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
:::
Menu
  • 農用感知驅鳥裝置榮獲113年創作獎金牌
  • 林正木113年教育部社會教育貢獻獎
  • 倪禮豐助理研究員獲頒中華土壤肥料學會113「双桂土壤科學獎」
  • 林正木金推獎
  • 113農業部研發成果優良管理組
  • 陳季呈研究員優良管理人員獎
  • 榮獲2023apsaa銀獎
  • 黃佳興個人事業獎
  • 2023國家創新獎
  • 本場榮獲 國家農業科學獎社經發展類
  • 榮獲2023TSAA特優
  • 蔡依真副研究員榮獲111年模範公務員
  • 綠色化學應用及創新獎
  • 有機中心榮獲金質獎和鑽石綠建築
  • 2021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
  • 榮獲第二屆永續善農獎「技術創新組」
:::

本場新聞

首頁 > 最新消息 > 本場新聞 > 花改場推廣原鄉機能性作物栽培與應用 開創原鄉產業契機

花改場推廣原鄉機能性作物栽培與應用 開創原鄉產業契機

   line分享-另開新視窗 facebook分享-另開新視窗
瀏覽次數:243次

編號:1140306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為推廣原住民作物栽培、加工及機能性,拓展原住民傳統作物產業及發展,於114年3月18日至3月20日在農業推廣訓練中心辦理分群分級農業專業訓練-原鄉機能性作物栽培與應用班,有26位來自全國各地之學員參與3天的專業課程,表示獲益良多。

花蓮農改場宣大平副場長致詞表示,原民農產業是農改場重要的業務之一,近年來輔導不遺餘力,成果亦相當豐碩。輔導的層面多元,除了在傳統品種蒐集及保種、生態多樣性維護與營造、生產技術建立與改進、省工農業機械導入、創新加工產品研發外,也包含部落人才培育、農耕智慧蒐集與典藏、原味料理與旅遊行程開發等,協助原鄉農特產業開闢新路,提升部落經濟及競爭力。

本次課程內容以本場近年來原民試驗重點作物為主,課程多元實用且兼顧理論實務,並配合實作及實物介紹,內容引起共鳴,受到學員熱列迴響。安排包含山胡椒、火蔥、山苦瓜、山蘇等,除了機能性、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加工利用等外,也精心安排原民傳統文化、料理教學品嚐、經驗實務等多元課程,拓展學員對原民作物不同面向認識。

講師聘請都是一時之選,如農改場研究原民作物專門研究人員,包含原民作物栽培、植物保護、加工利用等專家,也有對歷史文化脈絡具有深入了解的原住民籍講師,包含太魯閣族簡月美莊主、阿美族徐妍花場長,更有曾獲得十大神農的林瑞鵬場長、曾吉生廠長,以及食農教育業界專家蔡維翎食農教育執行長等達人分享。在3天課程中,講師與學員互動相當熱絡,學習意猶未盡。

本班吸引部落青年參與,一位住在鳳信部落的阿美族馬耀福佑,主要專業經營咖啡,已考取品質杯測師、沖煮師證照,未來想要在原民作物領域發展,他表示課程內容多元且豐富,尤其講師運用實物說明及配合實作,加深學習印象及興趣,也促進對原民作物運用知識,以及提升投入想法及信心。

另一位住在明利部落的太魯閣族依拜達劭,最近返鄉並打算回部落發展,想要在原民作物料理找到創業機會,除了準備中餐廚師證照,也想多了解原民作物栽培及利用,經過3天課程洗禮後,她表示原民作物具有獨特性,尤其課堂介紹的機能性,它對養身消費意識富有吸引力,適合開發特色料理,未來可發展地產地消可行性。

最後,在結訓座談時,學員對於課程安排及工作人員服務現表示非常肯定,也不吝對於課程提出寶貴的建議,如建議開設山苦瓜專班、提供新農創業育成環境、安排育苗實作與介質介紹、料理實作與品嚐時間安排改進等。花蓮農改場曾竫萌副研究員及輔導員洪承瑩助理研究員認真聆聽學員意見,並給予滿意的答覆,未來也將作為未來課程改進之參考,最後呼籲學員未來有原民作物農業技術相關問題,除與講師保持連絡外,也誠摯地歡迎到現場洽詢或是透過LINE官方帳號洽詢,農改場會提供完善的服務及輔導。

本則訊息提供人員

撰稿人

電話:03-8521108轉1960
e-mail:chengmu@hdares.gov.tw

農業推廣科助理研究員林正木

新聞聯絡人

電話:03-8541881
e-mail:jmt@hdares.gov.tw

農業推廣科副研究員曾竫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