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第270期-2023.01
瀏覽次數:573次
本月內容
|
|
|
行政院張景森政務委員視察本場有機農業研究中心
|
‧行政院張景森政務委員(圖右八) 攜院內廖耀宗處長(圖右九)、簡育文諮議等,在農糧署陳啓榮主任秘書(圖左六) 帶領下, 於111 年12 月28 日視察本場有機農業研究中心,關心中心未來營運並提出發展方向 |
為了解有機農業促進法通過後,國內有機農業推動情形,行政院張景森政務委員(圖右八) 攜院內廖耀宗處長(圖右九)、簡育文諮議等,在農糧署陳啓榮主任秘書(圖左六) 帶領下, 於111 年12 月28 日視察本場有機農業研究中心,關心中心未來營運並提出發展方向。
張政委指出有機農業應以專區尺度輔導,詢問後得知中心鄰近土地皆屬退輔會,因而建議此地區應統一轉型有機栽培,完善整體基礎設施,讓本區農場使用共同環境資源。
本場杜麗華場長表示,中心在建設初期,即建置區域的自來水主管線系統,已嘉惠台11 丙線沿路農家。另外中心隔壁即是奇萊美地有機農場,其他鄰近百公頃的田區,目前已在花蓮縣政府劃設的有機專區內,因此未來中心將以技術為本,持續協助周邊有機農場共同成長。
另外張政委也建議應善用農糧署建置的有機農業相關網站,讓資訊不論線上或線下都能即時讓人參考使用。最後他期許本場有機農業研究中心成為國內外交流平台,並邀請更多有機農業專家進駐交流,同時克服有機農業各項技術問題,也成為農民有機農業教育及交流基地。
TOP↑
|
首批國外專家來訪 韓國學者慕名參訪本場有機農業研究中心
|
‧韓國有機農業相關研究學者參訪本場有機農業研究中心,肯定本場有機大豆一貫化處理場的研究成果 |
韓國尚志大學教授,同時也是韓國有機農業學會前會長崔德千、尚志大學名譽教授劉種元以及韓國農漁民新聞社前社長尹主伊,111 年12 月20 日拜訪本場,了解轄區有機農業發展情形,並參訪有機農業研究中心,了解中心綠建築設計建造及有機前瞻理念,3 位來賓深覺不虛此行。
崔德千教授表示, 韓國、日本及台灣農業環境相似,且國民對有機商品接受度都很高,因此前來臺灣交流訪問。除了學界的有機農業推廣單位以及民間各大有機農場外,他同時也對本場有機農業研究中心慕名已久,因此特地安排花蓮參訪行程。
3 位韓國學者們實地了解本場有機中心各項研究,包括種植原生草毯吸引天敵昆蟲研究、有機大豆一貫化處理場等成果,都十分肯定本場對有機農友的貼心研究,尤其認可針對中等規模有機大豆農友設計的機械化設備。
另外他們也對中心各項綠建築的設計及建置措施更是十分佩服,深刻感受到臺灣政府投入有機農業的決心,認為中心軟硬體都非常值得韓國有機農業借鏡。
TOP↑
|
農業淨零碳排及循環場域設置 本場試驗新進展
|
‧本場於宜蘭二期休耕湛水田種植綠肥作物滿江紅替代田菁,每公頃可減碳23-30公噸 |
因應全球暖化、溫室氣體節節高升,農委會訂定臺灣農業於2040 年達到淨零的目標,本場隨即於去年起進行宜蘭二期作休耕減碳模式試驗,將原本綠肥田菁改種滿江紅,目前試驗成果顯示每公頃減少碳排23-30 公噸。並將持續推動循環場域,本場於111 年12 月16 日至花蓮玉里東豐拾穗有機農場洽談,將透過設備更新及升級,共同合作朝降低地區農業碳排方向邁進。
本場已在111 年建立水田淨零碳排方法學,找出甲烷取樣最佳方式以及時間點,隨後,針對田菁及滿江紅進行碳排測試,在宜蘭二期作休耕湛水的田區。結果發現與慣行操作模式-先種植田菁後再湛水的方式相比,栽培滿江紅可以減少每公頃約25 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若再搭配稻草分解菌使用,可減少碳排放達每公頃30 公噸!
此外, 滿江紅同時也具有綠肥效益, 可以減少隔年一期作的氮肥施用。因此本場向農糧署推薦滿江紅納入休耕綠肥選項,該署亦已於111 年納入綠色環境給付計畫基本環境維護(休耕)可種植綠肥作物項目,讓農友在減少碳排同時也保障原本權益。
在了解水田排放甲烷的基本機制後,本場為更進一步瞭解旱田的碳匯及碳排,於111 年12月29 日前往瑞穗文旦果園,收集整棵文旦地上及地下枝條及根部樹體,了解文旦果園的碳收支流、分析碳含量,進而推算整棵文旦樹的固碳量。
土壤肥料研究室簡梓丞助研員表示,未來多餘的碳匯將會是另外一種交易貨幣,因此現在本場先建立轄區具碳匯實力的作物固碳數據,為將來碳權出售預作準備。
配合農委會預計設置1,000 處循環場域,本場規劃輔導宜蘭三星行健村及花蓮玉里東豐拾穗農場,為轄區循環示範場域。其中東豐目前自成相對完整的循環農場,本場將協助輔導部分設備更新及綠能設備添置、果樹枝條加值利用、有機蛋雞飼料原料媒合,以及產品碳足跡申請等事宜。除此之外,針對地區禽畜剩餘資源肥分利用、生物炭相關產品的開發研究,及相關法規配套建議等,本場與農場雙方也達成共識。
TOP↑
|
國內火蔥研究先驅 本場建立火蔥病蟲害整合性管理技術(IPM)嘉惠轄區部落及農友
|
‧月眉地區火蔥葉片枯黃,部分原因由炭疽病造成(右上圖),本場提醒農友應及早防治,可使用安全資材HLST合劑200-300倍,可顯著提升產量 |
火蔥是原民部落珍貴且傳統的作物,本場110年於吉安、壽豐、鳳林及光復等地,展開相關栽培、病蟲害防治及加工等研究。其中農友最頭痛的病蟲害問題,經過本場2年的調查與試驗,成功建立國內火蔥病蟲害資料、解決葉枯問題、種球篩選、開發病毒檢測技術以及機能性分析等,是國內目前火蔥研究的前導者。
本場轄區壽豐鄉月眉村,居住其中的阿美族人代代種植傳統作物-火蔥,但栽培期間植株常發生不明原因的衰弱導致減產,另外國內過去在火蔥栽培研究也十分欠缺,包括在病蟲害防治上都沒有推薦用藥。因此本場研究團隊110年開始進駐部落,調查病蟲害相、尋找植株衰弱原因並對症下藥,初步為農友解決當下問題。
其中讓農友頭痛的葉枯問題,本場植保研究室檢測後發現是炭疽病危害,並且在12月時發病較嚴重。隨後從多種有機友善耕作可用的安全植保資材中,蔡依真副研員發現場內研發的HLST合劑效果最佳,可依田間發病嚴重程度,稀釋200-300倍都有防治效果。在示範農友陳志明田區試驗處理下,增加33-36.4%的產量,亦即每分地可提高3-4萬元的收益。蔡依真強調近山邊的田區因為環境濕度高、病害通常較嚴重,農友應該及早甚至進行預防性防治作業。另外HLST合劑也有助於降低薊馬等小型害蟲危害。
「過去每年12月時,老人家都會擔心田內的火蔥莫名枯萎,現在改良場幫忙解決了問題!」另一位示範農友蘇光國近年才返鄉歸農,他感謝本場為火蔥找到了病源,以及可使用的防治資材,還有許多其它栽培參考數據,讓長輩們可以安心過個好年,也讓他得以參照採行。
除病蟲害研究外,本場也朝健康種苗方向邁進,針對種球品質及大小,分級種植火蔥。發現大顆高品質的種球,對未來的生長有顯著的幫助。值得注意的是,蔡依真發現種球帶病毒的情形很普遍,應該是與自行留種有關。對此本場將與亞大、中興等大學持續合作,開發病毒檢測技術以篩檢無病毒種球。
在機能性研究方面,雖然部落族人都說吃火蔥對身體好,但確切的有效成分仍須確認。因此本場和臺大、師大及實踐大學合作,共同研究火蔥抗發炎和提升免疫力的潛力。
解決生產栽培問題的同時,在地農友也面對產業難以擴大的瓶頸。因此在本場1月11日於月眉舉辦觀摩會的時候,壽豐鄉農會黃啓祥總幹事亦蒞臨現場,他表示相當看好火蔥的發展前景,因此預計在農曆年後召開說明會,調查月眉建立專業生產區的可行性。
本場杜麗華場長強調,只有穩定且具規模的初級生產,才具有市場行銷的利基。她期待月眉地區族人與農會共同合作,借助政府各項農業輔導措施,各個農政單位一起帶領族人打出產業品牌、走出部落,創造更高的農產業經濟價值。
TOP↑
|
本場建立馬鈴薯無病毒種苗圃 供應地區有機農友
|
‧本場自110年設置馬鈴薯無病毒種苗圃,種苗場定期派員巡檢溫室設施及植株健康 |
花蓮有機農產品有一個很受歡迎的品項,就是春季出產的黃肉馬鈴薯。為讓有機農友順利生產、確實降低田間病害發生,本場與種苗改良繁殖場、明淳有機農場合作,建立地區馬鈴薯無病毒種苗圃,未來將提供農友栽培生產。
種薯從種苗場到農友實際栽培,可分4 個階段- G1 至G4。在種苗場組織培養無病毒初代種薯後,本場持續繁殖第2 代種薯G2,隨後交由業者或農友繁殖G3 及G4,最後G4 種薯可供商業販售。
繁殖無病毒馬鈴薯種薯的溫室設備,應達到四周密閉、雙層門等條件,避免媒介病毒昆蟲感染種薯。因此本場於有機農業研究中心溫室內,開闢專區種植,栽培期間種苗場巡檢人員定期來場,檢查植株是否有病蟲害發生,尤其是會傳染病毒病的蚜蟲,並視情況提出藥劑防治,若無法防治應即時清除等建議。
有機農業促進法通過後規定,有機作物生產若能購買到有機種苗,應優先採用,因此在地若能供應有機生產的馬鈴薯無病毒種薯,將有利轄區有機農業發展。
本場自110 年開始設置G2 繁殖圃,並由明淳農場接續繁殖G3、G4,期望未來成為地區馬鈴薯無病毒種薯的栽培基地,提供地區農友購買生產。
TOP↑
|
文旦早收 趁早開始
|
‧本場定期拜訪文旦早收試驗農友果園,檢視柚農本月應執行的早收作業,包括土壤檢測、整枝修剪等。本圖為詹鈞皓農友園區,同組小組長李慎行農友也隨行檢視查核 |
今年度瑞穗鄉文旦早收栽培技術區域聯合示範試驗,於111年11月召集柚農加入,目前共有42位農友參與、示範面積達52.6公頃,果園內的各項試驗、訪視及空拍等作業,也開始陸續進行。
本場園藝研究室劉啟祥助研員表示,已將參與農友分組並設小組長,並完成編撰文旦早收作業手冊,提供柚農據以進行管理作業,再由小組長依照各個時期的查核點檢視進度是否達成。例如目前大家已完成土壤檢測,待結果出來後應視結果進行調整,後續整枝修剪、病蟲害防治應於1月底前完成。
本聯合試驗由農糧署112年度輔導安全果品溯源管理與推動文旦早收計畫支持,要求參與農友應通過產銷履歷或有機驗證,目前柚農們大多符合資格,部分農友承諾今年將完成產履驗證,在品質提高的同時也保障農產品安全。
TOP↑
|
紅到臺南 硬質玉米也要無人機投放寄生蜂蜂球防治秋行軍蟲
|
‧本場至臺南安定及學甲,示範以無人機投放寄生蜂蜂球,防治玉米秋行軍蟲技術 |
本場研發無人機投放寄生蜂球防治玉米秋行軍蟲技術,111年12月12日於臺南安定舉辦觀摩會,深獲好評。今年1月5日受臺南市政府農業局及學甲農會邀請,再次舉辦示範觀摩會,現場超過百位農友參與。
過去製作赤眼卵寄生蜂蜂片以及施放,都是透過人力。為提高作業效率,本場設計紙質蜂球並自動化量產,搭配無人機投放。相較人力釘放蜂片,效率提高6倍以上。無人機實際操作時,僅需手機設定並上傳資訊範圍,即可完成大面積天敵防治工作。
本套技術投放效率每小時可達6-12公頃,非常適用於大面積作物的栽培防治。以往本場試驗目標為食用玉米,因此本年度將在轄區硬質玉米田區進行試驗,確認相關最佳化操作細節後,再與臺南市政府及其在地農會合作,向南部硬質玉米專業區進行宣導與推廣。
TOP↑
|
本場農業主題館再獲表揚
|
‧本場農業主題館再獲表揚 |
農委會建置農業知識入口網,其中157 個農業主題館,囊括農林漁牧各項相關知識,是農友及消費者最佳的知識寶庫。本場目前負責14個農作物相關主題館,是由96 年起逐年開設轄區重要作物主題館,歷年榮獲農委會評選獎項無數,111 年更是有4 個主題館獲獎,包括原生野花主題館獲一般組優等獎、原住民族農產業主題館獲佳作獎,藥用植物及水生植物主題館皆榮獲進階組年度推薦獎。
本場農業主題館包括山蘇、銀柳、水生植物、丹參、金柑、苦瓜、蔥、寒梅、南瓜、文旦、原住民族農業、當歸、藥用植物及原生野花等14 個主題,內容深入淺出,資訊豐富而完整,非常值得民眾參考運用。
這次農委會共評選出8 個優秀主題館,本場所經營的主題館佔比一半,經分析後發現這4個主題館都是複合作物,場內同仁積極更新維護,內容非常豐富且完整,因此獲得評審青睞。
本場111 年獲獎農業主題館連結,歡迎瀏覽
TOP↑
|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 維護機關:地址:97365 花蓮縣吉安鄉吉安村吉安路二段150號
- 電話:03-8521108
- 傳真:03-8535902
- 本網站發表之所有文章,係為學術研究成果,不得引用於產品及食品之標示、宣傳及廣告。若不當引用,應自負法律責任。
|
© www.hdares.gov.tw
https://www.hdares.gov.tw/ws.php?id=13693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