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第265期-2022.08
第265期|2022.08月號| PDF檔下載 |
自文獻記載 1939 年本場成立至今已邁入 83 年,除了積極配合農委會各項政策推動,多年來亦持續輔導轄區農友並提升農產業經營效率及產值。今適逢百年品種吉野 1 號身世解謎,場內特別於 7 月 27日辦理 83 周年場慶,並邀請農委會陳吉仲主委及宜蘭花蓮農業先進來場同慶,現場除了吉野 1 號米新書發表外,更同時展出場內近 3 年重要農業試驗研發成果。 本場首先向陳吉仲主委介紹本場近年獲獎及技術移轉績效、文旦全果利用及早收技術、農產加值打樣中心及加工研發、提升原鄉產業經濟、因應氣候變遷發展智慧農業,以及淨零排放等試驗成果。 針對本場淨零排放於宜蘭建立低碳休耕模式試驗,計畫以滿江紅取代田菁做為休耕綠肥作物,陳吉仲主委表達期許及肯定。他表示此低碳排模式所增加的成本,可開放企業 ESG 認養,同時也能成為全國水稻田的減碳範例,是非常有應用性的試驗。 另外在聽取本場各項成果簡報後,他感謝本場包括杜麗華場長及歷任場長,以及場內全體員工的努力,才能呈現如此精彩成果,並為宜蘭花蓮地區解決不少農業問題。陳吉仲主委也讚揚本場除了對外收獲許多獎項肯定外,對地方農產業貢獻也有目共睹。
|
83 周年場慶暨吉野 1 號米新書發表
|
‧本場邀請陳吉仲主委來場參加吉野 1 號米新書發表活動,並於 1928 年的獻穀田與宜蘭花蓮農產業各界,一同見證百年品種吉野 1 號的身世謎題與近年的復興利用。同時,也見證了本場自 1909 年日治時代起,就持續的為在地農友及農產業服務。而吉野 1 號自 1919 年試種成功至今超過百年,仍然有農民在田裡實際耕種生產、有吉安鄉農會契作商品上架販售、消費者能持續在餐桌上品嘗到,實屬難能可貴 |
吉野 1 號,一直是吉安鄉特殊的水稻品種。過去我們知道,此品種自日治時代流傳至今、日本移民青木繁是可能的育種者、曾獻穀與日本天皇、吉安稻香村是有名的獻穀田、曾經大面積種植等,至於其他,大多是不甚確定的鄉野傳說。
本書緣由
110 年高雄餐飲大學陳千浩老師,在釀製臺灣地酒系列-吉野 1 號清酒時,與農業文史學者范雅鈞老師找到國史館文獻記載:「昭和 10 年 (1935 年 ) 公賣局向吉野村採購 1,700 噸吉野 1 號,製作高級清酒福祿、萬壽、瑞光,甚至是最高等級的凱旋大吟釀。」
經此發現,又適逢吉安鄉農會百周年,隨即吸引本場及農會深入探究吉野 1 號未解的身世謎題。
因此本場組成工作團隊與范老師合作,歷時 11 個月挖掘及考證各界歷史資料及老照片,並與在地耆老與當年參與人員深度訪談,於今年7月出版吉野1號米一書,詳述當時歷史背景、品種育成、獻穀天皇傳說、光復後的發展,以及近年的創新利用等。本場 7 月 27 日召開新書發表會,邀請農委會陳吉仲主委,一同見證百年品種及天皇獻穀田,再現這歷史性的一刻。
傳承與見證本場與吉野 1 號的因緣
在經過史料考證後,我們發現本場與吉野 1 號息息相關。在吉野 1 號成為當時花蓮移民村種植面積最大的優良品種,勢必成為獻貢天皇的選項。
提到獻穀,花蓮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吉安鄉稻香國小隔壁的那塊田,但其實那是花蓮第 3 次的獻穀田。1922-1944 年,全臺灣由 7 個單位逆時鐘方向輪值,總共舉辦 23 次獻穀儀式,因此各地都有天皇獻穀田。其中花蓮 3 次獻穀,分別為 1928年吉野村中園、1935 年林田村、1942 年吉野庄草分。
本場即坐落於在日治時代的吉野村中園,而 1928 年第 1 次獻穀的這塊田區確切是在哪裡?經查過去地籍資料是吉野 950、951 番地,在花蓮地政事務所協助下,發現更名後地籍名稱為慶豐段1599、1597 地號,正是我們改良場試驗田區內。
那麼,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又豈止只有83 年!根據本場沿革指出,前身為日治時代花蓮港廳農事試驗場,於 1939 年成立。在經過此次考證,我們發現,場內歷史可再往前 30 年。
1909 年臺灣總督府於花蓮七腳川原野,正式設立花蓮港蓮鄉荳蘭社移民指導所、 1911 年更名為吉野移民指導所,至 1917年改隸花蓮港廳吉野出張所,負責指導移民農耕技術,並同時進行田間農事試驗,觀察結果後再教導移民種植。不論單位所屬如何演變,農場持續著農事研究及蓬萊米採種,直至今日的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已為地區農民及農產業服務達 113 年。
從吉野村移民指導所農場、花蓮港廳農事試驗場到今日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同一塊土地,百年來一直持續為農業試驗及保種努力。同時持續吉野 1 號的保存、純化及繁殖,百年始終沒有放棄。
挖掘更多有溫度的農業歷史
在邀請陳吉仲主委來場參加本活動時,他表示過去曾仔細了解臺灣農業歷史,尤其是蓬萊米發展史,竟不知道有吉野 1 號這個品種。
本場對照 1936 年正式登記推廣雜交品種-台中 65 號,吉野 1 號於 1919 年試種成功,較之早了 17 年,我們認為是因為吉野 1 號並不是農事改良場正式育種推廣,因此相關歷史資料被忽略遺忘。
對此陳主委表示,從吉野 1 號可看到,農業與在地的歷史、文化與地理有深度且緊密連結。他認為值得讓花蓮鄉親甚至全國消費者了解吉野 1 號米背後的故事,是最佳的食農教育典範。並且全臺灣也不只有吉野 1 號米這樣的故事,背後一定還有更多歷史待我們發掘。
傳承百年的吉野 1 號,是臺灣最早發展成功種植的稉稻品種之一,也唯有這一個品種,能夠從 1919 年試種成功至今超過百年,仍有農民在田裡實際耕種著、吉安鄉農會契作、消費者持續吃著的品種,實屬難能可貴,並且將在花蓮吉安鄉、在本場繼續傳承下去!
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 本場 Siraw 製作有秘方 不對的手也能變好手
‧本場建立阿美族生醃鹹豬肉標準流程,讓人人都能做出安全又美味的 Siraw,並且將試驗成果回饋部落,讓飲食文化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
自古阿美部落流傳,做不好醃豬肉 Siraw的人,手不太好。本場這次要來挑戰這個說法,農產加工研究室花費半年的時間,建立了保證會成功的加工程序,僅以豬肉和鹽,就能做出很香、很成功、無雜菌的 Siraw。為回饋部落,本場更於 7 月 13、15 及 28 日,在光復鄉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辦理醃肉加工講習,讓部落人人都能是 Siraw 好手。
阿美族 Siraw,是以鹽醃漬生豬肉並在室溫放置 2-3 週使其熟成。這個方法在過去沒有冰箱的年代,可讓生豬肉常溫保存數週至數月不等,方便外出工作或捕獵的家人攜帶食用,是讓肉類延長賞味期的古老保存方式。不過即使是食材分量、製作步驟都一樣, Siraw 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出來,對此部落耆老們說:「是『手』的問題。」因此通常都以手好的來形容 Siraw 做得好的人、以手不好的來形容每次都製作失敗的人。
本場作物環境課邱淑媛課長,希望為Siraw 建立科學化製作流程並確保食用安全,且不論甚麼手都能成功製作。因此她在今年上半年帶領農產加工研究室團隊,向邦查有機農場蘇秀蓮農友,學習光復阿美族傳統Siraw 醃漬方式,在找到關鍵技術後,持續邀請場內同仁試做,擴大研究基礎數據。
在一系列試驗研究中本場發現,若按一般製作方式,「不對的手」出現比率達 20%。為解決這個問題,因此邱課長訂定系列流程,並進行 7 大類微生物測定,總共用掉6,700 片檢驗測試片,以科學驗證完成了Siraw 基本加工 SOP。按此製作,不僅不會出現不對的手,同時鹽度也不會過高,對食用者的健康更有助益。
隨後本場「找回原力部落行動學堂」前往光復太巴塱部落,辦理「尋找不對的手、把不好的手變好手」阿美族醃肉 siraw 加工講習。我們才知道,現在部落的 Siraw 都是買來的,真正自己動手的人變少了,而且也不太清楚要怎麼做。因此部落老中青三代族人都踴躍報名,並且於最後結業的 28 日,邀請蘇秀蓮農友到現場評定,這一罐罐的 Siraw 「香不香」:誰的最香、誰的發酵出了米酒醇香、誰的還可以放幾日更香、誰又真的做壞了。
蘇秀蓮農友表示,過去大家做 Siraw 沒有標準規範,都是憑感覺放鹽,常常鹽太少導致肉壞了、太多又變得口感不佳。因此她很高興這次與本場合作,找到了最佳醃製方法流程。另外也和學員分享製作途中血水要不要倒掉的問題,還有不只是五花肉,豬的其他部位例如排骨,都可以製作成 Siraw。
僅以簡單的鹽搭配熟成時間,以及一些注意事項,就讓人人都能完成阿美族傳統醃肉。本場為 Siraw 建立現代科學製作方法,在保證食品安全情形下,讓部落傳統風味永續的傳承下去。
前進月眉部落 與原民農友交流火蔥產業發展
‧在地農友對場內火蔥研究十分感興趣,本場將持續進行火蔥相關研究,期望未來能與農友多多交流討論 |
壽豐鄉月眉地區,是轄區火蔥主要產地,本場 7 月 19 日至月眉上部落舉辦講習會,說明場內近年與火蔥相關的研究成果,並與農友討論地區火蔥產業發展,以及目前遭遇栽培及病蟲害等問題。
本場吳伊婷助研員首先就火蔥儲藏試驗,向大家說明冷藏的鱗莖可明顯維持鮮重,但若是當成來年栽培用的種球,冷藏後則無法發芽。因此農友應謹慎針對未來的目的選擇儲存方法。
吳助研員同時調查月眉、吉安、鳳林及光復地區火蔥產量,發現月眉不但種植規模較大,且也種得比較好。
火蔥病蟲害方面,由蔡依真副研員說明病蟲害發生種類及建議防治策略。由於國內沒有病蟲害相關紀錄,經過本場田間實地調查,已發現潛蠅、薊馬及炭疽病等害物發生。
她表示目前火蔥並沒有推薦藥劑,不得有任何農藥檢出,因此她建議農友運用非農藥防治技術,可搭配使用包括黃色黏板、苦楝油及茶素精等免登記安全資材,也可在有機友善農法田區應用。以 110 年本場進行的火蔥炭疽病試驗為例,每 7 日噴施 200-300 倍茶素精,連續 3-4 次後,葉片不會逐漸枯萎,產量提升 36.4%,防治成效卓然。
由於國內火蔥栽培面積稀少,許多栽培方法仍未建立規範,月眉地區農友具有多年栽培經驗,因此對於每年栽培流程都很熟悉,但對於部分植株生長表現好壞落差大,仍找不到緣由。這次火蔥栽培相關座談會,在地農友非常支持,期望未來能繼續合作並辦理類似的觀摩交流。
本場也特別向農友取經,從種植時期、栽培方法、其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都持續記錄,並在月眉及其他地區進行試驗,同時與學術單位進行機能性研究,期望有助於原民地區特色農業的維持與復興。
與場同歡慶 本場舉辦 111 年度員工慶生活動暨政策性訓練
‧本場辦理員工慶生及政策性訓練活動,本場杜麗華場長表示她以身為改良場一員為榮,也期望全體同仁持續為轄區農產業努力 |
為獎勵全體同仁努力推動場內業務及與 83 週年場慶同樂,本場 8 月 3 日舉辦111 年度員工慶生會活動暨政策性訓練。人事室劉靜宜主任首先向大家說明農委會EAP 員工協助方案,並在慶生活動後,進行性別主流化影片欣賞。
農委會 EAP 員工協助,是當員工或主管遭遇各種生活或工作相關難題,所提供的專業服務方案。在專業高效、安全保密的原則下,農委會員工將能享有免費心理、法律、財稅、長者照顧等專家諮詢服務,讓主管及同仁都能樂在工作。
杜麗華場長體恤員工,尤其是於田間工作第一線人員,定期提供場內生產的機能性苦瓜茶包,讓大家品評同時消除暑熱。
她也向大家分享,經過吉野 1 號米的歷史考證,本場歷史沿革可能從 1939 年往前推至 1909 年,所謂飲水思源,這是讓場內同仁都能引以為傲的百年淵源。她也向場內稻作同仁致敬,百年來持續做著水稻品種栽培及選育工作,如此有意義的傳承、非常值得敬佩。
這是塊有生命、有文化、有歷史的土地,杜場長希望大家在場內工作期間快樂學習、不要虛度,長官及同儕相互協助,並且以身為改良場的一員為榮。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