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第253期-2021.08
瀏覽次數:629次
本月內容
|
|
|
不再侷限白露節氣 早收文旦也有好品質拉長銷售時間、有利柚農市場行銷
|
‧提高早收文旦果實品質5大栽培技術 |
有句俗諺說:「要吃白露水,柚子才會香甜!」可見白露對文旦果實品質的重要性,但同時也侷限柚農採收及銷售期程。為了擺脫節氣限制,本場發表提高早收文旦果實品質技術,可彈性提早採收時間1-2周。本套技術縱跨整年生長週期,並且從今年採收後馬上要開始採取措施,只要一步步依序執行,未來柚農將不用再擔心白露與中秋的時間差距。
本套技術由5大部分組合而成,從採收後的秋季禮肥及基肥開始,一直到春、夏季葉面施肥,每個時序都有要注意的地方。本場園藝研究室劉啟祥助研員表示,這些技術過去都在各個季節分別和農友說明提醒過,這次整合起來特別於8月18日在花蓮瑞穗鶴岡地區羅峰班長的文旦果園,召開相關技術觀摩會。
由於文旦果樹一般需要20年以上,果實才會有經濟價值,因此在場農友都是經驗豐富的老前輩,只不過有些眉角需要加強注意。劉啟祥提醒許多注意要點,例如:明年的柚子,要從今年禮肥就開始著手、春季應該持續供水可提早果實生育,以及苦土石灰及磷肥對果實成熟及風味都很重要等小撇步。
他特別說明,提早採收最重要的還是果實品質。本套技術所生產的文旦柚可於8月中下旬甜度達到10.5-12度,(觀摩會當日實測甜度達13.1度)且外觀轉色良好、果肉細緻飽滿,具備採收銷售價值。
本場杜麗華場長也強調,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早收技術讓柚農有更充裕的時間規劃銷售市場,對大家更有保障。她表示場內重視轄區文旦產業,積極發展加工技術及設備研發等,今年更是整合全年度栽培技術,讓農友未來能更彈性的調整收穫時間,不論是鮮果販售或投入加工市場都十分有利。
TOP↑
|
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試驗 五個單位一起來選點
|
‧本場帶領4個單位,至花蓮四個廊道、13個代表部落,包括格督尚、銅門、文蘭、重光、月眉、馬太鞍、太巴塱、靜浦、奇美、屋拉力、苓雅、春日、紅葉等,了解部落農業環境、主要栽培作物及傳統利用作物(圖為193線廊道-苓雅部落) |
原鄉農業發展一直是本場關注重點之一,其中自然環境及原住民傳統農業知識,值得我們持續探討、學習與應用。因此農委會召集所屬機關,將於明年推動找回原力科技計畫,其中關於生態農業地景經營方面,由本場、農試所、特生中心、台大、彰師大等單位共同執行。因此本場於8月12、13日邀請此4個研究團隊,實地勘查花蓮縣13個代表部落,評估作為試驗場域可行性。
在過去10年間,本場進行生態農業研究、建立多項可操作技術,例如營造有益天敵昆蟲棲地、種植原生草毯,以及找出有機水稻田環境監測指標等。本場將以此為基礎,擴大執行「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核心技術研發與擴散」綱要計畫,並以大尺度空間為背景,將花蓮由北至南劃分為-太魯閣、海岸、193線及縱谷等4個廊道。
本計畫規劃以4年為期程,為加深其他參與單位對花蓮部落的熟悉度,本場特別規劃4廊道、13個代表部落參訪行程,讓大家瞭解各部落基本農業環境及主要作物。
在經過2日的參訪,從北部及中部來的研究員及學者,都發現原民部落特殊的農業生產現況。例如農試所陳琦玲研究員表示,原民部落各有自己的特色作物,只是生產規模較小,大多只為自用或與鄰人交換,並且小量多樣化的保種與種植是部落常態現況,另外青壯人力流失也是部落面臨問題之一。
特生中心林大利助研員與團隊,則利用此次行程進行現地生態調查,共紀錄31種鳥類、1種爬行類以及7種蛙類,其中更在織羅部落發現保育類稀有農田型蛙種金線蛙。他們與彰師大研究團隊,都特別關心會威脅農業生產的動物,或者是否存在保育類動物等。
本計畫除了探討生態農業地景經營模式,更重要的是,未來農委會將根據這些原鄉農場的農業地景經營發展,制定生態給付機制的施行參考,讓臺灣農業環境生物更多樣,朝永續經營目標邁進。
儘管計畫於明年才正式執行,現在各單位已開始籌備未來的試驗工作。各單位在參訪後亦開始討論可能的試驗地點,期望在大尺度農業生態地景空間試驗下,能找到具體驗證,以建立農耕與生態衝突調和策略,後續供作原鄉農場及農業地景經營參考。
TOP↑
|
恭賀 花蓮縣瑞穗鄉果樹產銷班第29班榮獲110年產銷履歷達人
|
‧花蓮縣瑞穗鄉果樹產銷班第29班,以集團驗證榮獲110年產銷達人,班長羅峰(右三)、副班長林誠雄(左一)及其他班員的文旦柚,屢次於競賽中嶄露頭角,是兼顧品質與安全的雙料獲獎者 |
110年度產銷履歷達人日前出爐,轄區花蓮縣瑞穗鄉果樹產銷班第29班,以集團驗證榮獲達人殊榮,班內參與產銷履歷的10位農友可說人人都是達人。本場期望這些達人們一同帶動地區文旦產業、整體技術再提升。
瑞穗果樹29班是老農與青農參半的產銷班,他們共同合作,長者技術好、年輕人會行銷,因此雖然只成立5年,但每年評鑑仍頻頻嶄露頭角,金銀銅牌各有獲獵。本班參加產銷履歷共15公頃,加入時間也很久,是花蓮地區首批參加產銷履歷的產銷班。該班多年來運作良好,可說是兼顧品質、安全的雙料獲獎者。
為確保農產品健康安全,農委會現行政策鼓勵農友加入產銷履歷、有機友善驗證或QRcode。例如今年小型農機具補助、勘災簡化程序,都需要有客觀條件以認定耕作事實,產銷履歷就可做為客觀的佐證,因此建議農友加入產銷履歷等驗證行列,一舉二得。
TOP↑
|
狂噴農藥,Lo了!
青蔥病蟲害整合性管理模式不但減藥還省成本,植株健壯、生育旺盛效果好
|
‧農委會、防檢局、農糧署東區分署、宜蘭縣政府、三星地區農會及在地農友,與本場攜手合作維護宜蘭三星蔥產業 |
今年4月份宜蘭縣沒有春雨、梅雨也遲到,提早到來的高溫造成新植青蔥遭受甜菜夜蛾嚴重危害,蔥農辛苦防治之虞也紛紛反應需要更有效的藥劑防治。本場立即和藥毒所、防檢局、農試所配合,除了檢視24種核准農藥及非農藥資材確效外,更與產銷班劉皇琴班長、蕭健棋農友合作,成功運用整套整合性防治技術(IPM),並於8月10日召開觀摩會,向大家說明即使農藥減量也能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夏季青蔥生長會遭遇多種病蟲害,本套IPM技術針對病害包括炭疽、白絹、細菌性軟腐病,蟲害二點葉蟎、甜菜夜蛾等害物進行防治。藉由整合性運用非農藥措施及合理用藥,農友可以收獲健康安全的青蔥植株,在省成本的同時收益增加,當然農藥也自然的減量。
本場植保研究室團隊,自108年發現新興病毒黑腐病開始,對症下藥,建立了完善防治措施。三星青蔥產銷班吳錫雲班長表示,90%班員都依循本場防治方法,讓當地黑腐病罹病率大大降低。隨後宜蘭市發生二點葉蟎危害,由於目前沒有核准防治藥劑,場內研發的非農業資材茶樹精成為防治主力之一。
這是我們和劉皇琴班長、蕭健棋農友的第二次合作。蕭健棋表示將種苗從浸藥改成粉衣處理,雖然較費工,但是植株特別強健、生長良好。而且IPM防治一周只用一次藥,原本用藥就很謹慎的夫婦倆,從原本的懷疑到後來看到成效,真的比原來慣行栽培節省了20%成本。
宜蘭青蔥產業問題,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單位都很重視。但在極端氣候影響下,未來農業生產勢必更加艱辛,因此以過量藥劑壓制病蟲害的思維需要改變。本場一路陪伴農友克服種種困難,並以試驗數據證實綜合管理搭配合理用藥可行性,期望蔥農跟隨腳步,讓宜蘭青蔥產業健康永續發展。
TOP↑
|
高齡者綠色照顧計畫 本場邀請宜花農會線上參與教育訓練
|
‧宜蘭花蓮各農會積極學習高齡者照護的專業知能,期望以園藝服務幫助長者身心舒緩 |
隨著綠色照顧站於各農會成立,照護者的知識、服務技巧都需要加強。因此本場於7月28、29日及8月4、5日,分別邀請花蓮及宜蘭各農會參與教育訓練,並聘請花蓮黎悠香草園藝輔療師團隊,以視訊方式一步步帶領學員體驗各個DIY課程,並分享高齡照顧的實際案例。
為因應農村人力結構嚴重老化,並接軌行政院長期照顧2.0政策,農委會於109年開始輔導各農漁會設立綠色照顧站,利用農村自然元素,實踐農業多功能價值。因此本場除了配合此政策外,場內在109年曾經辦理高齡者園藝治療課程,發現照護者專業知識仍有不足之處,因此今年度特別開設相關教育訓練,期望加強在地農會對高齡者照護的廣度與深度。
課程中黎悠香草工作室,帶領大家體驗園藝治療的魅力。從觸摸香藥草開始,再逐次體會香氣及味道,大家製作香草按摩棒、茶飲,以及可以提升味覺、舒緩的香草鹽與香味按摩油。還有利用當季水果製作果釀,混合調配高齡者喜愛的口味。
工作室還分享高齡者照顧要點及實際案例。講師謝佳伶強調,長輩們需要被重視的感覺,課程設計細節應該符合他們的需求,陪伴照護者更應秉持同理態度,打造符合高齡者身心健康課程,提升他們自我認同的價值。
TOP↑
|
有蔥不只會香 本場開發蔥油、蔥醬調味品再升級
|
‧本場研發蔥油、蔥醬,取代其他瓶瓶罐罐的調味料,直接加入料理很美味喔! |
三星蔥名聞遐邇,加工品也是市場上的搶手貨。三星地區農會熱銷的蔥油及蔥醬,已開發多年。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農會日前提出想做新口味嚐試,因此本場分別開發2種口味的蔥油和蔥醬,經過試吃後發現調味的功能相當強大。
本場農產品加值打樣中心研發蔥油醬,即使是單純以蔥熬油,也有不同比例及製程。蔥醬更不用說,裡面含有50%以上的三星蔥,再搭配轄區其他機能性作物,價值更提升。蔥油、蔥醬可直接佐飯拌麵,也可以當成調味料取代鹽、味精及醬油,加入料理後美味程度百分百。
TOP↑
|
本場育成的友旺南瓜種子已到貨充足喔!
|
‧本場育成的友旺南瓜種子已到貨充足喔! |
農友趕快添購可趕在二期九月種植!同時歡迎廠商及 農友洽詢技轉。
請聯繫欣樺種苗公司(06)245-0722
TOP↑
|
政令及其他宣導廣告
|
‧青壯年從農創業貸款 |
|
‧防止台灣優良農漁品種外流 |
|
‧防堵非洲豬瘟 不讓豬豬健康亮紅燈 |
TOP↑
|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 維護機關:地址:97365 花蓮縣吉安鄉吉安村吉安路二段150號
- 電話:03-8521108
- 傳真:03-8535902
- 本網站發表之所有文章,係為學術研究成果,不得引用於產品及食品之標示、宣傳及廣告。若不當引用,應自負法律責任。
|
© www.hdares.gov.tw
https://www.hdares.gov.tw/ws.php?id=13509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