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125期-智慧農業及韌性農業專輯2023.09
![]() |
第125期|2023.09月出刊|本期PDF下載 |
|
||||
利用非農藥方法防治作物害蟲hen有效
防治作物害蟲,農藥並不是唯一選擇。農友可選擇非農藥防治資材、種植吸引天敵的植物、直接施放天敵捕食害蟲、噴灑蟲生真菌以寄生害蟲,利用燈光、氣味誘引或忌避害蟲,再搭配輪作、設施、選擇抗病品種、注意田間衛生及土壤淹水等手段,達到非農藥防治害蟲的目的。 利用燈光防治害蟲方面,本場植保研究室顏政昌助研員,於頭城鎮番石榴果園內、柑橘園近山邊設置黃色光源,成功驅離吸果夜蛾,在番石榴防治效果,由110年的30%危害降至111年2%,柑橘111-112年的落果率則較110-111年減少20%。 在非農藥化學資材防治方面,本場蔡依真副研員開發的HLST合劑(茶素精)對青 蔥葉蟎具防治效果,HL_PBS(瘋熱友)可誘導番茄植株產生抵抗能力、抑制病毒病發生,同時也具有忌避銀葉粉蝨的效果。顏政昌助研員目前於花蓮壽豐鄉有機番石榴果園,應用植物保護複合資材防治茶角盲椿象,將持續觀察嫩葉為害情形。 化學訊息素目前也應用廣泛,如本場建議蔥農應於田區全年懸掛性費洛蒙,藉由氣味誘捕甜菜夜蛾雄蛾,亦推動果園四周懸掛甲基丁香油防治整個區域的果實蠅危害。蔡依真副研員日前也在四南甘藍產區設置性費洛蒙誘蟲器防治小菜蛾,輔導農友安全用藥讓該地的甘藍能順利轉型產銷履歷驗證。 以上方法除了單獨使用,亦可相互適當結合來增強效果。例如黃燈忌避配合清除食草防治吸果夜蛾;林立助研員則於蔥田懸掛性費洛蒙誘蟲盒,配合夜間懸掛紫外光、誘集大量成蟲。另外本場園藝研究室劉啟祥助研員於4月份輔導文旦柚農於果園懸掛警戒費洛蒙,配合新型藥劑及清園,成功降低薊馬的發生密度。 這些利用害蟲喜好或厭惡資材,打造防治害蟲的陷阱,再搭配合理用藥、輪作等其他田間操作手段,都能降低化學農藥使用、完成有效的整合管理策略。 |
||||
利用補光技術改善宜蘭秋冬季有機蔬菜育苗品質作者:游之穎助理研究員
前 言 宜蘭地區地理氣候環境特殊,秋冬季易受東北季風與地形影響而降雨。近年氣候變遷亦影響宜蘭地區的降雨型態,夏季降雨明顯減少,甚至出現旱災情形,而秋冬季降雨強度與降雨頻率明顯增加。以2020年10月到12月為例,三個月降雨日數分別為21、23和27日,平均月降雨日數為23.7日。宜蘭平均每日日照時數僅1.3小時;北部桃園3.5小時,約為宜蘭2.8倍;中南部嘉義5.4小時,則為宜蘭4.2倍。平均日射量宜蘭為5.6MJ/m2,桃園12.1MJ/m2為宜蘭2.2倍,嘉義13.2MJ/m2為宜蘭2.4倍。而光對作物生長與產量影響甚鉅,前人研究Marcelis等學者指出,光強度每增加1%,蔬菜產量也會隨之增加約0.8~1%,說明光對作物產量影響甚鉅。 宜蘭秋冬季長達3個月時間幾乎都處於霪雨低光的天氣狀態,易使作物生長發育不良。尤其設施內有機蔬菜育苗,因長時間低光高溼環境,極易造成蔬菜育苗徒長問題,蔬菜育苗與栽培時間延長且品質及產量降低,進而影響宜蘭縣學校營養午餐食用在地有機蔬菜供應問題。宜蘭縣每週食用兩次宜蘭在地有機蔬菜需求量約6,600公斤,每學期約需10~12萬公斤,整學期實際供應量約不足10~20%。而秋冬季連續降雨時期,使宜蘭在地有機蔬菜供應不足情形尤為嚴重,僅約需求量50%。 宜蘭地區秋冬季霪雨低光高濕造成徒長問題 許多有機蔬菜栽培農友為避免農藥及生長調節劑殘留風險,採自行育苗方式,而宜蘭地區有機蔬菜育苗最常見的問題,即為植株徒長問題。古有農諺云:「壯苗五成收。」顯示優良健壯的種苗是提早採收與豐產的基礎,尤其短期葉菜類因栽培時程短,種苗健壯與否影響甚鉅。通常健壯的種苗外觀特點為:整體苗株矮且莖粗,下胚軸粗短,節間短,葉片厚且濃綠,地下部比例高,有大量白色健康的根等。而宜蘭地區秋冬季時常霪雨綿綿,低光高濕環境極易造成苗株徒長纖弱。 因植物無法像動物那樣,遇到不適合的環境可以快速移動離開,也可以主動尋覓食物。植物為生產者也就是自營生物,吸收太陽光藉由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除自身生長發育利用外,亦供異營生物取食利用。而陽光如同植物的食物,植物為覓食尋求陽光,演化出一套感知周圍環境光條件的受體,如感知到遮蔭即快速啟動一系列複雜的生化生理反應,即植物之避陰綜合症(避陰效應;避蔭反應;shade avoidance syndrome;SAS),以求儘速逃離遮陰低光環境,尋找更多的光源生存。植物產生避陰綜合症之形態與生理變化,包含下胚軸、葉柄及莖的加速伸長,節間拉長,強化頂芽優勢與向光性,分枝減少、根系生長不良,形成徒長形態,以及提早開花、加速老化、防禦系統減弱、易感病蟲害、減少根部有益微生物共生、產量減少等。誘發植物徒長及產生避陰綜合症的因素,主要為低光,而高濕(高水分潛勢)及高溫環境,均會加劇徒長等避陰反應之徵狀。 |
||||
利用設施降低蓮霧裂果率栽培技術作者:徐子芳助理研究員、趙筱倩研究助理
前 言 宜蘭地區蓮霧栽培面積約96公頃,佔全國面積的3.3%,為台灣最北限的蓮霧產區,栽培品種以粉紅種(俗稱南洋種)為主。因宜蘭冬季多雨且日照不足,又為避開高屏地區盛產期,農民大多將產期調節至4~6月間。但果實成熟期正值春、夏季,此時宜蘭高溫多雨,常造成嚴重的裂果問題,裂果率達40~80%,且不利糖度累積,降低果實品質及櫥架壽命,影響果農收益。本場近年積極投入蓮霧簡易塑膠布設施(以下簡稱簡易設施)栽培技術研究,除導入智慧農業微氣候監測系統及塑膠布捲揚自動控制系統,於冬季可即時且有效減少蓮霧花果受低溫損害,更於111年建置自動灌溉系統,控制土壤水分穩定以降低裂果率,並利用灌溉溶解肥料以促進根系吸收養分,提升簡易設施內果實品質。 簡易設施及自動灌溉系統之設置 一、 簡易塑膠布設施 錏管架結構,頂高約4公尺,兩側支柱高度3公尺,支柱埋入土壤深度0.6公尺,屋頂覆蓋0.15mmPEP塑膠布並設置活動式50%銀色遮陰網,四周設置手動塑膠布捲揚。 二、 自動灌溉系統 主要設備有抽水馬達、貯水桶、灌溉管路與噴頭、控制箱、自動控制模組及土壤水分感測器,可用手機遠端控制噴灌開關,具有直接開/關、排程控制、依感測器監測數值開/關等三種控制模式。噴頭位置在樹頭至樹冠中間,高度50公分。 簡易設施降低裂果率栽培技術 造成蓮霧裂果的因子眾多,其中果實生長期土壤的乾濕變化劇烈及高溫是引發裂果的重要因子。本場於110年試驗發現簡易設施遮雨可使降雨後的土壤水分變化較為平緩,裂果率由79.5%降至56.5%,減少了23.0%。但設施內果實生育期施用鉀肥後只灌溉一次,肥料無法有效溶解並移動到根部,果實糖度較露天低0.9~1.4度,故後續利用水分管理及遮陰處理來減少裂果的發生並提升果實品質。 |
||||
加熱噴霧系統及防風網對於高接梨梨穗寒害防護之效果評估作者:徐子芳助理研究員、李建瑩助理研究員、趙筱倩研究助理、簡宏諭研究助理、楊邡迆研究助理、陳維翰研究助理、宣大平研究員兼秘書
前 言 高接梨為宜蘭地區重要高經濟栽培作物,栽培面積約58公頃,產量約800公噸,主產地在三星鄉。主要嫁接品種為黃金梨及豐水梨,嫁接時間多於12月下旬至隔年2月,此一時期常遇冷氣團及東北季風吹襲,鋒面過境時會有連續低溫及雨害,常造成梨穗嫁接失敗或開花著果不良,需要重新進行嫁接,導致農民生產成本增加。為了減少低溫對高接梨穗之損害,本場於高接梨園導入智慧農業微氣候監控系統,建置自動加熱噴霧系統,並於果園四周架設防風網,提高熱噴霧升溫效果,以減少梨穗寒害之發生。 高接梨穗寒害徵狀及氣候條件 高接梨穗嫁接後若遭遇寒害及雨害,易造成梨穗花芽萎凋,或花器受傷、花梗及果梗褐化,導致落花、落果等情形發生。依本場研究調查及勘災經驗,豐水品種梨穗之低溫受害臨界溫度為10℃,黃金品種對低溫更為敏感,受害臨界溫度約為12℃。 加熱噴霧系統及防風網之建置 一、加熱噴霧系統 主要設備有微氣象站、噴霧溫度感測裝置、電熱水器、高壓噴霧機及自動控制模組,可用手機或電腦網頁遠端控制加熱噴霧開關,具有直接開/關、預約排程、依微氣象站監測數值開/關等三種控制模式。輸送系統之管線及金屬配件均包覆保溫材,噴霧管線配合梨園水平棚架高度架設,噴頭高度約為165公分。電熱水器供應之熱水維持60℃,噴頭出水溫度約44.7℃。寒害防護噴霧設定為13℃以下開啟噴霧,14℃以上關閉;促進小果生長噴霧設定為14℃以下開啟噴霧,15℃以上關閉。 本場設置2種噴霧處理,以確認環境升溫及寒害防護效果。配置說明如下: (一)低密度噴霧:每株梨樹約9顆噴頭。 (二)高密度噴霧:每株梨樹約25顆噴頭。 |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暖心售後服務 以苦瓜品種授權為例作者:林 立助理研究員、吳岱融副研究員、全中和副研究員(已退休)
前 言 本場數十年來推出許多育成的苦瓜品種,每個品種都有其特色以及有益人體健康之機能性成分,頗受農民及相關業者喜愛,為本場特色亮點之研究作物。然而在將品種授權予業者後,可能面臨種植過程遭遇的問題,包括水分、土壤肥培管理、授粉及病蟲害管理,並會因為有機方式種植而面臨許多防治資材的選擇和疑慮,因此本場在授權簽約完成後會和授權對象保持聯繫,了解其契作農戶在栽培上遇到的問題並適時給予專業協助。 栽培場域評估及試作 山苦瓜機能性廣為人知,也是花蓮的代表性作物。花蓮縣富里鄉農會為了發展富里鄉當地的特色作物產業,在本場苦瓜'花蓮6號'選育的過程中就持續關注,並在取得品種權後即進行非專屬授權程序,也依規劃與合作農友展開'花蓮6號'的試作。'花蓮6號'是以山苦瓜地方種原與本場選育的高雌花種原進行雜交選育而得,因此果實略小於一般苦瓜,但產量較高。在苦瓜產業的慣行作法中,露天種植通常搭配果實套袋來防治瓜實蠅。然而,'花蓮6號'果實數目明顯高於一般苦瓜,若用套袋方式將耗費過多人工,故建議以網室栽培。富里鄉農會考量山苦瓜養生之市場需求,將嘗試以有機方式栽培管理,以評估其發展性。 有別於花蓮苦瓜第一期作在3~4月、第二期作在8~9月定植的田區慣例,這次試作時間是在9月下旬完成定植。也由於定植時間較晚,除了能評估苦瓜在富里種植的狀況,也能了解苦瓜在延後時序種植,與慣行期作種植時的差異性。 苦瓜屬於熱帶作物,對氣溫的要求比較高,一般需要在攝氏25至30度之間生長最為適宜。花蓮縣富里鄉位於台灣東部,屬於亞熱帶氣候,夏季潮濕多雨,冬季相對乾燥,年平均溫度約在攝氏22~23℃,可種植苦瓜。試作總面積大約1分地,網室上方為透明塑膠布,側面為紗網保持通風。使用滴灌方式栽培並無作畦及溝灌。水平棚架以鋼索平拉出支撐上網,苦瓜種苗則依附竹竿攀爬。土表覆蓋抑制蓆防治雜草。於苦瓜開花達1/3時,開始於網室內放置蜂箱進行授粉。 |
||||
辣椒炭疽病發生生態與綜合防治策略作者:吳佳宜助理研究員、邱智迦約僱助理
前 言 辣椒(Capsicum annuum L),為國內重要之蔬菜與香料作物,屬於茄科(Solanaceae)番椒屬。辣椒原生於中南美洲,喜溫熱氣候,最適生長溫度為20~30℃,在臺灣辣椒可全年生產,產期於各栽培地區略有不同,以春作及秋作為主。根據111年度農糧署農情報告顯示,我國種植面積達1,500公頃,總產量約1萬1千公噸。辣椒生育期與收穫期可長達5個月以上,開始產果後可連續採收直至植株老化,採收期間常發生炭疽病危害,故在連續採收的辣椒上如何安全用藥防範此病,實為重要課題。 花蓮地區之常見辣椒品種 辣椒除鮮食外,亦可涼拌、醃漬、加工為辣椒醬、辣椒粉等,辣椒的主要產區為嘉義縣、屏東縣與高雄市,花蓮縣雖非辣椒的大產區,但盛行加工成剝皮辣椒,為本地有名的農特產品,栽植之流行品種為「百香」,該品種具有肉厚、耐貯運、辣味強等特性,適合用於加工。 辣椒炭疽病的發生生態與病徵 辣椒炭疽病在世界各重要產區皆是產業上 的重要病害,炭疽病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屬於子囊菌Colletotrichum屬之病原菌。被記錄之常見種類有Colletotrichum acutatum、C.capsici、C.gloeosporioides、C.scovillei與C.boninese。 辣椒的整個生長期皆可受炭疽病菌危害,病原菌可感染葉部、枝條與果實。葉部受感染後,初產生水浸狀褐色斑點,後漸發展為深褐色壞疽斑,病斑常為輪狀斑,嚴重感染時造成黃化落葉,影響植株行光合作用。枝條受感染後,病徵與葉部相似,不過待其發展為深褐色壞疽斑時,才容易被觀察。果實遭感染初期為淺色圓形或橢圓斑,後漸擴大為不規則形且略呈凹陷之同心輪狀斑,病斑上產生黑色小點,為病原菌之分生孢子堆,若高溫高濕的環境持續,則病斑上出現橘紅或粉色之分生孢子。果實遭感染後期,果體會皺縮變形,失去商品價值直接造成減產。 |
||||
頭城地區吸果夜蛾習性及其對於柑橘類作物作者:顏政昌助理研究員、林世裕頭城鎮農會供銷部主任、林 立助理研究員、邱智迦約僱助理
前 言 吸果夜蛾泛指吸食果實的一群蛾類總稱,成蛾以口喙刺吸果實取食汁液,造成果實腐敗,失去商品價值,因其成蟲僅在天黑後到日出前這段時間前往果園取食,白天時間以及幼蟲期均棲息於雜木林內,因此難以用農藥防治。宜蘭縣頭城鎮重要的番石榴產業近幾年受吸果夜蛾危害相當嚴重,然而每年在7月至10月番石榴採收期過後,大多數吸果夜蛾會轉而危害進入大果期的柑橘類作物(如:桶柑、茂谷柑等),謹整理本場與頭城鎮農會在111年針對吸果夜蛾習性調查及防治相關研究結果供參考。 吸果夜蛾取食行為調查 為了解吸果夜蛾習性,本場與頭城農會在110~112年間共同進行蛾種及取食行為調查。吸果夜蛾一般以漿果類作物及戶外野果為食,於番石榴盛產期受氣味吸引而偏好吸食成熟果實;缺乏新鮮果實時,亦會取食樹上過熟腐果。調查鎖定10棵受吸果夜蛾危害之番石榴樹,並將所有前來取食之枯肖毛翅裳蛾(Thyas coronata,為吸果夜蛾其中一種)進行標記,發現有標記的蛾大多會反覆取食同一顆番石榴樹,故推測其可能有定點記憶取食行為。 此外,從野外採集頭城地區出現之落葉裳蛾(Eudocima phalonia)、豔葉裳蛾(E.salaminia)、鑲豔葉裳蛾(E.homaena)等大型蛾,及鳥嘴壺裳蛾(Oraesia excvata)、嘴壺裳蛾(O.emarginata)、癤角壺裳蛾(Calyptra minuticornis)、曲耳裳蛾(Ercheia cyllaria)、肖金裳蛾(Plusiodonta coelonota)等小型蛾進行飼養,並觀察這些蛾危害果實的情況,發現大型蛾均具刺穿包覆果實之套袋的能力,其硬棘口喙刺破番石榴塑膠套袋僅需20秒,包覆雙層紙袋的柑橘則約需1分鐘,但牠們並不會重複取食同一孔洞。 |
||||
老幼共學種野菜 本場協助新社部落保種與食農教育
為幫助部落建立保種圃,同時為新生代進行食農教育、了解傳統作物知識,本場9月13日於新社國小舉辦「建置新社老幼共學野菜園」活動。為國小教師們培訓包括原民特用作物保種技術,及堆肥槽的規劃建置,學校未來將邀請校內學童及部落長輩一同參與這項老幼共學野菜課程。 本場原住民與機能性作物研究室吳伊婷助研員,準備龍葵、黃麻、落葵、苦茄、米豆、雞心椒、番杏、翼豆等共8種原住民作物幼苗,與新社國小老師們分享部落特色種原、在地留種及簡易的扦插技術。另外土壤肥料研究室倪禮豐助研員,也向大家說明堆肥製作及堆肥槽設置注意事項,讓校園的剩餘物質能轉化為再生資源。 經過這次的食農推廣研習活動,老師們將成為部落的種子,把這次學習到的留種技術,傳遞給部落長輩及學童,大家將一起於園中耕種。園藝耕種活動對長輩有綠色療育的效果,在耕種過程中同時也能將過去原民作物傳統知識,傳遞給下一代,具有薪火相傳的意義。 |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