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的嚴峻挑戰 天然災害造成損失 本場陪伴農友度過,並協助盡速復建及復耕
|
‧本場水稻專家群勘查吉安地區類焚風災害,造成的延遲性稻白穗損害 |
自10月初起轄區連日降下豪大雨,10月15日尼莎颱風、30日奈格颱風亦帶來豐沛的雨量,造成宜蘭花蓮部分作物受損嚴重,本場各作物負責人及地區聯絡員隨時與農友保持聯絡,持續關心轄區作物生長狀況,災後隨即處理勘災事宜,並輔導農友盡快恢復生產。
中央氣象局10月8-9日對東北、東部發布警報,宜蘭及花蓮地區有豪大雨甚至超大豪雨發生,隨後尼莎及奈格颱風外圍環流,伴隨東北季風造成共伴效應,造成區域劇烈強降雨。經通報後,轄區宜蘭縣大豆、青蒜、大同鄉多項作物、南澳鄉薑,以及花蓮縣大豆、秀林鄉甘藍及番茄、新城秀林鄉硬質玉米等,都達到甚至遠超過天然災害受損20%的救助標準。
事實上,除了以上受豪雨及颱風危害的作物外,今年度轄區農產業已遭受2月寒流、3月霪雨、4-5月低溫、6霪雨、7-8月乾旱以及9月地震,許多作物除了當時受害,還有延遲性災損發生。其中大豆接連受到豪雨及颱風的影響,因此這期作的大豆真的粒粒皆珍貴。
農委會體恤農友逐年增加的生產成本,以及天然災害風險提升,於4月29日提高包括農林漁畜共192項作物天然災害現金救助額度,另農委會亦於4月25日公告天災救助辦法適用的災害天氣參數及災損天氣參數標準,適用農、漁品項21-40種(類)不等,如果參數達到致災門檻,只要確認農民有種/養,不用再現勘。
藉此從過去1個半月到2個月的勘查期,可望大幅縮短農友領到救助金的時間。此舉不但節省縣府、公所、農糧署及本場勘查人力,更能提升救助效率,讓農友可以盡快復建及復耕。(以上天然災害救助資料以農委會公布為準,有疑問者請洽農委會輔導處。)
本場因應尼莎颱風成立災後技術服務團,持續針對轄區作物,不論受害率有沒有達到救助標準,以電話、即時通訊、空拍以及現地拜訪等方式,關心農友受害現況以及給予復耕建議與病蟲害防治方法,截至10月底共出動162項次、服務農友達697人次。
其中本場植保研究室蔡依真副研員,10月21日輔導三星蔥豪雨後管理與病害防治技術,提醒農友因應雨後可能得疫病及軟腐病發生,並小心用藥避免二次傷害。另外蔥農在颱風前將甜菜夜蛾性費洛蒙幼蟲盒取下,但這需要全年懸掛以利區域共同防治,因此也提醒農友應盡速懸掛回田間。
10月底至11月初吉安水稻田區發生白穗現象,本場農藝研究室隨即現場勘查,並於11月2日場內水稻專家群會同農糧署東區分署、吉安鄉公所人員再次前往現場,研判是因為田區較早抽穗植株(約10月初),遭遇相對濕度驟降與溫度遽升而形成的類焚風所影響,導致少數田區有白穗發生。所幸損害程度尚屬輕微,本場建議由現行水稻保險機制續處。
本場後續仍將隨時與轄內各農政單位保持聯繫,並關注各作物生育狀況及可能發生的延遲性農損情形,並盡力給予農友支持與協助。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