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技術發展及地景經營的探討與交流 本場舉辦2020生態農業國際研討會
|
‧研討會來賓包括農委會陳吉仲主委(中)、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郭應義副執行長(左三)、花蓮縣徐榛蔚縣長(右三)、臺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盧虎生院長(左二)、林裕彬副院長(中二排左二)、農委會范美玲主秘(右二)、農業科技研究院黃文意副院長(左一)、農委會戴玉燕參事(中二排右二)、科技處王仕賢處長(中二排左三)、農糧署東區分署徐煇妃分署長(中二排左四)、台東區農業改良場陳信言場長(中三排右一)、茶改場台東分場蕭建興分場長(中二排右一)、吉安鄉游淑貞鄉長(中三排右二)、仰山文教基金會陳鑫益秘書長(中二排右三)等嘉賓都到場支持 |
繼2015年9月第一屆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國際研討會,本場與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國立臺灣大學及國立東華大學,於11月4、5日共同舉辦2020生態農業國際研討會。本次主題包括技術發展與地景經營,除了了解國內外生態農業發展技術、對生物多樣性影響及地景回復力,更導入生態農業科技與經營管理的理論及實例。
開幕當日,農委會陳吉仲主委、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郭應義副執行長、花蓮縣徐榛蔚縣長也親臨現場予以支持。徐縣長表示縣府成立全台首座有機農業促進辦公室,持續推廣縣內有機與生態保育相關工作,並期望與中央及各方專家學者共同努力。
陳主委則強調農業對人類及環境的貢獻,不僅只有生產的產值,還包括糧食安全、生態、文化休閒等沒有列入計算的價值,其中有機、生態及循環農業是會內重點發展項目,經計算今年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成果,等同250座大安森林公園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是臺灣農業在減碳的貢獻實例。
除了鼓勵各界朝有機、生態農業轉型併技術研發外,農委會亦在政策上有諸多利多。陳主委強調各項補助可持續疊加,包括綠色環境給付、種植國產雜糧、產銷履歷、有機友善驗證、生態環境獎勵、維護棲地及植物原生物種等,預計將於今年年底舉辦記者會公開說明。
陳主委期望農民、農民團體及學術界協助,針對全台灣80萬公頃的農地、210萬的山坡地林地,正面公告生態服務功能,避免這些土地在環境保育及經濟間發生衝突,讓大家一起參與臺灣農業永續經營。
本次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從事生態農業研究的專家學者、農友,分別就以下5大主題進行研究與案例分享。另外由於受疫情影響,3位外國講者-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學Dr.Devon Dublin、金澤大學的西川潮教授,及國際稻米研究所前資深科學家Dr.Kong Luen Heong等,以預錄影片及即時視訊等方式與現場連線。
第一節 國內生態農業政策與研究
首節由農委會科技處王仕賢處長、臺灣大學林裕彬教授,說明臺灣生態農業政策與發展,現況發展以研擬永續經營管理方針等議題。王處長說明國內生態農業相關政策、措施及案例,包括有機促進法、化學農業十年減半、國土生態保育綠網、生態服務給付,以及生態農村再造等,期望發展臺灣農村生態農業經營模式,並增進社區調適能力,及早與國際接軌。
第二節 三生一體的農業環境
本節由本場林立助研員、貢寮狸和禾林紋翠創辦人、觀察家生態公司王正安田間觀察員、慈心基金會詹于諄專員及新南田董米林哲安負責人,說明生態農業在農業生產、生物多樣性及棲地營造等作法、影響及成果。
其中林立助研員在水稻田區周邊植被、地景型態對害蟲調節的研究,發現保留或營造田梗開花植物,以及多樣植被,可豐富水稻田生物多樣性,間接達到生物防治功能。另外農田周圍地景管理與農業生產關係密切,永續生態服務、足夠糧食生產、促進農村生計,3者間將互相效力、彼此共好。
第三節 地景經營與回復力
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學Dr. Devon Dublin、東華大學李光中副教授、本場徐仲禹助研員,則與大家分享傳統知識在技術發展與地景經營所扮演的角色、東台灣農村社區調適能力與地景回復力之參與式評估及增進策略,以及建構植生緩衝帶降低水稻田逕流水營養鹽之研究。
徐仲禹助研員在豐濱鄉新社村,希望協助當地減少多於營養鹽對土壤、海域的負面影響。並在2018年生態農業技術發展與協同經營國際工作坊的參與學者建議下,於梯田末端進出海口處,設置種植水蕹菜的植生緩衝帶,發現該作物對削減銨態氮良好,最高可達89%、對總磷濃度削減率可達27-39%,另外對田區的生物多樣性亦多有貢獻。
第四節 農業操作對生物多樣性之影響
金澤大學西川潮教授、台灣大學蔡志偉副教授、苗改場陳泓如助研員、台灣大學彭立沛副教授,以及本場林文華助研員,分別說明有機友善農法對水稻及茭白筍田區的生物多樣性影響。
林文華助研員研究蕹菜與茭白筍間作,是否對作物產量及節肢動物組成有影響。研究顯示茭白筍產量不受間作蕹菜影響,且總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同時也提高有機田節肢動物多樣性,有利於天敵防治。另外此間作模式可降低颱風受害風險。
第五節 生態農業科技與經營管理
國際稻米研究所前資深科學家Dr. Kong Luen Heong、本場陳季呈研究員、興瑞文旦游振葦農場主、水利署九河局李宇弘工程員、頭城休閒農場林宏達經理、臺灣農業灌溉協會郭勝豐秘書長,向大家介紹以教育強化農民生態素養、生態農業效益評估,以及生態與循環農業執行實例等。
陳季呈研究員與宜大陳凱俐教授、農科院孔維新博士針對生態農業效益,建構其評估模式與應用,將生態農業所帶來的效益藉由問卷調查探討支持生態農業的願付價值。在宜蘭壯圍新南田董米、花蓮豐濱新社及復興部落為研究地點,發現他們從事生態農法經營,所獲得的市場價值皆低於生產成本,但消費者的認同,都願意支付一定的金額來支持生態農業。她建議政府應持續支持從事生態農業的農友們。
在會末綜合座談與大家交流時,本場杜麗華場長表示,農委會及本場都很重視農民及消費者的期待,因此從有機農業中心動土到陳主委佈達的政策利多消息,考慮更多的是生態及永續發展,並且是整體系統性的推動,對農友是很大的鼓勵與支持,本場也將全力配合中央政府政策。
第五節主持人郭華仁教授也表示,世界有機驗證百分比不到2%,這是有結構性及技術上的問題。Dr.Heong給了很好的建議,透過大規模教育,從病蟲害綜合管理角度減少農藥的使用,值得我們學習。另外消費者寧可選擇較便宜的慣行產品,但是它隱藏性的成本我們卻沒有計算進去,這些同樣需要食農教育推廣宣導。因此對於有機及生態農業來說,不論是農學院教授、農業官員、消費者或者農民,最重要的還是在觀念轉變。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