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
:::
Menu
:::

本場新聞

首頁 > 最新消息 > 本場新聞 > 撒奇萊雅族廚房小旅行 八堵毛溪採野菜、放風箏

撒奇萊雅族廚房小旅行 八堵毛溪採野菜、放風箏

   line分享-另開新視窗 facebook分享-另開新視窗
瀏覽次數:2593次

編號:1061105

靜靜流過花蓮市北邊的八堵毛溪,這時岸邊的蘆葦花正含苞待放,撒固兒部落的媽媽對著遊客說,「一年只有這個禮拜可以採集,含苞的蘆葦花,又稱毛筆菜,晚了,就只能作掃把了!」這是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與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合作,於11月4日舉辦的廚房小旅行活動,帶領消費者拜訪生活在山海河流間的撒固兒部落,進入撒奇萊雅族的廚房。

撒固兒部落族人敲擊木鼓邀請大家一起來跳招集舞,歡迎大家來部落體驗傳統生活,揭開活動序幕。本次行程安排訪客參觀野菜市集,採集蘆葦心、林投心,到八堵毛溪流域溼地採集豆瓣菜、小魚蝦、田螺。接著到部落教室處理各種食材,和耆老一起準備及享用傳統料理。餐後,老師帶領大家,製作Sakizaya傳統風箏,風箏是Sakizaya的童玩,也是過去傳遞訊息的工具。透過實地參訪、解說、體驗及動手做,遊客們對Sakizaya文化傳說與典故有了更深的認識。

范美玲場長表示,部落廚房小旅行活動是希望把花蓮的原住民飲食文化找回來,並進一步推廣給民眾認識而保留下來,也利用機會向耆老請益,收集部落古老的作物種原,期望從中挖掘出能適應極端氣候的種類,開發栽培技術、恢復種植,建立部落特色農產業。O’rip負責人黃啟瑞則強調,吃風味餐不是認識部落文化的重點,因此廚房小旅行的遊客必須跟著族人採集食材,幫忙部落媽媽一起準備料理,過程中可以學到傳統飲食倫理,並認識這些料理背後的飲食文化。

目前野菜市集供應的時令野菜,包括刺莧、林頭心、苦茄、山蘇、蘆葦心及蘆葦花等,撒固兒自治委員會委員長黃金文一一解說野菜的稱呼與吃法,其中林頭心因為林頭葉多刺、處理不易,是重要賓客來訪時才會特別準備的珍貴食材。認識了新奇的野菜後,遊客也利用機會採買回家試試看。

部落前頭目黃德勇帶領遊客走訪撒固兒的聚集地,他說部落以前的聚集地遍及花蓮火車站以西,被日本人趕退到德興運動場附近,後來颱風帶來的大水淹沒國福一帶,部落才又搬遷到現址。Sakizaya的聚集地一直遭到其他群族的侵擾,直到1878年的達固湖灣事件後與清軍對抗失敗,迫使族人逃散,隱藏原來的族群身分而混居在阿美族中,直到2007年才得以為薩奇萊雅族正名。頭目帶大家參觀部落的天然湧泉,現則由業者經營為開心魚池,他表示以前祖先在這一帶每8年種下一圈刺竹以保衛家園,後來被清兵放火燒盡,現在已被其他的竹子取代了。

頭目還帶遊客下到八堵毛溪的濕地找水菜,遊客踩著冰涼清澈的溪水尋找,果然發現了一叢又一叢的豆瓣菜。回到部落教室,部落媽媽帶領大家處理、揀選及清洗各種野菜,有蘆葦心、蘆葦花、豆瓣菜、芋頭葉梗、田螺等食材,媽媽們利用川燙、清炒、煮湯等簡單的料理方式,保留食材的原味及營養,美味更加分,連小朋友也吃的津津有味,把菜吃光光。

「好像八角形的大星星,好想飛飛看!」小朋友看到Sakizaya傳統風箏時這麼說著。部落青年李喨翌說,風箏是撒奇萊雅族用來傳遞訊息的重要工具,風箏上具有藤製的弦,飛翔之際會震動發出聲響,藉以嚇阻敵人,混淆敵人的視聽,此外,也利用風箏打密碼發訊號,指揮族人作戰,夜間則可掛上火把施放。傳統的風箏是用構樹樹皮製作,樹皮愈薄可以飛的愈高,本次DIY體驗則以油紙替代。

花蓮農改場表示承蒙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的支持,得以進一步將地產地消的概念結合原住民傳統文化,邀請O’rip團隊攜手合作,推出【尋原味】花蓮人廚房的穿梭旅行的系列活動。透過部落深度體驗活動,除了讓訪客對各原住民族的文化留下深刻印象,也讓該場在原住民農產業輔導工作上,產生更多的啟發,打開未來合作的契機,探索部落農遊的更多可能。後續還有2場次小旅行活動,將陸續於O’rip臉書專頁發布,歡迎有意參加的民眾來關注。

 

 

本則訊息提供人員

撰稿人

電話:03-8541881
e-mail:jmt@hdares.gov.tw

農業推廣課副研究員曾竫萌

新聞聯絡人

電話:03-8541881
e-mail:jmt@hdares.gov.tw

農業推廣課副研究員曾竫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