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專訊
首頁 >
出版品 >
農業專訊 > 花蓮區農業專訊127期-農業淨零碳排與碳匯專輯2024.03
花蓮區農業專訊127期-農業淨零碳排與碳匯專輯2024.03
瀏覽次數:1058次
 |
|
跨單位共輔導宜蘭青蔥產業成績亮眼
 |
‧本場與各單位於宜蘭三星向農友展現青蔥輔導成果 |
多年來本場攜手農業試驗所、農業藥物試驗所、臺灣大學與三星地區農會,解決農民栽培過程遇到的問題,深耕宜蘭青蔥產業研究。3月15日農業試驗所、本場與眾單位,一同於三星鄉舉辦「青蔥健康種苗整合性栽培管理技術擴散成果發表會」,聯合展現近年研究成果。
本場從早期粉衣微生物處理種苗、持續選育耐熱品種,到黑腐病和甜菜夜蛾防治技術、夏秋季蔥苗不足移地保種等等,一路和農民進行各種試驗並逐一解決,齊力協助宜蘭青蔥產業的發展。尤其在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衝擊下,整合跨單位的研究能量與技術落地更形重要。
因此發表會除了在地青蔥農友,還有遠從彰化二林來的蔥農前來觀摩,他們表示西部青蔥近年也受到黑腐病為害,期望在相互交流下有助於防治參考。現場互動熱烈,本場也期望與各單位組成的青蔥栽培技術輔導團隊,一直陪伴蔥農面臨的各種挑戰和困境。
TOP↑|全文PDF檔
|
利用田間栽培管理調節水田之溫室氣體排放
作者:張琇妍助理研究員、嚴國恩研究助理、黃浩銓研究助理
 |
‧於兩期作間施用稻草分解菌加速稻草殘體分解,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
前言
全球暖化是現今世界面臨的重大挑戰,自工業革命開始使用化石燃料造成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導致全球暖化發生,而溫室氣體是指大氣中促成溫室效應的氣體成分,包含水蒸氣、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臭氧等。全球暖化結果使得極端氣候發生頻率增加,對生態環境、糧食生產及人類安全將造成嚴重的威脅。
2023年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指出,2021年農業部門溫室氣體排放佔全國1.09%,而在農業部門中,農業土壤佔36.37%為最大占比,農業土壤排放源包括農地施用肥料等的氧化亞氮排放;而水稻栽培需要長期浸水,水田厭氧環境造成甲烷排放,水稻的甲烷排放占農業部門16.63%。再者,甲烷及氧化亞氮的全球暖化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分別為27.9及273(IPCC AR6 GWP 值),代表一公噸的甲烷及氧化亞氮所造成的暖化效應是同量二氧化碳的27.9倍及273倍。
因此須積極發展調控農田甲烷及氧化亞氮排放的作法,本場也於112年開始於宜蘭及花蓮地區進行水田溫室氣體排放的量測,並同時監測各環境及農事操作之因子,以釐清水田溫室氣體排放的機制。以下將針對溫室氣體的生成機制及影響水田溫室氣體排放的因子作介紹,並提供調節水田溫室氣體排放的農事操作,作為降低農業水田栽培溫室氣體的參考。
溫室氣體的生成機制
甲烷生成機制 甲烷生成機制主要為有機質在厭氧條件下經由還原作用產生甲烷。當土壤在氧氣充足情況下,有機質中大部分的碳會被分解成二氧化碳,而當土壤浸水後、氧氣耗盡時,有機質分解不完全並且透過甲烷生成菌(Methanogens)將碳以甲烷形式排放。土壤生成甲烷後可藉由擴散、氣泡及水稻的通氣組織逸散至大氣中。然而在好氣的條件下,厭氧情況產生的甲烷及大氣中的甲烷會被甲烷氧化菌(Methanotrophs)氧化,使得土壤有「吸收」甲烷的現象。因此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水分含量等都是影響甲烷生成的重要因子。
TOP↑|全文PDF檔
|
果園土壤碳匯知多少以瑞穗文旦果園為例-以瑞穗文旦果園為例
作者:簡簡梓丞助理研究員、倪禮豐助理研究員、嚴國恩研究助理
 |
‧以瑞穗文旦果園為例 |
前言
工業革命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逐年增加,過去140年來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從280ppm上升至420ppm,溫度上升了1.69˚C,導致全球乾旱、熱浪、洪水、颱風等極端氣候災情頻傳,海平面每年更是以約0.4公分速度上升,許多國家及自然生態受到嚴重威脅。因此,如何利用負碳技術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為當前重要課題之一。
所謂「自然碳匯」為將二氧化碳以不同形式儲存於大自然中,包含儲存於土壤的黃碳、森林的綠碳及海洋與濕地的藍碳。根據國外報告顯示全球陸域生態系總含碳量約為3,170GT(1GT=10億噸),土壤碳含量約占其中80%,為陸地上最大碳庫。土壤儲存二氧化碳方式並非直接吸收固定,而是透過植物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死亡後微生物分解,大部分變回二氧化碳回到大氣,少部分形成有機質封存於土壤中。有機質形成過程受到雨量、土壤質地、農事操作、土壤微生物等因子影響,尤其臺灣屬熱帶潮濕氣候,年均降雨量約為2,500mm,平地年均溫約為24℃,高溫多雨之環境會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導致植物體死亡後只有極少部分可形成有機質儲存於土壤中。
現有延緩土壤有機質分解或增加有機質累積常見方法為低(免)耕犁、施用有機質肥料或生物炭、種植綠肥作物、殘株回田或有機農業等方法等。文旦果園管理方式偏向低(免)耕犁操作模式,具有良好碳匯條件。因此本場於花蓮瑞穗地區種植不同草種觀察碳匯效益,同時調查果園內土壤有機碳含量基礎資料。
花蓮地區文旦果園土壤有機碳含量研究
根據農業試驗所報告,臺灣地區約有65%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於2%,屬於低有機質含量土壤。110年本場為民服務土壤檢測案件中瑞穗地區果園土壤樣本,其中74%土壤樣本有機質含量不足2%,不足1%的樣本更占26%。土壤有機質含量除受到天候環境影響外亦與農民田間施用肥料種類、除草習慣、農田地形等因素相關,土壤有機質偏低可能因為農民仍有使用除草劑習慣,且較少施用有機質肥料所致。
TOP↑|全文PDF檔
|
利用分子科技縫合大豆裂莢:分子標誌在大豆抗裂莢育種的應用
作者:陳緯宸助理研究員
 |
‧大豆達成熟期豆莢與莖桿皆已脫水乾燥轉色,應儘早安排採收作業 |
前言
大豆(Glycine max(L.)Merr.)原產於東亞,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農藝作物之一。豆科作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形成根瘤,自空氣中有效固定氮素,對土壤的肥力改良有積極正面的效果,亦是良好的輪作作物,旱作雜糧除了能有效減少水資源利用外,更能藉由輪作制度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大豆生產上是以豆莢為主要收穫部位,由於大豆種子富含蛋白質、脂質、維生素和礦物質,成為素食者及健康食譜的理想選擇,更是食用油、飼料及植物蛋白等工業加工用的重要原料。然而,在大豆生產中,成熟豆莢於收穫前便在田間自行開裂釋放種子的特性,即所謂的「裂莢性」,雖然是自然界中植物繁殖後代的重要特性,但卻會造成農民收成上產量的損失,根據品種、環境、收穫時間的不同,產量損失程度可從微乎其微到產量減半的嚴重損失。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陸續揭開大豆裂莢性遺傳背後的秘密,育種家們也得以開始運用分子標誌技術來精準地輔助選育不易裂莢的品種,以因應大豆生產的挑戰。
陰晴不定的裂痕
每到大豆成熟期,走近大豆田望著如黃金寶匣般的豆莢在微風中搖曳生姿,勤奮的耕耘者無不是滿心期待著即將來臨的大豐收;然而,突然間「劈劈啪啪」的聲響從眼前豆田竄出入耳,頓時農友的心就如寒風吹過,「這期又不知要損失多少了。」的無奈心情湧上心頭。這就是大豆裂莢,雖然大豆的裂莢特性是受多種因素交互影響,以致於難以精準預測其發生時間和嚴重程度,但現今普遍認為大豆裂莢性主要是來自豆莢結構的差異,以及環境溫濕度交互影響下豆莢乾燥程度不同所致。
一般來說,高溫低濕的環境易使豆莢乾燥至較低的含水率,因而容易使豆莢開裂;而在晴天的陽光照射下,豆莢溫度更有機會比環境氣溫高出5℃,間接降低了豆莢表面周圍的相對濕度,促使豆莢乾燥,造成裂莢率大幅提升。由於不同品種裂莢特性不同,田間豆莢開裂比例也相當不一,為了避免裂莢情形發生,當植株葉片老化脫落,豆莢變褐色乾硬,即大豆成熟期時,應儘早安排採收作業,以免收穫太遲,易有品質與產量上的損失。
TOP↑|全文PDF檔
|
茶角盲椿象危害宜花地區番石榴簡介
作者:顏政昌助理研究員、邱智迦約僱助理、李忠泰研究助理、林俊成研究助理
 |
‧茶角盲椿象雄成蟲 |
前言
椿象是農業上常見害蟲,危害方式主要以口器吸食寄主植物葉片、嫩莖、花、果實之汁液為食,當田間密度過高時,易造成植株枯萎、衰弱。在慣行農業上因使用化學藥劑,一般不造成太大危害,但在有機或環境友善耕作中因不易防治,往往成為主要害蟲之一,且不同椿象對資材耐受性也有所不同,難以通用性的資材防治,因此本文針對宜花地區番石榴園茶角盲椿象(Helopeltis fasciaticollis Poppius)危害及初步防治試驗結果進行介紹,希望提供農友適用的防治策略參考。
茶角盲椿象型態介紹
茶角盲椿象成蟲體長5-7公厘,觸角長度約為體長兩倍,小盾板黑色,中央具有一刺突,末端為球型,其形態似蚊子樣,故稱為「茶蚊子」,雄蟲體黑、雌蟲前胸背板呈橘黃色,若蟲通體黃色,可危害茶、可可、番石榴、蓮霧、腰果、胡椒、苦楝樹經濟作物及金露花、香澤蘭、大花咸豐草、小花蔓澤蘭等綠籬植物或雜草,成蟲及若蟲均會取食,主要危害葉部,亦吸食花苞及小果,取食時因會分泌特殊酵素,造成取食位置出現明顯黑色斑點,嚴重影響作物商品價值,因危害狀明顯,故須於蟲害剛開始發生就需防治,避免危害擴大。
茶角盲椿象在宜花地區危害狀況
茶角盲椿象在宜花地區主要危害作物為茶及番石榴,番石榴以花蓮縣壽豐鄉及富里鄉的有機番石榴農友反應園區受到危害,而宜蘭縣番石榴產區如員山鄉、頭城鎮等因均為慣行耕作,茶角盲椿象並非其主要蟲害。
壽豐鄉番石榴園於111、112年的觀察中,茶角盲椿象族群約於2月開始出現於園區內,此時為新梢生長期,椿象以新長出的嫩葉為食並繁衍子代,此時期以雌蟲比例較高,約到清明時,番石榴開始出現花苞,茶角盲椿象除嫩葉外,也會吸食未展開的花苞及隨後出現的小果,在果實未達可套袋大小前就佈滿黑斑,部分隨後會乾癟掉落,因此防治主要時間自1月底(椿象進駐前)到套袋前(約6月),之後到7月初時,園區椿象數量銳減,且族群以雄蟲為主,約近7月底時,椿象會消失於番石榴園中,到隔年才會再次出現於果園,依其族群變化狀態推測與溫度有關,在高溫時期會往山區移動,而在氣溫適合後才再回到番石榴園內繁衍。
TOP↑|全文PDF檔
|
筷閃野美味 馬太鞍欣綠農園樹豆之地的野菜餐桌
作者:王義善副研究員、孫正華副研究員、彭昱融百大青農
 |
‧朱湘榕(右)與父親朱進郎(左)一起整理巴拉告體驗場域 |
綠樹蓊鬱、流水潺潺的光復鄉「馬太鞍」(Fataan)部落,在阿美族語裡意思是「很多樹豆的地方」,也是著名的生態捕魚操作所在地。
別人的新奇野菜卻是她的日常
從小在光復長大的朱湘榕,是當地著名餐廳欣綠農園的二代,每天餐桌接觸到各種在地野菜,就是她的日常,「長大才發現我們天天吃的東西,別人做叫野菜」朱湘蓉開心地說道。目前欣綠農園野菜的來源,仍然維持每天早上到光復市場採買的多年習慣,朱湘榕觀察,以前光復市場沒有現在這麼多野菜,小時候常看到爸爸常常要跑去花蓮吉安的黃昏市場採購野菜。而這幾年隨著健康意識的抬頭與本場的積極推廣,光復鄉逐漸成為原住民野菜的大本營,供應也較過去豐富且穩定,且野菜慢慢開始出現在一般家庭的餐桌。「看到全聯也開始賣翼豆,真的是嚇一跳」朱湘蓉笑著說。
欣綠農園主打的是在地原住民食材與漢人調理方式的結合,豐富食材、不過多調味的烹調方式,讓客人吃到食材最原味。她解釋道,阿美族傳統野菜料理是「無苦不歡」,從牧草心、甘蔗心、檳榔心、苦茄等等都入菜,一般民眾卻不一定能接受。因此欣綠農園特別將料理方式及風味做調整,較能符合一般大眾市場口味。
百變野菜吸引遊客味蕾
欣綠農園主要菜色是採用在地光豐農會阿漾咕咕所生產的CAS肉品,融合阿美族「席烙」(Siraw)鹽巴醃豬肉及當地客家人醃豬肉香料的手法,研發出別具風味的炭烤鹹豬肉,並搭配酸爽脆口的醃漬佛手瓜、南瓜、木耳、紅蘿蔔、地瓜絲等小菜,成為饕客每來必點,愛不釋手的特色佳餚。野菜擇隨著季節變化,例如每年三月的光復箭筍季,就會將箭筍加入菜單,平時則有被客人笑稱是「牛在吃」的牧草心筍,入口帶有奶香,煮起來是翠綠色;其他常用的野菜例如番杏、涼拌過貓(過溝菜蕨)搭配酸甜醬汁,夏季的金針、花蓮山苦瓜切片與赤道櫻草等也都是餐廳主打的特色野菜。另外欣綠農園也利用身處花蓮的產地優勢,將新鮮馬告冷凍保存起來,製作馬告炒黑豆,濃濃新鮮檸檬草的鮮香氣,與市面上乾燥馬告風味完全不同,而這樣的氣味是更蘊含了大自然的清新,讓來訪的遊客齒頰留香,愛不釋手。
TOP↑|全文PDF檔
|
本場宣導農業部農業數位轉型 農業數位基盤星點計畫
 |
‧本場邀請天氣探長林偉文執行長說明各項智慧農業的管理工具及技術 |
本場3月13日於瑞穗鄉鶴岡文旦產區、玉里鎮赤柯山金針產區,辦理雲市集農業館數位服務應用說明會,邀請天氣探長林偉文執行長說明現行使用的智慧農業工具及技術,另外本場也針對文旦給予柚農目前應注意的栽培建議,並宣導三保一金、改善缺工措施、專案農業貸款等農業部重要政策,鼓勵農友依需要提出申請。
目前可利用的智農數位工具有很多,例如土壤溫濕度及電導度紀錄、農田環境監測及專屬氣象預警服務、農場現況與病蟲害拍照紀錄等,讓農友以最新的智慧科技輕鬆在家管理農園。除了數位管理農園外,另外還有客戶關係、進銷存,以及多元行銷等數位服務方案。歡迎有興趣的農友洽詢本場農業推廣科,分機1900。
TOP↑|全文PDF檔
|
本場育成新品種蘭花 臺灣國際蘭展獲獎hen亮眼
 |
‧本場育成3個蘭花新品種皆獲得第三獎 |
臺灣國際蘭展自2月24至3月10日於臺南舉辦,本場楊大吉場長率團隊參加首次在臺灣舉行的世界蘭花會議(WOC),葉育哲祕書新選育的蝴蝶蘭新品種及技轉業界生產的品種,都獲得第三獎殊榮。
副總統賴清德於致詞時表示,為展現台灣蘭花產業實力,在他擔任台南市長時即率團至前次WOC主辦國爭取主辦權,歷經10多年終於今年由台灣首度主辦。農業部陳駿季代理部長則表示,WOC聚集世界蘭花菁英學者,於展示、競賽與120多場密集的會議中,達成了知識傳承與技術交流。
楊大吉場長也與現場來賓,包括大會執行長臺大園藝系主任,同時也是世界園藝學會亞洲代表張耀乾教授,及成大陳虹樺特聘教授等,討論國際蘭花產業與本場育種成果。
TOP↑|全文PDF檔
|
|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
地址:97365 花蓮縣吉安鄉吉安村吉安路二段150號
電話:03-8521108
傳真:03-8535902
|
本網站發表之所有文章,係為學術研究成果,不得引用於產品及食品之標示、宣傳及廣告。若不當引用,應自負法律責任。 |
|
© www.hdares.gov.tw
https://www.hdares.gov.tw/ws.php?id=13829
202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