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第245期-2020.12
![]() |
第245期|2020.12月號| PDF檔下載 |
12 月 3 至 6 日在南港展覽館舉辦的臺灣醫療科技展,本場以東部休閒農業療育體驗,以及水稻花蓮 22 號參展。本場跨區與桃園區農改場共同輔導的葉芷妘青農,以丹參加工產品獲得農委會陳駿季副主委及消費者青睞;另外本場與慈濟科技大學合作的雨來菇栽培與生物醫學應用,榮獲第 17 屆國家新創獎,亦在本展覽展出。 本場發展本土中草藥產業,除了輔導轄區農友外,更跨區與桃改場共同輔導葉芷芸青農種植丹參,目前是有機轉型期。她創立草本誠食品牌主打丹參高值加工產品,包括丹參養身茶飲,以及丹參滴雞精,雞肉與產銷履歷放牧雞廠商合作,強強結合讓產品更亮眼。 在原民作物輔導方面,本場與慈科大合作的雨來菇栽培與生物醫學應用,輔導部落農友利用雨來菇無土栽培技術,提高部落農產價值。水稻花蓮 22 號則選育自光復鄉太巴塱部落的紅香糯混雜品系,本品種目前不論在傳統祭儀,或者年節加工利用,都代表部落的精神與文化象徵。另外本場運用科學儀器,評估休閒農業景觀及活動之療育效益,現場長官及民眾都體驗了以唾液澱粉酶,評估壓力指標的檢測。
|
建立有機生產與消費端平台 本場媒合平台業者與農友
直接和農民買,是近年農產品銷售趨勢,因此可以連結產銷兩端的平台就特別重要。中央畜產會林聰賢董事長,11 月 24 日帶領超現代公民行動聯盟奇林董事長一行,與本場一同拜訪花蓮有機生產農戶-位於壽豐鄉的佳豐及明淳有機農場,為未來將成立的產銷平台做準備。 林聰賢董事長表示,聯盟已有與宜蘭有機青農的合作經驗,不過受限於地區氣候,常造成產量不穩定,因此特別帶領大家來到花蓮拜訪有機農友,欲擴大生產來源並尋求合作契機。奇林董事長表示聯盟有五大發展目標,其中新農業著重產用合一,因此成立產銷平台,希望與農民共享成果、合作共生。 這次拜訪佳豐及明淳有機農場,除了了解農場主要發展歷程,各時節的生產作物,以及有機作物病蟲害防治技巧。在農場主的說明下,林聰賢董事長及聯盟成員更有信心。隨後品嘗農場最新鮮、安全及美味的農產品,都認為十分值得介紹與聯盟合作,推廣給廣大消費者。
|
國產豬創意料理東區初賽 宜花東各地各有斬獲即將代表東區進行全國總決賽
臺灣豬有多好吃,我們以料理來決勝負!國產豬創意料理競賽東區初賽,於12 月 8 日在花蓮吉安農會熱烈辦理。專業、業餘以及學生組各選出前二名,進入全國總決賽,主評審邱寶郎主廚希望他們把握國產豬主題、結合地方特色作物,代表東部地區獲佳績。 這次東區初賽包含宜蘭、花蓮及台東地區,區分 3 個組別,包括專業組、業餘組及學生組,參賽人員有餐廳、家政班以及學校等共 17 隊隊伍。評審團則囊括國宴主廚邱寶郎主廚、宜蘭麟手創料理陳冠宇主廚、花蓮艾斯可菲餐廳林仁中主廚,以及本場農業推廣課林妙娟前任課長。 「大家融合了自家的民族文化,還有地區特產,這樣的創意料理非常具有特色!」邱寶郎主廚代表評審團給予參賽者許多意見,例如專業組冠軍花蓮翰品酒店,就以花蓮特有的樹豆及晚香玉搭配燉煮入味的豬肉,不論是口感或味道都相得益彰;業餘組冠軍頭城農會聯合家政班的東坡戲珠,以滷煮冬瓜搭配豬絞肉,做出仿東坡肉樣式,則非常具有客家代表性。 除了料理技巧,餐點要色香味俱全才能吸引人,在外觀的擺盤及色彩都要特別注重。邱寶郎主廚提醒各家參賽者不論在食用或外觀,醬汁都是重要配角,另外食物和餐盤的比例配置及顏色,這些都可以為料理加分。例如學生組冠軍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所料理的香芋星光豬,不論是豬肉、蔬菜及米飯,搭配比例以及色彩搭配都十分適合。 邱寶郎主廚強調,雖然是料理競賽,但 最終還是要回歸消費 者的餐桌,因此每樣 素材入菜都要考慮份 量,避免單一食材就塞飽了客人的肚子。另外每道料理應該要結合自己的特色,有故事的餐點品嘗 起來會更令人感動。本場杜麗華場長及評審團鼓勵大家相互切磋、學習及交流,並期望各組冠亞軍在年底的全國賽為東部地區爭光。
|
番茄潛旋蛾 種植茄科作物的農友注意防範
12 月初花蓮縣動植物防疫所在壽豐鄉監測點,茄子田區旁性費洛蒙監測黏板發現番茄潛旋蛾成蟲,雖然在後續追蹤並沒有發現植株受到危害,但本場仍呼籲種植茄科作物的農友,應加強巡田,並注意該蟲的防治措施。 本場植保研究室林立助研員表示,番茄潛旋蛾主要為人為傳播,可能隨著種苗或介質而傳播移動,目前苗栗以南都有發現成蟲蹤跡,但成蟲密度低時植株並未有明顯危害狀,轄區範圍內亦尚未發現植株遭受危害,但農友仍應提高警覺。 目前花蓮縣動植物防疫所在吉安、壽豐及鳳林都有設置監測點,種植茄科作物,包括番茄、茄子、辣椒等作物的農友,都需要注意葉片是否有被潛食的症狀,並即時通報。防檢局 24 小時免付費專線0800-039-131。
|
雨來菇 本場與慈濟科技大學合作
|
![]() |
‧本場與慈濟科技大學耿念慈副教授(中)與劉威忠助理教授(右一)研究團隊,合作研發雨來菇人工栽培與生物醫學應用,成果榮獲第 17 屆國家新創獎,期望提升雨來菇利用價值,未來將輔導原鄉部落人工栽培,創造藍海產業 |
長在野地裡的雨來菇,因為需要時間採集及清洗,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及人力。本場開發無土栽培技術,與慈濟科技大學合作生物醫學應用,希望提高雨來菇生產及加工價值,並推廣原鄉部落栽培利用。本計畫獲得第 17 屆國家新創獎鼓勵,對團隊合作是一大肯定。
雨來菇正式名稱為陸生藍綠藻,目前大多為野外採集,除了產量不穩定外,藻體常常伴隨著砂石雜草,採收後處理耗時費工。因此本場研發陸生藍綠藻無土栽培技術,除可收穫乾淨且無雜質的新鮮藻體外,無土栽培生長快速、產量穩定,外觀型態厚實且賣相佳,未來推廣栽培可省水省力、增加農民收益。
本場與慈科大學耿念慈副教授與劉威忠助理教授研究團隊合作,有生物醫學方面的高值加工產品開發做後盾,期望在原鄉部落推廣雨來菇的無土栽培,有了穩定生產後,不論做成料理應用於觀光休閒,或者提供原料開發燒燙傷醫療敷料、面膜等美妝產品,都能提高部落農業產值。
農業環境教育宣導人員 化身里山地景設計師
![]() |
‧學員化身里山地景設計師,規劃最自然和諧的里山村落,並各自代表里山內所有的生靈發聲,期望找出一條共存共榮的道路 |
為推廣友善環境及生態農業技術,本場於 11 月 17 至 20 日,分別在宜蘭縣行健有機農產生產合作社、旺山休閒農場,花蓮縣天賜糧源、欣綠農園,辦理農業環境教育宣導人員教育訓練,以里山倡議相關教案-里山地景設計師,帶領大家了解農業環境教育,以及食農教育的觀念及實務操作能力。
本梯次教育訓練參與人員包括農會推廣人員、農民、學校教師等。每組組成各個里山村落並成為村民,可能擔任村內各項職務人員,也有可能是寄居里山內的動植物。學員們打造心目中的理想的村莊,並為每個角色發聲,希望每個里山村都能成為讓人與自然共存的永續村落。
「我們要讓學員了解到,並不是把人趕出里山,而是要讓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本場農業推廣課孫正華副研究員表示,農業可以藉由有機、友善及生態農法,提升自然環境的生物多樣性,不但維護了農民生計,也能和自然共存共榮。而里山地景設計師教案,則讓大家找尋到可以彼此和諧相處的機會。
訓練課程內容豐富,上午講解農業環境教育推動策略及操作演練,下午則於各場域進行食農教育體驗活動,並安排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介紹麵包樹型態、應用,與民族文化關係等。本場藉由生動且多元的教學方式,在遊戲、講述及操作中,相關的食農教育概念也內化於其中。
經由學員後續反饋,本場發現這樣的實際操作可以更了解里山倡議的內涵,另外也有學員提到在遊戲和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真實連結,在大家經過討論後有更多的交流互動。藉本梯次活動,學員們發現本場有許多農業環境教育相關教案,讓沒有接觸過的大家都覺得很有趣、更有參與感,值得深入瞭解與推廣應用。
本場也期望藉由這些種子教師,未來也會將里山、友善環境及生態農業等概念,傳達給更多人來了解。
今天你溯源了嗎? 本場推廣在地食材與溯源餐廳
![]() |
‧本場邀請宜花東地區的田媽媽、餐廳業者、農會及農友,一同來了解溯源餐廳的制度與申請方法,期望未來宜蘭及花蓮有更多溯源餐廳,給予消費者更安全的保障 |
為推廣溯源餐廳制度,本場 12 月 1 日於宜蘭三富休閒農場,辦理在地食材與綠色溯源餐廳推廣研習,現場田媽媽餐廳、農會、餐飲業者及農友一同來認識溯源餐廳制度。
本場農業推廣課張志維技佐表示,目前轄區餐廳僅 1 家參與溯源驗證,因此這次活動邀請台灣農業跨領域發展協會張奐雲秘書長,介紹溯源餐廳精神及制度。她表示協會推動溯源餐廳運動已有 7 年,不但提高農漁畜禽產業的輔導能力,對餐飲業也有長足的影響。
食藥署餐飲衛生科江仟琦科長,說明食品衛生安全準則,讓業者能妥適管理食材,提供消費者安全的餐飲。最後邀請米次方國際行銷鄭禮籐負責人,分享擔任王品旗下品牌總經理時推動溯源餐廳的經驗與心得,以及溯源食材保鮮技術,以降低損耗並保障食用安全。
本場杜麗華場長表示,民眾外食比例越來越高,使用產銷履歷食材的溯源餐廳,來源透明可追溯,消費者更有信賴感,同時也是業者的品牌保證。更期許學員都能以此為目標邁進,並指示場內明年加大力度,輔導轄區田媽媽及餐廳業者一同加入溯源餐廳計畫。
光復鄉公所參訪場內研究成果
![]() |
‧光復鄉公所帶領鄉民們來訪,對本場各項試驗研究非常有興趣 |
11 月 19 日光復鄉公所林清水鄉長,帶領鄉內民眾、社區發展協會及部落頭目們來本場參訪。參訪試驗項目包括抗病毒南瓜;可做成飼料添加物、多元開發的半枝蓮;可以抵抗 2-3 種病毒的小果番茄,還有可讓害蟲發霉的擬青黴菌微生物製劑等,大夥們都目不暇給、交加稱讚。
本場也帶領大家到場內農產品加值打樣中心,在了解各式加工方法,並品嘗過本場研發製作的各式加工產品,直說很合適運用在部落特色食材中。林清水鄉長表示,以前對本場的印象多是水稻育種,本次參訪後發現已轉型到中草藥研發及原民輔導等多種方向,想必可以嘉惠更多的農民。
宣導
![]() |
‧農民退休儲金制度 |
![]() |
‧豬肉及豬可食部位原料之原產地標示 |
![]() |
‧餐廳、攤商、網路商店、散裝食品必標豬肉產地(國)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