表示不虛此行,認為這樣的農業文化體驗活動值得參加。對於族人找回陸稻傳統文化的付出,非常感動,自己親手混拌煮熟的古來種稻米與酒麴,製作阿嬤記憶中的酒釀,不但有趣、更是別具意義,還學到了各種釀酒植物及酒麴製作。製作掃帚,則是民眾的初體驗,發現原來稻米除了食用外,它的植株還可以做掃帚,也學到不少技巧,如:刷毛的部位,分小撮編繫起來,讓刷毛整齊開展,不但美觀,更可以增加掃地時的接觸面積。

結語

    光復鄉馬太鞍部落古來種陸稻Cilipeday復育後,做出阿嬤懷念的酒釀,開發多樣化創意米食,重現百年陸稻樸實的美味,也製作稻穗掃把,掃出陸稻的懷古新趣!古老稻種走出冰箱、重新回到部落的土地上,不再只是保存在阿嬤的記憶裡。原來祖先的陸稻能做出這麼多變化,具有多元化應用、發展六級化產業之潛力,部落族人看到傳統作物的新契機。

圖片7:用雙手製作阿嬤記憶中的酒釀,不但有趣、更是別具意義
►圖片9:用雙手製作阿嬤記憶中的酒釀,不但有趣、更是別具意義

    今年一期作,在馬太鞍部落青年黃俊龍夫妻等有志之士的努力下,部落開始自主育苗及種植,並邀當地光復國小來參與,學習傳統農耕文化。透過做中學的食農教育,不但讓學童認識餐桌上食物的生產過程,古老的cilipeday陸稻也串接起祖先的文化與智慧,激發族人保種復育的決心與向心力,讓這個古老的品種得以代代相傳。

文章作者: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曾竫萌副研究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