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第204期-2017.07
第204期|2017.7月號| PDF檔下載 |
為瞭解宜蘭、花蓮農業發展情形,農委會林聰賢主委6月21日率科技處、企劃處及農業科技研究院等人員,至場內聽取本場試驗研究、輔導成果等業務簡報以及現場實物展示並座談交流。 本場近年重點績效 首先由本場范美玲場長說明本場近年重點績效。依循「有機樂活、健康安全、原住民農產業」三大主軸,范場長針對其遭遇問題及本場相應對策依次說明。 在有機樂活方面,本場發展有機農業多年,近年著重於生態服務型農業,並提出森-川-里-海計畫,與眾單位跨域合作打造屬於臺灣的里山倡議。同時開發本土性微生物農藥,包括可防治銀葉粉蝨的爪哇擬青黴菌,以及防治蔬菜軟腐病、青枯病的芽孢桿菌,另外本場開發低成本、高產值之農機具以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 在健康安全方面,本場推動跨部門合作減藥栽培技術,配合非農藥防治資材之應用,協助宜蘭縣政府宜蘭嚴選等各作物農藥殘留合格率達100%。建立苦茶油混攙其他食用油檢測技術,為民眾的食品安全把關。另外東部中草藥栽培產業發展,以及新品種-苦瓜、抗病番茄等機能性品種育成,都是本場近年研究重點。 在原住民農產業方面,本場成立原住民農業研究室,著重於蒐集保存其特色作物,且依照部落需求量身訂製農業輔導目標,並至部落開設行動教室。為拓展原民部落六級化產業,本場規劃部落農業與文化生態遊程,並開發特色加工產品,創造高產值之觀光效益,同時與轄區內餐廳與星級飯店合作,推動原鄉特色食材產地餐桌計畫,讓消費者能親身體驗原鄉食材的魅力。 最後范場長更特別針對植物源除草劑、芽菜種子預措設備、生雞糞快速發酵技術等研究提出報告。 有機、原住民農業發展 林主委盼本場跨域合作、建立臺灣典範 林聰賢主委對於本場的輔導成果表示肯定,尤其在有機、原住民農業發展上,他希望東部地區農委會所屬機關,能跨部門共同合作,且會內亦配合加強能量,讓產業加值。 由於宜蘭花蓮為經常致災地區,本場於宜蘭三星建置之青蔥防颱設施頗有成效,亦獲得林主委肯定,他同時建議建設抗災設施要有系統規畫,另外應加強機能性品種育成,多管齊下對抗氣候變遷、減少損失。 另外在生態農業及里山倡議方面,因著重於人與環境的關係,林主委表示其十分符合現今農業-山村、漁村及鄉村發展,因此他建議場內森-川-里-海計畫應與農村再生相互配合,加上東部是臺灣最具特色的自然環境場域,相信未來可成為臺灣新典範。
|
蘭陽報導
|
‧本場蔡宜峯副場長(右三)研究團隊,至宜蘭縣三星鄉關心農產業發展 |
水稻、青蔥、高接梨、銀柳是宜蘭縣三星鄉主要農產品,本場蔡宜峯副場長率研究人員,於6月22日參加三星鄉公所行政中心落成典禮,並拜訪各作物產銷班,關心農友發展所遇問題。
近年本場積極推廣健康安全農業,因此青蔥健康種苗以及銀柳採收前落葉技術,是場內關心課題。青蔥健康管理中,使用健康種苗是很重要的,因此本場積極輔導農友設立無病毒健康種苗圃,對此三星鄉蔬菜第3班的農友提出配合意願,而本場環境課及蘭陽分場將共同技術協助。
在銀柳方面,由於本場新近研發植物源除草劑,目前除了進行除草相關試驗,亦和高雄改良場進行紅豆落葉測試,由於銀柳採收前亦需落葉,因此這次參訪更特別拜訪花卉產銷班第5班陳秉鎤班長,協商後續配合試驗,找出不傷花芽、可促進銀柳落葉之配方。
另外三星鄉果樹產銷班第2班黃順來班長表示,因為氣候變遷的原因,梨農們為避免梨蜜症,多選擇提早嫁接,但如此卻容易有寒害發生,加上接穗的時間有限,造成許多栽培上的變因,因此本場研究降低梨蜜症之栽培技術,從施肥、保留接穗副稍、遮陰套袋,以及提早採收等方法,協助農友順利生產高品質且安全的高接梨。
蔬菜班的吳慶鐘農友種植少量有機黑豆,他表示該地栽培之大豆與黑豆品種多為自行留種多年之地方種,故本場改良課將協助品種純化,並輔導農友栽培。除此之外,本場拜訪行健有機村給予計畫撰寫之建議、瞭解有機米產銷班經營現況,以及參訪青蔥防颱設施試驗等。
本場期望藉由不定時的走動式服務,讓場內與農民保持聯繫,持續修正研究方向,確實協助轄區農產業發展。
種下食育種子 連結在地青農與校園之食農教育
‧本場與在地青農帶著花蓮縣各級學校的老師及校長,於新社部落體驗食農教育 |
近年學校陸續開辦食農教育相關課程,為讓教師們瞭解正確的食育觀念,本場7月4日於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辦理「推動在地青農與校園實踐食農教育系列講座」第一場次,共27所學校、35位校長及老師參與,活動除邀請台東大學陳美芬副教授進行專題演講,更連結在地青農帶領大家認識部落文化及食農體驗。
新社部落是個靠山臨海的部落,因為特殊的梯田地景、噶瑪蘭族特殊文化,以及近年有志之士進行部落復興,本場在此進行生態農業及里山倡議相關計畫,同時輔導部落青年農民有機栽培技術、休閒遊程規劃等。為讓學員們深入土地,這次活動特聘請在地潘國祥青年農友,帶領大家瞭解新社部落及有機農業執行情形。
國祥首先介紹噶瑪蘭族遷徙歷史以及部落梯田地景,他表示村民暨是農民也是漁夫,但不管是哪個身分,對於環境的關注是相同的,因此部份的農民開始使用有機方式耕作,更與本場一起關心農田及海洋生態,雖然目前有機面積還很小,但他努力能逐漸擴展至全新社半島。
隨後國祥帶領大家走入田區,彎腰尋找成熟的黑豆,他描述上一期作因為不熟悉品種特性,延遲了栽培時間,導致黑豆只長個子不長豆,今年吸取經驗配合本場輔導,黑豆終於順利結莢收成。採收後國祥指示學員們將豆枝曝曬,讓陽光蒸散最後一絲水份以利後續剝殼儲藏。
下午陳美芬副教授「學校推動實農教育的理念與做法」專題講座,則說明目前實施食育的迷思,並借重日本經驗給予各學校建議。她表示食農教育並非有吃有玩、短期性的體驗活動,需要有整體推動構想,可以從認識食材開始進而改變整個飲食行為,並且引進外部資源,與社區或其它農業單位一同推動。
參與的學員來自花蓮各級學校的老師與校長。玉里高中劉丞玲是餐飲科老師,她表示在平時授課中,很自然的引進食育概念,例如六十石山的金針、高寮紅龍果等食材,在入菜前她會帶領學生了解作物、甚至栽種的農民等,讓學生能珍惜手中的作物,烹煮出更有意義的餐點。吉安國小謝慈玟老師則是以社團形式,與吉安農會四健會合作,帶著學生們進行農事體驗,今年更至本場水稻研究室了解稻米生產過程。銅蘭國小許壽亮校長則感謝本場提供此次機會,讓花蓮各級學校與在地農業交流,感受返鄉青農從農現況,對後續校內推動食育很有幫助。
本場持續於新社等地推動生態農業及里山倡議,期望這股在地農業復興的能量,透過教師傳達到學校、學生們,並在參與的過程中,完成屬於花蓮在地的食農教育。
來和專家學種田
本場舉辦農業專業技術團訓練課程 解決季節性缺工問題
‧學員實地學習番茄整枝、留蔓、摘心等技巧 |
農村勞動力不足,常常可聽到農民表示,工人難找或者是沒經驗必須從頭教起,造成時間的擔誤及成本浪費,農委會為解決此問題,今年於宜蘭花蓮輔導蘭陽基金會、富里鄉農會成立農業專業技術團,並由本場舉辦農業專業訓練,讓學員應用於未來農業生產上。
本場於宜蘭、花蓮各舉辦為期10天的訓練團,課程著重實務操作,讓學員從做中學。宜蘭地區授課內容包括重要經濟作物栽培知識,與田間操作技術為主,包括高接梨、金柑、蓮霧、青蔥及設施作物。花蓮地區則以南區主要作物-文旦、中草藥、雜糧、西瓜、茶葉及設施作物等。
上課講師除了本場各作物專家,另外邀請各作物達人在場親自示範栽培技巧,例如宜蘭青蔥實作課程,安排十大神農得主林東海農友擔任講師,從種苗處理、覆蓋稻草、定植、施肥、病蟲害防治、採收及清洗等,全程親自解說,帶領學員下田操作,傳授三星蔥栽培管理的秘訣,他並以自己靠三星蔥逆轉勝的經驗,告訴農業師傅們,農業也是一門好生意。
而蘭陽基金會、富里鄉農會,則是未來安排宜蘭及花蓮農業專業技術團的調度單位,基金會林暐琦組長以及農會張素華總幹事,均勉勵學員好好利用10天充實農業知識與技能、認真學習,未來成為農場主的得力助手。
參與學員則大多為本地人,部分從都市來的學員,或有已從農多年,希望藉由本計畫,補強技術不足之處者,或者是農業新手繼承家業、或者是轉業,但相同的都是對農業有高度興趣,報名參加技術團,期待透過農業專業訓練,提升農業知識與技術,成為專業的農業師傅。
本場范美玲場長歡迎學員加入解決農業缺工的行列,鼓勵學員未來到不同農場上工,除賺取工資,還要向農場主積極學習作物栽培的技術與管理經驗,打下未來從農的基礎,而本場各個作物及技術專家都是學員們從農的後盾,期待協助大家成為農業生力軍。
新品種苦瓜花蓮6號 大小朋友都愛吃
‧本場育成花蓮苦瓜6號新品種,適合鮮食,非常受到農友歡迎 |
優質新品種「苦瓜花蓮6號」正式推薦給農友與消費者!本場與花蓮縣壽豐鄉奇萊美地有機農場合作試種苦瓜花蓮6號,其生長勢及產量表現良好,外觀美、口感佳,營養價值高且十分適合鮮食。
苦瓜花蓮6號屬於中小型苦瓜品種,作成沙拉就算是小朋友也能接受。在栽培特性上,苦瓜花蓮6號為雜交一代品種,具有生長勢強、雌花早開、結果數多等優良特性。以4月份種植為例,種植後約30日開花,隨後15日可採收,且採收期很長,是非常高產的品種。本場經過品系比較試驗與特性檢定等,於105年4月取得品種權。
本次新品種示範農場為奇萊美地有機農場,場長蔡志峰董事長與現場農友經驗分享,他表示苦瓜花蓮6號栽培容易,是種植苦瓜很好的選擇,且口感清脆,作成沙拉或苦瓜汁相當適合,未來會是家庭主婦作苦瓜料理最佳選擇品種之一。
本場經過20餘年的苦瓜育種過程,於2005-2016年間育成苦瓜花蓮1至6號等6個優良品種,並且提供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生物技術國家型計畫之苦瓜研究團隊,進行抗代謝症候群、改善前期糖尿病血糖調節、抗發炎與免疫調節等研究,結果顯示本場育成之苦瓜,不同品種含不同特定成分,且全株-根、莖、花、果實均可利用,非常適合加工利用。
本場范美玲場長表示,本場育成苦瓜品種花蓮1至5號,目前已技術移轉給12家農戶或廠商,且授權金額根據不同品種及技轉對象而有差異。而各廠商亦特過乾燥磨粉或萃取主要成分等,開發出許多加工產品,如茶包、膠囊或錠劑等,相信未來苦瓜不再僅止於餐桌上的蔬菜作物,而是為花蓮帶來高經濟產值的新綠金。
種子超音波處理、增加發芽率
本場研發芽菜苗種子預措設備
‧明道大學精緻農業系邱凱瑩副教授(左一)、君達飯店尹純綢董事長(左二)、壽豐鄉農會推廣部馬玉成主任(右三)、壽豐鄉農會曾淑懿總幹事(左三)與本場范美玲場長(右二)對芽苗菜種子預措設備深具信心 |
想要吃更健康的的芽菜苗嗎?本場成功研發「芽苗菜種子預措設備」,以物理性的超音波預措技術提高芽菜種子的發芽率和生長勢,在無添加藥劑下培育健康芽菜,讓消費者吃得更安心!
本場與明道大學精緻農業系合作,開發以物理方法-以音波刻傷芽菜種子,讓芽菜提早發芽、快速生長品質提高,並且打造成設備以科學化量產。
在本技術的最佳的處理條件下,芽菜產量因種子發芽率提升而增加1成以上。批次產程則因為生長勢提高15%,加上浸種時間減少,由5天縮短為4天,時間成本因此降低20%,目前已技術移轉予三群有限公司量產。
本設備已開發機型每小時處理的種子量可生產300kg以上無毒生鮮芽菜,設備規格可依生產規模客製化。本設備處理成本低,換算每公斤生鮮芽菜增加的水電成本低於0.1元,但效益卻是數十倍。
安全無毒的生鮮芽菜營養價值高且產程短,是夏季缺菜時能取代葉菜的好選項。因此本場積極和壽豐鄉農會合作,預期導入芽苗菜種子預措技術,並借重壽豐農會專業的產銷平台,將研發成果推向市場。
本場與水保局臺東分局
辦萬物糧倉‧大地慶典共識營
‧東部地區農委會所屬機關,包括水保局臺東分局王志輝分局長(一排左三)水保局花蓮分局陳淑媛分局長(一排右二)林務局花蓮林管處楊瑞芬處長(一排右一)、農糧署東區分署陳吉村副分署長(二排左四)以及本場范美玲場長(一排右三)與共識營引導人吳靜吉博士(一排右四)齊聚一堂,機關彼此凝聚共識、搭建橋梁,共同擘劃東部里山新願景 |
為推動花蓮及臺東地區里山倡議及農村永續發展,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籌辦「萬物糧倉‧大地慶典」計畫,並於6月24至25日,與本場共同辦理工作共識營,邀請花東地區農委會所屬8個單位,以及在地社區成員參加,藉此溝通討論以形成共識,以利整體計畫之推行。
「萬物糧倉‧大地慶典」計畫,是以大地為庫房、鄉村為展場,提出「縱谷主義」,透過一個慶典與二個建設,讓花東地區藉此永續經營。而工作共識營齊聚各機關成員,提出對其的想像,並以生態博物館概念、溶入里山倡議精神,重新規劃縱谷特有的人文及風景。
除此之外,共識營亦發揮橋梁功能,培養團隊合作默契與向心力,並提出與現有業務與計畫連結可能性。本場范美玲場長表示,臺灣里山倡議的推動,絕非是某個單位的責任,應是政府部門與各界共同努力、彼此串聯,讓農業在這塊土地上永續發展。
106年8月 主要作物病蟲害預測
作物別 | 病蟲害種類 | 時 期 |
---|---|---|
水稻 | 褐飛蝨 | 上旬 |
螟蟲(一點螟、二化螟) | 中下旬 | |
福壽螺 | 下旬 | |
黃萎病 | 全月 | |
縱捲葉蟲、稻苞蟲 | 中下旬 | |
水象鼻蟲 | 上中旬 | |
落花生 | 小黃薊馬 | 下旬 |
斜紋夜蛾 | 全月 | |
玉米 | 玉米螟 | 下旬 |
芋 | 斜紋夜蛾 | 全月 |
瓜果 | 瓜實蠅 | 全月 |
葉菜類 | 小菜蛾 | 全月 |
十字花科黃條葉蚤 | 全月 | |
蔬菜、瓜果 | 銀葉粉蝨、甜菜夜蛾 | 全月 |
青蔥、葉菜類 | 斜紋夜盜蟲、軟腐病 | 全月 |
青蔥、韭菜 | 薊馬、潛蠅 | 全月 |
青蔥 | 甜菜夜蛾 | 全月 |
果樹類 | 東方果實蠅 | 全月 |
文旦柚 | 锈蜱 | 全月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