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85期-創新技術專輯2013.09
第85期|2013.09月出刊| 本期PDF下載 |
|
||||
本場與花蓮好事集你農我農民眾參與興趣濃
每週六於花蓮市鐵道文化園區擺攤的花蓮好事集,是花蓮最火紅的在地市集,尤其在8月10日更是人潮滿滿,除了選購最優質的農產品,當日更有本場於市集設立的「你農我農」活動攤位,成功宣導了在地農產在地消費的重要性。 為鼓勵更多民眾走入花蓮好事集,認識餐桌上的食物和農業生產環境的關係,本場日前舉辦了「你農我農」農業推廣活動,內容包括彩色米吊飾DIY及現場搶答等活動。 民眾顯然對DIY活動很感興趣,早上9點攤位一擺好,前面已經排滿一排等著要用彩色米來做吊飾的大小朋友了。「彩色米吊飾」是利用花蓮農改場研發的紅、黃、綠、紫色等彩色米,加上白米、黑糯米等裝填進小玻璃瓶,再搭配可愛小配飾及吊環所完成的吊飾。由黃鵬場長所主持的搶答,民眾紛紛舉手,搶答情況超踴躍,而藉著活動進行,也同時宣導本場理念。 |
||||
小花蕙蘭組培量產技術之開發介紹作者:陳季呈 副研究員
前 言 小花蕙蘭為台灣重要的蘭花產業,依據海關貿易統計2012年其外銷出口值達新台幣2億4百萬元,主要銷售至韓國市場。由於小花蕙蘭以分株繁殖為主,每株每年只能繁殖2至3株種苗,不僅繁殖速率緩慢,並且有病毒感染與傳播之虞,造成供貨品質不穩定。為解決上述產業問題,以建立穩定生產優質之種苗,於是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投入小花蕙蘭組織培養繁殖技術之開發研究,本文將針對小花蕙蘭組織培養技術開發經過做一簡單而深入的介紹,期望藉此讓對小花蕙蘭組織培養技術有興趣的農民及消費者有更深入的認識與助益。 植物性狀與產業介紹 小花蕙蘭在植物分類上為蘭科蕙蘭屬(Cymbidium spp.)植物,由四季蘭(或稱建蘭)、報歲蘭、春蘭、寒蘭、九華蘭及其種間雜交後代所構成的複合族群,在台灣多以「國蘭」稱之。由於其原生地分布於中國、台灣、日本及韓國等地區,故有「東洋蘭」之稱;又因其植株與花型較小,與花大色彩鮮豔的虎頭蘭截然不同,因此稱為「小花蕙蘭」。小花蕙蘭多為地生性,具假球莖,葉片革質帶狀,花莖直立,著生一或數朵花,花色多屬黃綠底色,不同蘭類具不同顏色的條紋,而呈現不同之花色,如報歲蘭在底色上密佈暗褐色條紋,花色看起來如暗紅色;四季蘭黃綠底色上具數條紅色的條紋;素心蘭則為無條紋的單色黃綠花朵,花朵多具清香。 從觀賞角度來看,小花蕙蘭分為花藝類及葉藝類2種。花藝類以欣賞花形、花色與香氣為主,如桃姬報歲蘭即為花色變異為桃紅色的品種,另外花形變異的小花蕙蘭又稱為奇花,亦為花藝類的賞花重點。葉藝類則是欣賞葉片的表現如葉色及葉形的變化,小花蕙蘭葉片若出現其他顏色,稱之為「出藝」,常見的類型有爪藝、縞藝及斑藝。簡單來說,爪藝為葉片尖端葉緣出現黃色或白色條紋,縞藝則是葉片中有黃色或白色直條紋,斑藝則為葉片中有不連續的黃色或白色紋路。因此,小花蕙蘭的鑑賞重點在於花、葉及香氣,不同品種間各具特色與風韻。 |
||||
鮮食金柑採收方式與採後處理作業要點介紹作者:陳季呈 副研究員、李建瑩 助理研究員
前 言 金柑(Kumquat)屬芸香科金柑屬(Fortunella)植物,株高約1.5至2公尺,葉色濃綠具光澤,是果實最小且可連皮食用的柑桔類果樹,於1906年自日本引進台灣種植,以蘭陽平原栽培面積最廣,佔台灣總面積90%以上,栽培品種以長實金柑為主,另小面積試種圓實金柑及寧波金柑。長實金柑的果形較長,果皮厚且光滑,產量高,產期自10月下旬至隔年3月間,因其果皮甜而果肉酸,故多為加工之用。近年來,由於保健觀念漸受到人們重視,而新鮮金柑果實又富含維生素C與類黃酮化合物,對人體健康極有助益,而它酸中帶甜的口感更別具風味,因此鮮食金柑逐漸為消費者接受。 然而,金柑在採收後的貯運過程中,經常有果實腐爛的情形發生,究其原因除因果實蠅等病蟲危害造成外,不當的採收作業,造成機械性傷害,與貯藏條件不佳亦為果實腐爛的因子,為解決金柑產業問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蘭陽分場特進行一系列試驗來改善其採收流程,以供農民參考。 採收前良好的田間管理 農產品只有在好的生產栽培環境下,才會有好品質的商品,故採收前良好的田間管理是決定果品品質的重要因子。由於金柑果實小,農友為節省資材使用及工資等成本支出, 果實均無套袋處理,一旦受到東方果實蠅叮咬, 則果實即腐爛,故做好其防治工作甚為重要。防治東方果實蠅,首重果園清潔,清除果園中的落果,避免果實蠅孳生,並於果園周圍每50公尺懸掛含毒甲基丁香油誘殺器,或於園區內每隔10公尺懸掛黃色黏板,均可達到防治目的,另可利用寄生性天敵如寄生蜂來降低其族群,或以藥劑處理來防治,推薦藥劑可參考農委會藥物毒物試驗所網站之植物保護資訊系統http://otserv.tactri.gov.tw/ppm/。由於東方果實蠅移動力強,寄主種類甚多,不易防治,故利用以上之防治方法宜以區域防治,較能達到防治效果。 |
||||
「魚茭共生」有機茭白筍栽培模式介紹作者:林文華 助理研究員
前 言 近年來農業生產除了注重豐產、高品質之外,「獨特性」也成了成功推銷農產品的必要條件之一。尤其是想要在眾多農產品中脫穎而出,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除了品質好之外,「跟別人不一樣」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台灣的有機農產品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入市場,民眾對相對高價的有機農產品接受度也逐漸提高。隨著有機產品能見度提高,消費大眾對有機農產品安全性的關切程度也逐漸增加,「我買的有機米真是有機的嗎?我吃的有機蔬菜安不安全?」。這些考量除了透過有機協會驗證把關外,讓消費者到生產地親眼見證更有說服力。 台灣的有機茭白筍產業目前仍處於起步的階段,僅零星見於南投、宜蘭、新北、桃園等地區,多數為有機農場多樣化生產的一環,只有少數為專業生產戶。而這些生產戶更只有極少數生產面積超過一公頃。為了推廣有機茭白筍在轄區內成為新的有機農產,本場自民國100年起在宜蘭縣三星鄉行健有機村試種有機茭白筍。另為了增加有機茭白筍的獨特性,率先導入「魚茭共生」的有機栽培模式,希望透過採收茭白筍與捕撈魚貨來達到双收的目的,進而提高農民收益,另一方面可藉由魚隻在有機田裏悠遊,形成一種特殊且富趣味性的田野景觀,不但可吸引消費者到現場參觀體驗,創造當地休閒農業的新花樣,更能讓消費者親眼看見魚隻在田中怡然悠游,進而見證有機茭白筍田的自然與純淨,並對該地的有機產品安全更加有信心。 共生栽培源起 所謂「魚茭共生」,是指在同一田區內種植茭白筍並放養魚隻,藉由茭白筍田長期蓄水的特性,順勢導入水產養殖的概念。這種方式源自於水稻的「種養共生」栽培模式,即在水稻田中放養可供食用的魚種,達到稻米、魚獲双收的目的。然而施行「魚茭共生」栽培模式,除了上述「種養共生」、魚稻双收的目的外,如果選用青魚(俗稱烏鰡)等嗜螺性魚種,則可做為水田福壽螺的極佳防治方式。 在中國大陸,水田種植與養魚共生耕作方式行之有年,在正式記載中已有超過1,700年的歷史。而在2005年,浙江省青田縣的「魚稻種養共生模式」更被世界糧農組織(FAO)評選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近年來四川、貴州、湖南各省均有大面積施行,全大陸估計將近有1,500萬畝進行魚稻種養共生模式種植。然而大陸的種養共生模式以水稻田為主,茭白筍與魚的共生栽培較為少見,已知的多為茭白筍與泥鰍共生栽培,但栽培面積與區域少且零星,近年浙江省、貴州省茭白筍主要產區則開始嚐試在茭白筍田放養鯉、鰱、草魚等,但面積亦不大。 |
||||
有機廢棄物廚餘之單槽式處理機作者:施清田 副研究員兼課長、黃 鵬 場長、楊大吉 副研究員兼課長、張光華 助理研究員
前 言 在環保意識及資源再利用的風潮下,許多可回收使用的再生資源逐漸被世人所重視,其中廚餘就是一項具有廣大效益的再生資源。根據統計台灣每天產生的家庭垃圾約3萬公噸,主要處理方法是焚化、掩埋、不當丟棄及分類回收等。其中廚餘佔35%,廚餘分析結果含有水分、粗蛋白質、粗脂肪、粗纖維、粗灰分及無氮抽出物等。若能將35%廚餘有機廢棄物經由微生物分解成植物能吸收之有機資材,作為土壤肥力改善,使家庭、公寓、社區、大樓、工廠、學校及機關的環境得到綠化美化。從環保觀點,可解決廚餘廢棄物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從農業觀點,廚餘經處理後之有機資材回歸大自然使用,可活化挽救台灣土壤嚴重的酸化;從社會經濟觀點,可將廚餘廢棄物有效減量及再利用,增加資源利用及延長垃圾掩埋場與焚化爐之使用期限與效率。有機廢棄物、廚餘單槽處理機之研製,可就地處理廚餘有機廢棄物,免除搬運及污染問題,達到廚餘廢棄物再生利用及生態環境保護效果。 有機廢棄物廚餘之單槽式處理機之設計 有機廢棄物廚餘之單槽式處理機,主要係由一具有檔板的攪碎機導入發酵槽,且該發酵槽中設有攪拌桿及濾網,並在外部設有加熱器及保溫層,其中出料口是設在發酵槽的底端上方,俾可令有機廢棄物廚餘經由完整發酵而出料時,保留部份發酵物料以供新的有機廢棄物及廚餘再次快速發酵者。單槽式處理機處理過程從進料、攪碎、加熱、攪拌、濾油、脫水、發酵、分解、有機資材出料等一貫自動化作業。 |
||||
文旦果實加工DIY作者:邱淑媛 助理研究員
前 言 文旦柚是花蓮縣重要農特產品之一,不僅好吃,還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胃蠕動,並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及礦物質等營養素。文旦柚每100公克果肉的熱量只有35大卡,約相當於八分之一碗飯, 100公克果肉卻可提供約32毫克維生素C,相當於成人每日足夠攝取量(adequate intakes, AI)100毫克的三分之一,並含有約0.4公克的礦物質,是低熱量的健康水果。由於文旦在台灣是中秋節的應景水果,佳節過後正是物美價廉的時期,民眾不妨利用這段時間進行簡易加工,自製果醬果茶等簡易加工品,將文旦充分利用,延續佳節的柚香,享受中國人特有的幸福。舉凡文旦精油、精油皂、果醬、果茶等簡易加工品均可以用家庭中日常設備完成製作。此外,除了以文旦為材料,相同的方法也可以套用於白柚、西施柚、柳橙等其他柑橘類水果。茲將相關方法提供讀者參考如下。 文旦精油 製作文旦精油時需先將文旦表皮清洗乾淨,最好是選用有機或農藥殘留檢驗合格的產品。文旦的精油主要存在於綠色表皮的油囊之內,在剝食文旦之前,先以刨刀或菜刀將綠色的皮削下,收集果皮即可打出精油,是享用文旦果實之外附加的收穫。收集青皮時儘可能不要包含太多白色的果皮。將足夠量(至少3~5顆)的青皮放入果汁機中直接打碎至成為泥狀,將打碎的皮收集於豆漿袋或紗布袋中,擰出汁液到有蓋的玻璃容器,如小花瓜罐或米酒瓶中,靜置一段時間即可看到分層,上層綠色或黃色的液體即為文旦精油,以小吸管吸取到玻璃容器中保存。若感覺吸取困難,也可將整瓶青皮的汁液放入冷凍庫中使下層水層凍結,再將上層精油倒出。有些種類的塑膠可能會被精油腐蝕,因此建議保存於玻璃瓶中。貯存一段時間後的精油葉綠素會褪去,顏色轉黃,這是正常的現象。精油具有強烈的苦味,也會刺激眼睛等黏膜,適合運用噴霧法使其香氣揮發於空氣中,或添加於皂基中製作為精油皂、沐浴乳等產品,若要直接接觸皮膚,應該進行適當的稀釋。 |
||||
紅莖椒草之栽培與利用作者:張聖顯 助理研究員
前 言 紅莖椒草分布於台灣的中、南及東部,生長於低至中海拔地區森林中,型態與前所介紹的椒草近似(本場農業專訊第52期p.18~20),葉片前端較為尖銳,葉片的表面有著細密絨毛,觸感細緻而柔軟,然葉色較為濃綠,葉脈線條比較明顯,且莖呈現紅色色調,故名之為紅莖椒草。紅莖椒草大多生長在山區潮濕的岩壁、溪畔、山坡及闊葉林間,其生育於環境比較潮濕且半遮陰的區域,自然狀態下看到的紅莖椒草比椒草顯眼些,葉片也比較乾淨,因此也比椒草更適合成為中、小型的觀葉盆栽,如經過專業園藝栽培管理後的紅莖椒草,更可大大的提高其觀賞價值。在此就將紅莖椒草介紹給愛好花卉園藝的民眾,它可以擺設於家居或辦公室的窗檯、茶几、書桌上,讓生活充滿綠意而趣味盎然,是室內綠美化盆栽的良好材料。 植物性狀及園藝利用 台灣原生的紅莖椒草在植物學之分類上是屬於胡椒科(Piperaceae)椒草屬之多年生叢生性肉質草本,學名為Peperomia sui Lin & Lu,陸生或附生草本,紅色肉質莖,直立而叢生,密被柔毛;葉對生或3片輪生,具葉柄而無托葉,全緣,常有透明腺體,倒卵形,長1.5~5cm,寬1~3cm,先端鈍,基部尖銳至鈍,兩面密生毛,葉面為翠綠至深綠色,葉背為灰綠色,3出脈明顯;穗狀花序,直立有柄,生於莖頂或枝梢的葉腋,兩性小花呈淺綠色,不具花被;花期於冬季至春季;肉質核果或漿果,圓形具黏性。 紅莖椒草在園藝觀賞利用上,因分枝眾多、直立而叢生、葉色翠綠而潔淨、葉形平整及穗狀花序細長等外觀特性,適合培育成為中、小品的觀葉盆栽,適合置於屋內的書桌、茶几或窗台上,亦可種植於戶外庭園陰涼處的花壇,儘量避免強烈陽光長時間直射,若管理得當,則綠意盎然而賞心悅目,可活化生活空間,還具有紓壓的效果。 |
||||
我家也有開心農場—家庭園藝之病害防治(蔬菜系列)作者:蔡依真 助理研究員
前 言 無論是玩過虛擬的農場遊戲,還是真的種過作物的人,都會發現我們所種植的植物,有時難免會有植物生病的時候。此時,我們該如何守護植物的健康呢? 俗話說得好,預防勝於治療。病蟲害防治也是同理。我們在居家有限的空間及環境限制之下,評估自身的栽培環境,再來決定種什麼;了解種植蔬果的季節性、生長特性、栽種管理要點、土壤及肥培管理等等,適地適種是培育出健康作物的第一步。 本文為了讓讀者能初步認識家庭菜園的常見病害、發生生態與可採行的防治策略,以即時掌握防治時機,以下針對幾類常見之重要病害分述如下: 家庭菜園常見病害 一、銹病 銹病主要發生在乾燥涼爽季節,感染的蔬菜作物包括豆科及蔥蒜科(圖一)。主要感染葉部,偶爾在豆莢和莖部出現。初期在葉背上形成白色小斑,後逐漸擴展成略為凸起之銹色腫斑,之後破裂散出赤褐色粉末的孢子,可重複感染葉片,造成病葉易枯黃或提早落葉,而影響光合作用,降低品質產量。 防治要點: 1. 避免連作及密植,保持通風良好 二、白粉病 白粉病是一種常見的真菌性病害,在瓜類作物上最為常見(圖二),可危害葉片、葉柄、莖部、花及果實,通常於秋末乾季開始發生,冬季為害最烈,直到隔年春末夏初雨季開始時,發病逐漸減少,其發生與雨水有密切關係。被害作物組織初期僅產生小斑點,受害部位逐漸擴大並覆滿白色粉末狀的分生孢子,可藉由氣流傳播。 防治要點: 1. 避免密植,保持通風良好 |
||||
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
|
‧本場黃鵬場長(前)關心硬質玉米推廣狀況,多次訪視硬質玉米試驗田區 |
本場為推廣硬質玉米種植,自101年11月起於場內外設置8處試驗田區,進行包括新品種產量、栽培適期以及肥培試驗,其中肥培試驗以合理化施肥概念為主,期望找出花蓮地區硬質玉米最經濟栽培方法。
肥培試驗將以完全肥料試驗進行。其為利用低、中、高的氮、磷、鉀施肥量設計,用最少的施肥組合-包含對照組共8種,試驗出最適合花蓮地區硬質玉米的三要素施用量。此外,全部處理皆採基肥全量施用,以節省人力成本。
利用休耕地種植硬質玉米,是近來農委會積極推動之政策,不但銷售無虞,政府每期作更補貼每公頃4萬5千元,若配合省肥、省工之栽培模式,相信將增添農民種植硬質玉米之信心。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