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
:::
Menu
:::

80周年場慶-退休人員專訪

黃山內前場長專訪

瀏覽次數:1123次

黃山內專訪

圖文:陳秀卿

 

什麼是有機農業?農業化學博士黃山內說:「有機農業的真諦是和諧、健康、安全、永續」,遵崇自然的和諧共生,堅持作物安全的理念價值,生活健康快樂,友善環境,生態得以循環永續。在這樣的理念價值觀下,黃山內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場長任內,推動國內第一塊有機田,是國內有機農業的先驅者,也為東部有機農業奠定基礎。黃山內博士,幾乎就是有機農業的代名詞。

 

黃山內於民國82年5月到84年8月任職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場長,他說,在花蓮雖然只有短短兩年多,但卻是職場生涯最快樂的時光,每天巡田,全縣走透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他喜歡吉安鄉的農村風光,常遊走於場區到中央山脈山腳下,有時會走到淺山地區。有一次,他發現附近田間的長得很虛弱,學習農業化學,對土壤瞭若指掌的他一看就立即診斷出這塊薑田缺乏微量元素鋅和鐵,於是建議薑農施撒有機肥,再補充一點磷,應該可以改善。薑農比照辦理,一段時間後,薑株的葉片果然翠綠散開,生氣蓬勃。對症開處方,恰到好處。

 

場區的實驗田也是黃山內場長常常造訪觀察的路線。他發現區內的百合葉子瘦黃、病懨懨,百合研究人員也很懊惱。黃山內場長判斷是多年慣型農法,再加上連作障礙產生的毒素,排毒的好方法就是淋洗,怎麼洗呢?他建議在實驗田埋暗管,淋洗土壤中過多的鹽份,而且土壤中也缺鐵,需要好的有機肥來補充,有機肥何處來呢?自己做吧!於是,開立有機肥處方簽,買來一卡車的稻穀粕、稻草、米糠製作堆肥,估計36天可熟成,但放置72天會更好,其間還親自去翻攪,每翻攪一次需要半小時,汗流夾背,他說,比打高爾夫球還好。對於場長親自去翻攪堆肥,技工們都覺得不可思議,但都豎起母指覺得很親切,讓大家工作更帶勁。這次堆肥真的解決了實驗田百合葉子黃化問題,同時一併處理香蕉黃葉病的問題。

 

慶豐有一塊屬於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土地,面積一甲,當時沒有特別的用途,黃山內場長決定利用它做為有機示範田,他要求各研究室人員都要參與,每週都要到這塊實驗田觀察。經過一段時間後,田區內布滿許多蜘蛛網,黃昏時,陽光映照在蜘蛛網閃閃發亮,黃山內認為,這就是大地的生命力;田間也發現瓢蟲吃褐飛蝨,青蛙數量不少,偶爾還見到青蛙的天敵蛇類,黃山內甚為滿意,並常去觀察,出現頻度甚高,以至於有人誤會他是買賣土地的。他認為,這土地無價,因為那是真正有生命的農田。

 

1980-1990年間是台灣有機農業萌芽期,1990年,農委會辦理有機農業先驅計畫,黃山內場長拜訪有此理念的富里稻農簡明志,利用他的一分地做為示範田。

黃場長診斷簡明志的示範田發現土壤太酸,缺微量元素矽,於是在土壤中加入矽酸瀘渣,矽酸爐渣是煉製生鐵過程中,經高溫作用下,矽、鋁、鈣、鐵溶融而成之混雜物,ph值約為8.8,故可做為酸性土壤改良質材,另外,也在示範田中播撒苜蓿、紫雲英當綠肥,又可以食用。

 

經過土壤改良後,黃山內場長形容,當時的縠粒飽滿到快溢出來的感覺,大家欣喜不已,技工也驚訝,覺得不可思議,割稻時還有蚱蜢跳來跳去,所有人都感到欣奇快樂。黃場長說,他至今仍記得當時收割時的歡樂氣氛。他說,做有機農業的人大都友善,和土地做朋友,和土地有溝通的語言,常常能感染到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也許這就是對土地環境心安理得的自在吧,這是慣型農法所無法理解的。


這份喜悅也反應在價格上,當時慣型農法市售稻米價格一公斤售價33元,但簡明志的有機稻米售價每公斤60元,當時一分地收了400公斤稻穀。

 

有了簡明志成功的案例,改良場在第二年繼續在宜蘭礁溪游建富的田區推動第二塊有機示範田,兩位農友至今都仍堅持有機農業,在全台成為有機農業典範。

 

為何對有機農業情有獨衷?源自於小時候的生命經驗。黃山內場長說,他是家中老么,六歲時即操作農事,從清掃禽畜糞便開始,並當個小小放牛郎,這種農家生活令他覺得是一種享受。談到往事,他津津樂道於兒童時期就會踏踩割耙,但當時體重不足,還在割耙上面壓石頭增加重量,以便讓割耙深入土中,但因一次操作不當而受傷,在小腿上留下一道深深的疤痕,他說,這是農家的印記,讓他不會忘本,不會忘記守護土地。

 

1955年台灣引進化學農藥,普遍用於田間,他家十公頃土地也使用,不料,卻造成青蛙死了一大片,那種景象他記憶猶新,悲痛不已,更加深他守護農地的決心。於是,求學方向即以農業相關科系為主,以改良農業土地為己志,後來考上中興大學農業化學系,之後再到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成歸國後,即在省農林廳等農業相關單位任職,一生都沒有離開農業。

 

在花蓮任職生活兩年多,黃山內場長覺得心裡一直是甜的。他覺得花蓮人很敦厚,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像一個大家庭,尤其在推動有機農業示範田那段時光,大家逐漸達成守護土地的共識,培養出革命情感般的情誼,令他難以忘懷。當時他們還有個願望,希望把花蓮縣打造成全台第一個有機縣,只是他在花蓮任職短短兩年半,且當時有機農業剛起步,此願望未能實現,但即使花蓮縣沒有成為有機縣,但黃山內場長在花蓮播下的有機種子,在後繼者及各方的努力下,目前花蓮縣有機農業面積仍居全台之冠。

 

為此,黃山內備感欣慰。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成立八十年,他認為最大的資產就是人才培育與無私傳承的精神,每一項研究都做成完整的紀錄,讓新進人員有文献可參考,然後依循前輩的成果再突破創新,這是花蓮農業之福,也是農業發展的最大的後盾,他也相信,在氣候變遷壓力和人們追求健康食材的氛圍中,以及研究人員的使命和專業能力,花蓮縣成為有機縣仍是指日可待。

黃山內前場長演說
黃山內前場長演說

杜麗華場長與環山內前場長合影
杜麗華場長與黃山內前場長合影

杜麗華場長與楊大吉副場長偕同黃山內前場長合影
杜麗華場長與楊大吉副場長偕同黃山內前場長合影

杜麗華場長與黃山內前場長相談甚歡
杜麗華場長與黃山內前場長相談甚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