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99期-農業新科技與新知專輯2017.03
第99期|2017.03月出刊|本期PDF下載 |
|
||||
瑞穗有機果樹產銷班
|
‧本場與產銷班參訪台東小小自然農耕農場,了解其水蜜桃與咖啡間作情形 |
為了解有機果園經營情形,花蓮縣瑞穗鄉果樹產銷班第20班與場內研究人員於2月19日,參訪台東小小自然農耕農場及許閔雄農友有機紅龍果園,果園間作及地被植物栽培之成效。
小小自然農耕農場主要作物為水蜜桃、蓮霧、蘋果及咖啡,農場迎風面種植九芎樹,水蜜桃與咖啡彼此間作,可防颱風吹襲又提供遮陰。由於農場奉行日本自然農法,水蜜桃支架均以桂竹搭建,除了不施藥亦不施肥、甚至不使用性費洛蒙等干擾自然的資材,因此產量損耗高達45%,但農場主人胡金至農友堅持近30年,只為保留這小小農場對地球的小小貢獻。
許閔雄農友有機紅龍果園則與台東農改場合作,地面種植蠅翼草、怡心草、馬蹄金、金腰箭舅及匍根大戟等地被植物,因其生長快速,覆蓋地面可抑制雜草生長且不影響田間作業。班員們看到生長旺盛的地被植物,紛紛與許農友討論種植方法,以及各個植被的生長適應情形。
本場近年積極發展生態農業,鼓勵農友種植開花植物以及原生地被,藉此吸引天敵昆蟲達到防治病蟲害,更達到自然生態平衡之目的。而經由本次參訪,讓轄區產銷班及本場了解其他有機果園栽培方式,為未來經營及研究奠定目標及方向。
水稻白葉枯病抗病育種研究及田間防治
作者:黃佳興 助理研究員、蔡依真 助理研究員、吳文欽 研究助理、謝文棟 研究助理
‧研究人員於田間進行白葉枯病接種 |
前言
花蓮及宜蘭縣內水稻栽培面積皆超過9,000公頃,為在地重要作物之一,惟因其先天地理環境位處東北季風的迎風面,二期作水稻栽培易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東北季風的吹拂易造成葉片摩擦產生傷口,容易導致病原菌感染及蔓延,因此二期作花蓮的水稻農友更需注意白葉枯病的田間防治,此外,水稻一期作生育後期及二期作生育期間易受颱風侵襲,也容易造成白葉枯病的發生。
白葉枯病之發生與危害
白葉枯病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由細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引起,其主要病徵為葉尖部份呈灰白色,近年在台灣東部水稻一期作生育後期及二期作東北季風或颱風過後均成嚴重危害,去(105)年中度颱風梅姬侵襲後,接續颱風接近產生的強風及造成的連續降雨,致使農民白葉枯病防治效果不佳,也造成該年二期作白葉枯病的嚴重發生,白葉枯病嚴重發生時不僅會影響稻穀產量,亦會造成穀粒充實不良,對米粒外觀及食味亦有影響。
白葉枯病抗病育種
國內外白葉枯病相關的研究已有多年,已知的抗病基因Xa計有40個,但各國白葉枯病流行的菌株不盡相同,因此並非所有的Xa基因都能在台灣呈現有效抗性,需透過當地菌系的接種確認抗病基因的有效性。
縮短蝴蝶蘭葉片增加美觀新技術
作者:張芝蓉 助理研究員、葉育哲 副研究員兼課長、羅妙禎 研究助理
‧不同巴克素濃度與施用方式對蝴蝶蘭開花表現之影響 |
前言
蝴蝶蘭(Phalaenopsis spp.)為臺灣花卉外銷之主力,因為具有花形獨特、色彩變化豐富、花期時間長且居家容易管理等優勢,成為全球花卉市場最受歡迎的盆花植物。在國內及華人市場中,以大輪紅花蝴蝶蘭為一般消費及特殊活動、節慶上最受歡迎。但市場上大部分的大輪紅花蝴蝶蘭品種都具有葉片很長、面積太大的不良特性。葉片太長不但影響植株間的通風,也提高了環境濕度與病害發生機率,並造成鄰近植株的葉片相互遮擋,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在商業生產上,同時減少了單位面積的植株栽培數量,在蘭花銷售時的整體商品比例與組合盆栽外觀也都有不良影響。
本場開發縮短蝴蝶蘭葉片長度之技術,利用植物生長抑制劑處理大輪紅花蝴蝶蘭,並尋找適宜的藥劑施用方式及濃度,達到大花蝴蝶蘭葉片長度控制的效果,且不影響植株生長、延遲開花期與降低商品品質,期望推廣應用蝴蝶蘭業者於商業生產上,提高蝴蝶蘭生產效益及價值。
植物生長抑制劑-巴克素
巴克素(Paclobutrazol),國內商品名稱又稱為PP333、多效唑,為一種植物生長抑制劑。在植物的細胞生長與發育過程中,激勃素(Gibberellin, GAs)為促進細胞伸長與分裂、增加植物節間與葉片長度的植物荷爾蒙,而巴克素具有降低激勃素生合成的作用,使得激勃素生成量減少而植株矮化。巴克素已廣泛運用於花卉作物的株高矮化研究,例如:非洲鳳仙花、皇帝菊、銀柳、鬱金香及朱槿等。另外,不論是以浸泡、澆灌或者葉面噴施處理巴克素於蝴蝶蘭,結果皆顯示有效縮短花序長度。
金絲桃切枝採後保鮮技術
作者:陳季呈 副研究員
‧金絲桃之果實色彩豐富多樣 |
前言
宜蘭大同鄉的四季、南山部落(合稱四南地區),海拔高度約800-1,200公尺,夏季生產的高麗菜,口感脆又滋味甜,深受人們喜愛,為國內夏季重要的高冷蔬菜產區,產品供應北部市場。但因部落農友僅以勞力賺錢,收入不穩定,又過去種植高冷蔬菜,田間施用生雞糞,造成蒼蠅處處飛,污染部落環境。為改善部落的生活與環境品質,本場於多年前輔導部落轉作高經濟價值的溫帶切花,藉由高冷地的海拔高度與日照充足等環境優勢,並積極開發作物栽培繁殖技術,先後導入康乃馨、葉牡丹、金絲桃、彩色海芋、伯利恆之星等新興切花作物,在本場同仁與部落農友的共同努力下,讓四南地區綠油油的高冷蔬菜田,逐漸出現色彩繽紛的花田。在上述切花作物中,夏季期間生產的金絲桃切枝果粒大且色彩鮮豔,品質優良,市場反映良好,惟因採後貯運少有相關研究,且夏季高溫,切枝採後常有葉片萎凋、果實失去光澤甚至變褐等問題發生,而大幅降低其商品價值。本篇將介紹觀果用金絲桃切枝採後貯藏溫度及保鮮液處理等研究成果,提供四南地區農民做為金絲桃切枝採後保鮮貯運之參考。
植物特性及利用介紹
金絲桃科(Guttiferae)金絲桃屬(Hypericum)植物全世界約420種,為多年生灌木或一年生草本植物。台灣原生金絲桃屬植物則有14種及1變種,其中8種為草本,另6種及1變種為灌木,其葉脈羽狀或基出;花兩性,黃色,單生或成聚繖花序,花瓣5片,雄蕊多數,離生或合生成3-5束;蒴果。金絲桃屬植物,花色金黃,花期分散於4-9月,大多集中於5-6月間盛開。金黃璀璨的花色,與眾多花絲,構成金色艷麗花朵,每當夏季開放時,串串璀璨金色,總令人驚豔、讚嘆這美麗的花朵開放,流連忘返。
國內拮抗微生物應用實例
作者:蔡濰安 助理研究員、邱品叡 研究助理
‧蟲生真菌對病害具拮抗能力,於病原菌周圍產生透化圈 |
前言
台灣地處熱帶與亞熱帶氣候,高溫多濕,病蟲害種類繁多,導致農作物在生產過程中,易受危害而影響農友們的收益,因此為了減少病蟲害造成的作物減產,化學農藥經常成為大家的首要選擇。但近年來,陸續發生的食安風暴,農產品農藥殘留問題成為消費者放大檢視的對象,為此,政府農業政策目標逐步走向開發作物健康管理關鍵技術、建立作物整合型健康管理栽培模式,以及發展推薦使用低毒性的藥劑等方向。本場以「有機樂活、健康安全及原民產業」三大主軸為施政重點,亦有眾多相關研究,在此針對國內各研發單位微生物製劑相關的研發及商品化之產品進行整理及介紹,期可提供農友們化學農藥外的防治資材選擇。
非化學農藥介紹
國內可使用之病蟲害防治資材分為三類,分別為化學農藥、生物農藥及免登記植物保護資材,為了讓農友們能夠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後兩者的開發成為重要的替代資材。
免登記植物保護資材為高安全性的物質,包括:(1)食品、萃取物、保鮮劑或添加劑,例如大家所熟知可用來防蟲的大蒜及辣椒水。(2)植物性必須脂肪酸、植物油、植物萃取物、礦物油,例如用來防蟲的農皂和苦楝油,以及用來防治白粉病的葵花油和防治銹病的肉桂油等。(3)常用農業資材,如天然海藻萃取物或其他植物生長輔助劑,用以提高植株生長勢及抗病能力。(4)惰性物質,如可用來防治根螨等小型害蟲之矽藻土及二氧化矽等。
另一群安全性替代資材為生物農藥,其可分為三群:(1)天然素材,此群為天然產物,不再以化學方法精製或合成,如非專一性殺蟲的除蟲菊精。(2)生化製劑,即以生物性素材經化學萃取或合成而的產物,如大家常使用的斜紋夜蛾或甜菜夜蛾費洛蒙等。(3)微生物製劑,此類是目前世界性發展的重要潮流,使用微生物或其有效成分,誘發農作物抗性或直接防治病、蟲、草害,如針對小菜蛾、夜蛾等蛾類害蟲的庫斯蘇力菌等。
油茶副產物之多元化利用
作者:蔡依真 助理研究員
‧油茶種籽渾身是寶,不僅可榨油,副產物也可多加利用 |
前 言
油茶(Camellia spp.)為臺灣與中國大陸特有的油料作物,與橄欖油、椰子油與棕櫚油並列為世界四大食用油,在中國則與烏桕、油桐與核桃同為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是重要的植物油來源之一,栽培歷史長達2,300餘年。目前臺灣油茶種植面積約一千多公頃,以新北市、嘉義縣、南投縣及花蓮縣等縣市為主要栽培地區,主要栽培種類為大果油茶(C. oleifera Abel)及短柱山茶(C. brevistyla Hayata)Coh.-Stuart)。
油茶樹的種子為苦茶籽,其榨成的油品為苦茶油。近年來,由於食用油的食安問題受到高度重視,我國政府致力於推廣種植油茶,除了生產優質安全的植物性食用油,也希望藉此活化休耕地。油茶作為我國重點發展項目之一,除了優質油脂的提供外,產油過程生成的油茶粕等副產物其實也可直接使用或進一步加工成其他產物,以達到全物利用的理想目標,減少資源的浪費。因此,本文介紹油茶副產物之多元化利用相關研究與應用實例供大家參考。
油茶副產物簡介
油茶副產物,指的是油茶籽製油過程中所去除的果殼、種殼,及種仁榨油留下的殘渣(茶箍或茶粕)。由於油茶果殼約占整個油茶果實總量的60%以上,為了降低運輸成本及減少設備磨損,果殼大多於果實採收後乾燥處理脫殼;而種殼則利用剝殼機或手工去殼產生,以提高榨油率。
參加APO改善農場生產力及收入之創新農業推廣體系
訓練課程之心得
作者:曾竫萌 副研究員
‧參與本次訓練課程的全體學員、講師及工作人員 |
前言
近年來在全球化的浪潮席捲下,農村經濟結構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各國農業開始重視永續經營、生產環境遭到破壞、氣候變遷及老農後繼無人等議題,小農在生產及銷售上遭逢不少前所未有的挑戰,此時正需要農業推廣人員提供知識與技術,以協助小農走出經營困境。因此亞洲生產力組織(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APO)舉辦本次訓練課程,以加強受訓人員有關可有效提供農民推廣服務之方法或知識,並學習可提升小農生產力及收益之創新推廣體制與案例,透過專題演講、各國的推廣體系與成功模式之經驗分享、實地參訪及分組討論等方式,讓與會代表從中學得農業推廣成功模式、新知與工具,並能帶回國內參考應用。
研習內容
本次訓練課程於2016年7月25-29日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由菲律賓發展學會(Development Academy of the Philippines,DAP)承辦,有柬埔寨、中華民國、斐濟、印度、印尼、伊朗、馬來西亞、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斯里蘭卡、泰國、越南等14國之農業相關政府官員、研究人員、專家、民間團體代表、業者等共26人參加。研習內容摘要如後:
一、農業推廣及諮詢體系
美國的學者Dr. M. Kalim Qamar整理了亞洲各國的相關現況,指出在大部分亞洲國家中,推廣體系普遍存在的缺點包括:糧食安全及農業發展的推廣尚未有充分的人力與物力支援、缺乏國家層次的推廣政策、推廣人員的在職訓練或海外研習機會不足、推廣業務地位低落、推廣人員缺乏健全的職涯發展途徑、與產業價值鏈上其他權益關係人的合作太少、由上而下的推廣方式缺少農友主動參與、缺少課責性及獎勵體系、資通訊科技因偏鄉基礎建設落後而無法應用於農業推廣、女性農友的推廣與訓練需求未受重視、田間的推廣人員不足等,而這些正是亞洲國家的農業推廣體系未來可以努力改善之方向。
教知識、長見識
本場前進部落開辦行動教室
‧本場至部落舉辦訓練課程,讓原民農友避免舟車勞頓,就近獲得知識 |
本場每年舉辦之部落行動教室,今年已舉辦9場,場場參與人數眾多,顯示課程規劃符合農民需求,確實維護偏鄉原住民受教權益。
首場課程為富里鄉吉拉米代部落有機雜糧栽培管理班,青農宋雅各表示,課程包括紅藜、大豆等雜糧作物之繁殖、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採收、貯藏等教授,紮實內容打下族人基本的耕種技術,未來可進一步融入部落的在地特色,開發吉拉米代特色產品。
於樂合部落與邦查有機農場舉辦小型農機簡易修護班以及蔬菜育苗及繁殖班,更是深獲農友歡迎。樂合部落林三浦農友表示,族人學到維護觀念相當重要,做好保養可以減少許多故障及後續維修的費用。邦查農場蘇秀蓮農友表示,族人對嫁接繁殖技術特別感興趣,大大提昇蔬菜育苗及繁殖知識。
本場亦於宜蘭縣大南澳地區以及大同鄉寒溪部落,舉辦野菜栽培管理班、小米及果樹栽培與病蟲害管理班。南澳自然田的陳昌江表示,平時接待遊客以安排水稻體驗為主,這次野菜課程讓了解經濟價值頗高的野菜,未來可應用於遊憩體驗課程活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