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
:::
Menu
:::

80周年場慶-退休人員專訪

首頁 > 出版品 > 專刊 > 80周年場慶-退休人員專訪 > 稻作強棒女技工-羅桂春

稻作強棒女技工-羅桂春

瀏覽次數:639次

稻作強棒女技工-羅桂春 
稻作技工

採訪撰稿及攝影:黃懷瑩

她是稻作研究室有史以來唯一的一位女性技工,能力完全不輸給男性。在稻種研究上,羅桂春雖然只是協助角色,但由於她的積極努力,仍是把技工這個工作做得發光發亮。

 

男人的工作 也沒問題

 

從來沒有技工協助過這麼多的試驗,只因為羅桂春能做戶外的田間工作、又同時能做室內的試驗,能文又能武。

 

羅桂春於民國70年以臨時工的身份進入花蓮農改場,當時因為實驗室沒有短工,稻作研究人員劉瑋婷認為她可以勝任,於是羅桂春開始協助各項試驗。由於表現不俗,之後又被拉拔為正式編制內的技工,成為花蓮農改場的第一位的女性技工。

 

「應該是劉瑋婷看我可以當成男人來用吧!」羅桂春笑說,當時的自己頗能做,室內的試驗、戶外的割稻插秧都可以,所以即使當男人來用也沒問題。

 

聞香隊 每天出動

 

這個很能做的技工,分擔了不少實驗室的任務,而其中最讓她難忘的便是台稉4號,因為過程最複雜、歷時也最久。

 

台稉4號是花蓮農改場育成的香米,吃起來有淡淡的芋頭香味。而為了要育出這種獨特香氣,從最早的選種開始,便要開始「聞香」。

 

作法是在百來種不同的品系中,從小秧苗開始,就要減下葉片泡在藥水中,再去聞是否具有香氣?這種剪葉聞香的工作,秧苗時要做、抽穗前也要做,為此當時的稻作與其他課室還合組成兩隊的「聞香隊」,於每天早上固定時間聞香味,約略都要聞上20種不同品系之多。

 

以葉片聞香篩選出大約50個品系之後,再來則是開始帶著木製的脫殼器去田間了,作法是將稻穀磨成糙米,直接用咬的來辨識香氣,「這需要對嗅覺很敏感才行。」羅桂春回憶。

如此又篩選出30個品系來種植。反反覆覆的過程,前後花費了7年,總算育出了滿身香氣的台稉4號,直到如今,仍穩站東部第一香米的地位。

 

原原種 一顆都不能錯

 

羅桂春同時也負責協助稻作「原原種」的保存工作,這可是件重要的項目。所謂「原原種」指的是專家育成的遺傳性狀穩定品種的一批種子,其純度為100%,為的是將這些高品質的稻種提供給農民更新使用。

 

以花蓮農改場育成、曾佔花蓮種植面積最廣的台稉16號為例,為了保持它的品種純粹性,原原種田要設在水源頭處,才不會被其他品種混雜。

 

而等到秧苗長到30公分左右,就要開始注意去掉自生秧苗。每天都要巡田去除,一直巡到抽穗前,然後齊穗時還要再巡、收穫前也要再巡幾次。「這麼費工,是為了保證它很純正,這才能算是原原種。」

 

真的要很仔細,因為這批稻穀在收穫後,需要寄送一份到種苗改良繁殖場的「種子檢查室」做檢定,只要有一顆稻穀不過就沒了,這一期也算白做工了。因此這項工作需要非常細心才行,而這也是羅桂春的特色之一。

 

稻作唯一女技工

 

工作認真細心的羅桂春,考績從沒拿過乙等;同時也因為努力,獲得了歷任長官的信任。這樣的她,平日都是帶著一群短工下田插秧、除草;規劃今天要完成的,絕不會留到明天,因此短工們從來不敢偷懶,甚至連其他的技工也不敢打混。

 

她嚴格的名聲,全場都知道,甚至還流傳到他場去了,很多人都知道花蓮農改場有這麼一位能幹的女技工。

 

雖然技工只是研究工作中的一角,但羅桂春的努力,還是讓這個工作表現得淋漓盡致,比起男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她是花蓮農改場稻作有史以來唯一的一位女技工,而在以後,恐怕再也不會有了。

 

她的努力,讓這個唯一留下了美麗的身影。

 

花蓮農改場幾項重要的稻作育種過程,羅桂春都有參與,對此她覺得很有成就感即使田間吃重的工作也難不倒她
花蓮農改場幾項重要的稻作育種過程,羅桂春都有參與,對此她覺得很有成就感(左/上圖);
即使田間吃重的工作也難不倒她  。(右/下圖)

與稻作研究室的同仁合影。(左二為羅桂春)實驗室內的試驗很需要女性技工細心的協助。(右二為羅桂春)
與稻作研究室的同仁合影(左二為羅桂春)(左/上圖);
實驗室內的試驗很需要女性技工細心的協助。(右二為羅桂春)(右/下圖)

可以同時做戶外的粗工、也可以做實驗室的細工,是羅桂春的特點在吉野一號品嚐攤位旁忙進忙出(羅桂春為中間掛名牌者)
可以同時做戶外的粗工、也可以做實驗室的細工,是羅桂春的特點(左/上圖);
在吉野一號品嚐攤位旁忙進忙出。(羅桂春為中間掛名牌者)(右/下圖)

平日都是帶著一群短工在外工作;規劃今天要完成的,絕不會留到明天稻米品嚐會中忙碌的身影
平日都是帶著一群短工在外工作;規劃今天要完成的,絕不會留到明天(左/上圖);
稻米品嚐會中忙碌的身影。(右/下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