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111期-植物保護專輯2020.03
![]() |
第111期|2020.03月出刊|本期PDF下載 |
|
||||
寒害過後 本場持續關心農友生產情形
暨1月19日寒流來襲後,2月16日再度影響臺灣,農業災損在宜蘭花蓮地區,目前多為高接梨嫁接梨穗寒害,以及水稻秧苗黃化等災情。為輔導農友災後復耕情形,本場作物環境課植保研究室蔡依真、蘭陽分場園藝研究室李建瑩助研員,於2月20日前往三星鄉翁松根及古鳳秋農友之高接梨園勘查。 翁松根農友經營有機高接梨果園,目前園內蚜蟲危害嚴重,本場建議菸草浸液及苦楝油等資材加強防治,後續將持續觀察防效。古鳳秋農友梨園內,部分剛著果的小果因受1月底寒流影響導致萎凋,因農友無意願重新嫁接,已建議接穗完全無果者可剪除枝條。 除現場勘查外,本場發布新聞稿包括水稻、蔬菜及果樹等作物復耕建議,且由於近期氣候不穩定,本場亦提醒農友隨時留意氣象預報溫度及降雨情形,以及注意相應的病蟲蟲害防治措施。 |
||||
原鄉特色香辛料─山胡椒的栽培與利用作者:洪千惠 助理研究員 作物改良課 原住民農業研究室
前言 根據美國香辛料協會所訂的定義:「凡是用來做食品調味的植物,都可稱為香辛料。」香辛料的種類很多,包括辛香香料(spice)與香草香料(herb),辛香香料通常是指必須經過乾燥後才能使用的木本植物之樹皮、根莖或果實,例如肉桂、胡椒、花椒、八角等,而香草香料則是指含有香味的草本植物,其能新鮮使用也能乾燥使用,例如薰衣草、迷迭香、薄荷等。 香辛料的使用及來源很多都是由國外傳入,不過臺灣也有屬於自己的原生香料,像是山胡椒、食茱萸及山肉桂等,都是原住民族傳統飲食中常用且重要的香辛料,十分具有原鄉部落特色。 野生山胡椒特性與分佈 山胡椒Litseacubeba(Lour.)Pers.是樟科(Lauraceae)木薑子屬(Litsea)之多年生落葉性灌木或小喬木,泰雅族稱之為「馬告(Makauy)」,而太魯閣族則稱之為「Mqrig」。山胡椒全株具刺激性的辛辣香味,莖葉枝條帶樟腦氣息,果實帶檸檬、胡椒及松柏香氣,屬於臺灣原生的特色香辛料植物。 |
||||
花蓮萬榮地區紅葉部落之 山胡椒產銷現況與展望作者:洪千惠 助理研究員 作物改良課 原住民農業研究室
前言 紅葉部落位於花蓮縣萬榮鄉紅葉村的紅葉溪中游左岸,西依卓溪鄉崙山村,北臨馬遠村,東南與瑞穗鄉瑞祥村相接。紅葉部落是萬榮鄉的溫泉盛地,部落內有二溫泉區,一區在紅葉派出所上方,名為瑞穗溫泉,另一區在西寶,名為紅葉溫泉,適合發展觀光休閒產業。目前部落的組成以太魯閣族為主,佔近九成,亦有布農族及泰雅族等原住民族群,但佔極少部分。紅葉部落因早期日據時期種植許多楓樹而得名,其原名為「Ihownang」,在太魯閣族語是指「紅色的葉子」的意思。目前部落農產業主要栽培的作物為檳榔、箭竹與山胡椒,尚有少量的文旦與油茶等多年生植物。 山胡椒Litsea cubeba(Lour.)Pers.是樟科(Lauraceae)木薑子屬(Litsea)之多年生落葉性灌木或小喬木,一般株高約3-5公尺,具有多數的分枝,全株具刺激性的辛辣香味,莖葉枝條帶樟腦氣息,果實帶檸檬、胡椒及松柏香氣,屬於臺灣原生的特色香辛料植物。山胡椒英文別名為mountain litsea或aromatic litsea,中國大陸稱之山雞椒、山蒼樹及木薑子等,而臺灣的原住民泰雅族稱之為「馬告(Makauy)」,有「綿延繁衍,充滿生機」的意思,太魯閣族則稱之為「Mqrig」。山胡椒主要分佈於中國大陸長江以南的華南地區、臺灣、日本琉球、馬來西亞、印度和爪哇等東南亞地區。在臺灣,山胡椒主要分佈於臺灣300-2,300公尺的中、低海拔山坡地區,常見其大片群落生長於闊葉林地、山區崩塌地、新開墾地或伐木跡地等,為著名的先驅樹種。
|
||||
花蓮地區龍鬚菜產業概況與展望作者:洪千惠 助理研究員、全中和 副研究員、劉亭君 助理研究員 作物改良課 原住民農業研究室
前言 梨瓜(Sechium edule (Jacq.) Swartz.),又名隼人瓜、佛手瓜及香櫞瓜等,為葫蘆科(Cucurbitaceae)梨瓜屬(Sechium)多年生宿根蔓性植物,原產於中南美洲,於西元1935年自日本引入臺灣。「龍鬚菜」即是梨瓜植株的嫩梢部分,因其捲鬚狀似龍鬚而得名。龍鬚菜全年皆可生長,因其栽培容易且生長勢強,近年來,已成為臺灣重要供應夏季蔬菜短缺的品項之一。
龍鬚菜產業發展現況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農情報告資源網」(https://agr.afa.gov.tw/afa/afa_frame.jsp)的農情調查資料顯示,20年前的龍鬚菜栽培面積大約為200公頃左右,截至107年為止,全臺灣的龍鬚菜栽培面積已增加至將近400公頃左右,產地主要分佈在花蓮縣、南投縣及高雄市等地區,其中,花蓮縣吉安鄉為龍鬚菜第一大產區。在民國90年代花蓮地區栽培龍鬚菜的面積多維持在100公頃左右,102年起因休耕地活化政策,栽培面積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目前吉安鄉的栽培面積大約在165公頃左右,約佔全臺灣43%的栽培面積,主要供應大臺北都會地區所需。 |
||||
宜花地區秋行軍蟲發生情形及防治作者:林立助 理研究員、陳怡樺 研究助理 作物環境課植物保護研究室
前言 秋行軍蟲(Spodoptera frugiperda)源自於美洲,為危害玉米之鱗翅目害蟲,自2019年由亞洲地區入侵臺灣,6月8日首例通報案件發生於苗栗縣通霄鎮,隔兩天本場轄區宜蘭縣頭城鎮出現第二件通報案,接續一週內全臺各地皆發現疫情。由於文獻記載秋行軍蟲寄主植物多達353種,因此農委會相當重視,立即成立秋行軍蟲災害緊急應變小組,並召開專家會議,共同研商緊急處置方法,本場隨即配合會內組織秋行軍蟲防疫應變小組,協助確認轄區內通報案件害蟲種類,以及和地方政府共同赴各案場指導緊急防疫工作。 秋行軍蟲生態習性 秋行軍蟲屬於鱗翅目夜蛾科,一年多個世代,各世代生活史時間依溫度高低而有所差異。夏季高溫時,完成一世代約為一個月,冬季時,每代生活史則長達二至三個月。以本場研究室飼養於28oC環境下為例:卵塊平均孵化期為3天、幼蟲期約16天、蛹期9天、成蟲平均壽命約為10天。幼蟲共有六齡,體色多變,呈綠色、淡黃色、褐色及深褐色不等,四齡後的幼蟲可明顯以肉眼觀察到每個體節皆各有四個黑點,呈梯形分佈,而最後一節的四個點則呈正方形分佈,為最主要的辨識特徵;然而有極少數個體變異的幼蟲,最末端體節並非呈現四個點,僅有三個黑點。終齡幼蟲會鑽入土壤深處化蛹,雌蟲在羽化後3日開始產出卵塊,產卵後雌成蟲會將灰色鱗片覆蓋在卵塊上,狀如發霉之絨毛塊狀物,每卵塊平均100-200粒卵粒。 |
||||
花蓮地區西瓜常見病害介紹作者:蔡依真 助理研究員、謝文棟 研究助理 作物環境課 植物保護研究室
前言 西瓜為臺灣夏季期間盛行之消暑水果,屬於短日照葫蘆科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喜好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因此花蓮縣秀姑巒溪、花蓮溪等重要河川水系沖積扇扇端肥沃砂土地區為農民常栽培之處。據農委會之農業統計年報顯示,我國近三年平均種植面積約為10,592公頃,其中花蓮縣種植面積達2,500公頃,為全國最多,約占全國四分之一,每年五月中旬華寶品種之大西瓜陸續自玉里鎮、瑞穗鄉、鳳林鎮、壽豐鄉等產地採收上市,是花蓮之重要特色農產業。花蓮地區栽培時期,第一期作正逢春雨及梅雨季節,氣溫暖涼不定且潮濕,第二期作夏季則經常受到颱風侵襲,造成莖葉出現傷口易使病原菌侵入,因此農友在栽培上須注意加強管理與防治作業。在花蓮地區常發生之病害有蔓枯病、炭疽病、病毒病及根瘤線蟲等等,本文茲就上述病害之病徵、生態及防治方法依種類分敘如下,供農友參考。 蔓枯病 一、病徵及病害生態 此病為真菌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所造成,感染源包括種子帶菌,亦可能來自前作瓜藤上殘存病原。此病依為害部位的不同,可引起苗枯、蔓枯、萎凋、葉斑、果腐等不同病徵,當為害莖基部時,農民俗稱「敗頭」。病原菌可從葉片或葉柄入侵,造成罹病組織呈水浸狀或黃化壞疽,之後轉變為同心圓紋或不規則病斑,如在潮濕環境下罹病部位會有橘紅色流膠溢出,病害發生嚴重時造成整株死亡。果實受害時,初為水浸中央褐枯狀病斑,後期病斑會裂開並可造成果實腐壞。當西瓜在夜溫20-24℃,且連續下雨的季節,蔓枯病菌容易感染及引起葉部壞疽型病斑,於16-20℃時病菌則可侵染莖部傷口後產孢,並隨雨水飛濺擴散,使病害蔓延。 |
||||
蔬菜常見土壤傳播性病害分析與防治策略探討作者:彭慧美 助理研究員 作物環境課植物保護研究室
前言 農作物病害的發生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亦即寄主植物、病原菌和環境,在植物病理學上稱為病害三角形(disease triangle),要避免或減少病害的發生,就需針對其發生的條件著手,如栽種抗病品種、使用健康種苗、輪作非寄主植物、田間衛生減少二次感染源、以及改善土壤環境等多方面進行。 蔬菜常見土壤傳播性病害 土壤傳播性病害主要由細菌、真菌及線蟲所引起,以真菌性病害居多,最常見的徵狀為根部腐爛或是由根部感染所引起枯萎,如立枯病、萎凋病、菌核病等,有些也會感染莖基部,如疫病、蔓枯病等,土壤傳播的細菌性病害較少,可能和病原菌在土壤裡殘存的時間較短有關,蔬菜的線蟲病害則大多為根瘤線蟲所造成。 有許多植物病原菌主要感染地上部的葉片或果實,但病原菌孢子卻會存在於植物的殘體或土壤中,如露菌病、炭疽病,當下大雨時,雨滴將帶有病原菌的土壤顆粒濺到植株葉片上時,病原菌即會在葉部感染造成病斑。 |
||||
農委會新聞—因應新冠肺炎農業部門輔導方案啟動,全民共同守護臺灣農業
♦協助學校午餐食材供應農民媒合通路 ♦短期農業產銷因應措施 ♦農業休閒旅遊輔導措施 ♦農漁業紓困貸款金融協助措施 ♦因應中國大陸船員無法來臺措施 ♦中長期產銷調節措施 |
||||
宜蘭青農有好事 合力種植雜糧、落花生
宜蘭青農們今年不種稻,改種雜糧、落花生!為拓展宜蘭雜糧產業,蘭陽溪友善生產合作社於南澳開啟友善花生耕作計畫,10位宜蘭青農,預計以友善栽培方式種植8公頃的落花生,除了利用機械降低生產成本外,更與加工業者合作,從生產到銷售均有計畫。 這次合作由宜糧號吳紹文執行長號召,與10位青農一起合作。他們都是經營自有品牌多年的稻農,為了開發農產新品項,同時把宜蘭花生找回來,今年在大南澳地區啟動「宜蘭青農南澳集團拓墾計畫」,除了落花生外,另栽培大豆及黑豆各3公頃。 為節省人力,這期作同時導入農業機械,協助播種、除草、收割、乾燥及脫粒及選粒等作業,並與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民間加工業者,合作後期加工,包括焙烤、調味、包裝等項目。本場亦將全力協助農友,一同促進雜糧及落花生產業。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