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92期-農業新科技與新知專輯2015.06
第92期|2015.06月出刊|本期PDF下載 |
|
||||
發掘在地食材、開創在地料理
|
‧元氣餐飲管理顧問有限公司陳祐松師傅為學員進行在地作物料理示範 |
為推廣宜蘭花蓮地區在地食材,本場5月27、28日,分別於花蓮台灣觀光學院及宜蘭羅東鎮農會,辦理農遊地圖料理研習活動,除上課外,本場亦準備特色農產品-紅糯米、當歸及丹參,讓講師現場進行料理示範。
本次研習課程內容包括花蓮縣新城鄉Giwas Ali餐廳的主廚宋金龍,分享具有原住民色彩的義大利料理創意,福華大飯店的專案經理藍明鑑講授餐飲業經營與行銷的策略,並從輔導全國田媽媽餐廳的經驗,提供學員經營特色餐廳的訣竅及實際案例解說。
在料理示範部分,本場準備光復鄉在地特產紅香糯,以及花蓮當歸及丹參,邀請臺灣觀光學院的黃池生助理教授,製作出十道精緻菜餚,並透過示範解說,深入淺出的讓研習學員瞭解及學習如何將在地保健作物入菜。
元氣餐飲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的陳祐松師傅,則教導學員如何觀察身邊的食材,亦或從網路上找到當地食材,以及利用該食材融入各式料理,例如單一個龍眼,即可變化出包括主食、甜點、飲料等超過40樣的料理菜色。另外他亦示範4道料理讓在場學員現場學習。
本場黃鵬場長表示,場內近年積極推廣原鄉及在地保健作物,並鼓勵農友以有機栽培生產,讓消費者可安心享用在地生產的新鮮食材,另外結合廚師創意及料理開發,希望能將原鄉、在地、有機的食材推廣到餐桌上。
回鄉青農作有機
盧紀燁建立平台助小農
作者:王義善 助理研究員、劉興榮 副研究員兼課長
‧盧紀燁協助周邊小農銷售芭蕉 |
前 言
放棄臺北高薪歸鄉務農的盧紀燁,善用自己的專長與創新的經營模式,讓原本單純協助小農販售的網路平台,更完整具備了多元化金流支付功能,讓產地與消費者間的距離縮短外,更讓消費者選的開心、買的安心,而他是如何善用自己的優勢與政府輔導來完成自己的夢想,以下就其從農經驗,提供給讀者分享。
財金博士 拽耙扶犁
頂著博士光環下田務農,對盧紀燁來說一點都不彆扭,反而更藉由跨領域的專業知識,顛覆傳統農業的產銷模式,而所謂的硬頸精神,在他身上更是表露無遺,雖然身為農家子弟,但常年在外工作的他,恐怕也早已忘記如何駕馭田間機具進行農事生產。
起初,除了積極從父親及大伯身上學習種植稻米的知識外,盧紀燁也積極報名花蓮農改場內農民學院的各種農事教育訓練,以系統性的課程進行專業種植技術的學習,並實際應用在自家所栽培的各種作物。
善用網路 效果加乘
由於盧紀燁的創新觀念,又加上超強的學習能力,使得田間收穫的確明顯提升,但這些東西到底要賣給誰呢?曾經跨足電腦界的他靈機一動,便決定從網路開始販買自家農產品。
起初網購的成績並不理想,主要原因還是民眾對於虛擬的農產品消費模式還不是這麼習慣,所以還是喜歡到傳統市場或是超市選購,看得到、摸得到、聞得到,而這也是讓盧紀燁成立「壽豐印象」實體店鋪的主要原因。
此外,他也開始為產品說故事,賦予產品新生命,並且將耕作點滴都寫在部落格上,好讓消費者每天都能夠清楚了解作物的生長紀錄,並建立互信的基礎,更能讓民眾安心購買,而這樣的行銷模式的確奏效,成功解決了農產品滯銷的問題。
手做蔬菜麵,簡單、有趣又健康
作者:邱淑媛 副研究員兼課長、陳金村
‧各色的蔬菜麵條,由上而下口味依序為胡蘿蔔、南瓜、辣椒及山蘇 |
前 言
近年來在各級學校團體間大力推行的「蔬果579」概念,建議12歲以內兒童每天攝取五份新鮮蔬菜水果,12歲以上、少女及所有成人女性應天天攝食七份蔬菜水果;而青少年及所有男性成人,則應每天攝食九份蔬菜水果。蔬果中含有可以養顏美容的維生素C、可以促進能量代謝的維生素B、可以增加飽足感的果膠、具抗氧化能力的花青素、以及可以刺激腸道蠕動使便便通暢的膳食纖維。若您擔心蔬果攝食達不到建議量,或是家裡的小朋友實在不愛吃蔬菜,讓我們來發揮巧思與創意,利用色彩豐富的蔬菜變點花樣,不但能創造出五顏六色營養色彩與風味均一級棒的餐食,還可以親子同樂,增加小朋友的創造力,脫離只有3C產品及上課考試單調的生活。您準備好了嗎?請看!
一、材料(一人份):
食材:高筋或中筋麵粉半斤,有強烈色彩的新鮮蔬菜或水果75公克,食鹽3公克(約為布丁湯匙2平匙)。
器具:果汁機、濾網、擀麵棍、砧板、刀子、鍋子、爐具。
二、步驟
1.準備蔬果汁:
將蔬菜水果洗淨並瀝乾水分後,切除蟲蛀、太硬的老葉等不適合打汁的部位後切成小塊,放入果汁機中,加入約2倍材料重量的水(減少水量則顏色厚重風味濃郁)打汁,打好的蔬菜汁以濾網將沒有被打碎的粗渣濾除(圖2),收集過濾的蔬菜汁備用。
2.揉麵糰
若希望麵條Q度高,宜使用高筋麵粉,若想要中等彈性的口感則選用中筋麵粉,或將高筋與中筋以1:1比例混合,視需要調整兩種筋度麵粉比例。半斤麵粉加入150毫升蔬菜汁與3公克食鹽(圖3),混合均勻並揉捏成光滑的麵糰(圖4)。
3.醒麵
將麵糰不斷的反覆搓揉約十分鐘後,放入容器中蓋上蓋子或保鮮膜,讓麵糰靜置約30分鐘(圖5),重複2~3次,這個動作可以讓麵糰的筋性跑出來,增加麵條的嚼感。
花蓮地區油茶產業概況
作者:陳正昇 助理研究員
‧本場黃鵬場長率領油茶相關研究同仁,至產區關切農戶 |
前 言
油茶為山茶科山茶屬植物之種子可供榨油且具經濟效益的植物總稱,臺灣主要種植兩種油茶種,一為大果油茶(Camellia oleifera),另一為小果油茶(Camellia brevistyla),另外飲料用茶樹所結的籽亦可榨取油份,但因含油量較前兩者低,且主要生產模式係採其茶菁製茶,在栽培管理模式上,會避免使其開花結籽,故在榨取油脂方面較無經濟效益。依據農糧署農情報告資源網統計102年度全台灣種植油茶面積為1,104.14公頃,其中,花蓮地區種植面積為115.25公頃,從103年度起,農委會政策輔導「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及「檳榔廢園轉作」轉作油茶,油茶栽培面積呈現增加趨勢。
花蓮地區油茶栽培概況
利用油茶生產食用油脂為早期先民在花生油、麻油等油脂之外的另一個高級食用油選擇,主要供應內需市場,油茶在花蓮各鄉鎮栽培情況大致上分布在中央山脈東側及海岸山脈西側的山坡地,另外如在土壤酸鹼度5~6之間,排水良好之平地也有少量零星種植,一般而言花蓮地區油茶主要栽培地區分布於中花蓮及南花蓮。
花蓮地區栽培油茶歷史從民國70年代已有記錄,主要分為兩種,一為移民帶入種植或住民引入種植,二為推廣造林所種植,以下由北向南簡略介紹花蓮地區各鄉鎮種植油茶情況:
•壽豐鄉在月眉地區靠近海岸山脈之緩坡有少量種植,以小果油茶為主,豐山地區亦有小面積栽培,而鹽寮村則有農戶申請檳榔廢園轉作油茶。
•鳳林鎮在鳳義里(鳳凰地區)及山興里種植,以小果油茶為主,少部分大果油茶。
•萬榮鄉主要在馬遠村栽種,紅葉村小面積種植,以大果油茶為主。
•光復鄉在南富村(砂荖部落)、西富村及大豐村等地區種植,大小果油茶皆有。
•瑞穗鄉在舞鶴村、鶴岡村及瑞北村種植,大小果油茶皆有。
•卓溪鄉除了卓清村面積太小不列入計算之外,其餘五個村(崙山、立山、太平、卓溪、古風)在靠山麓低海拔地區皆有種植,種植種為大果油茶,卓溪鄉亦為花蓮地區種植面積最大之鄉鎮。
•玉里鎮在觀音里、松浦里、春日里及樂合里等靠近海岸山脈西側坡地種植,以大果油茶為主。
•富里鄉在學田村、竹田村、東里村、吳江村及石牌村少量種植,以大果油茶為主。
都是為你 申請有機驗證輔導
作者:沈恕忻 約聘人員、林 立 助理研究員
‧驗證輔導人員時常陪伴農民逐一填寫驗證申請表單 |
前 言
民國70年代起,有機農業萌芽發展,由一開始的試驗、普遍推廣,到現今嚴謹的管理,發展有機農業所帶來的,不僅是豐厚的產值,還有安全的蔬果及環境的改善。近兩三年食安問題不斷浮現,人們選擇食物由「好吃」轉變為「吃好」,「安全、健康」才是購買食品首要條件,消費者對「吃」態度的改變,讓有機農業獲得發展空間。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於民國81年便加入推行有機農業之行列,除技術傳授之外,也特別投入人力進行有機驗證輔導,協助轄區農民加速通過驗證,進入真正有機農業範疇。
有機農業管理制度
依據有機米購買習慣及型態分析研究顯示,有機農產品消費者選購有機商品時,「驗證與否」為最重要選購因素。確實,在消費者與生產者互不相識、信任關係尚未建立時,有機驗證是消費者唯一可以信賴的。然而,人們固然知道有機驗證的重要,卻少有人透徹瞭解其運作、管理機制,因而每次有媒體報導有機農產品檢出農藥殘留,該制度就備受質疑、引起軒然大波,其他的農夫說:「你看,有機都是作假的嘛!」,消費者跟著狐疑:「到底還有什麼能吃?」。其實,若能真正瞭解有機農業的精神及管理制度,當新聞事件又再度浮出版面時,我們就能利用正確的知識,準確判斷媒體傳播訊息的正確性,降低不必要的恐慌。
我國有機農業管理制度源自「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由農委會農糧署訂定自有機生產、採收、包裝上架等一系列規範。農民依循規定從事生產,並向合格之驗證機構申請驗證,驗證機構把關農民生產流程是否符合規範。驗證機構是否有執行有機驗證的能力,則是由財團法人全國認證機構(TAF)評核與管理,稱之為認證,而TAF則是在農委會之下,評估各家驗證公司驗證品質,如此層層的考核及分工,是希望經由第三方扮演公平的角色,讓資訊更為透明。相關資訊皆公告於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頁中,說明了這套制度有效且透明。
芋疫病之發生生態與管理策略
作者:陳任芳 副研究員
‧葉片上出現汙褐色濕潤狀的圓形斑點 |
前 言
芋頭耐濕性強,適宜種植在土層豐厚、肥沃鬆軟、有機質豐富、排水良好且有適當保水力的土壤。國內栽培面積約2,500-3,000公頃,全台各地均有種植,產地集中在屏東、台中及苗栗三個縣;花蓮地區以檳榔心芋為主要品種,花蓮縣吉安鄉種植200多公頃,大部分作水田栽培,宜蘭縣員山鄉約25公頃,採用高畦栽培。不論何種栽培方式,生長期間均會受疫病的侵害,影響產量品質。
芋疫病(Phytophthora blight)為芋屬植物的一種真菌性病害,是芋生產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俗稱破雨傘又叫芋瘟,芋產區發生普遍,主要在夏、秋兩季發病,有逐年加重的趨勢。高溫多雨潮濕的季節,造成嚴重流行為害,常引起大量葉片枯乾,以至植株枯死。芋栽培區常一發病罹病株率即達68%、罹病葉率42.5%以上,連續多日陰雨時若不施藥防治,可能會造成90%以上葉片枯萎,對芋生育與產量影響甚鉅。一般罹病株率在10%-30%時便要做適當的防治,以防止病害擴大,避免光合作用效率減緩,造成後續之產量損失;若發病率達50%以上,則會影響球莖的成長與澱粉轉化,對產量和品質有明顯的影響。
病原生態
病原菌為芋疫病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以菌絲體或厚壁孢子存活在病芋殘葉組織內或留種用芋頭塊莖上,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再藉著氣流或風雨、露水及灌溉水濺散而傳播蔓延,條件適宜時開始侵染為害,可直接侵入寄主組織,誘發病害。
全年只有1-2月份因低溫不發病,每年3月中下旬至4月中旬開始零星發病,6-8月為病害盛發期;只要在氣溫20.8-26.8℃、旬降雨量23 ㎜以上、日濕度85%逾5小時、露水時間逾8小時的連續陰雨,或4-10月份多雨時期即可大量發生與蔓延。病害的發生和蔓延取決於降雨量和降雨日數,只需3-5天帶菌芋苗便可發病,並藉由風雨傳播進行重複侵染。多雨、露大、霧重、空氣潮濕、溫度偏高的天氣有利本病發生。地勢低窪,土質黏重,雨後易積水,管理粗放,雜草叢生、植株生長勢差,偏施氮肥、過度密植或生長勢過旺致田間通透性差田區,在連續陰雨時都會嚴重發病。高溫多雨地區發病重,病害蔓延迅速,造成嚴重損失,水田較旱田發病嚴重。
雲端免費資源在農業推廣之運用
作者:曾竫萌 助理研究員
‧「花宜農情WAY」APP首頁 |
前 言
近年「雲端」二字非常熱門,很多產品或活動都會加上雲端的兩字,本文指的是由於資通訊科技進步、使用觀念革新,整個網路運作環境變得更快、更方便,在軟體方面,使用者的電腦端不用安裝程式,而是透過網路連線遠在雲端的伺服器,使用該伺服器的軟硬體資源完成工作,成果便在使用者的電腦呈現出來,現在大家常用的YouTube、Facebook、Blog等就是雲端軟體,這些軟體基本上是免費的,而且成為各行各業行銷宣傳的利器,以下介紹本場在農業推廣運用的現況,提供農友參考利用。
雲端時代來臨
各種社群媒體(雲端工具)興起,行動通訊及智慧型手機應用蓬勃發展,使網友的聯繫更迅速、緊密,將網路活動帶入一個新的發展面向,加上近年各國政府積極推動政府2.0,將民眾的E參與,列為政府創新應用服務的關鍵指標,我國亦將導入與應用Web 2.0作為政府施政重要策略與措施,依據政府網站營運交流平台網站104年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中央及所屬機關與縣市政府網站多導入2種以上Web 2.0之服務,以YouTube及Facebook為多數,透過社群媒體加強與民眾溝通及互動,主動提供更貼近民眾生活需求的資訊。
YouTube
YouTube是提供上傳、觀看及分享影片的網站,操作簡易,使用普及,造就了無數網路影片的創作,也捧紅了許多網路名人,如常以逗趣影片針砭時事的蔡阿嘎。
為與外界分享本場核心技術相關影片資料,98年在YouTube建立專屬頻道,逐年建置了業務簡介、建場70周年紀念專輯、農民學院課程、研討會實況、講習訓練、早期農業技術推廣影片等影音資料,已有超過240支影片。其中農民學院入門、初階、進階、高階及回娘家等課程影片超過80支,如農藝班、有機蔬菜栽培管理班、農業機械簡易保養檢修班、農業行銷策略規劃班等,各影片皆徵得講師同意全程錄影,原汁原味呈現上課實況,方便學員課後複習及提供無法上課的農友在家數位學習,頗受好評。
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
增加作物多樣化 本場鼓勵種仙草
‧本場研究人員前往全台各地尋覓,收集到多種不同的仙草品種及品系 |
前 言
仙草,是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轉契作作物項目之一,其栽培條件相對簡單,在本場推廣下,已有部分青年農民嘗試種植。
仙草以扦插繁殖為主,3-4月中旬定植於田間,定植後應立即灌溉,生育期間應保持濕潤,但需注意排水。在頂芽及腋芽長出花蕾時為採收適期,台灣南北部採收時間不同,約8-10月採收,需注意採收時應有連續5日晴朗天氣,採收後需乾燥七至八分,置於儲藏室內,保持通風乾燥,避免受潮發霉。
仙草乾草通常經一段儲藏期間後可提高仙草的凝膠強度及香氣,儲藏場所應選乾燥通風之場地,底部墊高保持通風,並在仙草乾草上覆蓋黑色塑膠布以防潮濕變質。
本場近年自台灣各地收集28個仙草種原,期望選育出適合東部地區栽培之仙草品種,另外,因其多花之特性,本場輔導部分農友在田埂種植仙草替代開花植物,目前已在玉里織羅部落、豐濱靜浦部落試種,農委會專案輔導之百大青農-何政儒、楊道明以及柯春伎,亦分別嘗試種植1分地左右的仙草。
仙草除了是政府鼓勵活化休耕地轉契作作物,其國內需求大、管理粗放、沒有過多病蟲害,讓仙草非常適合有機栽培,是農友種植的好選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