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90期-原住民農產業專輯2014.12
第90期|2014.12月出刊| 本期PDF下載 |
|
||||
賀 本場當歸主題館榮獲優等
|
‧當歸主題館 |
農委會建置資訊豐富的主題館,為提供各所屬機關相互觀摩交流機會,特辦理農業主題館評選活動,本次評選分成一般組及進階組,一般組遴選出優等3名,佳作2名。進階組則自曾獲選為佳作以上之25個主題館進行評選,遴選出3名年度推薦主題館。
本場當歸主題館內容豐富,包括歷史典故、保健運用、栽培管理及達人推薦等,另有研究人員親自錄製之料理影片示範,內容多變有創意,榮獲一般組優等評等。之前曾榮獲優等評選之青蔥主題館,則榮獲進階組推薦主題館,這也是第二次獲得推薦。
農業主題館以作物為主題,讓民眾了解作物從生產到實際利用,是十分實用的參考資訊,本場目前共有文旦、當歸、南瓜、青蔥、水生植物、丹參、銀柳、山蘇、金柑以及寒梅10個主題館,其中南瓜主題館頁面閱覽數超過25萬,歡迎有興趣之農友及消費者多加利用。
東海岸原鄉部落有機水稻復耕輔導
作者:徐仲禹 助理研究員、林泰佑 助理研究員、林 立 助理研究員、翁崧夏 研發替代役
‧新社部落祭司潘阿嬤於本場辦理之示範觀摩會為田區收穫祈福 |
前 言
豐濱鄉位於花蓮東海岸,具有許多知名觀光景點,同時也是許多原住民部落的所在地,其中港口及新社部落分別由阿美族、噶瑪蘭族組成,部落長期以來因人口流失、人口老化等問題漸漸沒落。
港口部落的舒米‧如妮,以及新社部落的宮莉筠近年來回到部落後,發現到部落的興衰問題,也看到許多荒廢休耕的農地,讓部落景觀、環境相當惡劣。因此他們決定由復耕水稻著手,且為兼顧環境生態、土地永續利用等概念,他們開始嘗試接觸有機栽培。本場在知道部落對有機水稻栽培技術的需求後,便主動聯繫,希望可以將有機水稻栽培管理的技術,以及如何申請有機驗證等新知帶進部落裡,並投入場內研究重點的相關技術,希望除了協助部落種植有機水稻外,亦能為東海岸恢復生機,並多元化發展部落農產業,增加工作機會,吸引部落青年回鄉,傳承部落特色文化。
有機水稻綜合栽培管理
一、有機水稻肥培管理
港口部落有機水稻復耕始於民國101年,本場輔導至今已邁入第3年。由於港口部落長期休耕,故復耕初期土壤有機質含量相當高,第一、二年甚至未使用任何肥料,第三年肥力較為下降(分析結果如表一),才推薦農友使用有機質肥料補充地力,但施用量較一般推薦量少,換算後每公頃施用100公斤氮素。
新社部落有機水稻復耕始於民國103年,本場開始輔導後立即採取土壤樣品,分析結果顯示土壤有機質含量中等,磷含量略為不足,鉀含量充足(表二),故本場推薦其施用三要素含量為4.9:2.1:1.9的腐熟堆肥每期每公頃1.6噸,可滿足生育期間所需養分。其中氮素施肥量原推薦為110公斤,因該區配合「米糠除草技術」,扣除米糠本身所含養分,可節省堆肥用量600公斤。
二、有機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
港口部落位於台11線東側,較新社部落更為靠近海邊,故容易發生的病蟲害主要為白葉枯病及稻熱病。因復耕已進入第三年,農友深知有機水稻病蟲害管理首重「預防」,所以定期施用亞磷酸,使水稻具有抗性,不易發生稻熱病。農友依據本場推薦,於梅雨季節前便開始連續施用三周的亞磷酸,故生育期間未發生稻熱病。亞磷酸的使用需搭配氫氧化鉀,將需用水量備妥後,先加入亞磷酸,攪拌均勻後再加入氫氧化鉀,稀釋倍數為1,000倍。
邦查有機農場有機大豆之輔導與推廣
作者:余德發 副研究員、陳任芳 副研究員、游之穎 助理研究員、張光華 助理研究員
‧在邦查有機農場召開有機大豆栽培示範觀摩會 |
前 言
邦查有機農場座落於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部落,是位於花東縱谷平原的主要有機大豆地區之一,農場就位於馬錫山的山腳下,最早是以小地主大佃農的方式,租用鄰近的土地進行農業生產,在民國96年租了0.4公頃的土地種植南瓜和蕹菜,97年擴充生產規模3.4公頃,直至目前之16公頃,農場人數共14人,種植的作物種類,包括了水稻、雜糧及蔬菜類等作物。
邦查有機農場在民國99年通過慈心認證,為花蓮縣光復地區第一個有機農場,負責人蘇秀蓮女士為培養原住民弱勢婦女一技之長,農場以企業方式管理,並朝向「銷售平台」的方向,希望能為其他原住民農場的銷售盡一份心力。為了照顧更多的弱勢同胞,蘇秀蓮女士隨之成立了「原住民族永續農業文化發展協會」,運用政府的多元就業方案,僱用了十多名的單親、中高齡、心智障礙原住民弱勢婦女在農場工作,而且生活貧困者優先聘用,以便她們在農場學得一技之長。邦查有機農場有別於其他農場,制定出一套深具企管概念的管理規則,內容包括進度表、生產計劃書,同時也要求員工要分組、分區的工作,每天也要填寫工作日誌。
輔導有機大豆為主力生產產品
邦查有機農場的作物生產包括有機水稻每年種植約2.5公頃,食用玉米2.0公頃,小麥約5公頃,葉菜類蔬菜2.5公頃,其中以大(黑)豆5.5公頃之栽培面積最大。於民國98年邦查有機農場成立初期為達到土地合理利用及永續經營下,以豆科與其他作物輪作,以維持地力,栽培大豆不但有收入,亦可改善地力。因此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提供大豆花蓮1號種子試種並進行有機大豆栽培技術田間輔導,運用有機質肥料和非農藥資材及配合栽培技術和生物綜合防治技術,開始生產有機大豆。由於有機大豆種植,易受栽培環境之影響,期間曾在有機大豆收獲後因連日陰雨致採收後大豆植株無法曬乾,造成2公頃大豆籽粒全部腐壞。也經歷過因種植大豆在生育中後期缺乏灌溉水源,0.8公頃有機大豆植株全數枯死,損失慘重。在本場持續不斷的田間栽培技術輔導、協助收穫後調製及農場本身的經驗累積,有機大豆栽培面積由2~3分地逐漸擴大,至目前5.5公頃的生產規模,為求產品多樣化,增加有機黑豆種植,預定明年有機大(黑)豆栽培面積可擴增至8公頃。期間本場雜糧、植保及農機研究室人員多次到邦查農場輔導解決農場遭遇之相關栽培技術問題,並協助農場所生產有機大豆銷售等。
原住民農業專業訓練執行成效及展望
作者:林正木 助理研究員
‧當地部落原民參與踴躍,座無虛席 |
前 言
本場自去(102)年底開始著手規劃原住民專業訓練,針對轄區原鄉部落產業發展及原住民業務推動,規劃客製化的農業專業訓練,於今(103)年2、3月間一口氣深入部落連續辦理10場次原住民專業訓練,10場次分別在宜蘭縣大同鄉英士、樂水、南澳鄉南澳,花蓮縣秀林鄉佳民、光復鄉太巴塱、萬榮鄉馬遠、豐濱鄉新社、卓溪鄉崙山、南安、太平等10個部落,當地部落參與踴躍,有當地與鄰近部落原住民、農民學院結訓學員及其它地區的農民共同參與,內容精采每場皆獲得與會原住民的熱烈迴響,顯示出原住民對當地農作物栽培技術、加工利用及新知之渴望。
依部落農業發展程度及現階段輔導方向,10場次訓練主要安排栽培管理技術、產品研發加工技術、有機驗證申請與規範等專業課程,以強化一級生產及二級加工專業能力,亦希冀透過深入探討參與的學員對於量身訂做的課程規劃滿意度及其他相關意見與建議,藉由問卷調查方式,蒐集學員對課程的反應資料,經由統計分析及探討,擬定未來辦理原住民專業訓練參考依據。
調查內容、進行方式及問卷考驗
調查內容包含四大部份,第一為講師與課程部份,第二為學習成效部份,第三為行政工作及人員服務部份,共計8題,第四為其他訓練相關意見及建議。採用李克特氏五點量表,分別對8個問項之滿意程度,給予1至5分評價。調查採用無記名方式,於訓練結束時請學員填寫問卷並立即回收,一共發放185份,回收182份,再去除無效問卷6份,有效問卷率96.7%。
在信度考驗部份,本問卷採用Cronbach's α信度係數以進行內部一致性考驗,分析各構面及整體施測的穩定性,根據Nunnally(1978)的觀點,Cronbach's α值至少大於0.5,最好能大於0.7,Cronbach's α值越大表示題目間一致性越高,亦即代表問卷的信度越好。本問卷全部8題的Cronbach's α值為0.943,可見本問卷之量表具高信度,為可行的測量工具。
亮麗的插角蝴蝶蘭及特性簡介
作者:葉育哲 副研究員兼課長 蔡月夏 技佐
‧蝴蝶蘭Phal. Peter Blue Sky`花蓮青空´ |
前 言
蝴蝶蘭為我國最重要且最具競爭力的花卉種類,同時深受全球消費者的喜愛。蝴蝶蘭能成為本土農產品中最具競爭力的四大旗艦產業之 首,此因臺灣的蝴蝶蘭品種繁多,以及歸功於臺灣的育種家們具備深厚的育種實力及多樣化種原。在多采多姿的蝴蝶蘭種原中,有一群極具特色,在花朵翼瓣及唇瓣邊緣四個角的位置上,帶有另一種顏色的斑紋,就像突然插入另一種斑塊一般,具有這種特殊鑲邊色彩的蝴蝶蘭稱為插角蝴蝶蘭。這一類蝴蝶蘭插角特性主要來自原本分類在朵麗蘭屬(Doritis pulcherrima),後來被歸類在蝴蝶蘭屬的Phalaenopsis pulcherrima。以下便針對Phalaenopsis pulcherrima的特性與雜交後代插角表現作介紹。
蝴蝶蘭原生種Phalaenopsis pulcherrima的特性
蝴蝶蘭屬(Phalaenopsis)的原生種約有六十幾種,Phal. pulcherrima (Lindl.) J. J.Sm.早期歸類在朵麗蘭屬(Doritis),後來於2012年底與名護蘭(Sedirea japonica)等幾種單莖類蘭花,都被英國皇家園藝學會(R.H.S.)歸類於蝴蝶蘭屬。Doritis pulcherrima因此更名為Phalaenopsis pulcherrima,其原生範圍由印度東北部、中國南部至馬來西亞,及印尼蘇門達臘和馬來西亞東部。本種為地生性蘭類,葉片長橢圓且葉片排列較直立。花徑約2~3公分,花梗長度約50~100公分。花梗直立不彎曲,且幾乎沒有分枝出現,每梗可著生花朵15~20朵。開花期為5~8月,本種因此成為以選育夏季開花品種為目的的主要親本。
多采多姿的Phalaenopsis pulcherrima插角變化
Phal. pulcherrima變種多樣,花色變化豐富,從粉紅色、桃紅色、深紅色、白色及藍紫色都有,插角特性則是在花朵兩片翼瓣上下緣及唇瓣兩側出現鮮艷亮麗插角斑的變種。鑲邊插角斑的顏色表現也是變化多端,市面上最常見的是雪白底帶鮮黃插角的種類(圖1);還有粉紅底帶桃紅色插角斑的個體(圖2);另外有早期由泰國引進,花朵及株型較大型的粉底帶黃色插角斑的個體(圖3);以及近幾年深受育種者追求的藍紫底帶深藍紫色鑲邊插角斑的變種個體(圖4)。
農田景觀生態與台灣野花簡介
作者:游之穎 助理研究員、陳任芳 副研究員、林 立 助理研究員、翁崧夏 研發替代役
‧馬蘭柔美的花朵是昆蟲的餐館,也是蜘蛛捕食與棲息的地方 |
前 言
台灣路邊、田邊,或是大面積的休耕農地,最常見的植物莫過於大花咸豐草、藿香薊、小花蔓澤蘭,甚至銀合歡等外來植物。但其實台灣是植物種類密度分布相當高的國家,小小面積即擁有四千多種維管束植物,其中更有四分之一是台灣特有種。那為什麼台灣這個植物資源如此豐富的寶島,最常見的野花卻多是這些外來植物呢?而野花對農田的景觀、生態與文化又有什麼影響呢?
農田景觀生態
為生產足夠的糧食供人類生存,農田常使用許多藥劑影響田間其他生物的生存。今台灣常見植物相除了受人為引種的影響,還有長期使用除草劑汰選的結果。在除草劑汰選壓力下,留下來的都是繁殖能力最驚人、最頑強的物種。然雜草的數量不變,依然春風吹又生,但雜草的種類卻日趨少樣化。而雜草多樣性的降低,卻直接影響著昆蟲與動物的多樣性,再加上殺蟲劑的汰選,許多物種逐漸減少,甚至消失中。農藥看似快速解決了雜草與病蟲害問題,但卻可能醞釀更大的災害。因為農田生物多樣性降低,農田生態系生物彼此制衡的力量減弱,環環相扣的影響下,使病蟲害更加容易大發生,農田的景觀也因此變得單調且寂靜。
如果農田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健全的生態系,就好比身體有健康的免疫系統。天敵昆蟲就像免疫細胞,可以抑制害蟲數量的大發生。而農田周邊的野花正是天敵昆蟲的棲身之處,因為野花的花粉、花蜜可以供給許多天敵昆蟲與授粉昆蟲生育所需的營養。營造農田生物多樣性,首要工作還是減少除草劑和殺蟲劑的施用,接著是增加植物的多樣性。除了可以間作、混作共榮或有益植物外,也可以在農田的周邊、田埂或果樹下,保留野花或種植花草。這樣一來,有多樣化的開花植物,自然會孕育多樣化的天敵昆蟲等動物,多樣化的生物種類才能使農田生態系變得穩定,農業經營才得以永續。
北沙參之栽培與利用
作者:張同吳 副研究員
‧北沙參根部之縱切面 |
前 言
北沙參(Glehnia littoralis Fr. Schmidt ex Miq.)為繖形科植物,別名銀條參、白沙參等,利用部位為根部。北沙參最早記載於『本草匯言』,其性味為甘、苦,微寒,無毒。主治肺虛咳嗽,咯痰不爽,咽乾,喉痛,虛熱燥咳。在傳統利用上有清肺火,養肺陰,除虛熱,鎮咳祛痰,滋補之功效。根和全草含揮發油,根部含有補骨脂素、歐前胡素、異歐前胡素、生物鹼和澱粉等成分。在日常生活中常可以和黃耆、黨參、枸杞及西洋參等食材作為養生藥膳,具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
北沙參之栽培管理
◆選地:
北沙參性喜溫暖濕潤之環境,以排水良好及富含有機質之砂質壤土最佳,黏土地和排水不佳之土壤較不宜種植,種植環境以平坦、通風良好之地點為佳。土壤pH值在5.5-7.5之間皆可種植。北沙參收穫部位為根部,土壤排水不良會導致根部因浸水而腐爛,影響根部產量及品質。砂質土含量過高除土壤保水力不佳之外,且易有線蟲之為害,因此在土壤的選擇上以砂質壤土為宜。
◆整地作畦:
北沙參種植前需進行整地與作畦,整地前先將有機質肥料均勻撒施於田間,再將有機質肥料翻犁至土壤中,整地時土壤宜深耕並細碎土壤再作畦,畦高約30公分,北沙參種植採作畦栽培之方式,有利於北沙參根系之生長發育,及避免因豪雨等造成植株浸水,影響生長。作畦的方向以南北向為宜,作畦完成後可利用塑膠布、雜草抑制蓆或稻草等材料覆蓋畦面,可保持土壤濕潤及防除雜草。種植前在畦面中央覆蓋資材部分,以剪刀減開直徑約10公分大小之洞口,再將種子播種或種苗移植至田間定植。
◆種植方式:
北沙參種植的方式可分為種子直播與育苗種植二種,利用種子繁殖,種子在濕潤和低溫條件下發芽情況較佳,並以當年新鮮採種之種子發芽率較高。北沙參之播種時期以每年之3-4月為宜。北沙參栽培的行株距為90×30公分。採種子直播方式為耕種之土地經整地、作畦後,採點播方式,每穴將種子3-5粒直接播於土中,覆土深度約2公分,俟植株葉片長至4-6片時再行間苗,每穴保留1-2株即可。採育苗方式則將種子播種於育苗盤或育苗床,播種後要澆水,保持育苗盤中栽培介質之濕度,約2-3星期後種子開始發芽,待葉片長至2-4片後,移植田間進行定植。定植時應小心,避免幼苗根部受損,定植後應即澆水或噴灌灑水,以提高幼苗成活率。北沙參之種植應與豆科作物進行輪作,可提高北沙參根部的產量與品質,連作會影響土壤的地力,對作物養分之吸收與利用造成影響,使北沙參根部產量及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另外,連作易造成病蟲害之為害,影響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因此,為提高北沙參之產量與品質應避免連作。
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
推廣種植硬質玉米 本場農會走透透
‧本場為推廣硬質玉米適種品種、相關栽培等資訊,特至花蓮縣各級農會與推廣及供消人員進行宣導,期望農友能接受硬質玉米種植之最新訊息 |
又到了春季種植硬質玉米時期,本場為使農友獲知正確訊息,特至花蓮各級農會與推廣及供銷部人員,宣導品種、栽培技術以及代耕等相關事宜。
由於春作硬質玉米種植時間為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下旬,現正是應著手準備之時刻,但仍有許多農友對硬質玉米仍停留在20多年前的印象,殊不知目前已引進高產品種,以及從播種到收割機械代耕的便利。
在品種方面,現今農委會自國外引進許多高產品種,其中明豐3號莖稈強壯、耐病蟲害,尤其對花蓮特有煤紋病具高度耐受性,只要有管理硬質玉米每公頃可收4-5噸的產量。在代耕方面,欲機械播種或收割之農友,須集中4公頃以上,可結合鄰近其他農友一起播種、採收,以節省往返成本。
本場近日已走遍各農會拜訪相關人員、並給予推薦資訊,希望農友至農會探詢時,可獲得硬質玉米種植之最新消息。明豐3號目前花蓮可於瑞穗鄉農會(03)887-1044現場採購,或致電明豐行李小姐郵購,另代耕業者盧富源先生亦有提供種子代為播種。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