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101期-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專輯2017.09
第101期|2017.09月出刊|本期PDF下載 |
|
||||
部落農業新啟動 本場行動教室
|
‧上課之餘,本場關心部落其他農業生產問題 |
新社村復興(Dipit)部落因為人口外移,部落水稻栽培中止多年,本場為協助其農產業發展,7月19日前往辦理部落行動教室-有機水稻栽培管理班,將栽培技術與有機觀念帶入部落。
本年度經各單位共同協力修復部落水圳,並於「森-川-里-海」生態農業倡議平台會議中,部落表示因為水稻廢耕已20多年,為恢復部落阿公阿嬤們的記憶,希望本場提供技術輔導,因此本場特至部落講授有機水稻栽培技術,並請農糧署東區分署說明有機驗證相關補助事宜。
人才培育 為發展里山之本
作者:曾竫萌 副研究員、黃安葳 助理
‧中村浩二認為,人才培育是推廣里山倡議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此才能夠將里山的永續環境給長久經營下去 |
這幾年「里山倡議」在台灣成為了一種顯學,發展同時也逐漸地落地生根,不少公部門及民間團體都紛紛在台灣提出了相關的里山計畫。
何謂里山倡議呢?根據聯合國的「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IPSI)定義,里山指的是介於高山與平原之間,由森林、村莊與農業生態系所構成的地景;里山倡議則為一種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以永續利用的方式來管理土地和自然資源,達到兼顧生物多樣性維護,並同時資源永續利用的願景。
日本里山的重要推手
聽起來真是一個和諧完美的情境啊!不過在如今高度工業化、極度緊繃的社會當中,要怎麼樣才能夠做到這種人與自然保有密切相依的和諧境地呢?相信許多對環境永續有心的人士都很想知道。
日本里山倡議中不可忽略的人物-中村浩二,便以他過往地豐富經驗告訴我們,人才培育是為推廣里山倡議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只有人才在,才能夠將里山的永續環境給長久經營下去。
共榮作物與病蟲害防治之應用
作者:陳任芳 副研究員
‧玉米植株較高可提供遮風避陽的屏障 |
前言
共榮作物栽培法,即利用作物與作物生長間所產生之各式關係如間作、混作或多作等耕作方式,來形成一種有利於作物生長的耕作體制,將植物間相生相剋作用,在地上及地下部分對於空間與水分、養分及日光等生長因素之配合利用,來提高土壤中有效養分、有益昆蟲如天敵之生物防治與忌避防止病蟲害的發生,使主作物無需依賴化肥或農藥,一樣可以達到促進生長、防除病蟲害的目的。而將共榮作物應用於農業生產上,能成功與否之關鍵,就在於農民必須視各地的氣候環境、土質、農業經營需要、季節來選定作物之合宜組合方式。
傳統共榮作物栽培法
為了某些特定益處(如害蟲防治或提高產量)將兩種或以上作物種在一起,包含了一些增加農業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策略的概念是傳統的共榮作物栽培做法,傳統上的建議使用都是農友從過去經驗、園藝學和一些非常規的組合演變而來的。台灣農作的高度栽培技術及集約化耕作制度,共榮作物之利用早已開始,但有益植物相互作用的機制並未完全被了解,其相關之利用及成效,尚待探討。過去推行稻田糊仔間作栽培,有一期作水稻與甘藷、瓜類、毛豆、甘蔗、茭白、葡萄等間作,以及二期作水稻與豌豆、大豆、番茄、馬鈴薯、葉菜類等間作。
小小綠肥立大功,顧土顧水又防病
覆蓋植物白花三葉草防治
蟲媒南瓜病毒病之應用
作者:蔡濰安 助理研究員、翁崧夏 研究助理、邱智迦 研究助理
‧農民使用白花三葉草搭配直立式設施栽培南瓜的情形,可降低15-40%病毒病的罹病率 |
前言
葫蘆科(Cucurbitaceae)作物為台灣重要蔬果,其中南瓜於104年統計結果顯示,栽種面積已達4,200公頃以上,而花蓮縣栽種面積達595公頃,已成為南瓜之重要產地,有機面積亦有增加趨勢。南瓜以露天栽培為主,但病毒病害長期為葫蘆科作物生產體系中之限制因子,也導致有機南瓜生產的不易。南瓜栽培期間,農民最忌作物感染病毒病害,俗稱「瘋欉」、「反瘋」或「起瘋」,在此情況下,農民朋友常病急亂投醫造成收成受嚴重影響。事實上,植物病毒本身不具有移動力,經常藉由病媒昆蟲傳播擴散,因此針對病媒昆蟲的防治工作乃當務之急。有機南瓜栽培與慣行栽培遇到的病蟲害問題幾乎一模一樣,排除化學農藥使用後,若想栽種非抗耐病蟲品種則需要一些操作來預防控制病蟲害的發生。有鑑於有機南瓜栽培面積增加,本場參考國外研究,採用白花三葉草(Trifolium repens L.)作為覆蓋植物應用於南瓜栽培,目標為有效降低銀葉粉蝨田間的族群。
利用田埂開花植被
管理水稻田害蟲
作者:林 立 助理研究員、翁崧夏 研究助理
‧混植多種菊科開花植物可增加田區寄生蜂數量 |
前言
宜蘭花蓮地區有機水稻面積截至106年7月底共有1,261公頃,占全台有機水稻面積將近一半,農民對於水稻收成的關心面向,由追求產量逐漸轉變為追求品質,同時也關心農田的生態是否豐富,不論是地上部的動物或是土壤裡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相,都與作物的生長都有極大的關係。然而為了方便農事操作,水稻田通常集中栽種在生產專區,形成大面積單一作物栽植的景象,要在這種地景下加強生物多樣性,田埂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草生栽培的田埂由於蘊涵較多的生物,因此較水泥田埂的稻田提供更穩定的生態平衡,然而田埂上什麼樣的植被應該被留下,或是種植,則是一門學問。
水稻田生物多樣性營造方式
在有機栽培耕作四個階段當中,一開始的耕作控制和植栽管理是最重要的兩個階段,接續兩個階段才是釋放生物控制因子、有機資材和費洛蒙的使用,意味著前兩個階段若能操作得好,後續外加資材的機率就跟隨著大幅減少。其中第二階段指的就是生物棲所營造。
善用誘導抗病 水稻防病效果佳
作者:蔡依真 助理研究員、謝文棟 研究助理
‧白葉枯病試驗田施用克枯爛之示範區病發病顯著低於農友處理區 |
前言
稻熱病與白葉枯病各為水稻產業一、二期作重要的流行病。每年綿綿春雨及梅雨期間,稻熱病菌在溫暖高濕下重複侵入感染完成多次的病害環,若未及時防治常造成嚴重產量損失;而白葉枯病在高濕高溫下容易發生,尤以在分蘗盛期如遇颱風則常成大規模流行性病害,不僅會影響稻穀產量,且使穀粒不飽滿,米粒外觀及食味也不佳。
面對水稻可能因病導致減產危機,防治之道首重「預防」。建議農民先從栽培方式及習慣改變,即可減輕病害造成的損失,方法包括採七或八寸株距插植、減少每叢枝數以利通風,以及合理化施肥(氮肥控制),發病前施用可誘導植物產生抗性的藥劑或資材,再依病害發生及天氣變化調整施藥時機及頻率。以下將介紹如何適時施用抗病誘導藥劑或資材,讓水稻像被打過預防針一樣,植株產生抗性之原理及實際應用。
植物免疫模式及誘導抗病資材簡介
植物抵禦生物侵入危害的方式眾多,包括產生一系列具有多種功能的抗菌蛋白、酵素及化學物質等。當病原菌侵入植物第一道屏障(表皮層、細胞壁),植物細胞表面或內部的免疫反應受器就會接收到,受體放出訊號能使植株迅速反應而產生亞磷酸、水楊酸、茉莉酸、離層酸等酸性化合物,來藉此抵禦病原或增強逆境抗性。
附掛式旱田除草機之研發
作者:簡宏諭 研究助理、張光華 助理研究員、陳正昇 助理研究員
‧附掛式旱田除草機雛型機 |
前言
花蓮地區有機大豆總面積已達200公頃。而有機耕作所面臨的最大難題是有效的雜草管理。雜草遮蔽陽光影響作物生長,可能導致歉收或無法收成,影響甚鉅。根據目前有機栽培的管理規範是禁止使用化學肥料及合成農藥,因此僅能仰賴人工除草、機械中耕除草,或以覆蓋、翻耕、間植或水旱輪作等方式來減少雜草的發生。但台灣農村勞動力老化且工資昂貴,農友無不為此傷透腦筋。因此有機農業走向機械化生產,提高作業效率並減輕農事辛勞是必然的進程。目前市面上並無合適且快速除草的機械設備,為此本場積極研製附掛式旱田除草機,以解有機耕作雜草防除的困境。期許有機耕作面積持續擴展,提供大眾更健康安全又實惠的有機農產品。
設計概念
附掛式旱田除草機之設計理念為輕量化及模組化。輕量化設計後,本機可附掛於插秧機後方,以插秧機為動力來源,提高除草作業效率,取代傳統中耕機除草與人工除草。改採乘坐式操作,較傳統除草方式舒適又省時,亦可提高農友導入機械化耕作之意願。本機模組化設計,除草組皆為獨立附掛,單人便可輕鬆完成裝卸。行距設計為55-80公分可調式,農友可依照作物別與操作習慣自行設定除草組之間距,以便符合玉米、大豆、紅豆等作物除草需求。
邀請日本里山專家
本場與林務局舉辦臺日里山倡議
經驗實地交流座談
‧日本里山專家肯定本場及其他單位,共同建立之「森-川-里-海」生態農業倡議平台(照片攝於新社村復興部落) |
為深化台灣里山概念與促進國際合作關係,本場及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共同舉辦「山村綠色經濟與臺日里山倡議經驗實地交流座談」,並於8月8日邀請來訪之中村伸之、大森淳平與中川雅永,至花蓮新社村瞭解當地生態農業與里海研究發展情形。
新社村參訪地點包括新社噶瑪蘭部落及復興無菸部落,本場與水保局花蓮分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農糧署東區分署以及東華大學等合作單位,在此建立「森-川-里-海」生態農業倡議平台,此平台共同解決部落迫切的問題,如灌溉水路、稻穀烘乾設備、黑豆保種、運用現有資源改善回鄉青年收入等問題。
3位日本專家本身專業分別為里山倡議、環境設計以及新城市再造,對於跨單位及跨專業的「森-川-里-海」生態農業倡議平台,以及本場在土壤氮、磷對海洋生態影響之研究表示肯定,尤其贊同本場關注友善耕作與森林、海洋關係,另外由於日本政府機關間較少彼此合作,因此對於平台是跨部門、跨社區、跨專業的經營合作,他們認為非常值得日本借鏡。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