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場新聞


首頁 > 最新消息 > 本場新聞 > 新社噶瑪蘭族廚房小旅行 遇見里山里海的和諧共生

新社噶瑪蘭族廚房小旅行 遇見里山里海的和諧共生

瀏覽次數:3911次

編號:1051207

東邊迎著太平洋的海風,位於豐濱鄉台11線旁的新社部落,保存了全台最完整的噶瑪蘭族文化,為促進原住民農產業朝六級化發展,將地產地消的概念結合原住民傳統文化,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與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合作,於12月17日舉辦「噶瑪蘭族廚房小旅行」活動,帶領消費者拜訪臨海而居的新社部落,進入噶瑪蘭族的廚房。

新社社區發展協會負責接待本次行程,安排訪客到當地的噶瑪蘭文化中心,體驗巫師的祭儀與祈福,解說噶瑪蘭族祖先從宜蘭遷徙、落腳新社的故事,帶訪客採集、處理野菜及海菜貝類等傳統食材,體驗傳統料理的新鮮滋味,並動手採集林投葉編織阿里鳳鳳。協會總幹事潘國祥也跟訪客分享他們對里海生態環境保育的努力,守護岸邊的珊瑚礁,落實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里山倡議精神。

「祖先當年乘坐整支原木做成的船,從宜蘭飄洋過海而來,看到岸邊的拉拉板山,便從這裡上岸,我們稱之為巴特虹岸」潘國祥說,噶瑪蘭族對祖靈十分崇敬,從事捕魚、打獵或其他活動,都會進行祭儀祈求祖靈的庇護,潘烏吉女士是噶瑪蘭族碩果僅存的最後一位巫師,特別來為訪客進行傳統祈福儀式,讓訪客接受祖靈的保佑,並品嘗祭祀用香純的黑色酒釀,這是部落青年依照耆老的回憶與口述復刻傳統酒釀,最近2年試作成功,才得以限量生產。

新社部落依山傍海,「噶瑪蘭族是種稻的民族,選擇適合種水稻的新社落腳」潘國祥說,造就了層層疊疊的海梯田,族人的食材採集也橫跨山海,從住家旁到山邊的翼豆、昭和草、刺蔥、香蕉心、月桃心等各種野菜,海裡依季節有洄游的魚類,如飛魚、鬼頭刀、白帶魚等,潮間帶更是抓寶勝地,有鹿角菜、紫菜、龍蝦、貝類等各式食材。部落族人帶領遊客上山下海採集各種食材,讓遊客五感全開,跟著媽媽一起參加的吳小弟採了好多野菜,還嘗到各種食材現採現煮的鮮甜好滋味,直呼太好玩了、下次還要再來,遊客潘朵拉則說「第一次在海邊現吃剛從礁岩採下的貝類,沒想到肉質是脆的,又這麼鮮甜,真是意猶未盡」。

部落青年宮莉筠說「阿里鳳鳳」是噶瑪蘭族的「情人便當」,以前噶瑪蘭族女生為了討好喜歡的男生,會特別去採集林投葉,編織成容器後把食材包進去,方便情人外出工作時攜帶。訪客都是第一次體驗採集林投葉,除去葉子上的刺,再編織出造型可愛的阿里鳳鳳,有兩隻突出的角就像皮卡丘,非常有趣,「原來編織阿里鳳鳳不太容易,不過最後還是完成,所以特別有成就感」遊客陳小姐說。

部落青年林玉妃教大家如何處理各式野菜,煮成部落家常的七菜一湯,一鍋湯裡同時有七種野菜;阿龐大哥帶領遊客製作香蕉糯米飯,搗打後變成香蕉麻糬,潘國祥的媽媽則解說示範各種海鮮海菜的料理方法,包括紫海膽、紫海菜、斗笠貝、綠絲海菜等等,「我們通常就是用辣椒、大蒜、鹽巴拌一拌,就可以吃到鮮美的海滋味」潘媽媽說。O’rip表示,廚房是最接近文化的地方,尋原味的部落廚房小旅行設計包括了食材課、烹飪課、食器課及飲食倫理課,讓遊客從 「土地到餐桌」 來深入認識體驗部落文化。

花蓮農改場表示今年承蒙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的支持,得以進一步將地產地消的概念結合原住民傳統文化,邀請O’rip團隊攜手合作,推出【尋原味】花蓮人廚房的穿梭旅行的系列活動。透過部落深度體驗活動,除了讓訪客對各原住民族的文化留下深刻印象,也讓該場在原住民農產業輔導工作上,產生更多的啟發,打開未來合作的契機,探索部落農遊的更多可能。

 

 

 

 

本則訊息提供人員

撰稿人

電話:03-8541881
e-mail:jmt@hdares.gov.tw

農業推廣課副研究員曾竫萌

新聞連絡人

電話:03-8541881
e-mail:jmt@hdares.gov.tw

農業推廣課副研究員曾竫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