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第287期-2024.06
瀏覽次數:734次
 |
本月內容
|
|
|
農業部陳駿季部長 與花蓮地區青年農民意見交流
 |
‧各屆百大青農與地區青農一同和陳駿季部長及各單位長官座談交流 |
為了解青年農民經營現況,農業部陳駿季部長率部內所屬單位首長,6月15 日至本場與青農座談交流,會中針對加工、缺工及物流運輸等議題,與花蓮各鄉鎮的青農進行討論。陳駿季部長特別宣布農業部已與新的物流廠商簽訂合作,未來對花蓮地區農產運輸更有助益。
參加座談包括各鄉鎮青農及各屆百大青農,他們在各自領域經營遇到不少問題。包括加工稅務、缺工、補助、教育訓練時數、冷鏈設備及物流等問題,其中因應缺工而興盛的植保無人機,衍伸出包括證照訓練考試時數、航空禁飛區與農業區重疊,以及與有機生產場域衝突等情形。
陳駿季部長則與范美玲主秘、輔導司陳俊言司長、農田水利署蔡昇甫署長、農金署李聰勇署長、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林長立副署長、動植物防疫檢疫署陳子偉代理主秘、東區分署徐煇妃分署長及本場楊大吉場長,分別就農友提出問題進行答覆,若無法當場答覆者,則帶回部內研議。
其中缺工問題,陳俊言司長首先說明部內因應以機械化為主要輔導措施,如果是不容易機械化的產業如果樹、蔬菜等,則可申請外籍移工,若無法持續雇用整年,例如季節性的缺工,部內正研議區域調動機制。陳駿季部長則補充可提高效率的人機輔具,未來導入瑞穗文旦等果樹採收,將會大幅減輕人工負擔。
他另外強調,農業部近年積極推動農機共享概念,希望1鄉鎮1 Uber,鼓勵在地農友及農會,思考在地農業需要的大型農機、成立農機代耕服務團隊。農業部目前也有輔導小組,協助有意成立代耕團隊釐清未來可能的使用者、農機選擇等,順利成立地區農機代耕服務業。
在物流部分,青農反映花蓮農產品運輸貨運公司選擇有限,同時聯外幾乎是仰賴蘇花公路。尤其這次花蓮0403地震、蘇花公路中斷,造成許多農友運輸上的損失,或者僅能接受盤商壓價。
陳駿季部長當場宣布農業部與OK物流合作,不但運費較一般減少30%,也會在農會設集貨點,協助農友解決配送問題。花蓮已有4家農會簽約加入,目前為試營運期間,未來穩定後將會對外正式發布,陳部長鼓勵農友多加利用,紓解農產品運輸困境。
另外在加工部分,陳駿季部長也向大家表示,未來農業部會到各個農產品初級加工廠面對面了解所遇問題,再檢討目前加工政策,讓下一個階段的加工模式,能讓農友開發出更多創新的加工產品、獲得更多的利潤。
TOP↑
|
顏質高、價格好 宜蘭粗網紋洋香瓜溫室露天都能種
 |
‧國產日系品種天使心,在宜蘭溫室栽培時,網紋表現非常亮眼 |
繼脆質哈密瓜栽培成功後,本場再接再厲、挑戰高栽培難度,同時經濟價值也很高的粗網紋洋香瓜。本場蘭陽分場自3-4 個現行的商業品種中,篩選出國內育成的亞瑟國王20 號及天使心,同時適合溫室及露天栽培,讓宜蘭瓜農不受限於進口種子且選擇更彈性。
本場為改善宜蘭特色甜瓜品種不足、設施及露天等栽培問題,近年引進脆質哈密瓜-卡蜜拉,有效打破宜蘭溫室無法生產脆質哈密瓜的魔咒,更首創春作及夏作都可種植、一年能二收,並改善果實較小問題後產量提升33.6%。另外露天栽培不但沒減產,本場還輔導瓜農一株留二果,產量提升15%。
脆質哈密瓜在宜蘭取得成功後, 本場著手改善網紋洋香瓜的生產。和脆質哈密瓜相較下,日系的網紋洋香瓜,網紋更粗更立體、賣相佳,是高檔禮品市場的首選。因此本場自110 年開始導入新品種網紋洋香瓜在宜蘭試種,經評估後,已篩選出數個適合露天及設施生產的粗網紋國產品種。
以「亞瑟國王20 號」為例,在宜蘭當地種植,瓜果外觀、產量及品質表現都超乎水準,尤其在宜蘭當地露天生產的植株成活率與採收率,已接近慣用的細網紋品種,這個品種同時也適合在溫室生產。「天使心」同樣也適合露天及溫室栽培,尤其在溫室栽培時網紋表現非常漂亮。
蘭陽分場作物與生態研究室林文華副研員表示,亞瑟國王20 號及天使心除了網紋外觀表現好之外,也都是國內育成品種,不會受限於進口種子不確定因素、取得無虞,尤其亞瑟國王20 號耐低溫、耐春雨,產量及品質皆媲美進口品種。
為推廣試驗成果,本場5 月22 日於壯圍鄉舉辦示範觀摩會,田間試驗合作陳東源及林明鴻農友,認為新品種會賺錢,未來將持續種植。壯圍鄉農會陳玉華總幹事也盛讚新品種的高品質,且新品種的導入為壯圍的洋香瓜產業注入新活水。她和本場楊大吉場長鼓勵瓜農逐步嘗試栽培,期望大家都有高收益。
TOP↑
|
原味漫遊 綠動食農 本場場慶暨開放日展現原住民農業的傳統與創新
 |
‧在原民族人帶動下,開放日現場大家都感受到了原住民的樂觀與熱情 |
本場113 年度場慶暨開放日活動,以「原味漫遊 綠動食農」為題,於6 月15 日展現本場近年在原鄉部落的試驗研究成果,並邀請花蓮原鄉部落來場共襄盛舉,除了有「部落野很燴市集」外,還設立能體現原民傳統智慧的DIY 場域「食農達路岸」,讓民眾運用五感來實際體驗部落傳統農耕及文化。
今年開放日貴賓雲集,農業部陳駿季部長、范美玲主秘、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郭應義副執行長、農業部花蓮地區所屬單位、試驗改良場、農科院、花蓮縣政府及宜花各級農會,都到場祝福與同樂。本場特別邀請吉安鄉陳進富總頭目與3位祭司,於開幕前為這片土地及花蓮農業祈福,並祈求震後百業復甦。
本場楊大吉場長首先歡迎大家熱情參與,他表示今年以原住民農業為主題,是發現經過幾年的輔導,原民部落活絡了起來。本場在農業部大力支持找回原力計畫下,針對部落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投入更多研究能量深入部落,復育流失種原,保存傳統農耕知識與飲食文化,研發適合原鄉農業的調適技術、推動部落農遊及加工加值等研究與輔導,欣見部落青年回鄉傳承再現原力!
陳駿季部長則表示,自己對於原住民有特別的感情,他深感原鄉農業和一般平地的農業有很大的不同,並且從任職於農業試驗所時,就積極推動原民農業至今,目前正在執行找回原力計畫成效也非常良好,可以感受到原力覺醒。陳部長特別感恩部落朋友守護土地的貢獻,生態才能維護及永續經營,因此,農業部致力從生產、行銷推廣等各方面來輔導原鄉農業,並導入科技創新,和原民朋友一起努力,讓錢進原鄉!
為彰顯對部落農業發展有功人員及團體的肯定,本場特別藉著開放日,由陳駿季部長及楊大吉場長頒獎表揚,共有32 位接受表揚。
這次的活動企劃和往年最為不同的,就是「食農達路岸」,所謂達路岸在阿美語指的是工作及休息的地方,如工寮或集會所。本場將食農教育與達路岸結合,邀請花蓮太魯閣族大同大禮部落、阿美族織羅及貓公部落、撒奇萊雅族撒固兒部落、布農族南安部落來場,舉辦編織、原民古早味零食製作、釀酒及傳統獵人等活動,讓一般民眾都能藉此體驗到原住民的傳統文化,達到食農寓教於樂目的。
在部落農業科技研發亮點成果部分,本場除了展示部落相關研究成果,更公開展覽繪本「五色鳥的報恩」,內文以中文和族語雙語對照,介紹太魯閣族傳統作物-山胡椒的傳統農耕知識,展場並伴有山胡椒盆栽展示。除了五色鳥的故事引起大人小孩的興趣,現場民眾也驚呼原來山胡椒的植株長這個樣子。
另外還有部落藏寶花園巡禮的原民作物保種圃、部落野很燴市集、大廚上菜、守護祖靈的聲音音樂集等,那麼多好玩、好吃、好聽及那麼有智慧的各種精彩活動,讓現場參加的來賓體會到原住民滿滿的樂觀、熱情與正能量。
TOP↑
|
不只宜花地區 本場與臺中場、農科院三方合作照顧西部番茄產業
 |
‧本場輔導農友使用研發免登安全資材,搭配IPM 防治管理,讓番茄產量增加、農藥減施 |
橫跨中央山脈,本場顧番茄顧到南投啦!本場、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與農科院攜手合作,將兩個改良場研發的番茄非農藥資材,一起在信義鄉羅娜部落進行茄科作物( 番茄) 病蟲害綜合管理示範試驗,結果顯示產量提高20%、農藥減量30%,IPM 管理成效讓農友、消費者及環境都更加健康安全。
這次聯合示範試驗,是由農業科技研究院媒合本場及臺中場,在番茄第4 大產區信義鄉,及全國原住民最大部落-羅娜部落,於王清明及王士元農友設施內的牛番茄,導入2 個改良場研發的資材並配合減藥清園等方法,執行番茄病蟲害整合性管理模式。其中施用的免登安全資材,包括本場研發的HLST 合劑( 茶素精)及HL_PBS 誘導植物抗病資材,還有臺中場研發的中性化亞磷酸和微生物製劑。
王士元農友在種植前先以熱水消毒介質,並在本場的建議下於設施外圍懸掛黃色黏紙監測及誘殺小型害蟲。從苗期開始,施用HL_PBS誘導植株產生抗病物質及防治病毒媒介昆蟲;定植後,輪替施用不同作用機制藥劑。栽培期間落實巡田並做好田間衛生,於花期後搭配施用HLST 合劑、脂肪酸鹽類及中性化亞磷酸等資材。
試驗結果顯示,全期病蟲害發生輕微、植株生長良好,產量增加近20%,並減用30% 的化學農藥,最重要的是番茄品質相當良好,化學農藥殘留未檢出(ND)。農科院憑此資料,評估該地區若逐年按此施用安全資材與IPM 導入,成效估算化學農藥減量可達80-90%,另外經濟收益也將相對提高。
「想讓父母的生活環境, 以及消費者更健康!」王士元農友表示,祖輩都在部落務農,馬上從慣行農業轉型有機栽培並不現實,現階段先從管理及資材使用開始改變。因此他在番茄栽培期間每周按表操課, 配合本場提供的IPM 管理行事曆,進行噴藥、施肥及落實田間衛生等例行性管理工作。
本場楊大吉場長感謝農科院邀請,讓本場、臺中場三方合作,將各區農改場研發的資材及減藥模式進行技術擴散,為當地的番茄安全生產,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持,同時也讓農業部的化學農藥減半政策,確實落實於全台各地。
TOP↑
|
ESG合作 企業和農友齊聚稻田間
 |
‧本場開設農田生態系統營造工作坊,輔導農友與企業相關知識,未來對融入ESG農業實踐更能了解相關背景 |
農業有機栽培及生態營造,是企業達成ESG實踐永續目標的選擇之一。日前青出宜蘭農業運銷合作社與新光保全合作,以契作方式支持合作社出產符合農業生態營造的農產品。為加強企業對農業有機生態的瞭解,本場5月23日於宜蘭三星舉辦「農田生態系統營造與知識推動增能工作坊」,輔導農友、企業員工相關知識。
本次參與學員包括在地青年農民、新光保全及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宜蘭縣政府環保局及農業處。課程內容則包括以開花植物營造農田有益天敵的棲息環境、原生野花草毯在農田生態營造中的應用等理論知識,隨後大家還親自組裝捕蟲網,實際下田捕捉農田中的昆蟲,觀察害蟲及益蟲的生態活動。
學員不僅學到提升農田生物多樣性等新知識,還對生態系統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課程中還探討如何在農業實踐中融入ESG(環境、社會、治理)理念。大家表示這些知識非常實用,未來也將朝向ESG方向努力,企業也將與農友共同維護臺灣農田的生態環境。
TOP↑
|
觀察台灣有機農業發展 日本學者hen肯定
 |
‧本農經學者高木知芙美女士(右)來場拜訪 |
為了解臺灣有機農業發展進程,日本農經專家高木知芙美女士5月21日來場座談,並參訪亞洲第一個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她表示這次拜訪,主要是日本出版社將出版一本探討臺灣日治時期和光復後至今的經濟、社會與制度變遷專書,她作為其中探討臺灣有機農業發展專章的作者,特別來到東部有機重鎮-花蓮,並與場內研究同仁交流。
楊大吉場長表示,本場自1994年即已推動有機,至今已有30年的歷史。且本場輔導宜花地區有機農業,大約每10年,便有一個重大的里程碑出現,從技術的建立、有機村成立,隨後則是展開生態服務型農業研究,近年則朝向淨零碳排方向發展。
在座談中,高木女士發現臺灣農政單位對有機及友善農業非常支持,也因此隨著試驗改良場試所研究成果及各項有機農業相關政策補助的落實,各地區的有機及友善面積不斷增長。
高木女士隨後拜訪本場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她表示這是亞熱帶地區的首座有機研究機構,因此很期待,她也很期望場內的研究成果,未來除了臺灣有機農友,也能嘉惠其他同處於亞熱帶的東南亞國家。
TOP↑
|
第七屆百大青農 轄區農糧領域共7位夥伴入選
第七屆百大青農日前出爐。在農糧領域個人組部分,宜蘭地區3 位青農-謝蕙雯、游昇儒及李智勝入選,花蓮地區4 位青農-林俊雄、李慎行、黃榕韻及劉建生入選,恭喜他們獲此殊榮,期待未來與其他農友共同合作,打造在地優質農產業。
宜蘭縣個人組入選名單
1.謝蕙雯/ 經營作物:盤龍蔘
運用組織培養技術培育台灣原生植物盤龍蔘,並創立和曜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將生物技術與精緻農業互相結合,跨領域整合發展。
2.游昇儒/ 經營作物:水稻
現為宜蘭縣青農聯誼會會長,種植水稻,為降低環境負擔,以身作則加入產銷履歷,並積極擴展代耕產業協助農民解決缺工等問題。
3.李智勝/ 經營作物:青蔥
種植產銷履歷青蔥,並與宜蘭青農夥伴共同進行食農教育推廣,同時成立綠寶石休閒農場,讓消費者能親身體驗友善耕作的樂趣。
花蓮縣個人組入選名單
4.林俊雄/ 經營作物:山蘇
為協助部落族人提升農產業經營利潤,返鄉後為部落找到穩定的山蘇銷售管道,並成立品牌後山蕨起,同時注意原鄉生態環境的保護。
5.李慎行/ 經營作物:文旦
花蓮縣鶴岡文旦運銷合作社理事長,協助當地文旦柚共同運銷。積極配合本場歷年文旦早收技術,將自家果園打造成早收技術最佳示範園區。
6.黃榕韻/ 經營作物:金針
傳承家族有機金針經營方向,並研發金針飲品-忘憂茶,藉此入選2023年台灣百大伴手禮獎、2023 農村好物,以及2022 年花蓮縣政府農產包裝及品牌輔導計畫等獎項。
7.劉建生/ 經營作物:水稻
於富里羅山村創辦陽光三葉草自然生態村,期望創造人與自然永續發展的共生環境。目前有機水稻為主要經營項目,另創辦生態村慢教育,讓友善理念向下傳遞。
TOP↑
|
政令公告
 |
‧農業政策行動策略 智慧韌性 永續安心 |
 |
‧農業政策行動策略 智慧農業 |
 |
‧農業政策行動策略 韌性農業 |
TOP↑
|
|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
- 地址:97365 花蓮縣吉安鄉吉安村吉安路二段150號
- 電話:03-8521108
- 傳真:03-8535902
|
本網站發表之所有文章,係為學術研究成果,不得引用於產品及食品之標示、宣傳及廣告。若不當引用,應自負法律責任。 |
|
© www.hdares.gov.tw
https://www.hdares.gov.tw/ws.php?id=13837
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