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83期-新品種研發專輯2013.03
瀏覽次數:5090次
本期內容
|
|
|
太巴塱阿美原住民喜迎水稻花蓮22號回故鄉
|
‧插秧後本場稻作研究室潘昶儒主持人(左一),至田區拜訪蕭明山農友,說明花蓮22號栽培注意事項 |
水稻新品種花蓮22號,自今年元月份公告技轉後,隨即由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地區蕭明山農友技術轉移,今年一期作種植3分地,經過純化選育後的光復紅色香糯-花蓮22號,正式回到故鄉放異彩。
稻作研究室潘昶儒主持人表示,場內年初舉辦101年度試驗研究成果發表研討會時,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那麼好‧阿讓牧師在接觸到花蓮22號新品種資訊後,隨即向潘昶儒詢問相關技轉事宜,而後在場內正式技轉公告後,協會幹部蕭明山農友隨即簽約、取得種原。
本技轉案包括採種技術以及種原供應,「當然還有田間一對一的技術指導啦!」潘昶儒表示由於花蓮22號適合一期作種植,而由於本次時間匆促,故先供應20公斤的種子,大約可種植3分地,插秧後本場將持續至田區拜訪農友,訪視花蓮22號田間生育情形。
水稻花蓮22號過去即於光復鄉蒐集種原,由於族群混雜,常常造成當地阿美族人收穫上的困難,經由本場自90年開始種原收集、99年進行品系繁殖及性狀調查檢定後,101年終得有正式品種推出,如今回歸到當地部落,對於原住民傳統品種保存,本場做出重大貢獻。
TOP↑|全文PDF檔
|
紅色香糯-水稻花蓮22號之育成及特性介紹
作者:潘昶儒、林泰佑、黃佳興等助理研究員
|
‧水稻花蓮22號植株外觀 |
前 言
相傳阿美族先民於移居寶島台灣時,臨行前,面對風強浪大、前途未知之際,因思念鄉情,依依難捨,族人隨行攜帶家鄉的紅糯米穀一袋,以供先民到達新生地時繁殖食用,因此當先民落腳於花蓮縣光復鄉之後,隨即開始繁殖栽培至今。
紅糯米為花蓮縣光復鄉頗具知名度之地方特產,阿美族原稱紅栗米,其煮熟後之米飯色澤深紅艷麗且具有香味,因其艷麗的外觀、濃郁的香氣及特殊的風味,再加上產量相當有限,更彰顯出紅糯米之珍貴稀有。而現今光復鄉阿美族人於婚喪喜慶及重要祭典場合,都會蒸煮紅糯米以作為宴客之用,以示不忘本及懷念祖先與感謝神靈保佑之恩。
由於紅糯為地方品種,經長期種植以後,田間栽培種原混雜情形非常普遍,且因其栽培不易,管理較粗放,所以產量很低,品質亦有逐漸下滑之情形。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有鑑於紅糯米是東部地區極具地方特色,且深具阿美族文化傳承之原住民族產業,為促進紅糯米產業之發展,及提升紅糯米產品品質,多年來經由蒐集不同性狀之香糯種原予以純化,並進行多項農藝性狀調查及品質分析後,於2012年育成兼具紅糯特色且性狀穩定之紅色香糯新品種-水稻「花蓮22號」,希望能透過提供優良之稻種及栽培技術來振興紅糯米產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TOP↑|全文PDF檔
|
觀賞紫稻-水稻花蓮23號之育成及特性介紹
作者:黃佳興 助理研究員、林泰佑 助理研究員、潘昶儒 助理研究員、宣大平 研究員
|
‧水稻花蓮23號稻田彩繪 |
前 言
「水稻」,這個大家都很熟悉又有點陌生的作物,在傳統的印象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提供我們食物,但近年來,這個我們最主要的糧食作物除了提供我們食物,又多了一個新的功能,那就是增加稻田景觀的多樣化,水稻為我國栽培面積最廣的作物,因此農村景象最大宗的就是整片的稻田,雖然稻田在近入黃熟期後呈現整片的金黃色景觀亦非常美麗,但若能利用不同葉色的水稻品種進行彩繪,更可在稻田成熟前就可提供農村景觀的多樣化,也可吸引遊客來農村觀光,使水稻產業除了糧食生產之外,也能透過稻田彩繪而與觀光產業結合,達到水稻多元化利用的目的。
水稻花蓮23號之育成
水稻花蓮23號為本場研究人員於田間發現之具紫色葉片的水稻變異植株,2007年開始進行後續繁殖、選拔、品系觀察、純化及特性調查, 2008年自20個品系中選拔出一紫色葉片呈現色澤飽滿且穩定的品系「花紫選9607」,2010~2011年進行二年的品系繁殖及性狀檢定調查,於2012年提出新品種的命名申請,同年通過水稻新品種命名審查會議審查通過,正式命名為「水稻花蓮23號」。
TOP↑|全文PDF檔
|
原鄉部落高營養的紅寶石—水稻花蓮24號之育成與特性簡介
作者:林泰佑 助理研究員、黃佳興 助理研究員、潘昶儒 助理研究員、宣大平 研究員
|
‧水稻花蓮24號植株外觀 |
前 言
台灣陸稻的栽培最主要在原鄉部落的山區與峽谷農田,由於台灣水資源難以蓄積、灌溉水圳尚未開通造成灌溉水源不足與匱乏,且因東部交通資源不足,農機具難以引進,因此原住民仍保有旱作直播陸稻之栽培方式,採一年一期作,五月播種九月收割,陸稻屬於爪哇型稻,其特性普遍有分蘗稀少、產量偏低且栽培管理相當困難之情形,甚至有些陸稻種原具有感光性,亦即一天接受日照的長短會影響抽穗,若光照時數無法配合可能會造成稻株徒長不開花。以現今良質米水稻品種的標準來說,陸稻可說是一無是處,但以種原保存與多元化利用的角度來看,原生陸稻蘊含大量珍貴的遺傳資源,例如對於乾旱的耐受性、抗氧化能力與特殊成分組成等等,然而各部落各農戶種植之陸稻種原相當混雜,常有高矮不一且成熟期不一致的情形,且農民混收後留部分種子作種因此未採單株留種,故難以保留種原進一步利用。
為了保留守護原民部落優良珍貴的陸稻種原,本場自2001年即開始分別至花蓮縣內各原住民部落,包含奇美、崙山、豐南、古風、卓清及其他等鄉鎮蒐集田間陸稻種原並開始純化工作,引種方法如下:為配合原住民五月播種,九月收割之耕作習慣,由2001年起每年度九月間至田間蒐集種原,田間生長型態不同者採取分別單穗引種,引種後針對穀粒外觀進行調查與記錄,並種植於場內試驗田進行繁殖與保存,並於各繁殖世代進行分類、性狀調查、單株選拔純化及成分分析後,於2012年選育出新品種水稻「花蓮24號」,水稻花蓮24號除了具有穩定的產量表現外,還具有三大特性:高蛋白含量、高抗氧化能力以及半糯性,該品種育成除了篩選出原鄉珍貴的種原表現外,更提供水稻產業不同利用與發展的特殊風貌。
TOP↑|全文PDF檔
|
泰國瓜類蔬菜育種現況介紹
作者:胡正榮 助理研究員
|
‧Talaad Thai的蔬菜市場內待售的南瓜 |
前 言
亞太地區的種子產業發展快速,也是全球種子產業注目的中心,全球蔬菜作物商業性種子市場估計約有三千四百萬美金的產值,亞太地區居全球之冠,其中又以東亞及南亞地區產值最高。泰國位於東南亞地區,是東南亞國協的成員國之一,為東南亞的農業生產大國,其與我國農業交流與貿易關係密切,近10年來大宗蔬菜生產產量與面積逐漸增加,其中又以西瓜、甜玉米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生產面積成長較明顯,蔬菜消費市場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尤以外銷成長較為明顯。筆者在100年至亞蔬-世界蔬菜中心位於泰國的東亞與東南亞研究訓練站進行瓜果類蔬菜育種之研習,並拜訪泰國農業大學園藝系,討論南瓜育種與營養分析研究,另與泰國當地二家蔬菜種苗業育種人員討論瓜類作物的育種目標、品種及面臨的挑戰,及參訪泰國大型蔬菜批發市場瞭解市場概況,茲將本次研習收集泰國瓜類蔬菜育種研究重點現況介紹如下文。
TOP↑|全文PDF檔
|
加拿大害蟲防治策略應用
作者:巫宣毅 助理研究員
|
‧夏地的果園,園區規畫相當整齊 |
前 言
加拿大政府非常重視自然生態保育,對於農業生產與公共綠地病蟲害防治都避免使用農藥,且積極投入人力與物力研發非農藥防治資材及生物防治技術。去年秋天,筆者有幸奉派赴加拿大農部所屬研究單位太平洋農產品研究中心及萊斯布里奇大學研習利用地理資訊系統發展相關模組,進行蝗蟲族群的發生預測與防治決策系統之形成,以及學習生物防治相關研究,希望作為國內果實蠅防治策略研擬之借鏡。本文先簡述國內果實蠅防治現況,再與加國害蟲防治策略做討論。
國內果實蠅的防治策略
目前國內針對東方果實蠅的整套防治策略為:首重田間衛生,務必清除落果與被害果實,減少幼蟲跳入土中化蛹的機會,降低田間族群密度;於果園四周的雜木林懸掛含毒之甲基丁香油誘殺雄蟲,減少果實蠅於田間交配的機會,進而減少果實受害率;果園內懸掛黃色黏板,也可於黃昏時,使用含毒之蛋白質水解物或賜諾殺濃餌劑,誘殺雄與雌成蟲;網室栽培或套袋皆可有效阻隔果實蠅產卵的機會,惟防治成本上要諸多考量。因此本次研習希望能學習加國對於植物病蟲害的研究、預測與防治策略研擬。
TOP↑|全文PDF檔
|
金柑健康管理生產體系介紹
作者:李建瑩 助理研究員
|
‧帶葉金柑鮮果串 |
前 言
臺灣金柑栽培面積約350公頃,其中宜蘭約320公頃,佔全臺90%以上,可說是宜蘭重要的特色果樹產業之一。傳統上多由青果合作社與蜜餞加工廠收購,製成「金棗糕」等蜜餞加工產品。自90年代起,由於受到其他產地貿易轉口之競爭,造成加工原料果收購價格不振。再加上消費者飲食觀念改變,希望減少高鹽、高糖的攝取以減輕身體負擔,亦減少了金柑加工品的消費。
近年來民眾保健意識興起,而金柑果皮甜且含有類黃酮等抗氧化物質,可不剝皮就直接食用,其保健功效與鮮食方便性漸受到消費者青睞。於是金柑產業就逐漸由二級加工產業轉型成三級觀光採果,亦提高金柑鮮食安全性的重視。所以,發展鮮食、提高果實品質、解決病蟲害之威脅與整合相關技術就成為目前提振金柑產業之首要工作。
TOP↑|全文PDF檔
|
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
本場進行硬質玉米相關試驗
|
‧本場黃鵬場長(右)、作物改良課施清田課長(左)與大佃農徐明堂先生(中)合影 |
本場關切休耕地活化相關試驗研究之進程,黃鵬場長多次帶領相關幹部前往試驗田訪視。2月19日他再次關心試驗進度,並鼓勵農民積極配合政府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之政策。
硬質玉米雖然過去曾進行相關試驗,但為提供農民更多的選擇,本場特作與加工研究室擴大種原,自國外引進高產品種,余德發副研究員建議農友可種植「台南24號」以及「明豐3號」品種,因其二品種植株強壯、抗倒伏、產量豐,適合花蓮當地種植。
本場相關試驗田設置於鳳林鎮,其中之一為小地主大佃農徐明堂農友之田區,黃場長仔細詢問不同品種的生長狀況之後,建議徐明堂除了生產成本之外,各種開銷及人工支出等成本也要做好紀錄,如此才能算出準確的生產效益,找出最具經濟價值的品種。
此外,他還主動提醒徐明堂可去申請活化休耕地補助。原來徐明堂以為這塊實驗田不符補助標準而沒申請,但黃場長鼓勵他不要放棄,於是他嘗試詢問農會後獲得肯定的答案,目前已申請到補助。
「場長真的是面面俱到,連我們自己沒想到的都為我們想到了!」徐明堂不掩感動表示,「感覺得出來,農改場真的是很認真的想要找出適合花蓮地區栽種的硬質玉米品種出來。」他說,輔導單位都做到如此了,身為農民的也只有努力往前衝了!
TOP↑|全文PDF檔
|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 維護機關:地址:97365 花蓮縣吉安鄉吉安村吉安路二段150號
- 電話:03-8521108
- 傳真:03-8535902
- 本網站發表之所有文章,係為學術研究成果,不得引用於產品及食品之標示、宣傳及廣告。若不當引用,應自負法律責任。
|
© www.hdares.gov.tw
https://www.hdares.gov.tw/ws.php?id=3669
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