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第234期-2020.01
![]() |
第234期|2020.01月號| PDF檔下載 |
為協助農友取得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申請資格,本場於108年12月10、17、24及11、18、25日,分別於花蓮及宜蘭辦理2場次「推動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管理制度訓練班-農產品加工技術與行銷類」。農委會陳吉仲主委特於12月17日來場,為現場農友加油打氣。 陳吉仲主委表示,農委會發展六級產業,其中二級的初級加工一直是個瓶頸,主要在於加工產品需要合法的食品加工工廠生產,才能上通路販售。而食品加工廠需要向經濟部申請,但其為針對大型工廠的標準訂定,對小農並不友善。尤其花蓮缺乏食品加工廠,自行加工的產品都沒辦法上通路。因此會內持續與經濟部協商,已於108年12月3日通過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小型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由農委會管理,大型食品加工廠仍歸經濟部。 為確保食品安全,農產品初級加工場衛生安全規定仍在衛服部。因此申請資格包含40小時食品衛生相關課程,確保加工產品的安全性。另外此法亦創下許多新紀錄,包括加工原料限定使用溯源及有機農產品、是世界第一。加工範圍除涵蓋水產、農糧,還有史無前例的林業產品。 最後陳吉仲主委說明農委會重要的多項支援,包括加工設備補助、協助尋找通路,以及農金局低利貸款。其中亦有屬於青農的低利貸款並延遲還款等多項福利。他強調農友在投入資本前,應清楚定位銷售市場,考量資本回收問題。並期望這些輔導措施能讓農產品二級加工更紮實發展,完善六級農產業。 蕭美琴立委亦到場鼓勵農友,她表示花蓮有許多優質農特產品,卻因為加工廠不合法,無法上正式通路,只能自己在網路上或者至市集販售,這對小農來說是很不公平的。因此她近年與陳主委持續了解花蓮農友心聲,讓青年返鄉從農並穩定生活,降低加工門檻,讓農家能在非工業用地,尤其是自家農地,就可進行農產品初級加工。 另外她亦說明建立冷鏈儲存設施,未來可用本土農產品,協助市場調節價格而不必另外進口。加上創意、包裝設計、行銷整個流程建置起來,臺灣農業產值才會更好。 隨後陳主委針對農友提問進行交流,並感謝蕭美琴委員的建議,以及本場協助本次加工訓練課程,這是全國第一場由改良場安排的農產初級加工課程。直接在轄區場地上課,免除農友舟車勞頓困擾,且課程分成每周一次,讓農友可以兼顧田間工作。在完成課程後,陳主委鼓勵農友可直接在場內打樣中心試做,同時接受製程輔導,協助農友降低在產品開發前的風險及成本。
|
恭賀本場榮獲 2019國家農業科學獎-卓越紮根獎
為鼓勵跨域科研量能導入農業產業化發展,農委會委託臺灣農學會針對農業跨域加值,或具應用潛力、創新構思之研發團隊,辦理2019國家農業科學獎選拔。本場以生態永續經營的在地實踐,榮獲環境永續類優勝團隊-卓越紮根獎。本場感謝農委會經費及政策的支持,場內研究團隊亦以此獎自勉,並期望與各夥伴繼續一起提升臺灣農業安全、前瞻與永續。 本次參獎為場內有機、友善技術研發應用團隊,由楊大吉副場長領軍,彙整包括作物栽培、植物保護、土壤肥料、農經發展等10位同仁研究成果。在有機推動成果方面,透過良好農業環境與有機技術研發,轄區有機栽培面積至108年10月止佔全國31%,有機水稻栽培面積達全國52%以上。除農業生產效益外,有機栽培的間接友善環境效益將近約18億元。 為強化有機、友善資材開發與推動,積極自本土篩選有益微生物或運用農業副產物及高安全性材料。投入植物保護資材及生物農藥開發,成功防治細菌性軟腐病、促進蘇力菌產孢技術、防治柑橘黑點病及小型害蟲、防治蟲傳病毒病害等,並成功技轉予產業應用。 在深化里山倡議精神並與國際接軌方面,於國際發表推動生態農業及里山倡議案例。並主動跨域整合建立多元權益關係人參與平台,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產環境。 由於近年農業環境與需求不斷變動,本場研究團隊需因應外部環境及農民需求調整自身研發與服務的重點。在此感謝農委會以及本場合作過的所有夥伴,更感謝農友對本場的信任和配合,凸顯場內存在與服務價值,因此獲獎不僅是本團隊,也是給予農友的肯定。 農委會陳吉仲主委於12月30日頒獎時表示,這個獎鼓勵的是具體解決問題的人或團隊,各獲獎單位實至名歸。本場將秉持初心,繼續由農友的需要看見我們的責任,共同為永續農業環境打拼。
|
夏魚冬菜 循環農業在奇萊美地的完全示範
夏天是魚塘、冬天種蔬菜,特殊的輪作系統只有在壽豐鄉奇萊美地有機農場才能看到,也是循環農業最好的示範。 農委會為推動循環農業,108年度於全國選定12處有機農場,建置示範場域。由各區改良場導入各種農林水畜綜合經營、循環再利用及生態營造等技術,並評估效益、建立農業循環園區典範,未來將擴及其他農場推廣應用。 本場轄內目前共2座示範場域,包括宜蘭頭城農場以及花蓮奇萊美地有機農場。其中奇萊美地是農漁綜合經營的農場,場內可循環利用的農業技術有營養循環、生態循環以及能源與碳循環。操作項目包括於冬季在臺灣鯛肥育池栽培短期葉菜類、廢棄物回歸農田再利用、營造瓜果作物蚜蟲天敵棲所等。未來還會增加畜產、低碳生態旅遊及教育體驗等元素。 在營養循環方面,目前農場內使用的有機質肥料,有一部分是由魚產下腳料與廢菜葉、藤蔓等混合堆積所製成,一部分則經液態醱酵,以液肥型態施用。生態循環方面,引進生態服務概念,種植綠籬及蜜源植物,營造天敵及授粉昆蟲棲所。 能源與碳循環方面,與宇時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建置農業剩餘資材去化系統東區示範基地。將各樣態的剩餘資源充分再利用,除了成為堆肥液肥材料外,也可用來產電及產熱,附帶醋液、焦油及生物炭的產出。碳吸存方面,農場每年產出上千噸的蜆殼,可固定數百噸的二氧化碳,是比森林更快速又大量的碳匯。 本次夏魚冬菜輪作示範屬於營養循環,於台灣鯛肥育池進行。在冬季魚群生長較慢的時間,充分利用魚池更新期的空間與地力,栽培短期葉菜類。試驗調查結果顯示,冬季利用魚池底泥以硬式穴盤種植葉萵苣等小葉菜類,三個月內幾乎無雜草及蟲害問題,可種植2期,每公頃可節省人力除草工資5.4萬元。 另外利用池底殘餘的魚類排泄物及飼料,配合使用農場自製之魚雜廢菜葉堆肥,每期每公頃可節省外購肥料用量15噸、蔬菜產量每公頃達18噸,與設施栽培相當。未來可透過計畫養殖,每年每公頃總收益預計超過純養魚50%以上。
|
對症、減藥 更安全的防治青蔥病害
青蔥是宜蘭縣三星鄉重點栽培作物,107年農民反應病害嚴重,本場經過調查後發現是黑腐病危害。隨後針對該病害及炭疽病,進行整合性藥劑運用,以及以生物性資材防治病害。試驗結果顯示不但罹病較輕微,用藥量減少50-65%,更顯著降低42-53%的藥劑成本。 為了讓民眾吃得更安心,農委會推動十年農藥減半政策,本場針對轄區作物-文旦、青蔥及番茄,開發非農藥生物性防治資材。配合整合性藥劑管理,讓農友可以在不影響產量及品質的情形下,輕鬆的無痛減藥。 本次試驗設置於三星鄉官文良農友蔥田,其因於107年發現病害發生嚴重,蔥管呈現斑駁黃斑,造成外觀品質非常不良,又因為當時誤判為炭疽病而沒有對症下藥,造成很大的損失。 隨後本場分析確診為青蔥黑腐病,但該病目前沒有應對的推薦藥劑。因此本場植物保護研究室蔡依真助理研究員,依循青蔥原有的推薦藥劑,搭配場內研發的HLST合劑及亞磷酸使用。結果不但罹病率低,同時還能減藥減成本。官文良農友表示此套操作模式很有效果,他有信心繼續做下去。 蔡依真建議蔥農在入冬初期,就可先施用亞磷酸及預防藥劑,後續視病害發生情形及天氣狀況,搭配HLST合劑及其他推薦用藥。近採收期則使用無安全採收期的抗生素藥劑搭配亞磷酸,如此可預防及防治炭疽病及黑腐病。她並提醒農友應輪替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農藥,不要經常混施多種藥劑,以避免抗藥性發生。 除了用藥防治外,蔡依真亦說明選用健康種苗、盡量清除嚴重罹病葉片,且不要過度施用氮肥、適度補充鉀肥。同時掌握防治時期,在病害發生前施用預防性藥劑等多種防治手段。另有機栽培可噴施亞磷酸以誘導植物抗病能力,配合使用波爾多液降低病害發生及危害。 為推廣本研究成果,本場108年12月25日、109年1月13日分別於三星及宜蘭市辦理觀摩會。杜麗華場長表示青蔥是宜蘭重要產業,本場持續與農會共同協助農友相關栽培輔導,以及病蟲害防治精準及正確用藥,讓農友生產絕對安全的農產品,維繫宜蘭高品質的青蔥產業。
|
本場舉辦第五屆百大青農見面會 輔導正式啟航
農委會青年農民專案輔導計畫-百大青農,第五屆名單已於108年11月公布。 本場轄區共計11位青農入選,宜蘭縣5位、花蓮縣6位。會內於108年12月16日辦理全國見面會,本場則於今年1月13日邀請大家來場交流。 為讓青農充分瞭解市場發展資訊及從農風險,農委會調整本屆遴選方式。於初審前,於各區改良場辦理輔導研訓班,提供輔導措施說明、百大青農心得分享,及農業相關政策資源等介紹。並針對學員逐一實地訪視,瞭解青農經營現況及輔導需求,協助修改經營企劃書,縮短未來輔導初期與陪伴師之磨合時間。 1月13日則邀請本屆青農、陪伴師、農會主任、指導員,及各輔導單位包括中國生產力中心、農糧署東區分署、農金局及宜大農推會等,於本場說明專案輔導計畫內容、補助項目及貸款,並簽訂同意書。交流會除了認識彼此,也認識大家的陪伴師,期望未來可以與各單位相互協助、共同打拼。
|
清楚認識、積極消滅 本場與農友一起降低秋行軍蟲危害
為降低秋行軍蟲對花蓮玉米的危害,本場108年12月26日於壽豐鄉農會辦理「秋行軍蟲防治技術講習會」。將本場半年來跑遍各案例的經驗與知識,深入淺出解說該蟲的外觀、習性、危害特徵及防治方法,帶領農友深入了解該害蟲。希望農友們做好防治工作,在逆境下種出高品質及高產量的玉米。 壽豐鄉是轄區種植青割、硬質與食用玉米的主要地區,對於秋行軍蟲的防治更顯重要。因此陳吉仲主委特別指示本場辦理講習會,戮力請農友提高警覺,與本場、農會、公所及防疫所等單位共同合作、盡早防治,避免發生大規模危害。 講習會由本場植保研究室林立助研員,介紹該蟲外觀、危害特徵以及防治時期。秋行軍蟲幼蟲分6齡,4齡後可分辨體節的梯形黑點、尾部方形4黑點,會把葉片啃食殆盡,並留下大量的黃褐色糞便。由於此時的幼蟲體型大、食量大,若此時才開始施第一次藥,已然錯過最佳防治時期。 因此她建議農友應於1至3齡,蟲體尚小就要著手防治,可注意玉米苗期受害葉片呈白色薄膜狀,掌握此時最佳防治時機,如此才能在省人力、省藥劑的情形下還能維持產量。 根據本場試驗田試驗結果,僅防治1次就能維持三週內不用再施藥。因此林立呼籲農友,只要有種玉米就一定要防治秋行軍蟲,切不可有僥倖心理。目前有8支推薦藥劑可使用,有機農友也可噴施蘇力菌,讓在座農友都能種出漂亮的玉米。 為擴大防治效能,108年納入各縣市公所人力協助巡查,本場也積極輔導其他單位了解秋行軍蟲,期望大家與農友一起守護轄區的玉米產業。 ○秋行軍蟲最佳防治時期及注意事項 »玉米種下2-3週就開始巡田 »若觀察到葉片遭啃咬成白色薄膜狀,立即施藥 »確保藥劑能滲入心葉及接觸蟲體
|
三色羽扇豆南山爭豔 本場輔導農友養地種綠肥
建立農友培養地力觀念,本場於宜蘭縣大同鄉南山地區,試種羽扇豆 (魯冰花)及蕎麥等綠肥作物。除了讓人與土地於冬季休養生息外,亦期望創造高山花海的可能。 位於省道台7甲線(剛好介於北橫及中橫中間)上的南山村,因終年生產高麗菜,經常大量施用生雞糞及化學肥料,造成土地失調,且冬季蔬菜生產過剩容易造成產銷失衡,因此本場偕同三星地區農會輔導農友冬季休耕,並種植綠肥改善並增加土壤活力。 因該區地勢較高,因此108年度本場土肥研究室倪禮豐助研員,選擇較耐寒的三色羽扇豆、甜蕎及苦蕎等綠肥作物,於黃天財農友田區試種。目前羽扇豆已競相開放,整體生育良好,蕎麥則因為氣候問題,植株雖已開花卻不結種子。 倪禮豐表示目前羽扇豆尚未經歷下雪的低溫逆境,因此推廣可能性要繼續觀察,但期望以該地區農友種植綠肥作物為目標,併發展高山冬季花海,讓產業能永續發展。
|
109年2月 主要作物病蟲害預測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