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
:::
Menu
:::

80周年場慶-退休人員專訪

首頁 > 出版品 > 專刊 > 80周年場慶-退休人員專訪 > 與保健作物為伍-呂賢良技工

與保健作物為伍-呂賢良技工

瀏覽次數:502次

與保健作物為伍-呂賢良 
雜糧、園藝技工

採訪撰稿及攝影:黃懷瑩

大豆、山苦瓜這兩項花蓮農改場的代表性作物,在目前講求健康的世代發光發熱,而其育種過程技工呂賢良都參與到了。對此他的感想是什麼呢?與有榮焉嗎?「是好心有好報啦!」他聲音飽滿地回答。

 

大豆花蓮一號好成績

 

今年67歲的呂賢良,40年的歲月都奉獻給了花蓮農改場。

 

他剛開始擔任雜糧技工的時候,就正好碰上了當時農藝股長張健生開始進行大豆的育種工作。「蠻累啊那時候,因為光是大豆場裡的試驗田就有兩公頃,而且分散各處。」呂賢良說,花蓮農改場的土地廣大,現在吉安鄉農會對面的公園、甚至遠在慈濟醫院以及對面停車場,當時都屬於農改場的試驗田,也都有大豆的種植。

 

當時技工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協助研究人員做選種。「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種了很多的不同的品項,等到大豆成熟後就下田去觀察,選出結莢率高、豆莖粗的,用紅繩給綁住。」這些被挑選出來的必須繼續種植並雜交,一直到出現萬中選一的植株,大概7、8年也過去了,即使是協助也非常的需要耐心與毅力。

 

幸好大豆的育種工作後來出現非常好的成績,並於68年提出命名「大豆花蓮一號」。

 

花蓮一號育成後便開始逐步推廣,相當成功,當時東部三千公頃的種植面積中,便有兩千公頃種的是花蓮一號,佔了七成之多,農民的接受度很高。同時由於推廣有成,還曾獲得農林廳頒發的獎項,是花蓮農改場早期的亮點之一。

 

老技工的絕技

 

在這漫長的過程當中,呂賢良回憶,當年的耕種機具並不普及,多數事情都必須以人力來完成。以開溝、播種來說,耕種前須先拿著鋤頭,開出淺溝來,然後再以人工來播種。「我們都是用手在播種,且同時以腳來覆土。」呂賢連笑稱,「手腳並用,這些全都是功夫。」

 

他還提及另一項功夫,則是令人嘖嘖稱奇了。原來是老技工在播種時,並不是一顆顆的埋下去,而是手中抓一把約2、30顆的種子,然後一次灑出約一公尺的直線距離,而這些種子自然會灑在不同的位置上,且植株距不會差上太多,相當神奇,「這可是只有老技工才會的絕技啊!」

 

跟瘋子一樣的找種源

 

協助做完大豆花蓮一號、二號後,由於園藝研究室缺人手的關係,呂賢良被調到園藝協助研究人員全中和,而且運氣很好的,參與了山苦瓜的起始育種過程。

 

「山苦瓜要找的品系又比大豆更多了,當時我跟全中和兩人經常開著車,跑到全省各處去採種,簡直就跟瘋子一樣!」他們最常在花蓮、台東的村莊中繞,只要看到類似原住民的圍牆,就在外面探頭探腦,看看是否能尋到山苦瓜身影?由於兩人經常結伴而行,因而也建立了革命情感。

 

山苦瓜的種原本來就眾多,再加上全中和還引進一些國外品系來雜交授粉,使得整個的育種過程變得繁瑣、複雜,技工在協助方面也要多花一些心思。

 

田間栽培 全權管理

 

不過呂賢良不愧是熟練的老技工,沒什麼難得倒他的,在田間栽培管理上全權負責,種苗要何時種下、何時採收,都由他來決定。甚至他還常常催促研究人員,趕快要進行下一步了。

 

山苦瓜後來跟大豆一樣,獲得非常好的成績。到目前為止,山苦瓜花蓮1號~7號,個個是強棒,不僅是保健食材,甚至未來有升格為保健藥品的姿態,被稱譽為「超完美食物」,是花蓮農改場目前的亮點之一。

 

呂賢良在農改場待了40年,前後參與了大豆與山苦瓜的育種過程,且這兩種作物在現今講求健康的時代,前後成為了代表作物,廣受歡迎。「可能是我努力工作,所以好心有好報,能夠遇到這麼好的作物。」他說道,「這輩子工作這麼久,值得了!」

呂賢良的太太王郁英(右),也是於花蓮農改場退休,兩人為農改場付出甚多呂賢良也非常看好山苦瓜的未來潛力
呂賢良的太太王郁英(右),也是於花蓮農改場退休,兩人為農改場付出甚多(左/上圖);
呂賢良也非常看好山苦瓜的未來潛力(右/下圖)

為山苦瓜理藤呂賢良認為技工的工作都不輕鬆,但不做也沒人會來幫你做,還不如就專心把它給做好
為山苦瓜理藤(左/上圖);
呂賢良認為技工的工作都不輕鬆,但不做也沒人會來幫你做,還不如就專心把它給做好(右/下圖)

與全中和(左)合作密切,有著革命情感山苦瓜的授粉都是以人工來進行
與全中和(左)合作密切,有著革命情感(左/上圖);
山苦瓜的授粉都是以人工來進行(右/下圖)

稀少且珍貴的大豆花蓮一號,在注重保建的現代表現亮眼山苦瓜花蓮1號~7號,個個都是強棒
稀少且珍貴的大豆花蓮一號,在注重保建的現代表現亮眼(左/上圖);
山苦瓜花蓮1號~7號,個個都是強棒(右/下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