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91期-植物保護專輯2015.03
第91期|2015.03月出刊| 本期PDF下載 |
|
||||
創造友善環境 本場凝聚花宜有機產業共識
為推廣花蓮及宜蘭地區農村有機產業,本場於1月22、29日辦理「104年度創新農業經營與友善環境」課程,邀請農會、農友、休閒農場業者、青年農民、原鄉部落等認同有機農業者共同參與。 宜蘭場次首先由守護宜蘭工作坊-李寶蓮女士從每天增加2棟農舍的驚人數據,報告宜蘭農地流失的嚴重程度,她呼籲應盡速保護宜蘭地景與優良農田。直接跟農夫買-梁哲嘉先生以需要農村為概念,號召消費者不應只選擇外觀漂亮的農產品,並打破拍賣市場的分級制度,讓生產、消費以及自然環境創造雙贏局面。 花蓮場次由天公伯ㄟ米-李林皇農友講述青年從農、綠生農法經驗,以及建立與消費者互動的心得。牧蟲園有機農場-楊世卿顧問暢談有機農法與生態和諧共生的理念,介紹減少雜草防除之要領,另種植蔬菜以多樣性栽培及生物防治概念減少防治資材使用,建立生產與生態平衡機制。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羅永清博士後研究員介紹原住民傳統農作方式與建立部落農產業特色行銷,其年齡階層及緊密的群體關係,適合建立社區型產業。龍鳳甲良質稻米運銷合作社-陳靜娟經理介紹以契作概念幫助農友進行行銷工作,讓農友能安心生產,並以共同採購降低農友生產成本的成效。台灣一起夢想公益協會-胡文偉顧問,介紹以故事行銷概念,引導學員思考品牌創造的想法。 |
||||
作物健康管理從源頭做起作者:陳任芳 副研究員
前 言 面對過去食安風暴中,農產品不免被提及的是農藥殘留問題,輔導農民如何生產安全高品質農產品一直是政府的農業政策目標,藉開發作物健康管理關鍵技術,以穩定量產及合理品質為目標,建立重點作物整合式健康管理栽培模式,創造產品價差,以吸引更多農民投入安全高品質農產品生產,從而達成「打造台灣農業成為衛生安全的健康農業」等政策目標,以確保消費者食品安全。 作物健康管理 農友在作物栽培過程中,為了生產高價位農產品,選擇在較不適宜的生長季節種植,為了加速提高品質在肥培上亦投入過量,因此延伸出的問題不止在土壤劣化,病蟲害問題亦加重。多數農民生產農產品均以產量為優先考量,普遍過度施用化學肥料及農藥,反而忽略作物健康管理的基本原則與措施,尤其是在接近採收期若遇到重大病蟲害時,則更是游走在安全與產量徬徨抉擇中。 我國過去推動農產品安全的做法,主要著重於安全用藥輔導,較少著墨同時確保產量、提升品質等技術之整合生產體系。推動作物健康管理主要目的即在創造農民投入安全高品質農產品生產的誘因,以作物健康為其最終目的,採行整合管理生產技術栽培作物,減少用藥、合理施肥、穩定量產,同時顧及整個農業環境生態系的健康,進而降低生產成本、提昇競爭力,有別於傳統農業強調與環境共榮創造作物的健康,進而達到減少用藥,保障農民及消費者健康。 源頭管理 作物為何不健康?為何生產不出符合農民及消費者要求的品質?首先,要正確辨識環境中不健康的徵兆來源,「源頭管理」則是最直接而根本的做法,與其末端的防治處理,從「源頭管理」進行改善是更有效的,注重源頭管理,對症下藥,找出良好的管理方法,且必須具備掌控的能力。源頭管理就是要幫作物打好根基,才不致先天不足,當遇到後天失調狀況時,而依賴施用化學肥料及農藥,以致無法提升品質及產量,更不用說安全問題,不健康的作物終究很難「歹竹出好筍」。 |
||||
青蔥根蟎與軟腐病之綜合管理策略作者:陳任芳 副研究員
前 言 青蔥是宜蘭縣最重要也最具經濟價值的蔬菜作物,全年栽培面積約700公頃,所生產的青蔥品質優良,蔥白長且質地細緻,在拍賣市場頗占優勢,年產值高達5-6億元。近年宜蘭地區青蔥夏季生產不是遇颱風淹水,就是連續高溫悶熱天氣,在如此艱困生長環境下,若又遇病蟲害侵襲常造成缺株嚴重,其中因為青蔥植株受根蟎為害後,形成傷口感染軟腐病的複合危害問題,常造成農民混淆,而未能正確使用推薦藥劑而延誤防治時機,加上宜蘭地區青蔥均以分株苗行無性繁殖,長期下來導致種苗帶病蟲嚴重,造成青蔥損失重大,對產量影響極大。 根蟎 根蟎體型細小,多隱匿地下部組織,在低密度時不易察覺,待其大量發生造成為害狀出現後,植株的根系已被取食殆盡,因此如何早期發現,適時適法處置是田間防治的關鍵。根蟎為害蔥等作物的部位一般在根莖相交之處,為害較嚴重的會鑽入莖內和球莖內聚集為害,因此採取分蘗法種植的分蘗株易帶有根蟎,而根蟎危害根部所造成之傷口則易成為軟腐病原細菌入侵的孔道,致根部腐爛,腐爛的有機質又引更多根蟎聚集地下部取食繁殖。當植株受根蟎為害後,出現萎凋徵狀,與真菌性萎凋病十分相似,常被農民誤以為是根腐病或細菌性軟腐病、地下線蟲或害蟲為害,致錯誤的診斷而導致使用錯誤藥劑防治,失去防治先機。 軟腐病 青蔥軟腐病主要發生於夏季高溫多雨季節的5-9月間,尤其是氣溫高有午後陣雨的高溫悶熱天氣最易發生,在颱風頻繁、多雨的夏季常猖獗為害,病原菌殘存於土壤根圈中越冬,在田間植株殘體與低溫皆可延長病原菌存活之時間,所以發病大都由地際處之下位葉葉柄或地面附近開始。在田間青蔥軟腐罹病組織上之軟腐細菌,為最重要之二次感染源,可經灌溉水、雨水飛濺而傳播,使病害迅速蔓延。可藉由種子、昆蟲、灌溉水、農具及空氣中之懸浮粒而傳播至寄主植物。除了土壤可為感染源外,病原菌通常因蔥植株受根蟎、線蟲、昆蟲或真菌所造成的傷口侵入,或不當之採收動作與生理不適,如重肥、霜害、過熱與生長裂縫等造成之傷口,皆有利於軟腐病菌之侵入,故強風後或中耕後罹病率會增加。 |
||||
茶皂素在植物保護方面之應用作者:蔡依真 助理研究員、翁崧夏 研發替代役、謝文棟 國科會助理
前 言 茶皂素(Tea saponin),又稱茶皂苷,有發泡、乳化、分散等性能,且具有溶血、抗滲、消炎、化痰止咳、鎮痛等方面的藥理作用,可用來製造各種類型的乳化劑、洗滌劑、泡沫劑、防腐劑、殺蟲劑及其他藥劑,故應用層面廣泛,在農業、清潔劑、醫藥、建材、水產及化妝品等方面均有研究。在山茶屬植物(Camellia sp.)如油茶(Camellia oleifera)及茶(C. sinensis)等種子中含量非常豐富,將油茶種籽(圖1)經榨油後剩餘的油茶粕(圖2),其皂素含量約有5-14%。有關茶皂素在農業上的實際應用,主要以施用油茶粕(又稱苦茶粕)或其浸出液等相關產物為主,如將油茶粕灑施於水田中防治福壽螺(圖3)。本文針對茶皂素在植物保護方面的應用與研究介紹如下,供農友在田間農務時參考操作。 茶皂素之簡介與對生物之影響 茶皂素屬於植物的二次代謝產物,對病毒、細菌、黴菌、原蟲、昆蟲或草食性動物等外來侵略具有防禦作用,故存在於多數植物體中,是一種天然的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具水溶性。近年來,國內外從油茶子粕中提取茶皂素的方法主要有水萃取法和有機溶劑法,另有文獻指出經由水靜置浸出即可萃取分離出茶皂素溶液。油茶粕粉溶於水振蕩後能產生持久性泡沫(圖4、圖5),且起泡力不受水質硬度影響。茶皂素在環境中容易分解,對人畜相對安全,但對其他非目標生物仍有毒害之風險,尤其對大部份水生動物均有較強之毒性,建議操作者應謹慎使用,避免對生態造成過度影響。 茶皂素對魚毒性高,有溶血及破壞細胞膜的作用,可通過破壞魚鰓的表皮細胞進入魚的血管中,造成紅血球細胞解體失去活性,最後導致魚類死亡;然對於蝦蟹類而言,由於蝦、蟹類的鰓表皮的主要成分為幾丁質和蛋白質,與魚鰓的表皮結構不同,且皂素僅對紅血球有溶血作用,而蝦蟹類的血液則為血青素,故皂素對蝦蟹類的血液不會造成溶血問題,對其毒性較弱。舉例來說,濃度2.5 ppm之茶皂素可殺死鯽魚,但該濃度對蝦蟹則安全。故油茶粕浸出液在蝦蟹養殖過程中可用於清除有害魚類或雜魚,一般施放量約5 ppm。皂素對蚯蚓亦具有毒性,若將蚯蚓直接泡在皂素水溶液中,蚯蚓會有分泌大量黏液、集結成團、產生斷裂、呈串珠狀、蠕動能力下降等現象。 |
||||
撒播開花植物吸引田間的好蟲作者:林 立 助理研究員、翁崧夏 研發替代役
前 言 在研究多年生開花植物對於吸引農田益蟲的功能後,本場亦開始著手研究一年生開花植物對於農作物的幫助,雖然一年生花草的壽命短暫,但具有在短時間內開花而達到吸引益蟲、增加生物防治的效果。本文將以三個田間作物為例,說明撒播開花植物如何增加田區益蟲間接維護作物品質。 玉米田與向日葵 種植甜玉米最頭痛的蟲害問題就是玉米螟,玉米螟為蛾類的幼蟲,由玉米節間或葉鞘部蛀入莖內為害,玉米果穗形成後,則蛀入果穗內為害,影響品質。由於此蟲總是「蛀入」植株危害作物,因此很難用噴施資材的方式防治。許多農民為了對付玉米螟,會釋放其寄生性天敵-赤眼卵寄生蜂,寄生蜂於田間飛翔、搜尋,最後寄生在玉米螟的卵內,使卵死亡不孵化,達到生物防治的效果。而為了讓寄生蜂能夠長時間留在田間,減少寄生蜂釋放的次數和成本,可藉由高莖的菊科植物-向日葵來保留住這些有益天敵。 向日葵又名太陽花,菊科植物,因花朵大而鮮豔,常被用作為景觀綠肥植物。根據本場研究人員調查,向日葵的花朵具有吸引寄生蜂的特性,因此很適合種在玉米田周邊,幫助赤眼卵寄生蜂建立長期的棲地。在春作直播玉米種子的同時,將田區四周土壤稍微耙鬆撒播向日葵種子,大約一個月後開始搭配釋放3-4次寄生蜂,接著周圍的向日葵花朵便開始逐一綻放,此時由於花朵數量龐大,花粉和花蜜成為寄生蜂繁殖和生存的最佳營養來源。釋放天敵和碩大花朵兩者相輔相成,讓玉米螟無所遁形,在不使用農藥的環境下守護甜玉米的成長和品質。 甘藍與萬壽菊 甘藍在種植過程中時常遭受蝶蛾類幼蟲和蚜蟲危害,有機栽培的情況下蝶蛾類幼蟲可施用蘇力菌防治,後者則以菸草水或苦楝油防治。若想減少資材成本的投入,同樣可借重大自然的力量,在田間建立有益天敵的族群。由於甘藍生長期短,2-3個月便可採收,因此若要撒播開花植物於甘藍田區營造有益天敵棲所,通常必須比甘藍苗定植時間提早一個月。 萬壽菊一般用在農業上為防治線蟲用,其植體內分泌之特殊物質,可有效降低土壤中根瘤線蟲卵的孵化率並殺死二齡幼蟲。另外一方面經由本場研究人員調查結果發現,奶油黃品種的萬壽菊亦可吸引食蚜蠅等有益天敵駐足,對於蚜蟲有相當的抑制效果,並可增加產量。應用於甘藍田區時可在田區中央或兩邊保留1-2畦撒播萬壽菊種子。由於萬壽菊種子重量輕,可先混拌沙子增加其重量和均勻度,在剛做好的鬆軟畦面上均勻撒播,待2個月後開花時,正逢甘藍遭遇蟲害侵襲的盛期,黃色萬壽菊(奶油黃品種)花朵可吸引大量的食蚜蠅和瓢蟲,達到防治田間蚜蟲發生的功能。 |
||||
新興保健作物白芷之栽培管理作者:張同吳 副研究員
前 言 白芷(Angelica dahurica)為繖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芷、白茞、香白芷、杭白芷、臺灣當歸、野當歸、臺灣獨活等。白芷為傳統中藥材,其性味為辛、溫。歸肺、胃經。有解表散風、通竅、止痛、燥溼止帶、消腫排膿之效。主治感冒頭痛、鼻塞、齒痛、風濕痺痛、瘡癰腫毒、毒蛇咬傷等。白芷的利用部位為根部,主要成分為含香豆素(coumarin)、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s)、阿魏酸(ferulic acid)、異歐前胡素(isoimperatorin)、歐前胡素(imperatorin)、佛手柑內酯(bergapten)、珊瑚菜素(phellopterin)、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等。現代之研究有抗氧化、抗菌、美白、抗發炎等功效。本場近年引進白芷種原,經多年之栽培研究,極適應東部地區的栽培環境,生產的白芷根部品質優良、產量高,為具發展潛力的新興保健作物之一。 白芷之栽培管理 白芷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育期較長,全株具特殊香氣,性喜溫暖濕潤之環境,乾旱的環境較不適合白芷的生長。栽培管理如下: 栽培環境與選地: 白芷的栽培種植環境以平坦、通風良好之地點為佳。土壤的選擇以排水良好及富含有機質之砂質壤土最佳,黏土地和排水不佳之土壤不利根部的生長,土壤pH值在5.5-7.5之間皆可種植,對土壤pH值適應性較廣。白芷的主要利用部位為根部,土壤排水不良會導致根部因浸水而腐爛,影響根部產量及品質。砂質土含量過高除土壤保水力不佳之外,且易有線蟲之為害,因此在土壤的選擇上以砂質壤土為宜。 整地作畦: 白芷為植株較高及根系較長的作物,需作畦栽培,有利於白芷植株之生長,植株不易倒伏,並可有利根系之伸展與發育。整地前先將有機質肥料均勻撒施於田間,再將有機質肥料翻犁至土壤中,整地時土壤宜深耕並細碎土壤再作畦,畦高約30公分,採作畦栽培之方式,可避免因豪雨等造成植株浸水,影響生長。作畦的方向以南北向為宜,作畦完成後可利用塑膠布、雜草抑制蓆等材料覆蓋畦面,可保持土壤濕潤及防除雜草。種植前在畦面中央覆蓋資材部分,以剪刀減開直徑約10公分大小之洞口,再將種子播種或種苗移植至田間定植。 |
||||
夏季期間利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增加長春藤側芽生成作者:陳季呈 副研究員
前 言 宜蘭地處台灣的東北角,長年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冬季陰雨潮濕、日照不足,在此氣候環境下,栽種的觀葉植物品質良好,遂成為宜蘭地區重要的花卉產業。在眾多的觀葉植物中,葉片終年常綠,葉形、葉色豐富而多樣的長春藤,深受國人喜愛,是本地重要的盆花種類。根據農糧署農產品交易行情站統計,近5年(99-103年)國內長春藤盆花年交易量為21-28萬盆,單盆平均售價約24-26元,103年更提高至38.5元。然而在栽種長春藤的過程中,夏季期間經常發生枝條側芽萌發少甚至不萌芽,使盆花品質降低,影響商品價值。為解決上述產業問題,以生產整齊且品質優良的長春藤盆花,本場研發利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組合處理誘導其側芽生成,本文將簡單介紹如何運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來改善夏季期間長春藤盆花品質,期望對地區觀葉盆花產業有所助益。 植物性狀、園藝利用與栽培管理 長春藤(Hedera helix)為五加科(Araliaceae)常春藤屬(Hedera)之多年生攀緣灌木,英名English ivy,原產於北非、歐洲及亞洲地區,全球原生種約5種,在台灣也有一葉色深綠的原生特有變種台灣常春藤(Hedera rhombea (Miq.)Bean var. Formosana)生長於低中海拔森林中。長春藤具木質化的莖,莖節上長有氣生根,可依附它物攀爬;葉互生,單葉,具長柄,生長於營養枝上的葉片呈裂葉狀,生長於生殖枝上的則不裂,呈卵狀或卵狀批針形。花小,頂生,繖形花序;果實為漿果狀之核果。 長春藤栽培品種眾多,其觀賞重點在於欣賞葉形、葉色的變化。小巧優雅的三角或三角變形的葉片互生於枝條上,葉緣具淺裂或深裂狀、全緣或波浪狀,葉色為淡綠、濃綠、銀灰等色,葉斑有白或黃的斑紋鑲嵌,豐富且多變的葉片串生於枝條上,優雅而柔美,再加上終年可保常綠,讓長春藤盆花深得國人喜愛。在利用上,除可作為吊盆類懸垂植物或小品盆花運用於組合盆栽及插花素材外,亦可種植於地面,讓它自由生長,成為庭園的地毯花壇,或讓它爬上籬笆、牆面成為綠色植牆,亦有不同美麗之處。 |
||||
有機農產加工品專業人員職能基準之建置與應用作者:王義善 助理研究員、林正木 助理研究員、劉興榮 副研究員兼課長
前 言 近年來,由於國民所得的提升與環保意識的抬頭,國人對於農產品的要求不只是量與口感,更要求安全與健康,此亦為有機農業蓬勃發展的主因。有機農業經十餘年來之推廣,栽培面積與有機農戶逐年增加,至103年12月止,全台種植面積為5,878公頃;其中農作物種類以蔬菜類為最大宗,共計2,080公頃,其次為水稻類的1,822公頃,再次為水果類的901公頃。另各縣市栽培面積則以花蓮為最多,面積高達1,147公頃,花宜兩縣合計1,551公頃,占全台總面積26%,如表1。 然而,隨著有機農作物產量逐年增加的情形下,產品過剩與次級品的問題亦隨之浮現,但要如何將這些市場上無法銷售的農產品,轉化成消費者能接受且創造價值的新產品,加工技術變成為關鍵因素,雖然農產品加工不外乎乾燥、醃漬、發酵等方式,但要真正成為市面上暢銷的有機農產加工品,除了要有專屬的祖傳秘方增添風味與口感外,其製作流程、物料管理與生產設備是否符合有機規範,更成為消費市場中所應具備的必要條件。 經農糧署統計,截至103年第2季,台灣已有236家有機農產品加工業者通過驗證(如表2),而其中花宜地區內通過者就有23家,經營規模涵蓋小型農場自設之加工廠與企業型之大型加工廠,雖其經營規模差距甚大,且有機農產加工品消費市場亦非為主流,但國內有機生產面積逐年成長,也間接顯示有機農產品市場的接受度逐漸提升,而台灣未來應如何提升有機農業競爭力,其中產業鏈加值效益將成為主要發展策略,有機農產業鏈上下游相關產業進行跨域結合,提高產值效能,亦將成為產業目標,且其中人力職能部分將以加工技術人員最為關鍵,因此有必要確立其從業人員之專業要求,以其奠定產業基礎,有效訓練產業人才。 |
||||
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
|
‧本場出版硬質玉米病蟲害手冊 |
本場積極推廣休耕地種植硬質玉米,為了解病蟲生態,本場出版硬質玉米病蟲害管理手冊、圖卡,讓農民即時掌握田區情形。
種植硬質玉米,因為省工等原因多不進行病蟲害噴藥防治,而以栽培管理技術進行病蟲害管理,首先選擇抗病或耐病品種、做好整地排水工作、保持適當種植密度,並且合理化施肥,即可控制大部份的病蟲害,其中玉米螟為硬質玉米最重要之害蟲,需在播種後20-25天施放寄生蜂片,每隔8天施放一次直至雄蕊抽出,並配合粒劑或蘇力菌防治。
本場為避免農友遭受大規模病蟲危害之損失,特編輯相關手冊,內詳載硬質玉米病害以及蟲害之圖文解說,並說明防治時期及方法,另印製名片大小之病蟲害圖卡,可隨身攜帶,讓農民可相互對照即時進行防治、減少損失。硬質玉米病蟲害手冊每本15元,可向國家書店、五南文化廣場或本場洽詢,另本場官網亦提供免費pdf檔下載,硬質玉米病蟲害圖卡可向本場植物保護研究室洽詢。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