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113期-農業新科技與新知專輯2020.10
第113期|2020.10月出刊|本期PDF下載 |
|
||||
青農的事 本場跨單位同解決
今年7月份農委會陳駿季副主委來訪花蓮,至地方青農田區實地了解大家的經營情形。其中柯春伎農友提到黑豆茶手工焙炒和利用機械炒製總會有落差,因此希望能穩定黑豆茶品質。於是在陳副主委指示下,本場協助柯春伎農友至茶改場尋求炒製的關鍵技術。 在連絡後,茶改場先觀察青農自行炒製的黑豆樣本,發現手工炒製較均質且外觀有光澤,以電熱式機器製作的黑豆茶則相反,因此茶改場先打樣出5種不同烘焙黑豆的溫度,並讓柯春伎品評選擇。 隨後10月7日本場葉育哲課長及蔡秉芸助研員,與柯春伎前往茶改場並與林金池課長討論製程、改善方式,並建議使用咖啡烘焙設備,討論期間茶改場蘇宗振場長亦到場關心、共同討論。 現場經過試炒並進行香氣及口感品評,柯春伎選定相關炒焙條件。除了口感之外,也考慮利用拋光技術提升黑豆茶產品外觀,因此後續也將持續合作輔導青農拉提升加工設備及技術。
|
||||
「中山月拔」番石榴整枝修剪技術作者:徐子芳助理研究員 蘭陽分場園藝研究室
前言 番石榴的品種依果實後熟特性不同,可分為更年性和非更年性兩大類。更年性番石榴果實採收後會軟熟且不耐貯運,但香氣濃,適合加工及鮮食,俗稱的「土芭樂」即為此類,主要有中山月拔、梨仔拔、大蒂、白拔、宜蘭紅肉拔等品種;非更年性果實成熟後較為硬脆,不易軟化,如泰國拔、珍珠拔、水晶拔、帝王拔、彩虹拔等品種。 宜蘭縣重要特色果品「中山月拔」番石榴為更年性品種,產區集中在頭城鎮,栽培面積約20公頃,皮黃肉白、口感軟嫩,果實完熟後香氣濃郁,甜而不膩,在頭城鎮以鮮食為主。頭城鎮農民慣行之整枝修剪模式為強剪及自然樹型,常使產期過於集中,易有短時間銷售困難問題,加以貯藏不易,產銷壓力大,且長年強剪亦致使樹勢提早衰退。為改善中山月拔樹勢,本場採行中度修剪及開心型整枝,可維持樹勢並穩定每批結果量,茲介紹相關成果以供農民參考應用。 番石榴之整枝修剪 番石榴的結果習性是由當年生成熟側枝上抽出之新梢開花結果,但番石榴枝條末梢生長旺盛,因此在栽培上必須注意整枝修剪,以調節生長並控制樹勢,減少養分消耗。 以單株產量來說,強剪(剪除側枝、截短亞主枝)之樹型小且產量低,中等程度修剪(側枝約留二節)之產量居中,弱剪(側枝約留十節)之樹型大且產量高。因果實發育需仰賴葉片供給養分,弱剪之植株留節數多,葉片數也多,養分供應充足,故果實品質較佳;反之,強剪之植株留葉片數少,故果實小且品質較差。但弱剪之樹勢過旺,單位面積可種植株數少而致總產量低,故採中等程度修剪較為合適。 |
||||
光復鄉馬太鞍部落 陸稻保種推廣作者:曾竫萌副研究員 農業推廣課農業推廣教育研究室
前言 振興花蓮及宜蘭地區原鄉農產業為本場核心業務之一,本場致力於保存原鄉作物種原、研發改良生產技術,輔導部落轉型有機及友善環境之生產方式,並結合在地特色及傳統文化,以發展原鄉多元化特色產業。為增加產品附加價值,融入在地原鄉特色元素與文化,透過地產地消、體驗農遊的方式推廣,讓民眾學習部落文化及參與體驗,進而支持購買及發揮口碑行銷之效益,有助於促進在地特色農產業之永續經營。 本文以本場輔導光復鄉馬太鞍部落陸稻保種復育為例,說明本場協助部落復耕古老陸稻之外,也協助辦理傳統陸稻生產利用之田野訪查,以陸稻稻米開發特色餐點及加工產品,設計酒釀及掃帚製作DIY體驗活動等,並規劃遊程、舉辦體驗推廣活動,作為部落發展特色陸稻產業及延續傳統農耕文化之參考。 保種與利用 本場多年來不斷收集與保存作物遺傳資源作為育種材料,在陸稻方面,累計已收集了247個品系,其中可能具有抗逆境、抗病蟲害或特殊機能性的基因。因應全球暖化、氣候變遷,育種人員正著手從中篩選適合的性狀,期能育成耐逆境的新品種,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也分析其中機能性的成分,期能加以利用,以提升產品價值、增進國人健康。 由於農業生產環境不斷變動,除了本場進行保種外,也需要農民持續在土地上種植這些種原,確保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為鼓勵部落農民種植古老地方品種、推動農民保種,有必要加強宣導古老地方品種的特色與保種的重要,並促進古老地方品種的利用與消費,進而提高農友的種植意願。透過保種與活用,不但保存了多樣化的珍貴種原,也延續了傳統農耕文化,創造出在地新興產業的契機,為青年回鄉發展鋪路。 |
||||
龍鬚菜病毒病田間發生與防治作者:劉亭君助理研究員、蔡依真助理研究員 作物環境課植物保護研究室
前言 佛手瓜(Sechium edule (Jacq.) Swartz.)原產於中南美洲,於1935年引入台灣,全球許多地區例如巴西、加勒比沿海、菲律賓及印度等會食用其果實,用於沙拉、煮湯、炸物等,在台灣則多摘取莖部嫩梢龍鬚菜作為特色蔬菜。截至108年,台灣龍鬚菜栽培總面積年年增長,其中花蓮地區207公頃,位居龍頭,高雄76公頃、南投66公頃次之。南投龍鬚菜栽種以信義鄉為主,高雄則集中納瑪夏地區,自107年起,該區栽培面積較前年大幅增加1.7倍,略高於南投地區。那瑪夏地處玉山山脈,全區海拔均高於500公尺,氣候涼爽,6-8月均溫較吉安地區平均低4度,涼爽氣溫適合龍鬚菜生長,但栽種受限於山區水資源匱乏、土壤偏砂礫不保水,且位處偏僻交通不便使盤商不願上山收菜,諸多原因造成栽培瓶頸,而花蓮地區栽培多集中於吉安、壽豐等地,水源充足,但夏季高溫造成植株快速萎凋死亡及病毒感染為主要栽培問題。 龍鬚菜病毒病田間發生概況 近年來龍鬚菜田區陸續發生病毒病害,又稱瘋欉,經萃取植物核酸鑑定確認為南瓜捲葉病毒菲律賓型(Squash leaf curl Philippine virus,SLCPHV)。南瓜捲葉病毒全台皆發生,主要感染葫蘆科作物,尤其洋香瓜、南瓜、苦瓜、冬瓜等,是最常見的瓜類病毒之一,西部田區感染率甚至高達100%。病毒感染瓜類後會造成葉片皺縮下捲、褪色、黃斑等病徵,感染龍鬚菜則在新葉出現葉片斑駁皺縮,葉肉增生,葉面縮小,老熟葉片多半為圓形黃斑,與露菌病造成之黃色角斑類似,容易混淆。本場長期於吉安各田區監控病毒發生,發現當年種植之新植田發病率皆在5%以下,但到了第二年即上升至10-35%,此外,南瓜捲葉病毒感染龍鬚菜後,病徵於夏季最為明顯,而後隨氣溫轉涼,病徵逐漸消退,此情況相較其他瓜類作物截然不同。但以分子生物技術檢測病徵消退之植株,發現病毒仍存活於植株上,另檢測僅有零星老葉帶有病徵之植株,發現嫩芽、上位葉、下位葉皆有病毒。經本場大量檢測吉安田區之龍鬚菜,發現感染病毒植株僅有2至4成會有病徵出現,由此現象可推測,南瓜捲葉病毒感染龍鬚菜,會因植株生長情況不同,顯現不同程度病徵或甚至沒有病徵,夏季高溫時期,植株生長遲緩且生長勢不佳,病毒轉為強勢,造成嚴重病徵;冬季氣溫轉涼,龍鬚菜開始旺盛生長,病毒則受到壓制,使病徵輕微或消失,但感染病毒之龍鬚菜終生帶病毒具有傳播病毒風險。 |
||||
西瓜常見蟲害介紹作者:蔡依真助理研究員、謝文棟研究助理 作物環境課植物保護研究室
前言 炎炎夏日,臺灣最常見的消暑水果當屬西瓜,尤其以花蓮地區所栽培的西瓜甜度高、品質佳,更是消費者的採買首選。一般來說,一期作西瓜以病害防治為主,尤其梅雨季前,氣溫暖涼不定,若低溫發育遲緩時施用過量氮肥,導致後續莖葉繁盛期發生病蟲害機率較高且多;二期作氣溫高,植株發育快,莖葉生長快速,蟲害也繁殖迅速。瓜果類害蟲繁多,建議農友應以正確病蟲害管理觀念,避免過度依賴化學農藥,以免蟲害容易產生抗藥性而較難有效防除。本文茲介紹在花蓮地區西瓜田較常見害蟲,包括薊馬、葉蟎、夜蛾、瓜實蠅、銀葉粉蝨及番茄斑潛蠅的危害習性、生態及防治方法分敘如下,供農友參考: 主要害蟲 一、薊馬類 危害習性與生態 南黃薊馬Thrips palmi (Karny) 與台灣花薊馬Frankliniella intonsa (Trybom),好發於高溫乾燥時期,喜於嫩芽嫩葉及花器與幼果取食危害,被害植株頂端生長停止並萎縮褐化,於幼果則銼吸取食汁液,造成褐色或白色之條斑或粗斑,嚴重時畸形扭曲影響果實品質,或黃化脫落,對產量造成較大影響,南黃薊馬亦能傳播西瓜銀斑病毒,可使病株末梢新葉直立、心葉萎縮壞疽焦枯或斑駁等。而薊馬發育速度快,又可行孤雌生殖,生活史短且繁殖率高等特性,在防治上需以多種管理手段才能達到較佳防治效果。 防治方法 1、注意田間衛生與清園,摘心後瓜葉蔓莖應盡速集中銷毀,並清除中間寄主、雜草,如龍葵、野莧等。 2、利用該薊馬對藍色的偏好,花期前可於田區設置藍色黏紙作為陷阱誘捕進行監測,調整高度在植株上方約20公分處,每隔2~3公尺1張或依使用成本自行調寬設置數量。 3、在栽培土面上鋪設銀面反光塑膠布,反射陽光使薊馬忌光不易靠近,並減少薊馬直接進入土中化蛹機會。 4、薊馬體積小且善躲藏在葉背或花器內縫隙,一般在施用藥劑上不易接觸到蟲體,因此非系統性的藥劑在蟲隻密度偏高時效果較差,而薊馬繁殖速度快,因此也較常出現抗藥性或耐藥性的問題,需輪用不同作用機制藥劑或添加協力劑延緩抗藥性的產生。 |
||||
除花、加工雙管齊下 開啟文旦產業新契機作者:曾竫萌副研究員 農業推廣課農業推廣教育研究室、劉啟祥助理研究員 作物改良課園藝研究室、邱淑媛副研究員兼課長、陳柏翰助理研究員、陳金村助理 作物環境課農產加工研究室、孫正華副研究員、劉興榮副研究員兼課長、黃懷瑩助理 農業推廣課農村經營發展研究室
前言 文旦是花蓮、宜蘭地區重要的經濟果樹,生產面積合計達1,243公頃,佔全國生產面積近3成,是我國重要的文旦產地之一。文旦富含維他命及膳食纖維,有益健康,俗話也說吃柚保佑,不過文旦遭遇兩項限制,造成銷售時頗具挑戰性。其一是受制於節氣,白露才能採收,主要供應中秋節消費市場,節後便滯銷。其二是受制於樹齡,25年以上老欉文旦果實小、味美多汁,是消費者首選,而新欉文旦生長勢旺盛、品質不穩,果實偏大,不受消費者青睞。為強化文旦產業結構,農委會陳吉仲主委於今年2月19日指示,在花期進行除花以減少大果產量、避免大果流入市場影響價格,及加強大果及格外品利用開發、提高文旦產值。本場改良課和農產加值打樣中心攜手合作,朝主委指示方向邁進,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獲得不錯成果,撰文與各界分享。 新欉文旦新出路 除花與利用 本場轄區花蓮及宜蘭縣的文旦,25年以上的老欉約占9成,果肉入口回甘、糖酸比佳,深受消費者喜愛。新欉文旦約佔1成,品質不穩定,大果低價衝擊市場行情,有必要超前部署,從源頭除花減少大果數量。 樹齡10年以下的新欉文旦樹,大果的比例高達3-4成,因此本場以9年生的植株進行除花試驗,用人工摘採方式除花。文旦具有多次開花的特性,試驗選在花香最濃的時候摘採,分別於今年3/12、3/18、3/27及4/7摘除柚花,合計共4次。 結果顯示,採收柚花每分地需要人工37人時,共可採收柚花54.4公斤,採下來的柚花可作為加工利用,銷售柚花金額可達10,882元。除花後該試驗果樹仍有果實生產,調查結果顯示,果實數量比起未實施除花的對照組,減少達4成,果實大小則差異不大。 為提供農友作為調整新欉文旦園管理模式的參考,本場進一步評估比較新欉文旦的3種產品利用方式:僅供鮮食用果實、僅供加工用果實、提供加工用柚花及果實,分析結果顯示,經濟效益以第3種「提供加工用柚花及果實」 最高,每分地可達13,200元,而傳統僅提供鮮食用果實的方式效益最低,因為大果品質不佳、價格低落,每分地只有7,000元。 由此可見,新欉文旦除花與加工利用的方式,不但減少大果數量,避免大果影響市場價格,採下來的花還可以增加柚農的收益,為新欉文旦果園開創新出路。 |
||||
日本與韓國地方品種保存及推廣實例作者:孫正華副研究員 農業推廣課農業經營研究室、蔡秉芸研究助理 作物改良課農藝研究室、洪千惠助理研究員 作物改良課原住民與機能性作物研究室 、宣大平秘書
前言 自人類進入農耕社會以來,農民持續在進行保種及品種改良的工作,在作物採收後,會選擇生長優異的種子來留種,作為下一期種植使用,經過農民一代接一代的選種、播種栽植後,會逐漸培育出適應當地氣候及土壤的地方品種。 然而近代的農業為了穩定糧食供應,商業育種逐漸取代農民的自行留種。商業育種的作物品種強調生長快速、產量高等優勢,為了追逐產量及栽培管理便利,農民逐漸放棄種植地方品種,因此作物的多樣性及糧食的安全系統也逐漸出現問題。例如為了適應肥料、農藥和灌溉等作物的栽培管理,商業育種讓作物品種單純化,降低了對新病蟲害的抵抗力及因應氣候變化的適應性。 雖然地方品種產量不一定高,但保留了適應地方氣候與土壤的優勢,或者對抗某種病蟲害的特性。其中原鄉部落由於飲食文化及傳統祭儀需要,仍保有並使用多樣的地方品種,具有高度的作物多樣性,在地方農民長期篩選下,這些品種對於地方風土適應性強,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事件發生日益頻繁的挑戰,地方品種的種原成為強化台灣農業韌性及與永續生產不可或缺的一環。 本場近年來積極蒐集及保存原鄉特色作物的種原,期望協助部落保留及復耕地方品種,同時透過活動參展或是部落小旅行的方式,向民眾推廣保種的概念與作法,讓大家認識與支持部落的特色農產品與傳統農耕文化。同時也提供種子參與全國種子交換會活動,期望進行部落特色作物種原的分享與交流,促進部落傳統作物的保存,維持地區作物的多樣性。 對於地方品種的保存,雖然國內農業試驗場所有完善的種原保存制度,但公家單位種原保存人力有限,面臨商業品種快速替代地方種原的現狀,產生極大的挑戰,因此農民保種的重要性逐漸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積極提倡農民選種、留種的參與式保種工作。 日本、韓國與台灣的農業發展挑戰相似,以下介紹幾個日本與韓國可供借鏡的地方品種保存及推廣實例,看他們如何藉由品牌行銷創造保種產業價值、透過食農教育推廣地方品種食材、利用體驗活動帶領消費者到產地認識地方品種的歷史與文化等方式,進行地方品種保存及推廣。 |
||||
植保無人機正夯 本場與時俱進助農友
農用無人機時代來臨!利用無人機進行噴藥等農業作業,對於時常缺工的農家來說,實在是一大福音。為了解農友使用植保無人機實際情形,本場日前購入相關設備,同時本場杜麗華場長率領8位不同課室的同仁們,一起參加無人機的專業執照考試,目前大家都通過學科考試,後續將再進行術科測驗。 本場作物改良課葉育哲課長表示,此機器將應用於場內田區試驗,尤其是有機方面的試驗,因為資材使用頻率高,使用效益也會提高。本場也將開設相關訓練課程,協助農友應用這些高效能省工無人機具。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