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124期-原鄉永續生態新農業專輯2023.06
![]() |
第124期|2023.06月出刊|本期PDF下載 |
|
||||
從提高發芽率開始 本場全方位解決部落山胡椒生產問題
俗稱「馬告」的山胡椒,是花蓮萬榮鄉紅葉部落的重要經濟作物。由於山胡椒種子特殊的休眠特性,造成自然發芽率低於10%,另外還有種苗難以區分雌雄植株、異地栽培無法適應等問題。本場從提高發芽率著手,並配置適合的栽培介質,同步與學校合作以生物技術方法分辨實生苗的雌雄株,後續搭配扦插繁殖,可望大幅提高山胡椒量化栽培的可行性。 由於山胡椒發芽率低,目前農友多以整地過後再以火耕的方式處理的燒墾方式,來取得野生的山胡椒實生苗。這種野採方式不但無法確定出苗率,還會造成原始林中的山胡椒族群逐漸減少,同時破壞自然林地環境。 為此本場與紅葉部落合作,發展山胡椒種子催芽及育苗技術,使用物理方法配合化學方式打破種子休眠,將發芽率提升至72%。另外針對山胡椒種苗移植後萎凋弱化問題,本場建立接近原生地土壤的配方介質,搭配液肥澆灌使用,使得山胡椒可以離開產地,於平地溫室育苗,以因應市場需求及林地復育。 另外為配合加速分辨實生苗雌雄植株,本場與慈濟大學合作以生物技術方法介入,未來可藉由實驗室提早判別、並決定植株雌雄株比例。後續本場亦積極進行枝條扦插及高壓試驗,未來找到適合的栽培條件後,可直接取雌株枝條扦插繁殖,預計可順利促進山胡椒規模化生產。 |
||||
以原民植物促進文旦園害蟲調節服務功能作者:林 立助理研究員、游之穎助理研究員、李忠泰研究助理、林少晴前研究助理、楊大吉副場長、杜麗華場長
前言 東部原鄉部落臨近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環境純淨且區隔,農業耕地鄰近淺山森林、水源地,生態相豐富,然而近年來因氣候變遷致農業生產環境不穩定,衝擊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尤其在害蟲調節服務的部分,需投入更多化學防治成本及種人為干預措施,以解決其對於農業生產之負面影響。在此背景下,必須開始探討如何結合原民文化與農業生態環境,因此本場111年開始於花蓮縣瑞穗鄉屋拉力部落文旦產區進行研究,期望結合背景生態調查與地景生態營造操作手法,強化生態系統服務韌性,促進原民地區生態農業發展,達到生態永續經營。 屋拉力部落文旦園害蟲 文旦園在生長時期最重要的害蟲包括花期至小果期的薊馬、春梢及夏梢的蚜蟲,小果期至中果期的椿象、中果期至採收時期的東方果實蠅(Bactrocera dorsalis)。 危害文旦的薊馬以小黃薊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最為重要,在花期至小果期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文旦的幼嫩組織,文旦小果表皮被薊馬刺吸後造成果皮呈現不規則斑點、粗糙,隨著果實慢慢膨大,危害處斑點就會隨之拉長拉大,影響果實外觀。而蚜蟲在春梢及夏梢時多群集於嫩芽、幼葉上,吸食汁液,造成葉片捲縮或萎凋,生長不良;椿象主要發生在幼果期吸食汁液,被吸食過的患部也會隨之擴展成更大面積的斑點,嚴重影響商品價值。而影響果實最重要的東方果實蠅則主要危害於中果期至大果採收期,雌蟲將產卵管插入果實內產卵,使果實表皮流膠,不僅影響果實外觀,也容易造成落果。 害蟲之關鍵天敵 上述文旦害蟲在自然界中各自有調控牠們的天敵,小黃薊馬在自然界中的捕食性天敵主要為花椿象科Anthocoridae,這類捕食性天敵在蜜源花粉充足的情況下可以於田間環境穩定存在著。而蚜蟲主要天敵為瓢蟲科Coccinellidae、食蚜蠅科Syrphidae、草蛉科Chrysopidae。椿象的寄生性天敵則有旋小蜂科Eupelmidae、緣腹細蜂科Scelionidae、姬蜂科Ichneumonidae。而果樹最重要的東方果實蠅捕食性天敵有螳螂、蜘蛛,寄生性天敵則主要有繭蜂科Braconidae和小蜂科Chalcididae。 |
||||
樹豆省工機械栽培介紹作者:黃佳興助理研究員、陳緯宸助理研究員、詹凱峻助理研究員、張光華副研究員
前言 樹豆是豆科木豆屬的作物,學名Cajanus cajan(L.)Millsp.,樹豆種皮顏色有包含白色、黑色及茶色等,蛋白質含量可達20%,許多原鄉部落皆會種植,在部落大部份是將樹豆煮成湯食用,也因富含蛋白質,能提供部落勇士們充足的體力,因此又有「勇士豆」的美稱。花蓮縣光復鄉的馬太鞍(Fata'an)部落在阿美族族語中即為樹豆的意思,顯示樹豆在原住民傳統文化及生活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原鄉樹豆產業也面臨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樹豆產業的問題 傳統樹豆栽培主要在畸零地,有的農友選擇育苗方式,也有部份農友選擇直接播種,播種時間在2-6月間皆可,雖然有農友是在一般田區栽培,但大部份是在畸零地或較無水源的坡地栽培,定植後的栽培管理則較為粗放,收穫時以人力採收方式為主,但隨著近年部落人力逐漸老化及勞動力的流失,勢必得在傳統栽培方式之外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讓樹豆產業除了在部落生根,更能增加面積,使原鄉特色作物能經濟化規模生產,讓更多的社會大眾能在餐桌上享用美味的樹豆。 多方嘗試解決問題 解決人力短缺的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機械化,但就像樹豆這個作物的名稱,它是一年或多年生的矮灌木,慣行栽培採較大的行株距,播種後直至隔年2月左右收穫時,株高甚至可超過2公尺,主莖直徑最粗超過8公分,並不適合機械採收,因此,樹豆機械採收的部份需經審慎的評估及試驗。 花蓮場研究人員二年前開始嘗試透過改變樹豆的播種期及栽培密度來調整樹豆的植株型態,以利雜糧聯合收穫機收穫,並持續於「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核心技術研發與擴散」執行計畫研究解決方法,經本場試驗比較不同的栽培密度及播種期,發現在7月中旬後播種,行株距60公分×24公分以下時,樹豆株高能在2公尺以下,植株主莖直徑平均小於2.5公分,相較傳統的栽培方式,更適合雜糧聯合收穫機採收,另考量樹豆不耐淹,也可搭配播種機作畦栽培。一般人力收穫1人每日僅能收穫0.02公頃,花蓮場導入雜糧聯合收穫機採收的樹豆單人作業可達每日1.2公頃收穫量,單就採收而言,田間作業效率上提高了60倍。此外,相較傳統人力以機械採收,雜糧聯合收穫機出料時已是脫粒好之樹豆,傳統人力採收豆莢後,尚需經人工以小型脫粒機進行脫粒作業,機械採收具多重效益。如以採收時間比較,每公頃需6名工人以7-10日採 收,再加上2名工人脫粒2日,機械化採收後,每公頃採收脫粒1日即可,減少了大量的人力成本,每公頃淨收益增加近1萬元。 栽培期的調整及機械化的管理,相較傳統人工栽培所需時間減少3-4個月,可管理的田區增加了10倍,能有效增加樹豆農友的整體收入。 除了機械採收,花蓮場配合機械採收所需導入機械播種與本場自行研發之「豆豆跑步機」作為樹豆分級篩選,讓樹豆產業全程機械化,省工效益大幅提升。 |
||||
部落文化的傳承-林玉妃Epaw老師的釀酒課作者:邱淑媛副研究員兼課場、陳怡茹研究助理
前言 新社部落座落在豐濱鄉的中北側,東臨廣大的太平洋,西靠海岸山脈,其特殊的地形造就了這片似乎與世隔絕的淨土。許多原住民族世世代代在此生活、耕作,形成了特有的臨海梯田美麗景色,而噶瑪蘭族人便是在此發展出有別於其他地區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因太平洋吹來豐富的水氣,讓新社的土地適合種植,噶瑪蘭族祖先從宜蘭遷移到這裡,在新社海灣(suRungan)上岸,選擇在這裡生活,並種植水稻把農耕的智慧傳下來,因此稻米是新社噶瑪蘭族人重要的作物,且不同於其他原住民族種植小米及釀製小米酒,噶瑪蘭族人所釀製的是特有的糯米酒。 然而因歷史因素、升學與就業的壓力、新磯隧道的道路開通與拓展,交通變得便利,部落年輕人向外發展,從而導致人口流失,除了近期已重新復育土地進行有機稻米耕作,而釀製糯米酒的智慧與手藝卻已逐漸失傳,為了復興釀製糯米酒的手藝與文化,於花蓮縣新社國民小學教授噶瑪蘭族語的林玉妃Epaw老師,在文化課這個特別的課程中,帶領學生們認識及親身進行噶瑪蘭族的傳統糯米酒的釀造。 部落耆老傳承的釀酒文化 噶瑪蘭人在這片山與海相接壤之地生活已久,發展出的生活文化與環境生態息息相關,而其中釀造的糯米酒便與祖靈祭祀、歲末祭祖、海祭、豐年祭、活動前的祈福儀式與婚喪喜慶等歲時祭儀有關,且噶瑪蘭人祖先在對植物特性的傳統生態智慧中,找到了可以作為發酵用的植物,釀製出了風味特殊的糯米酒,並代代傳承著。 然而糯米酒釀製所使用的傳統原料、步驟與禁忌繁複,並逐漸式微,目前新社部落能遵循古法釀出噶瑪蘭族糯米酒的人已十分稀少。林玉妃老師從部落耆老的口述中儘可能還原傳統的釀酒手藝、遵循禁忌及實踐其中代表的意義,包括蒸飯的過程要在炊具旁撒上一點鹽巴,避免祖先們等不及先行享用;使用傳統植物覆蓋在糯米上發酵成麴,都是釀製糯米酒不可或缺的過程,而釀製糯米酒的過程中僅加入一點點的水濕潤糯米飯,等釀製完成開罈,若罈中糯米酒的酒水量多,則意味著是上天的恩賜,未來也將是豐收的一年,其中展現了噶瑪蘭族人尊敬祖靈、天、地的文化精神。 |
||||
花蓮金針菜新品種7號-豐美作者:張芝蓉農糧署中區分署課員、葉育哲副研究員兼課長、吳杰儒助理研究員
前言 可食用的萱草稱之為金針菜,是百合科萱草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主要作為花菜類蔬菜食用,於花東地區為重要的觀賞兼食用作物,大面積的金針花海每年吸引許多觀光客來遊賞,為農民創造休閒農業商機。依據民國110年農情報告統計,全台灣金針菜栽培面積為495公頃,其中花蓮栽培面積為376公頃,面積為全台之冠,主要集中在玉里鎮赤科山及富里鄉六十石山等地。 萱草於歐美地區主要為觀賞植物,國外長年育種選拔,使其花色豐富且色澤艷麗,常用於美化環境及花壇景觀佈置。本場為滿足國內市場對於新品種之需求,引進國外品種進行雜交選育,已培育出特性優良萱草花蓮1-6號,皆為觀賞用萱草品種,分別為萱草「花蓮1號–粉佳人」、「花蓮2號–豔紅佳人」、「花蓮3號–甜蜜佳人」、「花蓮4號–俏佳人」、「花蓮5號–黃天鵝」及「花蓮6號–橘之樂」,其中橘之樂於109年取得植物品種權,為全台灣第一個取得品種權的萱草,本場於民國99年起至今,已技術移轉萱草花蓮1-6號予數家業者量產中,主要於休閒農業景觀使用。 惟農民反應食用品種多樣性仍不足,本場藉由雜交育種選拔出可食用金針菜新品種「花蓮7號-豐美」,已取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申請植物品種權,後續將以新品種技術移轉方式,滿足農民食用金針菜新品種需求,為花蓮的金針產業可以帶來更大的經濟收益。 |
||||
有機食用百合採收後儲藏管理作者:張芝蓉農糧署中區分署課員
前言 食用百合為高經濟價值的蔬菜作物,其鱗莖的具有高營養價值,在傳統中藥材和食品中都有應用,使其成為飲食中營養素的重要來源,依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之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資料顯示,新鮮百合鱗片含有澱粉、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及胺基酸等成分。食用百合採收後可以長時間儲藏及運輸,但隨著儲藏時間增加,百合經常容易出現酵素性褐變,使得百合的酚類化合物被氧化為黑色素造成褐化的情形產生,此外長時間儲藏也會導致百合養分流失及碳水化合物成分的改變,影響食用百合的商品價值,而經過長時間儲藏食用百合易受到病原菌感染,使得百合鱗莖產生病斑或發霉腐爛,最終無法販售食用。 為穩定食用百合採收後品質,本場建立食用百合採收後儲藏條件,可減少百合鱗莖儲藏期間褐化的發生,及探討食用百合儲藏後碳水化合物的變化,增加食用百合的食用口感,以提升食用百合儲藏品質,延長採收後至販賣的儲藏時間,茲介紹相關成果以供農民參考應用。 採收後低溫陰乾處理 為了解採收後低溫陰乾處理對食用百合儲藏品質的影響,本場於試驗中將田間採收的食用百合置於1℃低溫陰乾3日後進行儲藏,與室溫下陰乾5日再進行低溫儲藏的食用百合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藉由低溫陰乾組有較好的儲藏品質,百合採收後置於低溫可迅速移除園產品採收時所帶的田間熱,使園產品溫度迅速降低至適於貯藏低溫。食用百合屬於無皮鱗莖,表面沒有皮膜包覆,容易失水及受到破壞,因此食用百合自田間採收後須迅速去除田間熱,降低呼吸作用,以減緩失水率,藉由低溫抑制病原菌繁殖,防止乙烯造成不良的影響,以提高食用百合儲藏的品質及經濟效益。 |
||||
頭城地區主要危害之吸果夜蛾介紹作者:顏政昌助理研究員、林 立助理研究員、邱智迦研究助理、林世裕頭城鎮農會推廣部主任
前言 近年宜蘭縣頭城鎮栽種之果樹,如番石榴、桶柑等均受某類昆蟲危害,其危害方式類似果實蠅,會在果實表面製造孔狀傷口,使果實腐敗並掉落,但與果實蠅不同處在於套袋仍無法阻止其危害,110年頭城番石榴果實受害率近三成,經頭城農會夜間調查及與本場和桃園場確認為吸果夜蛾危害,本文將針對宜蘭地區主要吸果夜蛾種類及本場針對頭城番石榴吸果夜蛾防治策略上進行介紹。 吸果夜蛾簡介 吸果夜蛾是果實吸食性蛾類之統稱,此類蛾以特化口器刺破果實表面來吸食內部汁液,使果肉呈失水海綿狀,造成果實表面出現傷口並凹陷,被取食之傷口易受腐生黴菌感染,嚴重影響商品價值,部分種類具有刺破套袋的能力,番石榴、柑橘類、蓮霧、桃、木瓜、獼猴桃、龍葵等漿果類果實均可能受其危害。 宜蘭縣的吸果夜蛾幼蟲主要以防己科植物為食,防己科是一種單葉互生藤蔓類植物,頭城地區常見種類包括木防己屬、千金藤屬及蓬萊藤屬,其中木防己多見於日照充足的樹木及綠籬頂端,於海岸防風林、烏石港綠籬、行道樹、雜木林均可見其生長,為頭城地區海岸線最常見的藤蔓植物之一;千金藤及蓬萊藤則偏好較陰暗潮濕的環境,主要在較高大陰濕的防風林及靠雪山山脈的區域生長。 吸果夜蛾由卵孵化至羽化成蛾約需要1個半月,以頭城鎮番石榴最主要之吸果夜蛾種類-落葉裳蛾為例,在28℃下,卵期約需3日,孵化後之幼蟲期有5-6個齡期,發育約21日後進入蛹期,蛹為赤褐色,14-18日後羽化成蛾,成蛾平均存活時間也約1個半月,成蛾在羽化後3-5日就會進行交尾及產卵,雌蛾在防己葉上一次可產下數百顆卵,若氣候環境適合、幼蟲食草豐富,就容易造成族群量大爆發。 吸果夜蛾大部分時間幾乎棲息於雜木林內,包括交配產卵、幼蟲生長、化蛹及成蛾休息都在雜木林完成,成蟲期只在天黑後到天亮前(約晚間七點至隔日凌晨四點)會進入果園內取食,其中晚間八點到十二點是成蛾取食最活躍的時段,到了凌晨四點近天亮時會全數飛離果園返回雜木林休息,因此種取食特性造成此類蛾不易觀察也難以利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現今主要防治策略多以清除幼蟲食草及成蛾驅避為主。 |
||||
齊聚11個農業試驗改良場所找回原力共識
包括本場共11個執行找回原力綱要計畫的農業試驗改良場所,6月27、28日於臺東區農業改良場齊聚一堂,除了進行今年度的期中計畫審查外,另舉辦113年度綱要計畫共識營,並至臺東3個部落場域現地訪視。農委會更於28日舉辦「找回原力部落復興原鄉永續」記者會,說明目前計畫輔導成果。 本綱要計畫邁入第2年,在11個單位、44項子項計畫研究下,共協助全臺55個原住民區域、736個部落。已有部分成果包括:找回部落傳統農耕和飲食文化知識、原民農耕智慧保存典藏、復育流失種原,重現傳統文化與歲時祭儀、建置原鄉IPM模式、導入省工機械、提升傳統食材加工的安全性、科學驗證作物機能性、生態農業地景經營模式給付機制的發展等。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於會中期勉大家,需以原住民的角度思考、開發出一套合適他們,且為原民真正需要的模式。他強調,農業需要創新的導入,但在優化之餘,也要結合當地生態環境,另外技術的開發與投入,是需與部落一起進行的,這才是一種對部落無私的投入。 他強調,未來這11個農業試驗改良場所將以客製化的方式,協助全臺部落發展綠色經濟產業,希望找回原力之餘,同時也讓部落能永續發展。未來亦規劃引進企業ESG模式、特色加工品上架、推動生態服務給付方式,更全面協助部落農產業發展。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