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第266期-2022.09
第266期|2022.09月號| PDF檔下載 |
農委會關心原鄉部落農產業發展,希望透過農業科研的力量,導入專業技術協助原鄉,因此催生「找回原力」綱要計畫。本計畫期程自111至114年,由本場與臺東場、高雄場及其他會內所屬共10個單位,以及其他學研機構共同執行。 為讓計畫審查專家學者實地視察計畫於部落推動現況,農委會陳駿季副主委於8月31日、9月1日,邀請國科會林敏聰副主委、陳小玲副處長,以及包括台大、師大、海大、宜大及東華大學等7位教授,在本場帶領下一同深入部落,了解計畫初步執行成果以及族人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陳駿季副主委很重視與國科會這樣的交流機會,他表示會內不論是基礎研究,或者是應用性研究,甚至是純粹推廣活動都是環環相扣,期待這樣跨單位的合作,讓改良場所第一線的研究人員、農友及各個專家學者有更好的互動。 在本計畫重點項目-原鄉生態農業試驗,他也針對農試所陳琦玲研究員的報告-地景經營模式與給付機制發展,提出政策方面的建議。他表示生態維護需要代價,目前相關補貼只有林務局針對特定瀕危物種,對棲地維護有給付機制。但生態給付並不僅止於物種保育,更多和地景有關,所以農委會期望藉由找回原力計畫,凝聚成可操作的給付項目及標準。 陳駿季副主委也強調,在生態基準無法量化的情形下,給付標準應該越簡單越好,如此才有利於政策推動,並且在訂定一個基礎化的標準後,其他獎勵項目再依循堆疊累加,如此才能讓生態給付快速實施,讓農友在維護生態環境的同時,能夠確實獲得應有的補償。 國科會林敏聰副主委則表示,找回原力計畫應該要從關懷部落主要核心及價值出發,從而發展技術,而不是從技術上倒回來看生產線上的需要。也就是計劃試驗研究成果及發展出來的技術,要能夠解決在地特殊問題。他同時也很佩服改良場所的研究人員,老中青三代一起,不論是保種或復育,持續地為部落留下耆老的傳統種原及農耕知識,這是這次親身參訪後才能體會這樣的感動。 本次參訪除了了解計畫試驗成果外,亦與原鄉農友實地座談交流。太巴塱部落那麼好.阿讓牧師表示,隨著部落族人生活型態改變、耆老逐漸凋零,他很憂心許多傳統農耕知識隨之流失。因此他很感謝今年本場在部落舉辦植物貼布畫工作坊,將耆老記憶中農耕與植物利用,這些或許很難說清楚的傳統農耕知識,用很活潑的貼布畫、輔助文字等方式記錄保存。 邦查農場蘇秀蓮農友則表示,部落自古有許多經常利用的作物,需要仰賴改良場等研究單位挖掘特色或特殊應用性。並且不論是古來稻、紅糯米抑或是小米,產業和生活要有密切關聯,把農作物變成獨特的產品,讓消費者樂意帶回家,這樣才能確保青年返鄉後,能更好的留農與生活。 原鄉部落一直以來有原民會挹注資源,多集中於文化、社福及基層建設等層面,在農業方面需要更科學的輔導。因此找回原力計畫彌補需求缺口,農委會透過科學研究,優化及改良部落傳統的農業技術,包括優化生產栽培、加工食品安全生產及傳統智慧農耕保存典藏、加值生態農業提升生物多樣性等面向,都是實際對部落農友有所助益、落地性很強的研究項目。 期望在會內所屬單位及其他學研單位共同合作下,保持原鄉永續地景的同時,協助部落族人一同經營綠色生態廊道與農耕文化傳承。
|
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
|
‧農委會陳駿季副主委 ( 左二 )、國科會林敏聰副主委( 右一) 及海洋大學蔣國平教授( 右二)等關心馬太鞍小米復育情形 |
小米原是原鄉部落重要的栽培作物之一,但是部落農友受限於生計維持,早已多改栽培經濟作物,致使需要大量人力的小米等雜糧作物,種原數及栽培面積不斷減少,其中花蓮光復馬太鞍部落正遭遇此困境。7 月25 日柯春伎農友帶著1 穗小米,到本場尋求技術支援。
「每個部落都要有自己的小米!」柯春伎表示,根據耆老記憶,部落以前有3 種小米品系,但現在找遍部落只剩1 種,而且只剩下23 穗尚具活性。為了保存部落內的小米文化,她希望本場可以協助搶救這個即將消失的小米種原,同時期望未來能夠優化栽培技術,且全面機械化,讓小米能夠經濟生產。
部落之前先以溫湯處理種子,但發芽率不佳,因此本場拿到1 穗小米後, 農藝研究室黃佳興助研員先取500 顆種子,以略蓋住種子的淺水浸泡1 日、促進發芽整齊,利用穴盤育苗後已於8 月24 日送回到部落種植。9 月5 日作物環境課邱淑媛課長, 再從剩下的半穗培育1,200 株種苗,並導入鏈狀紙穴盤及移植機育苗,比傳統人工移植效率提高了15 倍。
對於小米栽培的斷層,柯春伎表示部落其實有很大的擔憂及急迫性,試想豐年祭若沒有小米,如何能豐、能慶祝?又如何請求上天的賜與!過去本場協助她大豆栽培技術與機械利用,從1 公頃至如今的50 公頃,並成立代耕團隊服務在地超過40 位農友。如此良好的互動下,這次遇到如此急迫性的問題, 柯春伎農友馬上向本場尋求協助。
陳駿季副主委在9 月1 日參訪瑪布隆農場時,也指示本場及臺東場,從栽培技術及機械化方面,一同協助馬太鞍的小米復育,同時擴大栽培面積,讓農友能夠經濟生產,擴大面積及效益。本場也期望藉此行動,部落相關的小米傳統文化也能持續傳承。
政令宣導
‧吃好柚 過中秋 |
‧26家電商合作 歡迎大家用力採購 |
‧專業農家所得增加 新農業政策執行到位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