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126期-農業科技與新知專輯2023.12
第126期|2023.12月出刊|本期PDF下載 |
|
||||
本場導入省工農機 為小農節省定植蔬菜人力
本場近年引進鏈狀紙穴盤移植機,在紙穴盤育苗後可方便的移植到田區土壤中,可大幅節省人力。因此11 月17 日本場楊大吉場長率作物環境科邱淑媛科長等同仁,至宜蘭有機生產合作社向農友介紹此機械,大家都覺得又快又省人力。 邱淑媛科長表示,此移植機已成功應用在有機芹菜育苗及移植,這次特別應合作社邀請,實際嘗試葉菜類的定植。農友們嘗試後覺得定植速度很快,若以人力種植,2,000 棵苗約要花4 小時的時間,鏈狀紙穴盤只需80 分鐘左右。雖然移植機必須搭配鏈狀紙穴盤才能使用,農友必須持續購買紙穴盤耗材,但他們認為這個費用還是比人工來得划算。 為服務轄內農友,本場持續引進國內外各式小型農機,避免耗費龐大的時間及成本從頭開發新機械,可幫助農友馬上應用於農事上,及時節省人力及時間。 場內研究人力則會專注於轄區特殊農產業,例如已研發完成的大豆採後挑豆系列機械、文旦全果利用設備,以及吉安白頭韭菜作畦機械等。 |
||||
具有韌性及抗病能力的友愛番茄作者:王啓正 副研究員
前言 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效應,極端氣候頻繁發生,例如111 年中南部8 月底起秋作氣候乾燥炎熱,媒介昆蟲大量繁殖難以防治,造成不抗病品種發生嚴重的病毒病。南部如旗山、美濃大多露天種植不抗黃化捲葉病毒的「澄蜜香」及「玉女」番茄,都有病毒病發生,甚至有些嚴重到完全廢園。 本場育成之小果番茄新品種「花蓮24 號- 友愛」( 以下簡稱友愛番茄) 於110 年5 月獲得品種權證書(品種權字第A02581 號),同年7 月非專屬授權即鮮果物有限公司後,即在臺南鹽水、高雄旗山及美濃契作,契作期間展現優秀的抗病韌性,而鄰田番茄卻因罹病廢園,友愛番茄為什麼能展現如此抗耐病的韌性呢? 原因述說如下。 韌性來自於科技 本場在98 年起開啟使用分子標誌輔助進行抗病育種,由於分子標誌輔助育種乃是育種過程中檢測小苗的DNA 是否有來自野生番茄的抗病基因,在苗期可將不抗病的後代淘汰而留下抗病植株,在研發過程中將分子標誌改善成為基因上分子標誌(gene based marker),使得分子標誌與真正的抗病基因的連鎖率為100%,另外也研發了快速抽取DNA技術及同時檢測2 個基因的技術,增加分子標誌選拔的效率並縮短時間。分子標誌篩選的基因為抗番茄黃化捲葉病毒基因Ty-1/Ty-3、Ty-2及抗晚疫病基因Ph-3基因,其中Ty-1/Ty-3及Ty-2分別來自番茄野生種S. chilense LA1969 、LA2779品系及S. habrochaites B6013品系,Ph-3基因則來自野生種S. pimpinellifolium 之L3708品系。 友愛番茄的親本經過以上已開發技術之分子標誌選育,父本帶有Ty-2及Ph-3基因,母本帶有Ty-1/Ty-3基因,由於基因都是顯性,因此一代雜交品種友愛番茄都具有這些基因。經過在隔離溫室內利用銀葉粉蝨接種專一病毒,證實其為抗番茄捲葉病毒臺灣型病毒(ToLCV-TW1)及泰國型病毒(TYLCV-TH1),而在生長箱接種晚疫病病原或南方根瘤線蟲,證實其為抗番茄晚疫病T1, 2生理小種,對於南方根瘤線蟲抗病能力則屬於強抗。
|
||||
導入哈密瓜新品種比較,改善宜蘭露天脆質哈密瓜生產作者:林文華 助理研究員
前言 脆質哈密瓜為宜蘭縣最具特色的農產之一,主要生產地為壯圍鄉鄰近蘭陽溪一帶。由於在地生產哈密瓜質地爽脆,香甜可口,一直以來為高價甜瓜的代表,每年6 月吸引大量忠實客戶訂購,供不應求;而壯圍鄉亦因生產脆質哈密瓜聞名全臺,又稱「哈密瓜的故鄉」。 然而近年遭受氣候變遷影響,脆質哈密瓜的生產亦遭受嚴重考驗。據資深瓜農所言,早年氣候較順,通常可採收6-8 成;然近年豪雨、霪雨較嚴重,甚或無法預期的生育後期低溫,常連3-4 成都採收不到,影響收成甚鉅,瓜農苦不堪言。
移植設施成功經驗,本場與瓜農合作露天試種新品種 為因應近年日趨嚴重的氣候異常現象,本場積極配合農業部鼓勵設施栽培政策,自109年起協助改善宜蘭特色脆質哈密瓜在溫室內無法順利生產問題,試驗兩年即透過新品種「卡蜜拉」的引進及溫室環境評估技術導入,成功克服溫室內著果不良,果實品質不佳等問題,有效解決資深瓜農口中溫室無法生產脆質哈密瓜的魔咒。 有了在溫室內成功種植脆質哈密瓜「卡蜜拉」的經驗,本場與瓜農進一步合作在露天測試新品種,期望有所突破。 「卡蜜拉」品種具有宜蘭露天生產潛力 111 年起花蓮農改場在宜蘭露天環境下栽培「卡蜜拉」品種,並與慣用品種「新世紀」進行比較。植株於4 月上旬定植,6 月下旬採收。經兩年試種之後,「卡蜜拉」品種在春季宜蘭地區露天栽培環境下,有多項植株性狀表現都優於「新世紀」品種。例如葉片較厚實、瓜蔓較短不容易徒長,以及側蔓較少且不發達等。這些特性在宜蘭春季光線較弱、容易降雨的條件下,相對具有優勢。以「卡蜜拉」側蔓較不發達此一特性而言,從農民的角度來看,可大幅減少理蔓操作,有利於降低人力成本,而以隧道式棚架栽培種植「卡蜜拉」,因側蔓較少有利通風,亦有利於病蟲害管理。 在瓜果生產方面,「卡蜜拉」瓜果採收率達90.7%,微幅領先「新世紀」的85.4%;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度)則以13.3 o Brix 大幅領先「新世紀」的11.9 o Brix;單顆果重方面,「卡蜜拉」平均為1,940 公克,比「新世紀」的2,425 公克為低,整體產量亦因為單顆果重較低而低於「新世紀」。 |
||||
山胡椒種苗繁殖技術回歸部落 串起紅葉山林永續產業鏈作者:邱 晨 助理研究員
前言 山胡椒是樟科木薑子屬的小喬木或灌木,原生地於東亞的中國、臺灣、印度及東南亞的馬來西亞、越南等地。中國為山胡椒的最大產區,可區別之品種即有46 種。除了原生林之外,在湖南、福建、雲南、廣西等有大規模人工種植,主要為生產精油用,市面上所見的「山雞椒」精油,即為山胡椒精油。臺灣亦有天然山胡椒族群的分布,在新北烏來、桃園復興、新竹尖石、苗栗泰安、南投蓮華池、高雄多納、宜蘭南澳、以及花蓮瑞穗等山區,皆可發現其蹤跡。因原住民的世居地恰好與山胡椒分布的區域重疊,自古以來山胡椒便與臺灣的原住民文化息息相關,是相當具有部落特色的香辛料作物。傳統上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布農族、阿美族等皆有應用山胡椒的歷史,泰雅族稱其為「馬告」、賽德克族稱為「猛格爾力」、太魯閣族稱為「瑪格麗」、布農族稱為「嘎以木思」、阿美族則稱為「以木思」。其中「馬告」這個用法最為人知,也成為山胡椒的代稱。 部落耆老流傳下來的滋味 位於花蓮縣萬榮鄉及瑞穗鄉交界的紅葉部落,為臺灣山胡椒的重要產地之一,主要集中在紅葉部落的西寶山上。紅葉部落的人口組成以太魯閣族為主,山胡椒農友李月美表示,她有記憶以來,家裡的長輩就有食用山胡椒的習慣。過去在山上取得調味料不易,連鹽巴都非常奢侈,所以她的祖母總會將新鮮的馬告加入米中,再使用隨手可得的葉片,如香蕉葉包裹,煮熟了便是一道佳餚。又或者,天熱的時候,在冷開水裡加上一小搓新鮮山胡椒,十分清涼消暑,這也成了李月美記憶裡祖母留下來的味道。 紅葉部落山胡椒產業變遷 進入紅葉部落的山上,發現原生的山胡椒林越來越少,檳榔、箭筍和薑成了坡地作物的大宗。李月美表示,過去只要部落族人整地,即會有野生的山胡椒苗冒出來,族人也會與鄰居親友互相分享多餘的苗,現在則因經濟作物的變遷,想要購買山胡椒苗也十分困難。山胡椒種子具深度休眠性,在天然情況下僅有約10%的發芽率,在人為燒墾林地過後,落地的種子會自然發芽。惟野生的山胡椒苗數量少,且山胡椒採收3-5年後樹勢下降又須重新種植。目前野生種苗的數量實不足以供應部落族人的種植需求。 位於花蓮縣光復鄉的欣綠農園餐廳,為當地相當知名的原民風味餐廳。欣綠農園老闆表示,餐廳每年都向紅葉部落農民採購大量的山胡椒入菜,變化出一道道深受消費者喜愛的料理。但是近幾年當地的產量已不敷餐廳使用,且山胡椒鮮果的價格節節攀升。由此可見,從種苗開始穩定紅葉部落的山胡椒產業,刻不容緩。 |
||||
花蓮西瓜蔓割病發生與防治研究作者:蔡依真 副研究員、簡筱恩 研究助理、李元 儲備植物醫師、邱智迦 約聘人員、施智為 研究助理、陳思聿 研究助理
前言 西瓜為葫蘆科(Cucurbitaceae) 西瓜屬(Citrullus) 作物,是非常多人喜歡的水果,清甜多汁,含有許多人體所需營養素。西瓜為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喜好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忌連作,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及熱帶,氣候及環境適合西瓜栽培,故產地遍及全臺各地,如:花蓮、宜蘭、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地都有種植,其中以花蓮縣種植面積為全國最大,約達1,800 公頃,且西瓜品質非常優良,花蓮大西瓜常是消費者購買首選。然而,近年西瓜產區連作田時有發現植株黃化失水徵狀,尤其在中午的時候出現萎凋,農友稱西瓜有睡午覺情形,經本場田間診斷,判斷為蔓割病所導致之病徵。
西瓜蔓割病病原特性 西瓜蔓割病的病原為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本菌最適生長溫度為26-28℃,而病害發生溫度為19-28℃。蔓割病菌偏好酸性環境;因此,酸性土壤適於蔓割病之發生。在蔓割病罹病組織中,菌絲及大孢子可形成大量厚膜孢子,當厚膜孢子遇到西瓜根系的分泌物,可發芽和侵入感染為害植株;若蔓割病菌遇到非寄主植物,則其厚膜孢子無法侵入。 蔓割病病徵及病害生態 蔓割病,因蔓部時有割裂的症狀而得名,可危害成株和苗期,較少見苗期受害,常在西瓜結果後開始明顯發生,病徵常先由一枝藤蔓開始,之後全株萎凋,最後死亡。在較潮濕的環境下,病斑裂口上可見病原菌的粉紅色菌絲及孢子,將蔓(莖)剖開則可見維管束呈現褐色,根部維管束也可能褐變。本病在長年連作、酸性土區容易發病,病原菌可藉由土壤或水等途徑傳播。 |
||||
金針病蟲害簡介與防治策略作者:蔡依真 副研究員
前言 金針, 百合科(Liliaceae) 萱草屬(Hemerocallis) 植物,又名忘憂草、萱草,每年夏末初秋,正是花蓮玉里赤柯山和富里六十石山金針花海最美的季節,滿山黃澄澄一片,蔚為壯觀,總吸引大批觀光客專程上山賞花,還可看到針農辛苦人工採收新鮮金針的情形,並品嘗在地美味的金針料理;如果不想上山,又想來花蓮看美麗的金針花,也不一定要等到八、九月,四、五月也有平地金針可欣賞,如:位在吉安鄉的嘉德花田,長年免費開放讓遊客入場拍攝美照,民眾可在其中欣賞到本場所育成的不同萱草品種,各色各樣花團錦簇美不勝收。然而,在美麗的金針栽培期間,也可能遇到病蟲害的威脅,包括銹病、褐斑病、炭疽病、薊馬和蚜蟲。以下即介紹上述病蟲害及提供防治方式給針農參考: 銹病 金針銹病, 為病原真菌Puccinia hemerocallichis 造成,是金針相當常見的病害,該病主要發生於低溫而較乾燥的季節,常在十月開始發生,到隔年四、五月間逐漸減緩。罹病初期,銹病在葉片上出現水浸狀轉黃色的小斑點,之後擴大突起形成銹色斑,並產生銹色粉末( 此為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孢子可藉風雨飛濺而傳播病害。在冬季低溫時,罹病葉背可產生黑色突起小斑點(為病原菌冬孢子堆),發病嚴重時葉片枯萎,延後隔年新芽萌發、抽花時間及減少抽花量,故對金針產量品質有不良影響。在溫度較低的季節,葉片上也會出現黑褐色突起小斑點(為病原菌冬胞子堆)。 管理策略: 1. 選種抗病品種,如:「臺東6號」或「花蓮7號」,可減少化學農藥與相應的投入成本。 2. 合理化施肥,勿重施氮肥,以免葉片柔嫩易感病;可酌施有機質肥料增加植株抗性。 3. 注重園區衛生,巡田時可清除嚴重罹病組織,減少田區感染源。 4. 施用金針銹病核准藥劑。如:23.6%百克敏水懸劑2,500倍、33%鋅錳乃浦水懸劑500倍、50%三氟敏水分散性粒劑4,000倍、5%菲克利水懸劑1,500倍…等藥劑,並注意安全採收期。 |
||||
一起來做特色柑橘果醬作者:邱淑媛 副研究員兼科長、陳怡茹 研究助理
前言 秋冬季是臺灣柑橘盛產的季節,臺灣的柑橘種類豐富、產季長且產量穩定,從9月初的文旦,銜接到10月秋末大家熟悉的橘色柑橘,各種品種接力推出一直到隔年3月,味道酸甜美味,營養價值也相當高,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纖維素、多酚類及類黃酮等化合物。 趁著盛產時期價錢公道品質好,把各式柑橘加工成能長時間保存的果醬,可以讓酸甜的滋味一年四季都品嚐得到。花蓮地區有多種新興柑橘,讀者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柑橘品種,將冬陽下的美味保存起來喔!
鮮食加工兩相宜的新興柑橘 佛利蒙柑 佛利蒙柑為來自美國選育之柑橘品種,外觀呈現艷麗的橙紅色、果皮纖薄光滑,非常漂亮誘人, 也有「福柑」或「福利蒙柑」的稱呼,產季為每年10月至12月下旬。佛利蒙柑的果肉細嫩且多汁,甜中帶一點微酸,甜度高達12至14度,帶有濃厚的柑橘果香,直接剝皮現吃非常順口外,也適合做成果醬保存起來。 紅江橙 紅江橙是由柳橙與紅桔結合的品種,外型像一般柳丁,切開來會發現果肉是橙紅、紅黃及淺黃三種顏色的其中一種,又以橙紅果實居多,故名紅江橙。紅江橙皮薄、果肉多汁細緻,味道酸甜清爽,又有臺灣香吉士之稱,非常適合做成果醬保存它的香甜。果醬成品綿密酸甜,適合抹吐司、當成調味料烹調或製成甜點。 |
||||
蜂球技術擴散西部 臺南嘉義玉米農友都稱讚
11 月22、28 日本場將場內技術「無人機投放蜂球於硬質玉米」,與臺南區農改場共同舉辦示範觀摩會,擴散至臺南鹽水及嘉義六腳鄉。本場作物改良科邱淑媛科長與林立助理研究員及團隊,向現場農友分享在硬質玉米上使用寄生蜂球防治的經驗與操作,同時進行無人機投放蜂球的操作示範。 無人機投放蜂球技術由本場農機、植保、農藝研究室同仁,以及與文化大學謝佳宏副教授共同合作所組成的研發團隊,在防檢署的經費共同支持下,從構思研發到成效驗證,歷經2 年時間全力投入完成。 植保研究室林立助研員與西部農友實際分享,秋行軍蟲在硬質玉米上發生時間點、施用藥劑與寄生蜂運用等建議,另外也說明硬質玉米IPM 管理技術;農機研究室郭東禎研究助理則實際示範,以無人機投放蜂球的操作模式及流程。 以無人機來投放寄生蜂球,除了可達到防治效果之餘,還能省工省時並降低農藥的使用量,可謂一舉數得。尤其西部大規模的種植硬質玉米,面積都是上千公頃起跳,更需要運用新型科技來予以協助。 |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