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
:::
Menu
:::

80周年場慶-退休人員專訪

林富雄前場長專訪

瀏覽次數:725次

專訪林富雄場長

 

採訪撰稿及攝影:陳秀卿

 

「敬業、老實」,這是宋郁英對結褵超過半世紀的夫婿林富雄的評價。林富雄四十年公務生涯都在農業改良場,專注於研究,經常都以場為家,但宋郁英不以為意。

 民國55年,林富雄進入公職,當時24歲,又逢小登科,人生從此邁入承擔家計、肩負社會責任的階段,即使退休,這樣利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仍未曾動搖。

 踏進公職分發到台灣省政府農林廳,主事者希望這批農業生力軍能多歷練,於是將這批年輕人分派到各場區實習。林富雄家住美濃,選了離家較近的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實習結束即留任。

 在高雄場的重要貢獻就是催生稻米高雄139。高雄139號幾乎是目前台灣水稻品種中,推廣年份最久,依然受到稻米業界青睞的良質米品種,尤其是東部良質米的主力戰將。

 農業相關人士談起高雄139,立即連結到林富雄,一向低調又老實的林富雄欣慰之餘,不敢言說成就與驕傲。但談到高雄139的生家背景卻又如數家珍。他說,高雄139的親本是日本國勝品種,取其矮株不易倒伏的優點;嘉義農試所的嘉農242,取其產量高的優勢,當時計畫推廣給高屏地區的稻農,無奈不受青睞,因為高屏地區大都在冬裡作種植豆類,而高雄139從抽穗到成熟需要40天,影響冬裡作的期程,連帶影響到一期稻作的栽培期程。後來,沒想到和花東土地一拍即合,成為富里、池上、關山的主要稻米米種。2004年底,台灣稻米睽違33年首度恢復輸往日本,更是以花蓮富里鄉農會契作的高雄139號成功扣關。

  隨著高雄139到東部落地,民國74年4月,林富雄帶著在高雄場累積20年的研究經驗,也來到東部,擔任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場長。七年場長任內,為現今的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和蘭陽分場奠定許多良好基礎和農業研究風氣與人文氣息。

  林富雄說,剛到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時,發現所有研究室燈光昏暗,研究環境不佳,嚴重影響研究品質與成效,於是大刀闊斧地興建廳舍,改良課和環境課各一棟,另外新設推廣中心,爾後又興蓋六棟溫網室,為日後的研究育種發揮極大的功能。

 針對研究項目,林富雄幾乎是掌握當時的社會脈動和人民生活所需。他說,初到花蓮時也正值台灣經濟起飛,人們開始注意健康和飲食安全,於是在花蓮初推健康蔬菜,不需施藥也可以長得肥美壯壯的龍鬚菜、過溝厥和山蘇成為首選,三十年來,這三樣蔬菜幾乎成為家戶的常備菜。

 然而,比起這三樣綠色蔬菜順利推廣,同列為健康蔬菜之林的山藥卻是一波三折。林富雄說,研究人員都知道山藥營養滋補,但卻乏人問津,農友不種,消費者也不捧場。有一天,他突發奇想,請家政人員研發各種山藥料理,然後到台北發表推廣,經媒體大肆報導後,終於獲得重視而供不應求。

 除了健康蔬菜因時勢所趨而適時推廣外,因應家庭人口數減少,大型瓜果小型化成為可行研究方向,當時研究人員林學詩提出培育小型冬瓜的計畫,林富雄場長大力支持與協助,終於成功培育出小型冬瓜「亞蔬五號」,市場為之驚艷。

 另一樁當時社會需求的是園藝作物。研究人員蔡月夏研究的草莓冬天總受疫病侵襲而難以克服,正為是否繼續研究而進退維谷之際,林富雄場長當機立斷,提出台灣百合育種構想,最後培育出多種備受歡迎的品系。

 林富雄場長認為,因應環境變化而研究培育新品種,提供給農友栽培造福人群,是農業研究人員的責任。林富雄回憶說,為了培育適合在東部栽培的落花生,他親自寫信到印度半乾旱作物研究所,請求提供試驗材料,結果,對方寄了九百多種材料,交給研究人員執行研究,最後培育出花蓮一號、花蓮二號花生。

 位於宜蘭的蘭陽分場早期隸屬於桃園場,民國75年間,桃園場認為蘭陽分場距離太遠,建議交由花蓮場管轄,林富雄場長因此接下蘭陽分場。林場長說,接下蘭陽分場後發現許多資源被帶走,連辦公椅子也破損,可謂「百廢待舉」,懂得順應時勢而運作的林場長不畏艱難,他認為要使蘭陽分場活絡,就必須與在地相結合,套用現代流行語就是「接地氣」。

 如同初到花蓮場一般,先為研究人員建構良好的研究環境,在蘭陽分場也如出一轍,先整修廳舍,再為給予研究人員開啟自信與使命感的金鑰。配合羅東鎮農會新建築落成舉辦小型農業博覽會,蘭陽分場傾盡全力將歷年研究成果在各項農產品中擴大其效益,讓人耳目一新。林富雄靦覥地說,也許這場農業博覽會就是後來宜蘭綠色博覽會的基礎原型。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研究論文、農業出版都相當豐碩,成為花改場的精神特色與風格,這也是林富雄場長任內樹立的典範。林富雄強調,每一項研究都很重要,需要建檔,以供傳承或藉由過去研究再突破創新,因此,他當時即要求每位研究人員都必須撰寫研究論文或研究報告。林場長有點不捨的說,他知道研究人員很忙碌,白天大都在實驗田或研究室做研究,根本沒有太多時間寫報告,於是乎,每人大都利用下班時間或週末到辦公室寫作,當時的花改場每間研究室常見燈火通明,「以場為家」變成常態,林場長自己也不得閒,親自修改每一篇報告,在互相影響及激勵下,花改場的研究風氣逐漸成形,一直延續到現在。

 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擔任場長七年,除了工作,有何休閒活動?太太宋郁英笑說,林場長公職生涯很嚴謹,出差回到花蓮,一定直接進辦公室,把出差事務處理好再回家,他也同樣如此要求同仁,敬業樂業也是花蓮場的風格。至於休閒,宋郁英說,林場長最快樂的休閒是巡田水,或逛實驗田。

 提起在花蓮場七年最深刻的印象為何?林富雄場長面帶笑容由衷的說,花蓮的人情味很濃厚,花蓮場的同仁像一家人,他永遠都難忘曾經擁有那麼多家人的一段美好歲月。

林富雄前場長
林富雄前場長

林富雄前場長及夫人合影
林富雄前場長及夫人合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