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119期-原住民飲食文化與應用專輯2022.03
第119期|2022.03月出刊|本期PDF下載 |
|
||||
本場與宜花儲備植物醫生守護農作物健康
為加強農業病蟲害防治服務,本場積極協助在地農會申請植物醫生計畫,目前在本場、宜蘭三星地區農會、壯圍鄉農會,花蓮吉安鄉農會及瑞穗鄉農會,都已成功爭取到儲備植物醫師。從110年5月開始常駐服務,大幅增加作物病蟲害服務的效率及量能,頗受農友好評。今年度計畫再次啟動,有需要的農會要把握申請時間喔! 宜蘭及花蓮地區農作物種類繁多,對農友來說病蟲害正確診斷、對症處理非常重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10年度「補助地方政府及基層農會聘用儲備植物醫師輔導農民示範計畫」在全台農會、公所與試驗單位設置儲備植物醫師,以提供正確診斷精準用藥,達到農藥減半的重要政策。 自儲備植醫進駐後,本場為持續強化植醫診斷能力,定期辦理定期及專業訓練。1月19日本場更召開研商會議,協助他們擬定整年度的工作計畫。植醫們輪流報告自己負責的轄內產業背景,利用SWOT分析、問題與策略魚骨圖等工具,分析面臨問題,並提出自行規劃的試驗、示範或輔導計畫,詳細說明工作目標、如何執行與效益產出。 本場杜麗華場長勉勵植醫們,服務農友時不僅要拿出專業,更要用對的態度持續精進自身武功,才能真正解決產業問題。楊大吉副場長也向大家介紹場內今年度整體目標與執行計畫,讓儲備植醫們更深入了解本場技術研發與推廣服務工作,讓未來合作能更順暢。 |
||||
手指上的原味 認識阿美族的野菜文化作者:孫正華副研究員、謝金花研究助理、王義善助理研究員、劉興榮副研究員兼農業推廣課課長
前言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於巴西召開,會中提到許多原住民和地方社區的傳統生活方式,均需使用生物資源,其關係密不可分。當保育和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應用到原住民的傳統技術、知識和創意時,應將所得之利益,與原住民和地方社區公平分享。同時,在其公約第10條「生物多樣性組成部分的永續利用」條文中也指出:傳統文化中慣用的生物資源利用方式,若符合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永續利用之要求者,應予以保護並鼓勵。」 原民飲食有因地制宜的特色,即使住在同一地區的同一原住民族,也會因部落、家族的不同,而對同一項美食,有不同的做法與食材搭配。認識、理解原住民飲食文化與植物利用的方式,可以觀察到原住民生活與環境生態之間的密切關係。 阿美族飲食文化-與自然永續共存的信念 阿美族是東部原住民族群中人數最多的一族,身處山海交界的優勢地理位置。擁有山林野味、河鮮海產作為食物來源,還有近在腳邊看似雜草的野菜。阿美族以與自然永續共存的信念,發展出多元的飲食選擇並形成獨特的飲食體系。 傳統的阿美族飲食文化中主要的三大特色為:野菜、海鮮水產、風味獨特的醃生肉。對阿美族而言,料理的方式不會太過複雜。以鹽作為主要調味,重點在於品嚐食物的「原味」。強調只要食物夠新鮮,即使只有鹽巴也能淋漓盡致的展現它原有的美味。在烹調方式上則以水煮、火烤為主,若需長久保存則採用醃漬、日曬或燻烤方式。 著有《阿美族飲食文化的認識》、《台灣新野菜主義》的作者DongiKacaw(吳雪月)表示,阿美族對於野生可食動植物的知識相當豐富。光是可以辨認出來的可食野菜植物種類就超過200種以上。 |
||||
原住民辛香料山胡椒之利用與繁殖作者:劉詠汶助理研究員
山胡椒簡介 山胡椒Litsea cubeba (Lour.) Pers.是樟科木薑子屬多年生小喬木或灌木,株高約在3-5公尺,主幹具有多側枝,呈現圓柱形。全株具有香氣,莖葉枝條有樟腦、檸檬香氣,果實帶有胡椒、檸檬以及薑香味。葉片呈現披針形,摸起來具膜質感,葉表暗綠色、葉背灰綠色。花色為淡黃色、黃色或白色,雌雄異株,一般4-5朵花叢生,花苞為圓形,花開之後才能分辨雌雄,雄花具有雄蕊,花絲呈淺綠,頂端著生花藥,呈現黃色;雌花可見淺綠子房,花柱短、柱頭小。雄花會比雌花早開,花期在2-3月。果實呈現球形,直徑0.5公分,為青綠色,成熟時顏色逐漸轉黑,採收期在6-7月。 山胡椒之利用 山胡椒廣泛分布於中國華南、東南亞各地,在台灣亦為常見樹種,分布於低海拔山坡地區,大片群落生於新開墾地、路旁或空曠地。中國大陸稱之為山雞椒、山蒼樹,在台灣,山胡椒為原住民常用之調味料,泰雅族稱之為「馬告(Makauy)」,太魯閣族稱之為「門閣哩(Mqrig)」。新鮮果實可以直接食用,或是壓破泡於水中,使飲用水帶有香氣;乾燥果實作為調味料使用,多用於醃肉、煮湯等料理。 山胡椒果實一年採收一次,原住民將果實曬乾或是鹽漬以利於長期的保存。山胡椒除了用於調味食物以外,具有消除宿醉、身體痠痛、健胃等功能,民俗療法中用於驅風、利尿、治胃痛、鎮靜及用於防腐等功能。治療支氣管炎可用使用山胡椒果實、胡頹子葉及地黃水煎服用。山胡椒富含精油,主要成分為檸檬醛,約占精油60%含量,另外尚有生物鹼、萜類化合物等成分,具有抗氧化與抑菌的效果,也具有多種藥理活性,例如抗腫瘤、肝保護、抗糖尿病等活性。具有開發各種商品的潛力。 |
||||
有機農業研究中心之生態營造作者:林立助理研究員、游之穎助理研究員、林少晴研究助理、葉育哲副研究員兼農業改良課課長、陳維翰研究助理、黃佳興助理研究員、宣大平秘書、楊大吉副場長、杜麗華場長
前言 座落於花蓮縣壽豐鄉的首座亞洲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從106年開始籌劃,歷經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黃鵬場長及范美玲場長的的擘畫,在杜麗華場長任內開始建設,並即將完工。110年11月本案「強化有機試驗示範場域及建立有機農業設施典範興建工程」從107件公共建設中脫穎而出,榮獲公共工程界的奧斯卡獎-第21屆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優等殊榮! 生態環境維護 公共工程品質優良獎評審標準當中,「環境保育」為其中一項評審重點,亦為本場向來重視的研究議題。因此在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土地原為雜木林的時期,便先行委請東華大學於該土地進行動植物之生態調查,以避免後續因人為開發而造成珍稀物種的傷害;在確認用地內無珍貴稀有植物及保育類野生動物後,即開始進行試驗田及生態水域初期建構工程。 而後續在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土地上進行樹苗移植,以原生樹種為首要考量,同時為了防止入侵紅火蟻藉由樹苗土方傳播之風險發生,場內研究人員在樹苗移植過程中進行嚴格把關,於移植樹苗前即先行至苗圃全面施撒餌料誘釣螞蟻,將螞蟻樣本攜回實驗室進行鏡檢,確認無入侵紅火蟻後,即可安心進行苗木移植工作,以確保有機農業研究中心的生態環境安全。同時間亦於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土地上進行蟻種調查,確認無入侵紅火蟻。 |
||||
有機食用百合採收後儲藏方式改進作者:張芝蓉助理研究員
前言 百合為百合科百合屬(Lilium),多年生球根植物,主要分佈在亞洲東部、歐洲、北美洲等北半球溫帶地區,全球已發現有至少96個品種,其中台灣有4種原生百合,包含台灣百合(Lilium formosanum)、鐵砲百合(Lilium longiflorum)、艷紅鹿子百合(Lilium speciosum)和細葉卷丹(Lilium callosam)。百合屬內物種繁多,於歐美地區經常作為觀賞植物,有許多經過人工雜交而產生的新品種。 亞洲地區自傳統有長年食用百合的歷史,並做為中藥材使用,行政院衛生署於102年公告,百合肉質鱗莖為可同時提供食品使用之中藥材,百合係收載於傳統中醫藥文獻典籍之中藥材,惟民間習慣上常以食品使用,若當食品使用,則不得宣稱醫療效能,且應符合食品衛生管理法及相關法令之規定。因此本場輔導轄區農民栽培有機安全的新鮮食用百合,以因應市場對於鮮食百合之需求。 食用百合儲藏溫度 百合屬於無皮鱗莖,是由鱗片鱗莖葉片肥厚呈圓型片狀,相疊而成球形,鱗片不完全閉合,表面亦無皮膜包被,因此容易失水及破壞,一般觀賞用百合自田間採收後,於儲藏前會浸漬化學農藥消毒鱗莖,以避免儲藏期間鱗莖發生病害及腐爛,而有機食用百合自田間採收後需經過一個月的低溫糖化作用,部分澱粉會轉為可溶性糖,以確保食用百合品質與口感,因儲藏至販售期間,有機食用百合鱗莖不能使用化學藥劑,易產生褐化或發霉的情形,因此急需解決採收後儲藏的問題。 |
||||
農民學院結訓學員專訪 歸零後的有機農人生 創造農業新價值-宜蘭青農陳柏翰作者:林正木助理研究員
前言 幾年前,在宜蘭踏足各鄉鎮從事電腦維護的陳柏翰,大概沒想到,今天會成為一位專業的有機農。時間倒退約6年前,還是一位具備電腦維護技能的工程師,在職場上發揮所學。一場生病讓他放下工作,卻意外在休養中開啟對農業興趣,因此決定離工從農,開始承租農地耕耘,展開人生新里程。以下將介紹青農陳柏翰的農業歷程,如何一步一腳印,從零開始並闖出自己的一片天,現今仍熱愛著自己的選擇,創造不一樣的人生價值。 一場大病意外與農業的邂逅 大學唸電機系的陳柏翰,出社會後,朝著自己最熟悉的專業領域發展,從事電機維修的相關工作,「儘管是看別人臉色拿薪水,有一技之長在身,讓僱主也很信任與放心,因此工作倒也很順利!」陳柏翰自信說著。這樣朝九晚五的安穩生活,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生病變調。有一次做健檢後數天,突然被緊急通知要盡速開刀,家人在措手不及下簽下了切結書,因此陳柏翰立即入院做了心導管手術。 開完刀後,健康逐漸開始回復,鄰居出於關心,邀請他到鄰居的友善農場幫忙,希望藉由活動早日康復。陳柏翰在家養病好幾天,其實很想出去透透氣,就答應了好心的鄰居。原來只是純粹到山上幫忙,卻意外喜歡上農事,而且做的不亦樂乎,同時也開始對有機農業有了憧憬,棄工從農的念頭悄悄地開始在心中萌芽。 |
||||
遮蔭處理降低龍鬚菜夏季不利生產之評估作者:劉詠汶助理研究員
前言 龍鬚菜又名梨瓜,學名Sechium edule(Jacq.)Swartz,別稱隼人瓜、佛手瓜及香櫞瓜等,原產地為中南美洲,於西元1935年引入台灣栽培,是葫蘆科(Cucurbitaceae)梨瓜屬(Sechium)多年生宿根蔓性植物。龍鬚菜是採取植株的嫩梢部位,作為蔬菜食用,而其果實也可食用。龍鬚菜是多年生植物,可以週年栽培生產,其於冬季至翌年春季結果,故夏季可採收嫩梢,冬春季收穫果實,栽培面積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龍鬚菜產業發展現況 龍鬚菜在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產品類別為花果菜類「隼人瓜-瓜苗」,近一年的平均批發價為59.8元,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109年的農情調查統計資料(https://agr.afa.gov.tw/afa/afa_frame.jsp),以栽培面積作為排名,花蓮縣的栽培面積最大,為182.53公頃,每公頃收穫量14,526公斤,其他栽培面積較多的縣市尚有南投縣與高雄市,南投縣每公頃收穫量16,106公斤,栽培面積59.48公頃;高雄市每公頃收穫量10,993公斤,栽培面積75.54公頃。花蓮縣吉安鄉為龍鬚菜重要產區,平均每年栽培面積約有200公頃。 龍鬚菜夏季生長之問題 近來隨著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影響,夏季高溫有越來越高的趨勢,小暑至立秋期間通常是氣溫最高的時候,故在每年的7-9月時期,高溫與強光照是限制龍鬚菜生長的主要因素,初期會發生植株黃化、莖部硬質化的問題,最後植株葉片萎凋、莖部乾縮,嚴重者甚至枯萎死亡。較高的氣溫會使土壤溫度上升,影響根系的生長,龍鬚菜會出現熱生長障礙,造成產量降低、品質變差。 |
||||
瑞穗農會與本場技術合作開發文旦柚鹽柚醬 好涮嘴
本場110年完成文旦加工產業鏈,從取精油、去皮到取果肉全部機械化,大幅降低人力及時間成本。本場農產品加值打樣中心也開發了完整的文旦加工技術,包括柚花茶、文旦系列啤酒、柚皮糖、柚鹽、柚醬及精油清潔用品等,創造文旦多元價值,也讓轄區文旦柚成為一年四季的美味。 為擴大研發成果,本場與轄區文旦主要產地-瑞穗鄉農會合作,產品包括柚子鹽及文旦柚沾醬。本場作物環境課邱淑媛課長表示。僅僅1瓶柚子沾醬,能蔬菜、肉類及海鮮等所有食材搭配,可方便做出一桌美味料理,柚子鹽更帶來許多變化。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