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
:::
Menu
:::

80周年場慶-退休人員專訪

首頁 > 出版品 > 專刊 > 80周年場慶-退休人員專訪 > 徐保雄副研究員專訪

徐保雄副研究員專訪

瀏覽次數:667次

徐保雄專訪

圖文:陳秀卿

 

徐保雄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任職37年,也是職場生涯從一而終單位,住家就在場區附近,幾乎以場為家;為了守護農作物,徐保雄發揮偵探棈神與植物保護專業,抽絲剝繭,設法摒除所有會危害到農作物的對象,發現褐飛蝨、緬甸小鼠,找到雁鴨危害秧苗的證據,也公正客觀的為雁鴨行為平反。徐保雄用專業和理性保護目標農作物,更用溫柔敦厚的情感守護大地眾生。

 

32年次的徐保雄,吉安鄉客家人,世代務農,他原以為成年後順理成章繼承家中產業,做個農家人,就讀花蓮農校綜合農科科,但三年軍中生活改變他的人生,退伍後一樣「務農」,不同的是,不在家務農,而是服務農民、農業、農村。

 

提早入伍,抽中當時令許多家長擔心的「金馬獎」特種兵,到金門服役,擔任砲兵觀測員,學習各種技能,也曾歷經生死一瞬間的驚險,更重要的是,在軍中接觸到許多專業菁英份子,給予莫大鼓舞和啟發,燃起投考公職的信念;在軍中熟悉大陸各地的口音,奠定爾後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如何與外省藉長官相處的基礎。

 

民國55年間,因應中美合作,急需植物保護人員以確保作物產量和品質,當年5月,台灣省政府辦理植物保護人員特考,徐保雄3月退伍,隨即趕上這一波考試,順利考取,分派到當時隸屬於台灣省政府農林廳的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徐保雄說,當時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已有15年未有新進人員,在職者大多是外省籍前輩,而他卻是年僅24歲的台灣籍孩子,為場區注入一股特殊的氛圍。徐保雄感恩許雨順、林伯聰技正長者關懷送暖,爾後林富雄場長、侯福分場長拔擢,讓他在植物保護的領域盡情揮灑。

 

徐保雄植物保護相關研究多達36項,他像醫生一樣為每種作物的不同病症予以診斷治療,有時也像偵探一般,循著蛛絲馬跡找線索,例如,危害水稻甚重的褐飛蝨就是在這種研究態度中找到答案和防治方法。

 

褐飛蝨屬熱帶地區之水稻害蟲, 1960年代起盛行於東南亞地區,當時臺灣還少見危害。褐飛蝨以成蟲及若蟲群聚於稻叢基部,吸取稻株汁液,致使稻株枯萎,牠也會帶來各種病毒,是臺灣近四十年來最棘手的水稻害蟲。

 

1960年代,徐保雄等研究人員發現,水稻枯萎現象在半個月間由南向北蔓延,每人在心中疑問:請問君從何處來?研究人員後來懷疑和氣候有關,只要西南氣流旺盛,褐飛蝨就出現,牠們可能搭了免費班機西南氣流而來,大敢假設小心求證,花蓮場和臺東場合作,在長濱、豐濱和富里架設高空監測站,蒐集蟲體,後來證實真的和西南氣流有關。

爾後,植物保護研究人員要學習運用氣象資訊預測病蟲害發生機率,從衛星雲圖判讀,若發現西南氣流北上,就到實驗田中密集觀察,發現每水稻叢有成蟲、弱蟲各五隻棲群量,就要發布防治措施。因為發現褐飛蝨的習性,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水稻研究室育成台梗16號品系,莖桿強靭,較不怕褐飛蝨,同時對葉稻熱病與穗稻熱病具抗性,口感佳,成為許多稻農喜愛種植的品系。

 

從褐飛蝨等事件,農政單位有感於農業氣象資訊的重要性,花蓮場由徐保雄負責規劃建立臺灣地區農業氣象一級自動觀測系統,並完成與各試驗場所及中央台連線運用研究、防災,獲得交通部表揚。

 

氣象觀測系統完成後,徐保雄更以場為家,期假也要回到場內收集氣象資訊,同時主動值班,讓外地同事得以回鄉探親。他說,改良場是他第二個家,同事也是家人,互相照顧是必然。

 

氣象觀測系統設立,相關研究因應而生。徐保雄以氣象因子為主軸,逐一點出各項作物病蟲害和氣象因子之間的關係而加以研究,包括稻熱病、白葉枯病、縱捲葉蟲、稻飛蝨、芋役病、軟腐病、葉蚜,還有文旦柚的潰瘍病、黑斑病、葉蟎病等,並在文旦柚產區的鶴岡建立二級氣象觀測系統。

 

除了氣象因素,環境改變、人為開發也間接影響農作物遭受危害,雁鴨是典型案例,徐保雄又一本初衷地為農友解決問題,也為雁鴨討點公道。

 

西伯利亞雁鴨隨東北季風南下,在秀姑巒溪等河床棲息,冬來春去,長年來都相安無事。但在民國70年間,陸續發生一期作稻作秧苗被雁鴨啄食的現象,需重新補植而造成秧苗荒,農民向改良場求救,徐保雄開始展開與鴨共舞的日子。他向鳥會請教雁鴨習性,鳥友認為雁鴨不可能啄食秧苗,徐保雄只好抓鴨解剖,在雁鴨的胃中找到魚蝦蟹等水中生物外,還有稻穀,鳥友驚訝,徐保雄也覺得不可思議。事關重大,改良場向農委會簡報,當時的林享能主委指示專案處理,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進行探討研究,為此,農委會還特別以保護作物的觀點及前提下,召開「台灣地區有害動物研討會」。

 

徐保雄在寒冷的冬夜守在秀姑巒溪萬麗沙洲觀察雁鴨習性,知道牠們有前哨兵在空中盤旋,安全無虞下,大軍再揮師前進,啄食二期稻倒伏株或田埂旁的熟穗,或者啄食秧苗基部的縠粒,造成稻農極大的損失。究其原因是因為河川浮覆地變魚塭,河床地開發種植西瓜,原有的棲地被破壞,雁鴨只好轉向稻田覓食。

 

為保護農作物,也避免雁鴨被毒殺,徐保雄研發各種趕鳥器材,包括彩帶螺旋球、彩色燈光、音爆等,目前各地都還在使用中。

 

民國88年間,發現外來的緬甸小鼠又讓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忙碌不已。

 

對農作物有害的動物中,鼠類是基本款,研究人員都會進行例行性的棲群變動研究,開始點名:鬼鼠、月鼠、溝鼠、赤背條鼠、褐鼠、小黃腹鼠……徐保雄發現有幾隻小黃腹鼠不太一樣,直覺告訴他有問題,於是拜訪動物專家、防檢局等單位協助,抽血檢測、DNA比對,赫然發現竟然是境外移入的緬甸小鼠,追蹤來源是隨中華紙漿廠進口原木料而來。文獻記錄,緬甸小鼠曾嚴重危害夏威夷的甘蔗,留牠不得,於是展開防治措施,經三個月的努力,密度由每公頃15.5隻,降到0.3隻的可接受範圍,緬甸小鼠之亂終於平息。

 

徐保雄說,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植物保護研究室兢兢業業守護轄區的農作物,代代傳承,後來又陸續有優秀的博士級生力軍加入,帶動另一種研究方法與風氣,尤其環境變遷加劇,農作物受害的變數更大,植物保護研究人員的責任更艱鉅,但他相信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一脈傳承的優良研究精神與對農友服務的熱忱,必能為農業提供更多元的貢獻。

徐保雄副研究員場內留影徐保雄副研究員場內留影-2
徐保雄副研究員場內留影

徐保雄副研究員及夫人場內留影-1徐保雄副研究員及夫人場內留影-2
徐保雄副研究員及夫人場內留影

徐保雄副研究員場內留影-3徐保雄副研究員場內留影-4
徐保雄副研究員場內留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