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114期-有機與友善農業專輯2020.12
第114期|2020.12月出刊|本期PDF下載 |
|
||||
本場帶領休閒旅遊業者去踩線 大家都來農村玩
本場在8月份舉辦旅遊業者與宜花2地休閒農場的媒合會之後,10月2至5日參加台北國際秋季旅展,隨後10至12月中舉辦多場休閒旅遊踩線團,帶著記者及各地旅遊業者,走訪宜蘭花蓮10多個休閒農場。而業者回去後也開設相關遊程,讓更多人認識宜花農村。 本場精選轄區共19個具有特色農產體驗的農場,透過休閒農業資源整合、串聯在地產業,規劃出8大農村體驗路線,讓遊客按圖索驥自由行。另外還媒合中南部的旅行社業者親自來踩線,希望藉由他們的推廣,讓更多消費者能輕鬆走入農村,享受最在地的食農體驗。
|
||||
國內有機農業發展的新里程碑 有機農業研究中心作者:黃佳興助理研究員、陳維翰研究助理、 李睿家助理研究員、黃懷瑩研究助理、葉育哲副研究員兼課長、宣大平秘書、杜麗華場長
前言 對國內有機發展影響深遠的「有機農業促進法」已於去年正式施行,而位於花蓮的「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則是促進法通過後的重大工程建設,同時也是政府積極推動有機農業的具體表現。 歷任的農委會主委包含曹啟鴻主委、林聰賢主委至現在的陳吉仲主委,對於有機農業研究中心的建置皆非常關注及支持,期待有機農業研究中心的成立,來帶動國內農業發展邁向新的里程。 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建置歷程 為提升有機農業競爭力,104年時蕭美琴委員於立法院提案要求農委會協助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成立「有機農業研究中心」,以加速東部有機農業發展。 |
||||
山苦瓜授權品種 有機生產品質好作者:全中和副研究員 作物改良課原住民與機能性研究室
前言 本場經多年選育育成之雜交一代苦瓜品種`花蓮1號-7號´,從苦瓜花蓮1號品種權於2009年辦理第1個非專屬授權開始,至今苦瓜`花蓮1號-6號´已辦理專屬及非專屬授權達16次;分別在花蓮、宜蘭、新竹、苗栗、高雄等地區於設施有機栽培生產鮮果及加工產品上市。苦瓜花蓮7號´於花蓮及宜蘭等產地試種試售,在瓜果類的市場需求反應很好,尤其是保健產品上的應用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新品種之育成及特色 以往一般市面上販售之山苦瓜多為原生種、地方種或由東南亞地區引進之種原,也是在花蓮縣境一直有少量栽培,果實大小介於20-150公克,外觀性狀接近野生苦瓜,果實顏色較深綠,果實表面凸起較明顯,別名山苦瓜之中小型果苦瓜。農民長期自行留種,品種混雜不純,果實大小及果色參差不齊。本場多年來廣泛蒐集苦瓜種原,利用雜交育種法育成之苦瓜`花蓮1號-花蓮7號´均為雜交一代品種,基質穩定,生長勢強。除了`花蓮2號´及`花蓮7號´果實偏白色外,其餘果實皆是綠色,`花蓮1-3號及花蓮6號´果實大小約150-220公克,約為大苦瓜的1/3重量,而`苦瓜花蓮4-5號´深綠色,是利用野生苦瓜純化雜交而得,果實大小與果面之尖形凸起也最接近野生苦瓜,果實大小約20-50公克。7個品種皆由高雌花率母本雜交而來,有結實率與果實產量高之優點,果實中含高量維生素C、膳食纖維及葉酸,並具有高抗氧化能力,不僅可作為一般蔬菜使用,更兼具多種優良之保健機能性功效。 |
||||
蔥薊馬非化學農藥防治介紹作者:蔡依真助理研究員、劉亭君助理研究員 作物環境課植物保護研究室
蔥薊馬簡介 蔥薊馬(圖1)是青蔥的重要害蟲,體型細小,除了青蔥外,還可危害洋蔥、韭菜、大蒜等百合科蔬菜及煙草等。薊馬將卵散產於葉皮下,夏季乾燥時危害特別嚴重。薊馬生長適溫為25~28℃,怕雨而喜乾旱,有背光性、群聚性及背風性,喜好捲息於葉鞘基部、蔥葉凹折處或在陽光不能直射的地方(圖2),初期發生時不易察覺,若遇乾燥氣候合適溫度,容易在田間快速累積族群而錯失防治黃金時期。成蟲會產卵埋於葉肉內,被薊馬銼吸之蔥表皮呈白斑細條紋(圖3),發生嚴重時葉片呈現灰白皺縮枯萎(圖4),對產量及品質影響甚大,防治不可不慎。 蔥薊馬非化學農藥防治 由於薊馬具有世代短、繁殖率高的特性,對殺蟲劑產生抗性的風險實不容忽視的,尤其薊馬常棲息在隱蔽處,不易避免與藥劑接觸到。為降低農友過度依賴化學農藥,延緩抗性的發生,建議農友應採行整合性害物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同步採用非化學農藥防治工作,對整體防治效果更可加分。以下介紹農友可與化學農藥同步採行的管理策略: 一、選用外觀健康、較無薊馬危害之分株苗(圖5) 二、可搭配輪作、田區淹水、清園(圖6)均可減少該蟲密度。 |
||||
土壤菌相與作物生長之關係作者:劉亭君助理研究員、彭慧美代理助理研究員、蔡依真助理研究員、沈昌輝紐約大學教授、邱淑媛副研究員兼課長 作物環境課植物保護研究室
前言 土壤是植物生長非常重要的一環,土壤的〝好〞與〝壞〞影響作物的生長及產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長久以來提供農民土壤檢測的服務,讓農友透過土壤酸鹼度、導電度、有機質及氮、磷、鉀等重要元素的含量,來了解田區土壤的特性,但除了上述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外,土壤中的微生物也影響土壤品質,本場嘗試以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來揭開土壤微生物的秘密,透過極大量的定序解析土壤中真菌、細菌的種類,藉以一探微生物在不同農業操作下對土壤、作物造成的影響。 利用次世代定序還原土壤中千萬種微生物 長久以來,我們靠分離培養的方式來解析土壤中的微生物(圖1),以此方法能得到的菌量卻是實際土壤中的滄海一粟。現今科技飛速發展,利用遺傳物質來解析菌相,從核酸序列分析得到微生物種類,尤其次世代定序,具有高通量技術,與傳統Sanger定序相比,次世代定序的速度快了約6萬倍,因此能在短時間處理大量核酸,再透過資料庫比對得到各種微生物種類。 本場嘗試以作物生長的情況比較土壤微生物進行分析,選擇生長良好田區及生長情況不佳、死亡田區之土壤,進行總核酸萃取後,再經次世代定序解析兩者的菌相,以此方式能得到數量龐大的微生物種類,本場採集之樣本菌種量介於2,000 OUT(註一)上下,有了菌種名單就能對土壤進行各種分析(圖2),此外我們也同步分析兩區域土壤之物理化學性質做為比對。 |
||||
日本友善農業參訪心得作者:林 立助理研究員 作物環境課植物保護研究室
前言 有機、友善農法在台灣儼然成為近年來新農投入農業的趨勢,截至109年8月為止,全台有機友善耕作面積已達到15,632公頃,而鄰近的國家在友機或友善農法的操作上亦有值得我們借鏡之處。筆者近年有幸至日本一趟,實地學習在友善耕作上的理念和方式,在此提供一些所見所聞和農友分享。 天敵銀行植物 天敵銀行植物(Banker plant system)意指植物本身具有吸引特定天敵的替代食物,以長期維持可用於防治作物害蟲的有益天敵族群,天敵銀行植物一般應用於設施內的作物害蟲管理,通常被種植在邊邊角角的空間,當主作物害蟲發生時,天敵銀行植物上的天敵便可發揮良好的寄生(或捕食)效果。位於茨城縣的日本農業與食品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NARO)的長坂幸吉(Koukichi Nagasaka)博士,在天敵銀行植物操作技術方面有深入的研究,由於日本的設施茄子棉蚜(Aphis gossypii)發生較頻繁,長坂博士研究利用大麥植株飼養稻麥蚜(Rhopalosiphum padi)作為寄生蜂(Aphidius colemani)的寄主,然而稻麥蚜不會危害茄科作物,因此不會對茄子造成影響,且在接種寄生蜂於稻麥蚜上之後可穩定於溫室內維持寄生蜂族群,有效防治茄子棉蚜。此系統導入設施的前置準備,需先種植大麥盆栽,接著2週後接種稻麥蚜,再隔2週接種寄生蜂,並放置於設施內待命。當茄子棉蚜開始發生時,寄生蜂便能搜尋寄主而達到良好寄生效果。同樣為防治設施番茄的煙草粉蝨(Bemisia tabaci),導入設施的天敵銀行植物則為醉蝶花(Cleome spinosa)和美女櫻(Verbena Hybrida),這兩種植物為菸盲椿(Nesidiocoris tenuis)喜愛棲息的植物,因此可維持設施內菸盲椿象的數量,其族群便能在設施內發揮持續性捕食粉蝨害蟲的功能,使番茄不致受到嚴重危害。這類技術不僅止於試驗階段,目前在日本已成功推廣至農民應用於設施有機蔬菜栽培上,特別是在防治蔬果蚜蟲的部分。 |
||||
燉飯及燉飯米品種介紹作者:黃佳興助理研究員 作物改良課農藝研究室
前言 水稻是我國栽培面積最大的作物,其相關的米食文化更是我國重要的飲食文化,但是除了臺灣,亞洲各國亦有許多國家是以稻米為主要糧食,就算是以麵包為主食的歐洲國家,仍有部份國家會利用稻米製作傳統美食。義大利燉飯(risotto)及西班牙海鮮燉飯(paella)就是其中較為知名的,而最為國人熟知的就是義大利燉飯,但在國內僅只有少數餐廳能夠提供傳統的義大利燉飯,且大部份是類似義大利燉飯的臺式燉(燴)飯。就讓我們來了解兩者有何不同,以及燉飯米和臺灣米有何不同。 燉飯 傳統義大利燉飯(risotto)的製作方法是先將生米和洋蔥放入鍋中,加入少許白酒拌炒,之後開始加入預熱的高湯,待高湯被米吸收後,再重複加入高湯,使米粒在加熱煮熟的過程中逐漸吸附高湯,直至最後米飯表面黏稠,但還是能夠粒粒分明,甚至許多米的米芯仍未完全熟透,而這種特殊的口感就是義大利人說的al dente。相較義大利燉飯,國人在國內常吃到的燉(燴)飯,則是先把米煮熟,再將準備好的湯汁淋上或是將煮好的米飯與湯汁放入鍋內拌炒,並且可依不同的湯汁及配料形成海鮮燉飯、牛肉燉飯、豬肉燉飯等,對餐廳而言,一方面可快速的提供顧客美食,另一方面更是部份不喜歡食用白飯的人,卻能接受的一道米食料理。但國內的燉飯相較傳統義大利燉飯,口感上較軟爛,如果有外帶燴飯經驗的人,相信更能了解燉飯放了一段時間之後黏在一起感覺。 |
||||
109年花蓮地區水稻秧苗秋行軍蟲發生概況作者:林 立助理研究員、陳怡樺研究助理、李睿家助理研究員 作物環境課植物保護研究室
前言 秋行軍蟲(Spodoptera frugiperda)源自於美洲,為2019年新入侵台灣之鱗翅目害蟲。全台統計除了玉米、高粱、小麥、薏苡、小米、百慕達草與狼尾草等禾本科作物外,在薑和花生上亦已發現其蹤跡。今(109)年7月26日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本場)接獲玉溪地區農會通報,玉里鎮水稻育苗場疑似受秋行軍蟲危害,本場立即會同花蓮縣動植物防疫所與農糧署東區分署現勘並確認為秋行軍蟲,即時通報「秋行軍蟲災害緊急應變小組」後,農委會迅速公告秋行軍蟲新增寄主作物水稻,以及6種緊急防治藥劑,供水稻農友進行施藥防治。 秋行軍蟲生態習性 秋行軍蟲屬於鱗翅目夜蛾科,夏季高溫完成一世代約一個月,冬季生活史則長達二至三個月。以本場研究室飼養於28°C環境下為例:卵期3天、幼蟲期約16天、蛹期10天、成蟲平均壽命約為10天。幼蟲共有六齡,體色多變,三齡後具有互相殘殺的現象。四齡以上的幼蟲可明顯觀察到每個體節皆有四個黑點呈梯形分佈,而最後一節的四個點分佈則呈正方形,為最主要的辨識特徵,雌蟲在羽化後3日開始產卵,每卵塊平均100-200粒卵粒。目前在台灣仍以玉米為最主要受害作物,全年皆可發現危害情形,夏季危害較冬季嚴重,玉米種植後約10天即有秋行軍蟲前來植株產卵,2週即可發現薄膜危害狀以及1、2齡幼蟲蟲體,因此種植後第二週為第一次施藥的最佳時機。 |
||||
農民學院結訓學員專訪 用食農教育及體驗 帶動家鄉產業新風貌-宜蘭青農陳春男作者:林正木 農業推廣課農業推廣教育研究室
前言 放了半年的育嬰假,讓一位曾在國立台北科學教育館工作的北漂遊子,找到了人生新方向。有一位在羅東土生土長的在地人陳春男,原想藉由育嬰假讓自己在忙碌的工作稍做喘息及沈澱,卻意外在自家的蓮花田裡找到可以學以致用、增進親子情感、傳承農技的工作。幾年的工作經驗,讓他接手蓮花田後更有想法,在父親的基礎下開創自己的一片天。以下將介紹陳春男棄教鞭從農的心路歷程,如何改變上一代的經營方式,用創新的觀念及模式,開創家鄉蓮花的產業新價值。 學以致用 畢業後從事教育 陳春男雖然是農家子弟,經常幫忙家裡做農活,在耳濡目染下對農業並不陌生,但是從未把農業作為未來的一生志業,或許是農業還未讓陳春男找到自己的興趣及方向,父親也沒要求兒子要跟著自己做農,反而鼓勵著兒子隨著自己的性向去發展。因此,陳春男高中畢業後如願考上大學,選擇第一類組的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系為第一志願,畢業後立志要執起教鞭,從事穩定的為人師表教職工作。 畢業後的陳春男,在國立台北科學教育館工作,從事課程設計及活動規劃,是符合自己所學,也是既穩定又能發揮所長的工作,從此陳春男的人生開始踏入教育道路,培育國家的未來主人翁 。 |
||||
恭賀 本場蔡依真助研員 王啟正副研究員獲獎
12月11日農學團體109年聯合年會,頒發多項獎項鼓勵各界優秀農業人員,本場植保研究室蔡依真助研員榮獲中華民國植物病理學會「優良基層人員」,園藝研究室王啟正副研究員,榮獲台灣園藝學會「事業獎」,2位研究人員兢兢業業,獲獎實至名歸。 植保研究室蔡依真助研員負責轄區作物病害問題,響應農委會十年農藥減半政策,她與研究團隊開發多項植保資材,順利解決包括水稻、青蔥、高接梨等作物病蟲害問題。另外針對轄區重要作物青蔥、龍鬚菜、西瓜等,設計整合性管理操作模式,確實解決農友病蟲害防治問題。 園藝研究室王啟正副研究員,是全國第一個使用分子標誌技術,育成抗黃化捲葉病的小果番茄新品種,並配合國家新南向政策,在泰國建立番茄新品系試種。另外他育成抗2種病毒的友旺南瓜,僅授權2年種植面近達800公頃,是推廣新品種的典範。在西瓜產業方面,試驗根砧新品系以提升果實產量及品質。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