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100期-原住民農產業專輯2017.06
第100期|2017.06月出刊|本期PDF下載 |
|
||||
紅肉李入菜
|
‧羅東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李益賓老師教授紅肉李烘培 |
為協助部落農產品銷售,本場6月9日於樂水部落辦理行動教室-紅肉李加工利用班,部落媽媽熱烈歡迎。
本次課程內容豐富多元,主要安排紅肉李在烘焙應用,包含紅肉李酥皮、紅肉李涼麵、紅肉李果醬千層酥、紅肉李司康等。為了能夠讓族人簡單易學,無需昂貴的設備,就能輕鬆製成紅肉李烘焙產品,實習課程都是用簡單的家庭式器具,回去後就可以學以致用。講師陣容堅強,邀請羅東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的李益賓老師,率領學生為族人教授紅肉李烘焙相關產品。
簡曉雲是樂水部落種植紅肉李農戶之一,她表示今天的課程內容新穎,實用性又高,原來紅肉李還可以製作出新的產品花樣,增添紅肉李行銷亮點。另外,曾勝二專案經理表示,近年來樂水部落推動人文生態旅遊成效卓著,紅肉李烘焙相關產品可以提升部落休閒觀光產業發展,並促進當地農產品銷售機會。
促進轄區農產業發展
本場關心部落、致力有機農業、維護農產品安全
作者:曾竫萌 副研究員、劉興榮 副研究員兼課長、袁浩雲 助理
‧促進轄區農產業發展 本場關心部落、致力有機農業、維護農產品安全 |
隨著本刊「花蓮區農業專訊」出刊100期,本場建場亦邁入第78年,多年來場內同仁在育種、有機栽培、病蟲害管理等各方面之研究成果斐然,同時將成果以觀摩會、農民學院、現場輔導等方式積極推廣給農民,確實改善轄區作物生產技術。
本場近年更依循「有機樂活、健康安全、原住民農產業」三大主軸,積極研發農業新科技,並支援農民相關技術及服務消費者。
走在最前方 有機農業先趨者
本場於富里鄉學田村設立第一塊有機水稻田開始,發展有機農業已20年,轄區有機栽培面積占全國28%最大、大宗作物有機水稻占58%,是農友、本場及眾單位一同努力的成果。同時本場於羅山設立臺灣第一個有機村後,陸續輔導宜蘭三星行健村為有機村、建立富里鄉富麗樂活聚落,以及技術支援壽豐東華有機專區,讓有機的種子遍地開花。
為改進有機水稻育苗流程,本場開發連續式稻種溫湯消毒機、育苗土消毒技術,以及育苗土蒸氣消毒機等,讓水稻從育苗開始全程有機化。除有機水稻外,轄區大豆有機栽培面積大幅增加,本場開發附掛式旱田播種機、附掛式旱田除草機,以及大豆初級選別機,提高機械化比例、增進農民收益。
由於病蟲害問題是有機栽培首要困難之處,本場積極發展微生物製劑,目前已找出一支蟲生真菌可防治粉蝨,以及噴灑拮抗菌防治番茄青枯病等。此研究成果不僅適用於有機栽培,對於慣行栽培更可以減少農藥使用、降低殘留風險。
高寮部落的水稻、金針及油茶產業之美
作者:黃佳興 助理研究員、陳正昇 助理研究員、葉育哲 副研究員兼課長
‧赤柯山的金針美景 |
前言
自花蓮市經省道台9線南下至玉里,左轉經高寮大橋直走就會到達高寮部落,高寮部落是花193縣道旁的一個阿美族部落,當地族人以農作物栽培為主要經濟來源,部落的主要農產品包含水稻、金針及油茶,近年部落除了傳統的慣行栽培外,也開始嘗試轉型有機栽培,希望部落的農業再出發,也讓部落農業能走出不一樣的路。
水稻產業
高寮部落最主要的作物就是水稻,栽培品種包含台稉4號、台中192號及台稉2號,栽培上主要還是以傳統的慣行栽培為主。兩年前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由改良課葉課長率領相關同仁至高寮部落,並在馬撒歐‧尼卡爾牧師的介紹下,了解部落近年因不論是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或是農民對於農產品安全要求不斷提升,再加上部落青年對自身產品的要求,使得部落漸漸願意嘗試轉型有機耕作,也有數位農友願意率先嘗試較為安全的栽培方式,甚至是有機栽培,花蓮場農藝研究室的同仁也至部落輔導農友在轉型水稻有機栽培時,各生育期可能面對的問題。
在水稻栽培品種部份,農友仍以秧苗取得容易、抗病性佳及產量穩定的台中192號為主。在基肥施用的部份,可能因農友對於有機質肥料及有機質複合肥料的區別並不是很清楚,因此,最後使用了有機質複合肥料,雖然部落農友尚未申請有機驗証,並無肥料誤用的問題,但也提醒農友有機質複合肥料為化學肥料混合有機質與有機質肥料不同,未來申請有機驗証後不能再使用,也因基肥使用大量氮素含量較高的有機質複合肥料,造成水稻初期葉色濃綠,增加葉稻熱病風險。此外,因為農友長年的栽培習慣不易改變,造成基肥施用上每位農友都不一樣,葉色差異極大。
花蓮食地訪查 找回原汁原味
作者:王義善 助理研究員、孫正華 助理研究員、劉興榮 副研究員兼課長、曾惠真 研究助理
‧品嘗阿美族特殊風味苦茄 |
前言
現代人的餐桌上,不乏進口食品,琳瑯滿目。根據農委會資料,2015年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僅31.37%,這代表我們餐桌上的食物只有三成是來自我們的土地。2017年2月的農產進口較前年增加33.6%,也就是說我們仰賴進口食品越來越重。因此,本場近年來致力推動地產地消政策,除希望藉此拉近產地與消費者的距離,讓食物里程數縮短外,更創造出在地的飲食新美學。
花現土地與食物的美好
花蓮除了擁有天然的自然環境,也孕育了許多豐富的農產品及原住民特色作物,為了推廣這些美好,本場積極向外找尋通路,將東部的好食材讓更多人知曉。媒合大型企業,讓他們帶領團隊從西部越過中央山脈至花蓮實地訪查,本場范美玲場長亦率同仁,與其拜訪特色的原住民部落。
花蓮農改場團隊一路驅車南下,從玉里鎮織羅部落到光復鄉的邦查有機農場、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實地踏訪東部具有原住民特色的傳統作物,如葛鬱金、苦茄、紅糯米與原住民野菜等。
直接到產地,看到食材生長的環境摸到長出他們的土地,從研究人員口中得知每種作物它們特有的生產環境與栽培模式,親身體驗才知道大地廚房的多樣。希望透過地產地消的消費模式,促使企業能強化地區農產品與消費者的連結,這樣不只可以促進在地農產業經濟,也能透過如此行銷,讓大家更能感受到台灣土地與食物的美好。
部落野菜生產銷售能人-柯春伎
作者:全中和 副研究員
‧柯春伎辦理野菜有機栽培示範觀摩會推薦好吃野菜(詹庭筑小姐攝) |
前言
有機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日益增加,其中原生野菜具有多項適合有機栽培的優勢特性,包括生長勢強、對環境逆境耐受力較大、少病蟲害、多可自行留種,種苗繁殖容易且營養價值高,相當值得推薦給有機生產者進行栽培,以提供消費者更多有機蔬菜的新選擇。本場近年來在多個原住民部落輔導農友建置有機原生蔬菜園,並通過有機驗證,透過在園區現場舉辦示範觀摩會,介紹有機栽培技術與應用料理,將有機原生蔬菜生產與休閒產業鏈進行結合,促進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其中值得介紹的成功案例來自於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部落的瑪布隆有機農場,農場主人就是柯春伎青年農民。
來自部落固有的成長印象
從小在花蓮光復鄉馬太鞍部落出生長大的阿美族青年農民柯春伎,在都會地區生活一段時間後渴望返鄉過原住民無拘無束生活,而帶著女兒回鄉接受部落文化的洗禮,並投入經營有機農場。從「邦查有機農場」擔任行政工作的機會開啟了她對有機農業的想像,承襲家中自有土地及承租的農地生產有機蔬果、野菜與雜糧等。因為對於台北的熟悉,所生產水稻、雜糧、蔬菜及部落野菜多數銷售至北部市場,針對北部大型社區通路鋪點,建立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銷售的機會。
打造東海岸曙光海番茄奇蹟
作者:王啟正 助理研究員
‧陳鎮妹農友 |
前言
位於花蓮豐濱鄉海邊的港口部落有一塊番茄田,紅紅的櫻桃番茄掛在枝條上令人垂涎欲滴,這是陳鎮妹農友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輔導下種植的有機小果番茄,由於有含鹽分的海風吹拂,造成番茄生病的病原菌並不適合生存,因此番茄植株仍十分健康,也因海風吹襲,別有一般風味。鎮妹農友在歷經一場嚴重車禍之後回到家鄉港口部落,經過努力的跟改良場學習種植番茄終於成功,由於這是迎接全台灣第一道曙光的番茄,花蓮改良場研究人員將之取名為「曙光海番茄」,鎮妹也在自己的努力不懈之下,打造了曙光海番茄奇蹟,這段死裡重生、創造奇蹟的故事真的令人動容。
死裡重生
人若不能重生則不能看見神的國,鎮妹說到十多年前她原本跟從工程師的先生在外地生活及工作,直到有一天她遭受到一場嚴重的車禍,昏迷了好幾個月,車禍發生的情景也記不清了,只知道在醒來之後看到家人圍繞,加上身體需要靜養及照顧,因此就被送到港口部落的娘家照顧。港口部落是個上天打造的好地方,有海風吹拂、有海浪拍打,還有夜裡滿天的星光,在這大自然的醫治之下,她漸漸可以走動,那時雖然身體右半邊仍沒有力量,仍然幫著年邁的媽媽作ㄧ些簡單的農事,重新回到人世的鎮妹開始有了新的眼光、新的看見,她想要好好的陪伴媽媽,而且要把家裡的農作物種好。
柑桔類常見之黃化症狀
作者:陳任芳 副研究員
‧缺鐵症狀的葉片黃化 |
前言
轄區內文旦、金柑等柑桔類作物在栽培生長期間,或因天候、管理等因素有植株生長不良情事,常遇有植株葉片黃化、全株枯萎的情形發生,但其原因若不再做細問可能則無法立即做正確診斷。而溫度、柑桔品種、病害、天牛咬食、缺乏微量元素等,對病徵表現均有影響。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協助農友在第一時間即能明確敘述表達,以利農友瞭解狀況,避免需再一次到現場浪費時間或錯過防治時機。
病因診斷分析
果農朋友們一看到柑桔類作物葉片黃化就十分害怕,生怕是得到黃龍病要砍樹處理,但是葉片黃化就一定是柑桔黃龍病嗎?葉片黃化可分很多種,由黃化的葉片分佈、症狀,分佈於植株新葉、或是老葉,單一因素、或複合因子,都有諸多不同的原因造成,單就葉片黃化枯萎這樣的陳述想要診斷出正確的病因實有難度。而在不同的季節引起葉片黃化發生的原因亦有不同,判斷上亦要清楚當時的天候狀況,可多一點輔證資料供判斷。
立枯病(黃龍病)和線蟲病害、營養缺乏,疫病引起的根腐病、葉芽疫病和炭疽病等病徵易讓農友混淆,而天牛危害亦會造成植株葉片枯黃,而後又引發疫病感染,因此田間果園中常有數種狀況同時發生,若無法分辨釐清就無法即時正確防治處理。
味噌自己動手做
作者:邱淑媛 副研究員兼課長、陳金村 研究助理
‧裝瓶完成的味噌,室溫下進行後醱酵並定期壓實,好吃的味噌值得期待 |
前言
味噌是利用適當比例的黃豆、米及鹽,再經由米麴菌、酵母菌等菌類進行醱酵而成的調味料。味噌湯不僅為日本料理店必備的湯品,也是一道家庭常見餐桌上的湯品。醱酵後帶有鹹香的味噌,不論是與豆腐、海帶、魚類等一起煮,都非常合適。「購買」不再只是味噌的唯一選項,依照下列程序與步驟,加上一些些適量的小心,您也能擁有自己的手做味噌喔!
準備材料
黃豆600公克
有機白米600公克
(白)味噌麴2公克
培養米麴
1.600公克白米相當於4杯。先將白米洗淨,加入3杯水浸泡1小時後放入電鍋煮熟,煮好的飯會比平常吃的白飯乾一些。減少烹煮的水量,是為了避免飯太濕而影響味噌麴的生長。也由於添加的水量較少,浸泡時間要足以讓米粒充分吸水,才不至於有沒煮熟(硬心)的現象。
2.準備一個直徑約45公分的竹籃,洗乾淨後晾乾,再以75%酒精消毒後自然風乾。選擇竹籃是因為味噌麴的生長需要呼吸氧氣。同時,把飯煮的比較硬也是因為較硬的飯粒不會塌陷,通氣性較佳。
媒體人的建議
本場邀請更生日報謝立德社長來場演講
‧本場范美玲場長(左)歡迎更生日報謝立德社長(中),並聽取對本場建議 |
為增加場內研發視野,本場6月9日邀請更生日報謝立德社長,兼任花蓮縣觀光協會理事長,就媒體及休閒觀光發展的角度,來場給與相關建議。
謝社長表示,本場近80年智慧研發能量的累積,造福千千萬萬宜蘭花蓮的農民,是農民們堅強後盾。為擴大知識傳播效率,謝社長建議分析場內新聞點閱率,瞭解閱聽人關心的方向,可藉此進行場內後續研究方向。另外為了讓大眾更加瞭解場內研究,他認為定期發布新聞稿、召開記者會,可適度的增加曝光度及新聞性。
隨後謝社長提出現今農業問題,包括氣候變遷、山坡地開發、國際接軌、青年農民等,尤其是農村勞動力不足、農業經營斷層,他特別關心青農返鄉後的教育培訓、農地取得、資金需求等問題,謝社長建議本場應協助其找出高產值作物,並協助資源整合,建立屬於宜蘭花蓮的智慧農場。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