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72期-植物保護專輯2010.06
第72期|植物保護專輯|2010.6 出刊
本期內容
本電子刊物文章皆為節錄,若需閱讀全文請點閱全文PDF檔
封面裡
本場辦理 有機村發展規劃教育訓練
‧本場聘請游顧問擔任講師,引導村民對發展有機村之討論,讓村民瞭解發展有機村分工的重要性
有機村的發展,需要村內長時間的規劃與推動,才能成型。本場輔導花蓮縣富里鄉永豐村與豐南村朝向有機村之發展,辦理「有機村發展規劃教育訓練」,讓村民學習規劃整體發展的重要性與必要知能。
為使本場輔導之花蓮縣富里鄉永豐村、豐南村等二村主要核心幹部學習如何整合各村資源與人力、訂定短中長程有機村發展經營目標、管理策略及具體工作,本場聘請專業顧問擔任講師,引導村民組織村內人力、並透過討論來讓村內組織幹部能夠凝聚共識,共同規劃村內發展藍圖,讓發想能夠聚焦,理想得以實現。
稻種傳播性病害之簡介
‧稻熱病
前 言
水稻育苗過程中,稻穀需經消毒始可防止稻種傳播病害,以降低感染源。消毒的目的在消滅種穀表面及內部或與種穀混存的病原,以育成健全的秧苗,並減少第一次感染機率。因為水稻種穀上的微生物會引起秧苗病害及降低秧苗成活率,所引起的水稻病害會影響米穀收量及米穀品質。有些水稻病害常會感染或污染稻穀,再經由稻種傳播病害。病原感染稻種會造成榖粒不飽滿成為秕粒,即稻穀中的秕粒帶病原菌的機率很高,秕粒帶菌量比被污染的榖粒高,病秕混在稻種中,其感染稻苗之潛勢更強。水稻稻種傳播性病害主要有稻熱病、胡麻葉枯病、稻苗徒長病、細菌性穀枯病、稻葉白尖病、葉鞘腐敗病、稻麴病及褐條葉枯病等。
稻熱病
稻熱病會感染水稻各生育期,侵害各部位。秧苗期稻熱病主要發生於葉片及葉鞘。稻熱病的初次感染源主要來自病稻穀及病稻草。稻熱病依危害不同部位而定名,本田期包括葉稻熱病、葉舌稻熱病、節稻熱病及穗稻熱病,穗稻熱病又分穗頸、枝梗及榖粒稻熱病。一期作清明時節前後至梅雨季節,為最易發生稻熱病的時機,嚴重發生時會全株萎縮,影響產量甚鉅,若罹患穗稻熱病或枝梗稻熱病則被害部位以上的枝梗及榖粒枯死,榖粒感染稻熱病初呈暗褐色圓形或橢圓形病斑,常擴大使榖粒半面或全面病變,造成穀粒充實不足,稻米品質降低。而不稔之稻榖亦即為帶菌之秕粒,成為下一次之感染源。
淺談植物病毒與媒介昆蟲之關係
‧南瓜病毒危害,造成嵌紋與畸葉病徵
前 言
植物是固定生長的生物,在自然界中若是植物感染了病毒病(傳統稱為毒素病),除了枝葉接觸造成傷口傳染外,主要的傳播方式是藉由繁殖能力強與移動能力高的植食性昆蟲(媒介昆蟲)所傳播。植物得了病毒病後是無法痊癒的,症狀輕者對植株的生長影響不大,但是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植株衰弱,甚至死亡。因此,植物病毒的防治,最重要在於拔除病株並選用健康種苗,減少田間病毒數量,再來是防除媒介昆蟲,切斷病毒的傳播。
植物病毒的傳播方式
病毒為絕對寄生的病原微生物,必須依賴活體寄主才可存活,因此病毒會透過媒介昆蟲傳播。而會傳播植物病毒的媒介昆蟲主要為蚜蟲類、粉蝨類、葉蟬類、飛蝨類、薊馬類,其中能傳播植物病毒種類最多的就是蚜蟲和粉蝨類的昆蟲。媒介昆蟲藉由吸食已感染病毒的農作物而獲得病毒,若此時帶有病毒的昆蟲再飛到健康的農作物上取食,就有可能導致病毒感染。另外,部份植物病毒也會隨者傷口接觸而傳播,例如摩擦、傷口、嫁接、剪枝都可能使植物病毒傳播到健康的作物上。
容易被忽略的農業害蟲-椿象
‧椿象的卵呈金屬光澤並排列整齊
前 言
一般人的印象中,椿象對作物的傷害力並不大,頂多只是吸吸樹汁罷了。事實上椿象會危害的作物種類相當廣泛,但由於椿象不會持續性的大量繁殖,過去的文獻記載僅屬於偶發性的害蟲,因此容易被一般農友忽略。但近幾年來椿象發生頻率有增高趨勢,並陸陸續續在農作物上留下「貪吃的痕跡」,農友們原本以為這些痕跡是病原微生物感染而造成的病斑,但經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診斷後確定罪魁禍首就是「椿象」。
認識椿象
臺灣目前約有1000多種椿象,椿象屬於不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為卵→若蟲→成蟲,完成一個生活史需30~60天不等,其依照椿象種類和氣候溫度而改變。椿象分為陸生、兩棲、水生三類,由於後兩者與農作物較無關係,因此本篇只探討陸生椿象。
一般陸生椿象遇到敵人時會排放含有獨特腥臭味的體液來自衛,因此又有「臭蟲」、「臭腥龜仔」之稱。屬於「半翅目」的椿象前翅上半部呈革質,下半部為膜質,膜質部分在腹背交疊出三圓錐形,形成一辨識特徵;許多椿象的卵都具有金屬光澤,並且排列整齊,相當漂亮,這是椿象這類昆蟲的另一項特徵。椿象的卵孵化後即為「若蟲」,若蟲一般有5個齡期,末齡時還可以看到蟲體背部具有翅芽,待變為成蟲時即具有完整翅膀。椿象若蟲和成蟲時期的口器皆為刺吸式,藉著口針吸食植物汁液維生(少數吸食昆蟲汁液)。
斜紋夜蛾的防治技術
‧斜紋夜蛾幼蟲於芋頭葉基部取食危害狀
前 言
多年以來,斜紋夜蛾是農民們最想除之而後快的重點害蟲。因為斜紋夜蛾的幼蟲不但取食量大,而且取食的植物種類繁多,更麻煩的是牠的成蟲飛行遷移能力強,因此對於如何進行有效的防治工作,一直是國內農政單位積極處理的問題。目前除了藥劑防治外,政府主要推動的防治策略為利用斜紋夜蛾性費洛蒙進行區域共同防治工作,同時加強休耕田的害蟲管理,並且監測全省各地的斜紋夜蛾族群變動,以便適時對農民提出防治建議,減低斜紋夜蛾所造成的危害。
斜紋夜蛾之生態習性
斜紋夜蛾的雌蛾通常會在植物葉背產卵,每次產卵數可達數百粒,而聚集形成一大卵塊,並且雌蛾會在卵塊上覆一層暗黃色的尾毛。幼蟲孵化後會群聚啃食葉肉,二、三齡後分散啃食葉部或幼嫩部位,甚至鑽入植物體內取食,老熟幼蟲會藏匿於土中,夜晚出來啃食植物組織,之後則是潛入土中作土窩化蛹。
斜紋夜蛾在台灣各種蔬菜及雜糧栽培區極為常見,其成蟲分散能力強,可在蔬菜栽培區、休耕田區與雜糧栽培區徘徊遷移。斜紋夜蛾的寄主植物相當的多,屬於雜食性昆蟲,其中農作物部分就包括十字花科蔬菜、菊科葉菜類、茄科果菜類、葫蘆科瓜菜類與落花生等大宗作物,綠肥作物如田菁是斜紋夜蛾經常取食的對象,另外草皮與多種花卉如火鶴花、玫瑰、晚香玉或滿天星等亦常受到斜紋夜蛾的危害。
簡易防颱活動式支柱關節栽培棚架介紹
‧颱風過後支柱恢復,利於作物繼續生長
前 言
臺灣屬海島型氣候,每年5至10月常有颱風豪雨侵襲,造成攀爬類蔬果生產受損,供應量不足,價格高漲。鑑於栽培農作物需要,開發活動式支柱關節栽培棚架,可供藤蔓農作物順勢而穩定的生長,實為發展精緻農業不可或缺之重要需求。然而,習用支架結構設計,都以支架配合網線搭覆構成,因此搭建時都著重支架整體強度及對農地的固定能力考量,雖然平常可提供穩定、安全的效能,可是面臨颱風、豪雨侵襲時,由於支架呈直立狀態,面對強力颱風吹襲根本無法抵抗,導致依附在支架網線上的農作物直接受到損害,支架也容易因過度受力而歪斜傾倒,不僅無法保護農作物,更會因支架的壓覆造成更大損傷,對使用者來說是極大的問題。颱風來襲前,農作物如何作好防颱準備,如何降低損失,增加蔬果供應量,平衡災後蔬果之高價,為農業研究單位的一大考驗。鑒於此,本場研發簡易防颱活動式支柱關節栽培棚架之新技術,可改善傳統支架栽培之缺失,活動式支柱關節基本上保有傳統支架栽培之功能,可配合支柱角度之調整,當颱風來襲時改變支柱之角度,減少颱風吹襲之阻力,因而減少植株葉片損害,迅速恢復植株之生長。
活動式支柱關節栽培棚架之設計
簡易防颱活動式支柱關節栽培棚架改變了一般田間藤蔓攀爬棚架支柱固定使用之觀念,經由活動式支柱關節開發設計改良,改變成固定與活動兩用,利用簡單物理結構原理,達到固定與活動之目的。在支架下方設有上套管及下套管上下組合之活動關節,且下套管卡槽兩外側各設腳踏翼板,可供施力並利於上套管抽離滑動者;另在腳踏翼板下方設有卡桿可供網體勾固定。支柱結合活動式支柱關節後要架設網體時,網體底端直接勾固定在卡桿,免除綑綁程序。當颱風來襲前,必須收摺支柱及網體時,使用者只要手握支柱同時踩壓腳踏翼板,即可輕易將上、下套管抽離滑動而改變角度,讓支柱平舖貼近地面,減少作物受風面侵襲。颱風過後,可迅速恢復原來豎立式支柱,以利作物繼續生長,減少農作物損失。
羅山有機村產業群聚發展評估規劃 竹田村、石牌村
‧於石牌村可以一覽花東縱谷美景
前 言
本場於91年起在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進行有機村可行性之調查評估,認為該村具有全面發展有機農業的潛力;其後經過在地的行政、農業機構及村民的認同,組成羅山村有機農業之發展委員會,建構了全國第一個有機農業村。
為持續推動轄區內有機村發展,本場於97年起針對羅山村鄰近四個村(竹田村、石牌村、永豐村、豐南村)發展為有機村進行資源調查及可行性評估,評估之後的結果,將作為將來推動發展有機農業的基礎及依據。此次評估計畫也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管理研究所陳紫娥教授專業研究團隊對自然景觀資源及村民意願等進行協助調查,以期評估能更客觀正確。
韓國溫室設施栽培技術介紹
‧Hwaseong 21農場彩色甜椒之生產情形
前 言
設施栽培係利用環境控制裝置來改善傳統露地栽培容易受氣候因子影響的一種生產技術,因其可提供作物最適宜之生長環境,具有提高產量,改善品質、調節產期、增加單位面積產值等優點,惟近年來因設施材料及能源價格日益高漲,致使農民因投資成本大增而降低使用設施栽培之意願,因此,尋求符合各地區環境條件與節能減碳之先進溫室農業技術為目前十分迫切與重要之課題。有鑑於此,亞洲生產力組織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APO) 委託韓國生產力中心(Korea Production Center) 舉辦「溫室農業先進技術」多國性考察研習會,針對韓國溫室農業現代化技術與成功案例進行介紹與實地參訪,期能使各會員國代表從中獲得有用經驗,並提供未來研究發展之應用。
參訪見聞
本次溫室農業先進技術多國性考察研習於2009年2月16~20日在南韓首爾舉辦,共有中華民國、印度、印尼、伊朗、寮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及越南等12個會員國共23人參加,其中2天為韓國溫室之參訪行程,為分享這個難得的經驗,以下依序介紹實地參訪韓國溫室設施栽培技術之見聞。
封底
萱草新品種 花蓮2號、花蓮3號、花蓮4號、花蓮5號
‧萱草花蓮2號
為培育適合於本地栽培的觀賞用萱草品種,本場從民國91年開始從荷蘭引進種原,種植於農場溫室中,萱草植株開花時,選擇具有優異性狀的親本進行授粉雜交。在獲得數百粒種子之後經過播種、培養成株、開花性狀調查、優良單株選拔、大量繁殖、品系特性調查、特性檢定等過程,歷經8年的努力,終於完成各項試驗工作,因此在今年萱草開花期間召開會議,審查通過命名四個新品種。
此次命名的四個新品種萱草特性簡介如下:
一、萱草花蓮2號
萱草花蓮2號品種之植株高大、生育旺盛、分株性強,呈叢生狀。花瓣為鮮豔的大紅色,單色花,外觀相當漂亮搶眼。花朵大而圓整,花開時直徑達13.8至15.8公分。花瓣表面網紋脈絡清晰,花瓣邊緣略微反捲。花朵數多,一支花莖上著生的花蕾數11個以上。盛花期為每年5月,植株有二次抽苔習性,可持續開花至9月。適合於庭園或花壇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