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第231期-2019.10
第231期|2019.10月號| PDF檔下載 |
本場8-10月份排定辦理8場次農民福利與農民年金制度相關亮點政策座談會,由於攸關農民切身福利,各場次關心者眾、參與十分踴躍。第4場次於9月26日假鳳榮地區農會舉辦,並由農委會陳添壽副主委,率會內團隊一同瞭解農民需求並解決問題,另外蕭美琴立委、勞保局、花蓮縣政府農業處亦到場參加。 陳副主委表示,農委會近年推出多項與農民切身相關的福利措施與政策,歡迎大家來瞭解自身權益。其中農民退休年金制度,農委會目前正研議中,希望未來和老農津貼配合,改善農民退休制度。蕭美琴立委也強調,除了農民年金外,在職業災害保險、天然災害補助放寬等方面,她將持續協助農民爭取。 座談會首先由本場宣大平秘書重點介紹會內亮點政策,包括農民福利、基礎環境以及產業輔導等多面向,宣導後由陳副主委主持座談會,了解大家所遇問題。現場提出了許多對農業政策的問題與建議,包含農民保險、農民津貼、肥料補助、國有地承租租金與釋出,以及有機友善農耕入門資訊等,相關單位也都針對所提問題逐一答覆,解決農友疑問。 其中農友反應降低國有地承租租金問題時,本場杜麗華場長表示,現在務農真的很幸福!因為政府正逐步替大家解決所遇困難。她向大家說明,有機促進法今年5月底實施,在農委會大力促成下,針對國有地部分,租金打6折。而且除了這些重點政策,農委會更是首先提出農民退休制度,特別針對青農返鄉及農二代,在65歲退休後生活無虞,讓農業能長久發展。 她最後表示農委會將與本場、農會、公所、縣府,大家共同幫助農民朋友,歡迎農友來了解屬於自己的權利,並且給予更多農業政策建議。 10月份本場已辦理富里、瑞穗2場次,最後2場次的座談會,將分別於10月24日花蓮市農會,與10月30日光豐地區農會辦理,希望藉由與農友面對面談話的方式,真正瞭解在地農友的實際需求,也讓政府的施政方向更符合產業、更接地氣。 會中所報告的26項農業亮點政策,分屬會內不同所屬單位負責,可連結QRcode瀏覽詳細內容。
|
制定目標、共同合作 本場聯合四單位共同辦理
|
‧現場貴賓雲集,除了農委會黃金城副主委(左四及右上圖)之外,還包括亞太糧肥林國慶主任(右四)、林務局林華慶局長(左三)、林試所張彬所長(右三)、花蓮縣政府農業處羅文龍處長(左二)、東華大學李光中副教授(左一)、台灣大學李玲玲教授(右一)、本場杜麗華場長(右二),以及水保局花蓮分局分局長陳淑媛、花蓮林管處處長楊瑞芬、農糧署東區分署秘書潘月葉、蕭美琴立委辦公室黃培軒先生等 |
在里山倡議推動於明年將屆滿20週年之際,本場與亞洲太平洋地區糧食與肥料技術中心(FFTC)、林務局(FB)、林業試驗所(TFRI),以及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IPSI),於9月17-18日在本場國際會議廳,共同舉辦「推動里山倡議以促進生物多樣性及增進人類福祉」國際研討會,邀請來自亞太地區專家,一起探討實行里山倡議的現況及未來。開幕當日農委會黃金城副主任委員亦到場指導。
黃副主委表示,里山精神對農業而言,主要是指在生產之餘,不再只追求效益,同時也須維持生物多樣性。他表示台灣雲豹已經消失了,我們不能再讓其他生物繼續消失下去,這是每個台灣人都應有的關心與責任。
2010年聯合國在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中,提出「里山倡議」的理念,是由山(自然資源豐富的山林)和里(人類居住的農村)所組成的環境。除了是許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也有助於防災、集水區保護及其他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所以促進生物多樣性是里山倡議的重點之一,而同樣重要的是,亦要維持生活在其中的人類福祉。
因此本次國際研討會從專題演講開始,其後區分四大主題發表,從技術面到政策面循序漸進,並由FFTC林國慶主任於最後的政策論壇,帶領來自國內外政策、永續農業、生態、林業、經濟產業等領域的7位與談人,共同討論目前里山倡議執行時遇到的經濟、文化、政策等議題,並提出相關具建設性的因應對策。
專題演講
演講邀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李光中副教授,分享台灣里山倡議經驗及台灣國際夥伴關係網絡(TIPSI)推動情形。他表示2018年以來有許多跨域生態綠網合作,其中里山倡議及TIPSI扮演重要的支持角色,藉由其與IPSI及利益相關者合作,期望未來十年能解決農村大幅衰弱的現況。
IPSI秘書處姚盈芳博士,以國際里山倡議的觀點,分享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以促進永續未來。她說明里山倡議、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與海景(SEPLS),與17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的關聯,其中生物多樣性對其是最重要的一環。因此應整合森河村海環境系統,並徵募相同理念的合作夥伴,一同朝永續未來前進。
主題I:知識及技術強化-傳統生態技術系統及相關現代科技結合
本主題從農林業角度出發,由農試所陳琦玲研究員介紹資訊與通信科技於里山的應用,包括比較慣行及有機農法對於環境、生物多樣性及農業產值的影響,以及氮素汙染地下水監測等。以及日本農研機構NARO楠本良延博士,說明日本靜岡茶草場實踐情形,他表示這樣的農法保留了草原,維護生物多樣性,同時讓農民也維持了經濟能力,是里山很好的典範。
本場植保研究室林立助理研究員,則介紹不同栽培方式和景觀下,稻田農業生態系統變化。結果發現植生地景的異質性,特別是田埂及森林,亦可維護稻田生物多樣性,反之如果田區多水泥建築物及道路,則會損失生物多樣性。她建議在淺山地區的農地,應該盡量以友善農法管理,因為此地會有較多物種,若在此地噴灑有害物質,會破壞多樣性且要花更多時間重建生態。
主題II:政策研究及能力建構
本節首先由日本全球環境策略研究所(IGES)高橋康夫研究員,介紹里山發展機制(SDM)的成就、挑戰和前景。內容深入探討里山發展機制,並在分析各國里山案例後,分成6個面向比對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及SDG,並找出關聯,期望這些小型計畫未來可大規模化,並促成社會性改革。
另外則由林務局石芝菁科長介紹台灣里山相關政策-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計畫。該計畫結合農委會各單位及跨部會機關共同打造,串聯山脈與海岸,調和生產、生活與生態,達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林試所徐霈馨博士後研究員,則說明保存利用里山地景的海內外休閒觀光經驗。
主題III:各國實際案例分享
本次研討會邀請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度學者及研究人員,介紹各自的案例及經驗。包括熱帶果樹物種保育及推廣、卡拉漢森林保育及教育基金會執行情形、推廣經濟林種植以支持地方社區永續發展,以及經由社區自主成立保護區域(納加蘭邦),進而促進印度政府設立相關法令承認社區保育區的合法性。
台灣案例則邀請豐濱新社部落宮莉筠女士,以及富里鄉天賜糧源有機稻米合作社鍾雨恩先生,2位核心人員分享社區故事。宮莉筠從新社農業衰微開始,敘述隨著友善農耕的復興,部落教育傳承、傳統祭儀,都藉由發展里山計畫慢慢地找回來,其中在地農民更是自發監測梯田下珊瑚礁的健康,期望不只把田種好,更能與山海自然一起共好。
鍾雨恩則分享富里這群年輕夥伴這幾年做的事情。他們將點交織成面,連結農民、民宿、作物、體驗活動及自然景觀,讓推廣基地持續向外擴散,成為富里獨特的休閒觀光產業。並與藝術家、景觀師,甚至與農科院等科學家合作,並藉由外部公部門支援,讓農耕更有創意。他希望藉由活化農村、整合富里多元文化,獲得更多人關注,並透過音樂、餐食展現更棒的農村生活。
主題IV:政策論壇
研討會2天的報告是關於科技研究、社區經驗,另外還有政府政策及組織之目標與執行。因此林國慶主任據此邀請姚盈芳、高橋康夫研究員、李光中副教授、李玲玲教授、夏榮生處長、楊大吉副場長、柳婉郁教授共8位與談人,討論政府如何扮演推動里山倡議的角色,讓良好的政策及輔導力量,支持社區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育,同時維持居民生計。
李光中參與里山近十年,他表示看TIPSI發展歷史,台灣政府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此公部門、民間團體與在地組織,共同組成越來越完善的里山網絡。除此之外發展出新的生態綠網計畫,且在里山物種保育的同時,也強調當地居民福祉。他強調政府應該要設立良好規則,與在地組織合作以及扮演促進者的角色。
楊大吉認為里山倡議需要更多溝通,讓所有會接觸到的利害關係人,提供想法以及未來的做法。執行上的溝通則是在社區關鍵執行者身上,我們應該提供可用的技術,及可想像的願景,讓農村社區能以該技術取代可能喪失的經濟損失,如此推動才有著力點。
在會議結束後,本場於9月19日安排外賓赴實地參訪,地點包括里山倡議研究案例-吉拉米代部落稻田文化景觀保護、富里鄉農會推廣竹林循環利用、羅山有機村體驗泥火山豆腐製作、認識小綠葉蟬與蜜香紅茶間生態與經濟。另外至天賜糧源合作社,瞭解富里有機聚落產業發展,並與返鄉青農交流從農經驗。
恭賀
花蓮縣玉里鎮有機米產銷班第一班 榮獲108年全國十大績優農業產銷班
宜蘭縣三星鄉有機米產銷班第一班 榮獲優良農業產銷班
‧花蓮縣玉里鎮稻米(有機米)產銷班第一班,以東豐品牌創造優秀的銷售成績,更發揮企業的社會責任(照片由東豐拾穗有機農場提供) |
花蓮縣玉里鎮稻米(有機米)產銷班第一班,聽起來也許陌生,其實它就是赫赫有名的東豐拾穗有機農場;宜蘭縣三星鄉有機米產銷班第一班,則為養鴨達人陳文連將米和鴨結合在一起,創造出知名稻鴨米品牌。2個獲獎產銷班均以堅強的有機栽培技術為本,努力尋求創新、發揮團隊合作力量,成功將稻米產業提升到新層次。
恭賀
花蓮縣富里黃治鴻農友榮獲108年稻米達人冠軍賽有機米組亞軍、玉里康明義農友獲季軍
宜蘭冬山馬啟亮農友榮獲稻米達人好米組入圍獎、花蓮富里黃治偉農友榮獲稻米達人有機米組入圍獎
‧轄區黃治鴻農友(圖右)榮獲108年稻米達人冠軍賽有機米組亞軍,由陳吉仲主委頒獎表揚 |
本場研發水稻新配方育苗土 免受挖土困擾
‧本場研發新配方育苗土,讓農民免受無土可用之窘境,且新配方不含稻殼與田土,可降低病蟲害傳染風險 |
由於水稻育苗者業者反應取土越來越有困難,因此本場於106年研究水稻育苗土新配方,在107年發表後,今年於9月23日再次召開觀摩會,邀請花蓮縣水稻育苗技術改良協會葉森源理事長,一同向農友發表更加完善的2種新配方育苗土研發成果。
過去水稻秧苗業者多自山坡丘陵地取得土壤,但目前受到諸多法規限制,因此每年2期的育苗作業恐受影響。為解決農民困境,本場於107年與光華肥料公司合作,調配2種最佳育苗土配方,今年度與花蓮縣水稻育苗技術改良協會合作,以一貫作業播種機播種育苗測試。
試驗結果顯示,2種新配方育苗土的表現,在秧苗株高、葉數、重量及根長等,與傳統秧土並無不同,包括缺株率0.9-1.4%亦在合理範圍之內,與一般田間狀況相當,因此新配方育苗土可取代傳統稻殼育苗土。
本場土壤肥料研究室倪禮豐助研員表示,新配方育苗土資材來源充足,未來可充分提供產業所需,且內容物符合有機規範,有機水稻農友使用無虞。另外新配方育苗土好處在不含稻殼與田土,不但提高稻種純度,同時降低水稻病蟲害傳染風險,也減少育苗過程之用藥量,更適合有機水稻栽培。
由於新配方成分單純,未來將可接受客製化服務,隨使用者需求調整細部配方。若有疑問可致電本場,分機3702。
即時防範蟲蟲危機
防檢局與本場協同辦理 秋行軍蟲田間巡查教育訓練
‧公所及農會人員至田間學習辨認秋行軍蟲,已及玉米受害症狀 |
讓大家聞之色變的秋行軍蟲,9月底在雲林硬質玉米種植田區大爆發,10月在彰化及嘉義也陸續發現。為即時防治這隻害蟲,需擴大人力於田間巡視,因此未來各縣市公所將協助巡查。為加強辨認效率,防檢局與各地改良場和縣市政府辦理相關教育訓練,本場於9月25日舉辦,讓大家學習辨識及田間巡查要領。
本場植保研究室林立助理研究員,首先就秋行軍蟲外觀、習性介紹、玉米受害症狀,以及與其他害蟲危害徵狀相互比較。另外說明在玉米生育的為害時期、防治時機,以及防治藥劑等。防檢局則表示等察覺時常常已危害嚴重,因此巡視人員需要常常巡田,建議每2週一次循環檢查鄉鎮內的高風險作物田區。
在說明巡查方式及每塊田區需要調查株數後,本場帶領參與人員,至場內玉米田區實際演練巡查方式,大家觀察葉片蟲孔,並試著抓取實驗室內飼養的蟲體辨認。防檢局表示防疫工作需要大家一起執行,希望提升農民及公部門巡視人員辨識能力,了解田間受害情形,即時通報掌握最佳防治時機。本場植保專線0800-069-880;防檢局通報專線0800-039-131。
恭賀
本場附掛式旱田除草機參加2019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榮獲發明競賽金牌獎
‧恭賀本場附掛式旱田除草機參加 2019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榮獲發明競賽金牌獎 |
2019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於9月28日落幕,本場研發的附掛式旱田除草機,參加展場發明競賽,並榮獲金牌獎佳績!
相較小型中耕機除草,本機提高作業效率4倍以上,每天輕鬆作業2公頃。適合用在平畦栽培的有機大豆田區,是雜糧雜草管理防除的好幫手。
附掛式旱田除草機已取得新型專利並且順利商品化,今獲得金牌獎鼓勵,讓研發團隊充滿信心和動力,研發人張光華副研究員表示將持續努力,解決農村缺乏人力的困境。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