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第264期-2022.07
第264期|2022.07月號| PDF檔下載 |
有機農業為高人力需求產業,尤其是有機葉菜類栽培,不論是育苗、移植、除草等各個環節都需要精細的管理。因此本場應轄內有機農友的需求,媒合桃園區農改場,於6月23日共同至壽豐鄉佳豐有機農場召開觀摩會,介紹該場研發的可變行株距葉菜移植機,以及場內開發的有機芹菜省工栽培技術。 佳豐有機農場李家豐農友是促成此次合作的發起人,他表示東部栽培有機蔬菜的農友,都希望工作能更省時省力。李菡茂農友也表示,農場主要作物就是有機蔬菜,但移植作業仍仰賴人工一棵棵地種。而工作人員都超過60歲,在溫室內蹲整天沒人受得了,實在需要機器協助。 因此本場邀請桃改場生物機電研究室黃柏昇助研員,現場操作可變行株距葉菜移植機。該機為付掛式,動力可選擇小型曳引機(約20-25馬力)或插秧機,移植時1人駕駛田間動力設備,2人乘坐於機械後方將種苗投入機械中完成移植工作。 黃柏昇助研員表示,該機特別為設施內較密植的蔬菜所研發,並可客製化調整行株距,可調整為2、3及6行的模式,行距設計為15公分的倍數調整,株距於10-30公分間自由調整,以因應不同種類的葉菜類或玉米種植。 芹菜有機栽培主要問題則在種子發芽不整齊、苗期長,導致人力需求大增。因此本場首先運用種子預措技術使發芽整齊、縮短出苗時間,另外導入直鏈狀紙穴盤育苗,並搭配相應的移植器,由人力拖拉將種苗與紙穴盤一同移植入土,配合降低田間雜草種子數量,可降低芹菜苗期生長時間與管理成本。 觀摩會吸引眾多花蓮有機友善農場及農友來參與,包括奇萊美地、伍佰戶、明淳、花田喜事、邦查及樹湖豐慶果園等,紛紛與研究人員交流討論。李家豐農友反應移植後有部分機械迴旋空間無法種植、速度不好控制等問題,趙子崙農友也反應3位人工仍然太多,建議再減少使用人力。 本場杜麗華場長樂見本場與友場相互合作,她表示農機要讓農民合用,且應符合農友負擔。因此在農業機械方面,除了場內自行研發外,也積極自國內外引入適合的設備,並進行試驗示範,為農友找到最理想的代工機械。
|
無人機應用 本場納入未來重點發展工作
為節省農村勞動人力,農事工作除了機械化外,無人機的使用未來將日益普及。本場即時掌握趨勢脈動,110年率先取得9張多旋翼無人機專業級證照,並廣泛應用於場內各項試驗,今年亦將規劃無人機空中播種及施肥,以及調查田間溫度變化對轄區作物的影響等研究。 農業智慧化是農委會近年積極推動項目,其中利用無人機可減輕勞動力、協助研究人員判斷產量預測,抑或在作物災損時作為判別憑藉。相關使用法規及證照已陸續完善,例如在農藥噴灑方面,目前只開放水稻可使用無人機,另外施作者需要有農藥代噴證照,且噴灑要依照防檢局相關規定及稀釋濃度作業。 本場已利用無人機空拍功能,為全場每塊試驗田區建立編號以方便後續管理,並監測建物屋頂是否有漏水等情形。另外在研究方面,則配合熱顯像儀應用於高接梨穗以噴霧進行環境升溫或降溫試驗,以及開發寄生蜂球自動投餌試驗。 未來本場將持續無人機應用,依序建立場內田區空中噴灑作業,包括設定作物噴灑高度及噴幅、申請場區空域常駐等,並進行無人機空中播種或施肥作業。另外亦將進行龍鬚菜環境調適、利用熱顯像儀調查龍鬚菜田溫度變化,以及與農友合作在丘陵地利用植保機等試驗,讓無人機研究能量再提升。
|
關心外銷鮮果用藥安全 本場召開講習會並實地參訪文旦及鳳梨供果園
為提升轄區鮮果果實品質及健康安全,本場6月27日於瑞穗鄉農會,召開文旦外銷供果園安全用藥暨栽培管理講習會。會中除了說明文旦病蟲害管理及外銷用藥注意事項,也向大家提醒目前文旦進入中大果時期,建議農友應噴施葉面液體肥料,以提升果實品質並提早採收。 植保研究室蔡依真副研員及林立助研員,分別列出文旦病蟲害國內可使用藥劑,以及中國、日本、新加坡及加拿大避免使用的藥劑。蔡依真提出整合性管理,例如修除果實旁的枯枝、不下雨不施藥,並在採收前改用亞磷酸、茶素精或農皂等植保資材。 林立則針對東方果實蠅,提出注意清園、園外圍懸掛甲基丁香油等資材、園內則懸掛黃色黏板等防治方法,另外本場開發的防風網,也有明顯防治成效。她並以三星鄉甜菜夜蛾為例,提醒柚農應聯合區域共同防治,才能全面杜絕果實蠅危害。 園藝研究室劉啟祥助研員,則建議農友最晚7月中一定要於葉面噴施液體肥料,為果樹快速補充營養。液肥配方建議為高鉀、中磷、低氮,並搭配微量元素或植物營養劑,可進一步提高效果。他同時也提醒應注意水分即時供應以促進果實生長。 會後本場與台農發公司同仁,一同前往瑞穗果樹產銷班第7班陳金河班長果園勘查。陳班長表示該班為全部完成產銷履歷驗證,並外銷供果。並為此他自發少用藥劑,且目前臨近採收期已停藥,並以非農藥資材預防害物危害。陳班長日前檢測果實品質,糖度已有9.5-10.5度,對本年的文旦生產十分有信心。 隨後至許振榮農友鳳梨田區,園內正在採收鳳梨準備銷日。他表示已經停藥40多日,且主動送驗結果為未檢出。本場向農友訪查本期作病蟲害發生及防治成效,並提供藥單及告知外銷注意用藥。 臺灣農產銷售走向多元化,外銷是一個重要選項,而其中最重要的關卡便是農藥。本場關心農友用藥安全,特別將各外銷國不能使用的藥劑列出,讓農友注意安全採收期,外銷更順利。
|
頭城番石榴果園布下天羅地網 慎防吸果夜蛾
110年讓宜蘭縣頭城鎮果農摸不著頭腦的番石榴蟲害,在頭城鎮農會、桃園區改良場、防檢局及本場的共同努力下,已抓住這隻口喙極厲害的吸果夜蛾。在即將進入收穫的時期,吸果夜蛾族群危害也將隨著來臨,本場已進行黃光及旋轉燈忌避、清除幼蟲食草、設置陷阱及資材等防治手段,仍需籲請農友提高警覺。 吸果夜蛾是泛指一群以口喙刺穿吸食果實的蛾類昆蟲統稱,以裳蛾科為主。經調查頭城地區主要危害番石榴種類為落葉裳蛾,成蟲主要活動時間從天黑後到隔天早上4點,白天棲息雜木林中,夜晚飛入果園危害。 落葉裳蛾藉由口器前端的硬棘,刺穿塑膠套袋及果實,造成果實表面出現傷口,其與果實蠅產卵傷口類似,但是內部果肉呈海綿狀,若沒有切開容易誤認為果實蠅危害。110年頭城鎮部分果農損失達30%,就是因為害蟲於夜晚活動,農友容易忽略該蟲,甚至以為是果實蠅危害而錯失防治時機。 由於吸果夜蛾危害習性與一般害蟲不同,難以用化學藥劑防治,因此本場防治作業則從番石榴尚未結果就開始。目前已知該害蟲主要食草,已與林務局協調清除果園鄰近防己科植物,另外夜間利用傳統黃光燈進行忌避。除此之外,也與桃改場進行合作,使用該場研發的旋轉避蛾燈,與黃光燈一起進行防治。 本場於6月中旬與頭城農會、桃改場於果園中裝上旋轉避蛾燈,並於夜間進行測試。據桃改場說明,比起傳統的黃光燈,旋轉燈的光覆蓋面積大上很多,此燈運用在拉拉山的吸果夜蛾防治,成效相當不錯。在植保研究室同仁觀察下,蛾類非常不喜歡不斷移動的光線,可減少進入果園的機會。 在防檢局經費支持下,今年本場、桃改場與頭城鎮農會共同合作,進行相關防治試驗,期望整合出更有效的管理辦法供農友應用。
|
留住 部落耆老的記憶貼布
原鄉除了優質的自然環境,還有一種無形的資產,存在耆老的腦海中。他們從小就開始利用的植物、曾經的農業栽種方法,都是值得紀錄的珍貴知識。本場執行找回原力大計畫,其中知識傳承、人才保存及培育,是重要的策略措施。因此本場農業推廣課與壽豐鄉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合作,於光復鄉太巴塱部落,帶領當地耆老進行-部落傳統農耕知識貼布畫系列工作坊。 本工作坊透過那麼好阿讓牧師團隊的族語翻譯,引導部落的Ina與Akong,回顧記憶中印象深刻的植物使用方式,並藉由協會發展的「貼布畫」以及即時訪談交流,一同記錄下部落傳統農耕和在地飲食文化等知識。 貼布畫的內容取材以手掌的五個指頭,區分不同的主題。例如拇指是關於種植過的作物、食指代表喜歡食用的植物、中指是傳統醫療的藥用作物、無名指則是曾經使用到的祭儀植物,以及小指則代表可以做成建材的工藝植物。 耆老們對這項工作抱以很大的熱忱,除了每2周一次課程外,更會利用閒餘時間,到工作站完善作業。他們也很樂於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回憶故事,並藉由牧師及協會的協助,完成文字及圖樣紀錄。 本場最後亦將製作傳統植物圖文集,希望對原住民在地知識的保存、交流與傳承有所幫助,進而運用在發展部落旅遊及特色農產業。
|
紫金在富里 本場輔導農會及在地青農 紫蘇有機繁殖採種與栽培技術
疫情時代,具機能性的特色作物特別受到關注,其中紫蘇萃取物受中研院公告,具有良好抑制新冠病毒活性效果,因此本場擴大宣導紫蘇有機栽培及加工技術,吸引富里鄉農會率先技轉,並帶領鄉內農友學習種植,待後續加工以滿足目前方興未艾的保健市場。 目前紫蘇在臺灣的栽培面積很少,依據農糧署「農情報告資源網」顯示,110年栽培面積僅0.8公頃。且紫蘇繁殖亦有瓶頸,不同種紫蘇發芽率差異極大、部分品種發芽率極低。本場「紫蘇有機栽培及繁殖採種技術」則突破此限制,可大幅擴增有機紫蘇面積,再配合「紫蘇系列茶包配方及其調製技術」,更可擴大紫蘇利用效益。 富里鄉農會率先技轉了本場2項技術,並與鄉內農民合作,提供技術支援及行銷管道。張素華總幹事表示,為讓當地農民增加水稻以外的農作物生產,並且在新冠疫情的威脅下,先鎖定能提升身體健康的紫蘇,輔導農民生產,同時推出風味獨特的紫蘇茶包及相關產品,以促進富里鄉保健產業發展。 在技轉後,本場原住民與機能性作物研究室吳伊婷助研員,也持續至富里進行輔導種植技巧,農會更是積極響應。110年即開始種植並採收加工成紫蘇茶包,賣場供不應求,希望今年有更多農友投入。富里鄉農會及本場除了輔導固定農友栽培外,更規畫將羅山展售中心旁的大波斯田改成栽種紫蘇,讓紫蘇能同時兼具觀賞及經濟價值 。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