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
:::
Menu
:::

本場新聞

首頁 > 最新消息 > 本場新聞 > 古老旱稻的米香 傳遞馬太鞍部落保種復育的心意

古老旱稻的米香 傳遞馬太鞍部落保種復育的心意

   line分享-另開新視窗 facebook分享-另開新視窗
瀏覽次數:1465次

編號:1081108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為保存珍貴作物種原,自20年前就到花蓮各部落蒐集陸稻種原,收藏陸稻品系達247種,在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負責人黃啟瑞的奔走促成下,花蓮農改場蒐集的陸稻種回光復鄉馬太鞍部落,展開了馬太鞍古來種陸稻復育之路,讓古老陸稻米食再度傳香,並賦予新生命。

為推廣古來種陸稻米食之多元化應用,花蓮農改場於11月30日辦理米食品嚐體驗活動,馬太鞍族人及花蓮場研究人員分享古來種復育的歷程與心得。展示應用馬太鞍cilipeday稻米製作出的玄米茶、米貝果、酒釀蛋糕、米餅乾、米濃湯,也少不了阿美族傳統米食的HaHa。讓參與人員品嚐比較不同古來種陸稻米飯的滋味,自己挑選喜愛的野菜及食材,加入古來種米飯裡,包成飯糰。

花蓮農改場杜麗華場長表示,該場致力蒐集在地原住民特色作物種原,從去年開始和馬太鞍部落合作復育古來種,協助復興傳統農耕文化,另一方面因應氣候變遷,從這些古來種可以篩選出抗耐逆境的因子,作為品種改良的材料,增加作物抵抗極端氣候的能力。該場宣大平秘書表示,得知馬太鞍吳連妹阿嬤及族人有意復育傳統陸稻後,便協助育苗、栽培管理等,今年更找陳美齡及鄭惠敏輔導老師,陪伴族人進一步活化利用傳統陸稻,如:製作傳統酒釀及創意米食等更多的產業應用,讓古老的陸稻重回生活中,也希望藉此案例,將該場蒐集的247個陸稻品種回到更多的部落、復育活化。

馬太鞍部落返鄉族人黃俊龍負責古來種陸稻田的管理,他分享當初自己遲疑能不能種成功,因為從來沒種過,一天到晚在拔草,只能邊做邊學,向農改場請教,更突發奇想參考水稻管理方式,於陸稻生育初期灌水以減少雜草,他也發現古老稻種生命力旺盛、生長快速。管理過程雖然辛苦,他仍希望未來這稻種能持續在部落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吳連妹阿嬤以族語分享,說這種cilipeday陸稻很珍貴,以前在結婚喜慶才能吃到,可是她在15歲以後就沒吃過了,因為管理、收割及打穀很麻煩,漸漸就沒有人種了。因為自己喜歡這個米的味道,所以就保留了一些種子,堅持每年種一點,近年因年老力衰才沒有種植,一直放在冰箱裡。族人陳美蘭表示,阿嬤很感謝黃啟瑞、農改場及很多朋友的協助,讓古來種重新在部落延續,找回她心心念念的味道,讓她想到爸爸媽媽的味道,更希望後代能夠嘗到這個好味道。過程中,阿嬤擔心稻種冰太久會長不好,因此每天去巡田、提醒俊龍要去拔草。

陳美齡老師分享,這批珍貴的古來種在今年一期作收割前夕,適逢颱風來襲,部落不分老少動員起來,光復、壽豐的青農也來幫忙,得以及時搶收、躲過風災,把大家的向心力凝結起來。由於cilipeday稻殼長有長芒,無法使用一般的脫粒機,因此黃俊龍搬出老舊的傳統打穀機、他的父親親手修補外網上的破洞,讓脫穀得以完成。

為拓展古來種陸稻的應用面向,輔導老師陪同部落族人到花蓮農改場打樣中心諮詢可加工方向,並學習利用打樣中心的設備,開發製作出玄米茶及米穀粉。也邀請彩虹魚烘焙坊、老鼠貝果、料理達人潘朵拉及二姊,利用陸稻製作出米蛋糕、米餅乾、米貝果、米濃湯及創意飯糰,於活動當天展示及開放品嚐,受到大家讚賞不已。

彩虹魚烘焙坊利用古來種稻米的酒釀製作蛋糕,糕體濕潤、甜度適中、後韻有酒香,以米穀粉製作三種口味的雪球餅乾,成品酥鬆可口。老鼠貝果的巴叔剛從加拿大蒙特婁回來,便利用古來種米穀粉結合蒙特婁的貝果製作方式,做出一甜一鹹兩種口味的米貝果,非常有嚼勁、可嘗到米香。潘朵拉利用米穀粉製作米濃湯,以木鱉果增添色彩,為增加口感,更用古來種稻米製作鍋巴,再加入濃湯中。二姊的彩色飯糰,利用不同的古來種陸稻加上天然食材的顏色,包括:薑黃、山苦瓜、蝶豆花、番茄及原味,讓不同的稻種有不同的視覺呈現,搭配清燙過的野菜,再加上簡單的調味,就是好看又好吃的飯糰。馬太鞍族人則教大家傳統的HaHa吃法:用手將飯捏成球,配上傳統鹹豬肉,也是百吃不厭的簡單飯糰。

原來,傳統的陸稻也能做出這麼多變化,我們期待那些快被遺忘的古來種,能夠再回到部落生活中,成為在地產業的新契機,讓馬太鞍部落更有信心規劃明年的插秧計畫!

本則訊息提供人員

撰稿人

電話:03-8541881
e-mail:jmt@hdares.gov.tw

農業推廣課副研究員曾竫萌

新聞聯絡人

電話:03-8541881
e-mail:jmt@hdares.gov.tw

農業推廣課副研究員曾竫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