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內容
|
|
|
從三星到吉安 三星青蔥健康種苗移地保種育苗本場驗土、健康種苗篩選全程專業協助
|
‧1月8日三星農會召開青蔥種苗移地保種育苗記者會,以嫁女兒的心情將種苗送至花蓮吉安農會 |
宜蘭自去年10月至今的連續降雨,果樹、蔬菜等多項作物已傳出災情,其中更是造成三星青蔥後續繁衍困境。因此三星地區農會提出移地育苗保種的建議,本場隨即與其他中央及地方單位共同合作,協助這次全國首件移地保種及育苗案例啟動成功。
三星蔥是轄區重要作物,產地卻面臨種苗短缺問題,本場與三星農會及宜蘭縣政府商討後,擇定花蓮縣吉安鄉建立跨區保種育苗圃,獲得農糧署東區分署及吉安鄉農會大力協助。並在吉安農會張德奇總幹事號召下,在短短2周內完成擇地、作畦及覆蓋等田間作業,並委託種蔥經驗豐富的江金龍農友後續管理,在1月中陸續完成移植程序。
本場全程參與移地作業,在確定吉安栽培田區後,1月份元旦連假緊急檢測土壤肥力,同時植保研究室自三星劉皇琴班長等多位蔥農田區,篩選青蔥健康種苗,並進行2次病毒檢測,其中也使用農試所提供之檢測材料,確保種苗為無病毒株可健康安全繁殖。
「移地育苗,種苗健康是關鍵!」本場杜麗華場長強調,健康種苗可降低後續栽培的防治成本,因此本場以實驗室專業技術協助病毒篩檢,並承擔所需檢測成本,解決農友無法自主檢驗問題,維持高品質三星蔥的良好口碑。
109年三星鄉青蔥發生較為嚴重的病蟲害問題,包括二點葉蟎及甜菜夜蛾等蟲害,本場均積極建立整合性防治技術,與蔥農、農會及縣府共同努力面對,度過一次次危機。
這次三星蔥移地保種育苗,設立1公頃的育苗圃,預計4月初採收前本場再次篩檢病毒後,移回三星持續栽培擴大種苗數量,讓蔥農能夠獲得足夠的種苗,持續繁殖高品質的三星蔥,維護三星青蔥的良好品牌及品質。
TOP↑
|
本場提出因應對策 與農會、農友攜手解決鳳林中心埔西瓜產業問題
|
‧本場針對鳳林中心埔西瓜產業問題,與農友一同檢討管理方式,藉此進行多項試驗研究,並於109年12月16日向瓜農提出新年度一期作改進建議 |
由於近年花蓮縣中心埔西瓜,生長遇到病蟲害、果實黃化及裂果等問題,本場組成跨專業團隊,配合氣象智慧監控、肥培、病蟲害監測與栽培技術改善,12月16日於鳳榮地區農會,向現場瓜農提出一整套的綜合處理方式,期望改善未來當地的西瓜產量及果實品質。
本場109年接獲農會反應問題後,隨即於6月分別赴中心埔4位瓜農田區,調查土壤肥力及並詢問用藥概況。研究團隊發現瓜田土壤酸鹼度偏低,容易發生土傳性病害,因此本場於二期作在試驗區進行休耕、板犁處理,使土壤更容易曝曬等土壤處理設計,並添加土壤添加物、以微生物製劑處理瓜苗等試驗,期望減少110年一期蔓割病發生。
本場同時於田間種植萬壽菊,希望增加土壤有機質並預防土壤線蟲危害,並覆蓋塑膠布於土壤畦面隔絕土壤病菌。另外針對果實黃化,則從不同根砧、施用高磷鉀肥以減少生長勢及營養劑等試驗處理。為了更了解地區微氣候,本場於中心埔田區設立智慧無線傳輸氣象站,可即時觀測氣象數據,期望找到適當的灌溉時機,並建立智慧灌溉條件。
對於即將來到的西瓜一期作栽培期,本場建議瓜農切勿提早、應延後種植時間,並施灑木屑堆肥、種植萬壽菊以增加土壤有機質進而增加微生物菌相。本場將試驗找出最適合的根砧、持續收集氣候資訊,並鼓勵有更多瓜農參與試驗及提供管理資訊,大家合作幫助產業度過難關。
TOP↑
|
破解芹菜有機育苗瓶頸 還有省工技術來相助
|
‧本場作物環境課同仁與光復邦查有機農場蘇秀蓮農友合作,改善芹菜有機育苗發芽情形,並導入鏈狀紙穴盤模組產品,讓有機農友在移植穴盤苗時能夠更省工,節省22%的總生產成本 |
芹菜有機栽培價格好,但有機農友卻反應,初期育苗很困難,部分種子長達2周都不發芽,或者發芽不整齊,造成栽培管理上的困擾。為解決農友困難,本場在光復及本場田區試驗,建立種子催芽技術,並導入省工定植的產品及操作模式,大幅降低生產成本22%。
一般慣行芹菜栽培多為直接播種,利用殺草劑於發芽前進行雜草管理,但芹菜有機栽培則需先育苗,要求能生長期一致。為打破芹菜種子休眠,本場作物環境課邱淑媛課長憑藉過去發芽米經驗,對芹菜種子預措後,播種第2日發芽率就達到80%,再經過溫室內育苗3-4週,至2-3指節高(約2片本葉)是最佳定植時間。經過預措後的種子保持濕潤可冷藏保存2-3週。
另外為節省移植人力,本場農機研究室引進日本鏈狀紙穴盤模組產品,利用該紙穴盤產品,搭配特定小型機械,可供1-2人操作,單行定植於田間。本模組雖然成本較高,但搭配種子預措後可節省人力工時38%,總生產成本降低22%。
試驗合作農友蘇秀蓮班長表示,穴盤苗定植一直是很耗費人力的工作,這種紙穴盤產品非常適合蔬菜苗期的根部拓展。
本場經過測試後,發現芹菜及香菜都可使用,未來將繼續嘗試其他價格較高的蔬菜,以節省育苗時間及成本。
TOP↑
|
強烈寒流來襲,為協助農友度過難關 本場全力勘查災損,並啟動技術服務團協助復耕
|
‧本場與農糧署東區分署、地方縣政府一同至農友田區勘查受災情形,並提供復耕建議 |
為協助農友因應強烈寒流影響可能造成的災損,本場天然災害小組陸續出動勘災,協助縣府即時報請天然災害救助,並於1月11日啟動技術服務團,協助農友後續復耕及復建。由於寒害在農作物上常有延遲顯現的狀況,因此本場將持續關心轄區農情,適時給予協助。
在盤點轄區目前主要栽培作物,本場判斷多項可能因寒流造成災損的高風險作物,若未來氣候不佳,預測受害率將陸續提高。因此本場除了各鄉鎮地區聯絡人將持續關注外,各作物負責人亦關心後續復耕事宜。
尤其在高接梨方面,本場蘭陽分場李建瑩助研員,找出不良氣候對梨穗及幼果危害敏感時期,並提供多項因應對策,包括在梨園內建置破風網、遮雨設施,以及微霧設備等。從去年開始,他亦在果園架設微氣候智慧監控設備,希望能即時收集資訊,作為農友採去應變措施的依據,避免可能的災害發生。
農委會陳吉仲主委表示,在極端氣候越趨頻繁之下,僅仰賴傳統的天災救助常會不足。因此會內從106年辦理各高接梨田間微氣候智慧監測項農漁作物保險,至今已開辦了21種品項,33張保單,例如高接梨就有低溫保險,符合出險條件的投保農友,可獲得比天災救助更充分的理賠保障。另外1月1日農業保險正式上路,農委會將協助農友減少從農風險,不再看天吃飯,保障穩定收入。
TOP↑
|
一年一度 宜花地區農業推廣單位聯繫會議 本場邀請大家體驗花蓮農業休閒旅遊之美
|
‧本場邀請宜花地區農業推廣業務單位,到花蓮參訪三級休閒農業遊程,為本場後續輔導提供改善意見,並交流地區農業訊息及技術發展 |
為促進宜花地區農業推廣單位資訊交流,每年由宜蘭大學農業推廣委員會及本場輪流主辦聯繫會議,109年由本場主辦,於12月23日邀請各農業推廣單位一起來花蓮,體驗場內輔導的農村旅遊遊程及座談交流,讓轄區農業推廣人員及農友即時掌握地區農業訊息及技術發展。
花蓮縣有許多成功轉入三級休閒旅遊農業的成熟案例,因此本次特別安排原鄉部落、茶葉產區,以及青農合作社等休閒農遊據點參訪,包括光復馬太鞍欣綠農園的創意種子體驗、瑞穗蜜香紅茶產地嘉茗茶園揉茶及品茶體驗,以及富里天賜糧源了解青農返鄉發展與帶動地區產業歷程,希望藉由活動後提供的回饋意見,讓本場在未來輔導持續深化。
宜大為推廣無人機應用及人才培育學程,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鍾智昕助理教授,於本次座談向大家介紹宜大無人機實驗飛行場域、教學資源以及農用無人機圖資雲等服務。
其中農用無人機圖資雲服務平台可提供農作物產量分析、果樹植栽數量分析、水分壓力分析、養分分布分析以及作物分佈地圖等資訊,進而可偵測田間逆境區域、雜草分佈、田間潛在危害分析及作物狀態評估等功能,可應用於農業試驗與作物生產決策。 生物資源學院陳威戎院長,則表示宜大已成立東臺灣青農創新育成基地,以及農產品加值打樣中心,本場杜麗華場長表示未來可加強與宜大合作,服務更多在地農友。
TOP↑
|
宜蘭大學馬告發展現況參訪
|
‧本場於1月8日至宜蘭大學參訪馬告研發現況,了解該校研發團隊利用馬精油、純露以及葉片抽取物,對抗發炎的試驗成果 |
本場於1月8日至宜蘭大學參訪馬告研發現況,了解該校研發團隊利用馬告精油、純露以及葉片抽取物,對抗發炎的試驗成果。
本場亦針對馬告繁殖試驗進行交流,並至宜大礁溪試驗林場參訪馬告繁殖基地。目前本場試驗馬告扦插及育苗等繁殖技術,但都頗為耗時。因此本次參訪亦至和耀生技公司,了解馬告組織培養的可能,並商討未來合作機會。
TOP↑
|
農業生產副產物 加值利用好循環
|
‧本場與農糧署東區分署,聯合輔導農友農業副產物加值循環利用 |
農業生產往往造成許多廢棄物,若處理不當可能會造成空氣及水等環境污染,但如果能妥善利用,廢棄物也能生黃金。本場與農糧署東區分署本次針對稻田及菇包副產物,開發多種加值利用方法,讓農業生產不再有廢棄物,而是藉由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變成高效益的副產物。
水稻是轄區主要作物之一,除了稻米以外,每年都會產出為數可觀的副產物,包括稻草、稻殼及米糠,除了米糠尚有農友販售及利用外,前二項副產品農友往往難以處理,另外菇類太空包剩餘資材亦是數量龐大。因此本場開發此類副產物循環利用技術,不論是當成土壤覆蓋、改良資材、栽培介質或者是有機質肥料,都創造了全新價值。
TOP↑
|
酒米之王吉野一號再發威 本場媒合吉安農會,與高餐大陳千浩老師共同推廣臺灣地酒
|
‧本場與高餐大陳千浩老師(前左四)拜訪吉安農會張德奇總幹事(右六),希望在百年前的貢田區重新復耕吉野一號,並藉此釀造最圓滿的臺灣地酒 |
曾經進貢日本天皇的稻米-吉野一號,是全臺少數還在經濟生產的日治時代稻米品種。因為它獨特的歷史及地方文化意義,本場特別定期繁殖稻種並分享給有興趣的稻農栽培。也因為如此,高雄餐旅大學陳千浩老師在推廣臺灣地酒的時候,注意到了吉野一號,進而促成了與本場及吉安農會合作的契機。
在日治時代,在臺生產的最高等級清酒就是以吉野一號為原料,被稱為酒米之王。高餐大陳千浩老師看中此一特質,利用日本酒麴及釀造技法,復刻出了當年的高級清酒。不過要釀酒就要有原料,陳老師透過本場認識了友善稻農藍于昇,這次更是拜訪了吉安農會。
原來吉安稻香村有塊吉野一號貢田,陳老師希望能在這塊田區再度復耕吉野一號,因此本場特別帶領他至吉安農會商討,讓這支代表著獨特意義的吉野一號臺灣地酒,逐步圓滿再生。
TOP↑
|
宣導
|
‧農民退休有儲金專業務農好安心 |
|
‧香蕉收入保險申請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