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108期-農業新科技與新知專輯2019.06
第108期|2019.06月出刊|本期PDF下載 |
|
||||
冬山青農聯誼會 來場參訪農產加值打樣中心
宜蘭縣冬山鄉青年農民聯誼會一行17位農友,於5月31日來場參訪農產加值打樣中心,在了解中心各項加工設備同時,與主持人陳柏翰助理研究員、中心窗口林砡竹小姐,諮詢開發各類農產加工產品的可行性。 聯誼會李維會長表示,會內青農主要栽培作物以水稻、柚子及茶葉為主,其中米為大宗,而柚子又面臨盛產期的銷售壓力,因此會內青農希望能結合兩者,開發新型態的加工產品,或者能與更多其他不同種類的作物,搭配生產更新穎的加工品,讓農友有更多選擇。 青農們亦根據現場現有的柚子加工產品進行討論,包括柚花粉、柚花純露、精油、柚皮糖及果醬等。李維表示他已購入削皮機,去年主要用以削綠皮榨精油,果肉則因為利用成本過高,均製成堆肥使用。 本場建議他可拿儲藏之柚皮,來中心嘗試不同的精油萃取製程,另外關於青農希望能異業結合部分,林砡竹表示可洽詢農委會於4月20日,成立的農產加工整合服務中心,協助農友解決在加工產業鏈後端會遇到的問題。 |
||||
等待被發現的開胃美食 幾內亞竹芋作者:全中和 副研究員 作物改良課 園藝研究室
前言 幾內亞竹芋(Calathea allouia)英名:Guinea arrowroot,sweet corn root(Caribbean) topeetampo,topi-tamboo,topinambour,屬竹芋科,竹芋科在全世界約31個屬,550種,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坊間所稱食用肖竹芋就是幾內亞竹芋,它是多年生草本,株高約1至1.5公尺,地上部冬季會休眠,地下莖似薑,橫走於表土,地下塊根有如小一號的馬鈴薯,可食用,花蓮地區已有農友生產販售稱之為越南土豆或越南馬鈴薯。 分布與栽培歷史 幾內亞竹芋或稱甜玉米根是一種來自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北部的竹芋科植物,分佈在波多黎各,安的列斯群島和位於南美洲的國家(圭亞那、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和巴西),是南美洲歷史悠久的印第安人馴化最早的植物之一。在20世紀50年代末的巴西亞馬遜河流域,是一種目前僅用於農家傳統種植在菜園中小規模蔬菜生產的自給農業;之後引進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記錄。分佈在世界各地的幾內亞竹芋已被廣泛接受,其種植歷史可追溯到1,000年的原產地區。 幾內亞竹芋植株性狀 幾內亞竹芋植株高可超過1公尺,具有卵形或圓柱形塊狀根,長2至8公分,直徑2至4公分。葉子有一個包圍基部,形成短假莖;葉柄長而有條紋,葉片橢圓形,長約20至60公分,寬約5至20公分。夏末秋初進入開花期,花是白色的,長約2至5公分,鮮嫩花蕾煮熟可食用。塊根化始於纖維根的末端,冬季天氣變冷,溫度下降就可以看到葉片黃化枯萎,此時就可以採收塊根食用。 |
||||
農業體驗活動設計實例-新社與Dipit部落的蕎麥體驗作者:孫正華 副研究員 農業推廣課 農業經營研究室
前言 休閒農業若沒有親身體驗,無法一窺其豐富美麗的內涵,因此活動導入對休閒農業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農業資源具有生活、生產以及生態等特色,尤其在原鄉地區更具有豐富的原住民文化特色,無論生產、生活及生態項目,皆可設計成為體驗活動,本文以新社與Dipit部落的蕎麥體驗活動為例,提供想進行農業體驗活動設計者的參考。 農業體驗活動 提高遊客對農產品的信心與認同感 農業體驗活動的目的,是期望參與者在真實情境、農業環境中,透過親身體驗的過程,學習農村生活與農業環境的知識,進而增加對農業環境的關心與農村生活的認同感。而體驗活動的設計,可以參照體驗行銷策略,朝感官、情感、思考、行動及關聯等五個面向規劃,為遊客創造不同之體驗型式。 以新社、Dipit部落的農業體驗活動為例,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自民國102年起,輔導花蓮縣豐濱鄉新社、Dipit部落水稻有機及友善耕作,由0.1公頃開始,至今已增加至3.1公頃。作物種類除水稻外,還包括紅藜、黃豆、苦蕎及蔬菜等。為了解決部落農友在二級加工及三級休閒產業技術缺口,花蓮農改場輔導新社、Dipit部落設計農業體驗活動,透過農業體驗回應遊客對部落休閒農業的需求及期待。除了有助於促進部落農產業發展,也讓在部落有機耕作的農友、有興趣加入有機種植行列的小農以及有意從事部落特色餐飲與休閒農業的族人,具有部落特色旅遊與體驗活動設計等知識與理念。 |
||||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 森-川-里-海生態農業倡議之推動作者:徐仲禹 助理研究員、 邱淑媛 副研究員兼課長、 孫正華 副研究員、劉興榮 副研究員兼課長、 陳季呈 研究員 作物環境課 土壤肥料研究室
為協助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新社部落、Dipit部落農產業發展,並兼顧農村生態環境與農友生計,本場與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召集在地組織、水保局花蓮分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農糧署東區分署,以及學術機構、其他政府部門、民間機構/綠色企業等共21個單位,共組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森-川-里-海」生態農業倡議多元權益關係人參與平台。平台以在地組織的需求為核心,分別於不同議題協助、關注新社村的發展,分工合作推動新社村生態農業、水田復耕、地景多樣性營造、原住民文化復振、環境教育、生態和綠色旅遊等工作,並開啟長期性海陸域農林漁業之生物多樣性資源調查和監測、評估和增進地景/海景之回復力,邁向以里山倡議精神及生態農業技術。 緣起 本場自民國102年起,輔導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水稻有機栽培及友善栽培,由0.1公頃開始,至今已增加至4公頃。 部落族人農忙時是農夫,農閒時則是漁夫,他們觀察到漁獲減少、珊瑚礁白化,也靠海維生的他們,因此擔心是否是因慣行栽培影響了海洋生態。隨著部落與環境相關的議題逐漸明朗,更多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NGO)如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洄瀾風生態公司、地球公民基金會等開始關注新社部落,並投入研究、調查。花蓮林管處、水保局花蓮分局及農糧署東區分署等相關政府部門的資源與研究也從四面八方湧入。新社村山裡的Dipit部落也有相似的處境及需求,為使各界資源有效運用及貼近在地居民實際需求,並連結地景海景尺度上下游,包括森林、溪流、梯田及海洋連結關係,急需資源整合及建立跨域平台邀請產官學各界與當地村民共同經營。 |
||||
從農法操作與其他人為干擾強度 淺談稻田節肢動物天敵及其棲地作者:陳季呈 研究員、 彭冠華 研究助理 場長室
前言 早春,蘭陽平原片片綠色稻田,讓人忘卻冬日的冷;盛夏,金黃的稻穗,低垂而飽滿,彷彿在感謝著農夫的細心照顧。這片片隨季節變換的稻田,是台灣人對鄉間的美麗印象。 宜蘭、花蓮兩縣憑藉著中央山脈的天然屏障區隔,再加上純淨水源與咸少工業發展等優勢,自1994年起本場開始致力推動有機耕作,經20餘年蓬勃發展,目前有機栽培面積佔全台近3成,而有機水稻面積更超過全台5成,已為台灣重要的有機生產地。基於有機不僅只是農業生產,更應該照顧自然生態,並落實於生活的想法,於是,2013年本場跨入生態服務型農業與里山倡議新的里程,在期望藉由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田間操作模式,同時維持生產、生計共榮共存的信念下,讓農田得以永續經營。 生態系統服務 「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為近年國際重視之議題,2001年聯合國開始推動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方案,將其服務功能歸納為供應服務(Provisioning services)、支持服務(Supporting services)、調節服務(Regulating services)及文化服務(Culturalservices)四個層次。供應服務功能為提供如糧食、林木、基因資源等人類生存所必須的大自然產物;支持服務功能為提供生態系運作過程如土壤形成、養分循環、初級生產與生物多樣性的保存等;調節服務功能是扮演生態系管制角色,如氣候調節、水資源調節、碳吸存、授粉、害蟲控制等各種調控者;文化服務功能則提供如娛樂、教育與啟發、美學、精神及遊憩等,故生態服務系統提供了人類食衣住行所需。而農地除具糧食生產功能外,亦有水資源調節、氣候調節、文化服務與支持都市系統等多種功能。 |
||||
防颱罩得住 談文旦防風罩減災技術作者:劉啟祥 助理研究員 作物改良課 園藝研究室
前言 颱風就是在熱帶海洋上發生的一種非常猛烈的風暴,生成後的颱風受到太平洋上高氣壓的影響,常常會依循著高氣壓外圍的固定路徑前進,因此位居此一路徑上的國家如台灣、日本等,理所當然的成為颱風登門拜訪的對象。花蓮宜蘭地區位處台灣東岸,接臨著廣闊的太平洋並且沒有高聳的山脈可供緩衝,直接面對颱風侵襲而遭受損失的機會也就相對較高;簡言之,花蓮宜蘭地區是站在中央山脈的前面擋颱風,而不是藏在中央山脈的後面躲颱風。颱風災害對本區農業發展影響的嚴重性由此可見。 花蓮、宜蘭地區文旦種植面積達1,331公頃,占全國栽培面積的31%,是國內重要的文旦產地之一,也是本區非常重要的經濟果樹;近年來隨著果園栽培技術的改進,果實品質逐年提升,廣受消費者的喜愛。但每年夏天文旦果實生育期間容易遭逢颱風災害導致落果損失,嚴重影響產業的發展與果農的收益,例如106年度中度颱風尼莎登陸宜蘭縣蘇澳鎮,就造成鄰近冬山鄉文旦產地落果率達35%。因此,如何減少文旦果樹受颱風侵襲的傷害,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目前本場已初步開發完成文旦防風罩減災技術,可以明顯降低颱風危害的落果率,本文就針對防風罩技術進行簡單的介紹,提供各位先進參考。 文旦栽培現況與防颱技術 果園的防颱措施通常採用設置防風網或防風林以降低果園內的風速,達到保護果樹或果實的目的。由於目前文旦栽培區域集中,果園毗鄰的狀況非常普遍,而防風林須具備樹冠茂密之特性以充分發揮降低風速的效果,因此也具有較強的遮陰的作用,會導致鄰田遮陰的問題;筆者曾有於果園設置防風林的經驗,結果三年後已被北邊果園農友砍伐收場。至於防風網的設置如果是以減少颱風風力為目標,則需要強固的結構支撐防風網以對抗強勁暴風,而強固的結構就代表著較高的成本支出;加以現行果園植栽密集高不利工程施作,目前花蓮宜蘭地區尚無文旦果園實際運用防風網的案例。 反觀文旦的生育狀況,花蓮、宜蘭地區的文旦樹齡多數已達20年以上,根系深廣並且枝幹強健,在歷年颱風侵襲危害的情況中,鮮見植株倒伏或主要枝幹斷裂的現象。因此,文旦植株具備做為結構支撐運用的潛力,用以減少設施與施工成本的支出。簡言之,就是利用文旦樹體來當作防風網的支撐結構。至於防風網材料的選擇,雖說文旦樹體強壯,但仍要考量樹體承重與人力施作包覆的問題,因此選擇較輕的PE材質製作防風網。另外考量宜蘭縣冬山鄉中山社區相關的使用經驗-其利用PE網覆蓋文旦以防範果實蠅的危害,然颱風侵襲時PE網或因沒有固定、或者只是使用繩子簡單綑綁,在強風吹襲下很容易就被吹走,沒有辦法發揮穩固的保護果實作用;因此,如何在颱風侵襲的過程中將PE網網件牢牢地固定在文旦樹上,就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
||||
小菜蛾性費洛蒙在結球白菜的防治應用作者:陳怡樺 研究助理、林立 助理研究員 作物環境課 植物保護研究室
前言 結球白菜是台灣常見的重要蔬菜,根據農糧署最新統計,106年全台結球白菜產量約2,144公頃,花蓮縣產量約70公頃,佔全台種植面積3.3%,雖不及雲林縣45.8%與彰化縣24.1%,卻是轄區內校園營養午餐的重要食材之一,因此食材源頭管理與用藥安全輔導為本場替學童們健康把關的首要任務。107年度本場訪查轄區內68位種植結球白菜農友,發現露菌病、軟腐病與小菜蛾為近年內主要的病蟲害問題。尤其以小菜蛾最令農友頭痛,時常投入大量的農藥使用成本,卻抑制不了族群密度,其所伴隨潛在的農藥過量殘留問題,無疑是當前最需解決之目標。 小菜蛾生態與習性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分類地位為鱗翅目、菜蛾科,主要危害十字花科作物。由於幼蟲受到驚嚇後會劇烈扭動並吐絲下垂,因而農友又俗稱為「吊絲蟲」。成蟲沿葉脈產卵,孵化後幼蟲會潛入葉內,取食葉脈及上表皮,中齡期的幼蟲則取食心葉及葉片,造成不規則之蟲孔,影響農產價值。 在台灣地區小菜蛾年發生19~21世代,完成一個世代僅需25~31天。夏季因受高溫豪雨影響,族群密度不高,發生高峰期大多在溫度較低的冬春季,與結球白菜的產期相符合。小菜蛾因具遷飛性、生活史短、繁殖能力強及抗藥性高之特點,不容易防治,為十字花科蔬菜首要害蟲。 |
||||
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中心交流
前言 我國提升雜糧作物的產量與自給率,推動大糧倉計畫,同時面臨氣候變遷的挑戰,長期投入節水栽培技術研究。本場為執行我國農業新南向計畫,於108年2月赴印度與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南亞分部合作,因該分部恰好位於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semi-aridtropics,ICRISAT)園區內部,得此機緣與該中心進行交流。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中心進行半乾旱地區作物栽培技術及水份管理模式已逾46年,雜糧生產相關研究豐富,許多國際專家也持續進行研發,透過交流活動,可強化並交換臺灣雜糧產業研發能量,並增進臺灣與印度農業領域互動。 國際半乾旱研究中心簡介 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semi-aridtropics,ICRISAT)為國際農業研究諮商組織下的研究機構,位於印度海得拉巴的研究總部佔地1,400公頃,主要任務為半乾旱地區研發栽培技術、開發適合品種及水份管理模式等,同時也進行基因解序及分子標誌開發,目前有六項任務作物,包含鷹嘴豆、樹豆、花生、高粱、小米及珍珠粟,這六項作物皆可利用少量水份提供穩定的糧食及油料生產。近年來面對全球氣候極端化,為了加強水份利用,開始研發氣候智能型農業(Climate-smart Agriculture)栽培管理方式及配合的作物品種。除了提供農業技術方面協助外,ICRISAT也關心改善當地居民生活、婦女權益等議題,近來更透過利用加工產品開發,提供婦女更多元工作及收入來源。 本次交流主要針對豆科作物,該中心尚有高粱、小米及珍珠粟研究在本文中未提及,但仍有相當完善的研究可供國內參考。交流過程中發現ICRISAT針對目標研究作物進行多方的研究,從基礎栽培管理、病蟲防治及品種育成,到後端的採收處理與加工生產進行透徹的研究,與我國各試驗改良場所相似,彼此在作物、病蟲及加工技術上仍有許多技術可以進行經驗交流。 |
||||
重視原住民農產業 本場前進原鄉助農友
為了解原住民農友所遇問題,本場作物改良課葉育哲課長,於5月30日率園藝研究室全中和副研究員、原住民農業研究室洪千惠及蔡秉芸助理研究員,至光復地區拜訪,輔導農友樹豆病蟲害防治並探討採收問題,以及協助野菜多元化栽培等。 107年8月蕭美琴立委,媒合義美與光復鄉農友,簽訂契作約9公頃的樹豆合約。其中合作農友大馬村王梓安村長,日前向本場反應樹豆栽培遇到採收問題。他表示由於逐莢採收耗時耗工,大家計畫將收穫模式調整為整樹割下、直接曬乾,惟此舉將犧牲部分未成熟的樹豆、降低整體產量。 對此本場建議可先嘗試使用油茶採收機,利用震動方式分批採收已成熟的豆莢,期望能立即解決農友困難。至於長期目標,本場將自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中心,引進國外品種樹豆,改善目前台灣樹豆成熟期不一致的問題。 另外為強化農友樹豆有機栽培的信心,本場將於百大青農柯春伎田區規畫樹豆有機栽培示範圃,這次拜訪時她所栽培之樹豆遭遇螟蟲危害,本場隨即建議噴灑蘇力菌,可有效防治。 在野菜產業方面,欣綠農園終年吸引眾多消費者前往,其中野菜是不可或缺的特殊食材,主要由陳雨弦農友供應。過去本場曾輔導她栽培白鳳菜、番杏、土人蔘、野莧、紫背草及赤道櫻草等野菜。為求新求變,她希望場內推薦更多的野菜種類,以滿足更多遊客需求。 |
||||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