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第283期-2024.02
第283期|2024.02月號| PDF檔下載 |
歷時屬西式燉飯米種,在112年正式命名7年,本場育成水稻花蓮26號、專後,於今年1月23日於農業部召開記者會,向國人宣告臺灣第一支燉飯米3高1低的優質特性,包括千粒重高、直鏈澱粉高、心白率高以及食物里程低。除現有3家已簽署技轉廠商,在新聞發佈後消費者及餐廳業者詢問度居高不下,盼望及早量產,可見燉飯米銷售前景光明。 由於飲食西化,特色燉飯料理深入國人餐桌,自103年起每年進口的義大利稻米超過100公噸,106年更超過200噸,此數字還不包括使用臺灣稻米來烹煮西式燉飯的計量。但近年受到氣候變遷及疫情影響,出口國的產量及檢疫也受到衝擊,因此進口商希望能從國產稻米找到解決之道,本場也從中找到國產稻米的新缺口。 育種之路 本場在九十年代即開始多樣化水稻雜交育種工作,101年本場召開花蓮水稻22、23、24號命名會議,委員們通過香糯稻、彩繪紫葉稻,以及高蛋白等水稻多功能品種命名,隨後低蛋白品種花蓮25號申請品種權,今更是精準切入國內稻米藍海,成功命名水稻花蓮26號,成為國內第一支燉飯專屬品種。 觀察義大利米,可發現它們顆粒大、心白比例高,這和臺灣稉稻截然相反的性狀,正是燉飯米的特點。育種者作物改良科農藝研究室黃佳興副研員,特別自臺灣作物種原中心申請義大利Vialone Nano品種米,105年開始以其為母本、臺東30號為父本進行雜交選育。 歷時7年的努力,育成水稻花蓮26號,千粒重較臺灣父本提高了50%、直鏈澱粉含量相較於義大利主流品種Arborio 12-20%、Carnaroli 20.6%,可高達22.1%,心白比例也達85-90%。這些都是烹煮燉飯時口感粒粒分明的重要條件。 義式燉飯-和亞洲不一樣的煮飯方式 為何需要如此不同特性的稻米,就一定要了解義式燉飯的烹調方式。亞洲煮白飯時,米和水或湯汁是一起煮到熟,義式燉飯則相當不同,通常需要在鍋內持續翻炒生米,並隨之少量多次的加入熱高湯,讓米粒逐漸吸收。在烹煮的13-15分鐘內,澱粉質會逐漸釋出,最後混合奶油或乳酪,從而達到乳化效果且具有Al Dente彈牙口感。 若是以一般稉型稻米,這樣的煮法,不是米心不熟讓口感變硬,要不然就是米粒表面破碎、口感過軟甚至糊爛。新品種水稻花蓮26號的優質性狀-米粒大又胖,中直鏈澱粉及高心白等特性,大幅提升料理時的高湯吸收效率,且非常耐煮、顆粒分明不糊爛,即使是非西餐專業的消費者也不容易烹煮失敗。 相較母本更耐稻熱病 當然除了食味口感外,水稻花蓮26號在栽培上也相對較容易。過去臺灣也曾嘗試栽培義大利品種稻米,但包括母本Vialone Nano在內,因為氣候差異,生長勢都不好且很容易感染稻熱病,導致產量很低,不具量產的可能。因此黃佳興副研員特別挑選對稻熱病極具抗性的臺東30號為父本,希望為子代提升抗病能力。 不過這也造成育種上的困難,包括父母本生育期不一致,以及母本不適應臺灣氣候,難以保證存活量來雜交等問題。最後突破困難,育成水稻花蓮26號,黃佳興副研員表示將持續選擇更優質的栽培性狀,以精進現有的燉飯米品種。 另外義大利等級較高的燉飯米,需要將未脫殼的稻穀進行數月至數年不等的長時間陳化,目的係為讓米粒更容易吸收湯汁,本場也將對此進行相關試驗。 未來市場可期 在水稻花蓮26號命名前後,國內進口食材業者-協憶有限公司、聯采企業有限公司,以及富里鄉農會,都殷殷期盼品種命名後技轉上市。廠商將與農友以契作方式生產,前面試種的新品種稻米已直接供應合作餐廳,反響都相當不錯而且供不應求。本場及業者皆面對源源不絕的詢問,可見國產燉飯米在國內稻米市場需求量甚鉅。 本場楊大吉場長強調,新品種水稻花蓮26號具3種鮮明燉飯米特色,同時國產稻米較義大利進口減少長途運送的時間、縮短食物里程至少38%,生產過程的安全性更是有國家層層把關,國人輕鬆享用每期作新鮮生產的燉飯米,可說是兼顧減碳、新鮮美味及地產地消的水稻新品種。
|
新品種番茄 花蓮24號友愛
強抗病毒病、細菌性病害,以及線蟲的友愛番茄,強勢登陸南臺灣!本場與高雄區農改場,1月24日於旗山合作辦理番茄抗病品種「花蓮24號-友愛」及番茄病蟲害綜合管理觀摩會。友愛抗病蟲害的特性,在深受極端氣候影響的此時,為農友帶來絕佳選擇與商機。 本場園藝研究室王啓正副研員,自15年前開始進行小果番茄的抗病育種,友愛番茄在臺灣露天田間測試,具高抗黃化捲葉病毒、中抗晚疫病及青枯病,試驗室接種也證明有抗南方根瘤線蟲的特性。友愛亦於106年移至泰國試種,試驗結果證實其極具耐熱性及高產量。 友愛番茄從父母本的選擇上,就可看出育種人員選育抗病品種的企圖心。王啓正副研員選擇抗黃化捲葉病毒臺灣型抗晚疫病生理小種品系為父本、抗黃化捲葉病毒泰國型抗線蟲品系為母本,在103年雜交後,經過分子標誌輔助選種,109年提出品種權申請、110年5月獲得品種權。 隨即於同年7月,友愛番茄非專屬授權位於臺南的即鮮果物有限公司,並在彰化、臺南及高雄等地,與農友契作生產,以商品名嫣紅番茄,從一開始於部分全聯門市上架,至111年11月起於全聯全國門市販售,並全數通過產銷履歷驗證,因此至112年栽培面積迅速成長13倍。 友愛番茄除了超強的抗病能力外,在產量、外觀及食味上,也不輸其他品種。在產量方面,南臺灣秋冬旱季每公頃有35-45公噸收穫;具耐熱性,比一般聖女型番茄早種植及延後採收2周以上,儲藏壽命也相對較長;果實顏色為亮深紅,高溫時不會有黃肩能維持優良品相;果肉厚實類似聖女型番茄,在中南部栽培夏季糖度可達8度以上,冬春季更達9度以上。 品種授權公司即鮮果物,在臺南鹽水、高雄美濃及旗山等地與農友契作,林政生總經理表示嫣紅番茄上市以來供不應求,因此即使今年在高雄的契作面積已經增加到8公頃還是不夠,希望下一年度可以再增加。除此之外即鮮還有販售種苗給彰化地區的農友。 契作林茂達農友亦表示友愛番茄生長勢強、非常抗病好管理,而且顏色也很漂亮,112年栽培3公頃,今年與其他農友合作種植共增加至8公頃,所生產的果實都交給全聯福利中心,比以往宅配其他番茄品種收入更穩定,且總收入也很高。 111年底高雄美濃及旗山地區,適逢番茄病毒病大爆發,當地其他品種的小果番茄嚴重受損,但鄰田的友愛番茄植株仍然健康生長,實際驗證友愛番茄抗病毒能力超強抗病毒力,這也是這次觀摩會召開的契機。王啓正副研員強調,友愛番茄抗病蟲害、加上其轉色漂亮、口感Q彈扎實、糖度高又耐貯運,非常適合農民友善栽培。
|
科技司與防檢署聯手業界 尋求自然解方
|
‧蜻蜓石有機農場石正人負責人向大家說明黑水虻在循環農業扮演的角色,及開發的相關繁殖設備 |
1月16日農業部科技司李紅曦司長、防檢署杜麗華副署長,與本場楊大吉場長前往宜蘭訪視。地點包括頭城鎮蜻蜓石農場、壯圍鄉花弄影農場,評估循環農業應用黑水虻的可行性,以及參訪本場試驗成果,包括番茄導入友善資材HLPBS抑制病毒病、頭城果樹吸果夜蛾整合性防治,以及宜蘭特色哈密瓜高產模式建立等研究。
蜻蜓石農場負責人石正人,原為臺大昆蟲系教授,在退休後開設有機農場,發現黑水虻可完美處理農場剩餘資源,因此他利用自身專業成功開發黑水虻飼養裝置,並取得多國專利。但礙於法規,目前黑水虻無法直接製作成飼料,因此他積極與業界合作,推動相關循環及淨零減碳理念。
在參訪蜻蜓石農場後,本場帶領大家至花弄影農場參訪場內技術落地成果。在番茄黃化捲葉病毒病方面,植保研究室林立助研員導入場內研發的友善資材HLPBS,誘導番茄產生抗性、抑制病毒繁殖,並配合IPM整合管理模式,使農友在減少化學用藥36-100%的情況下,精準控制病毒發生,且產量不減反增12%。
在頭城果樹吸果夜蛾防治方面,植保研究室顏政昌助研員利用黃光避蛾燈及清除幼蟲食草方式,來降低危害率,2年內將番石榴果實受害率由30%降至3%,桶柑產量較提高10%。在哈密瓜方面,蘭陽分場林文華助研員導入新品種卡蜜拉,透過一年兩收與一株兩果的栽培模式,有效解決當地設施及露天生產問題。
李紅曦司長相當認同黑水虻於循環農業的重要地位,她表示雖然目前不能直接當成飼料餵養,但其他如虻蛹、虻糞甚至蟲體內的脂肪,都極具利用效益。另外在場內的技術落實方面,李紅曦司長與杜麗華副署長皆期望未來能組成跨轄區團隊,來共同協助其他面臨同樣問題的農產業。
本場楊大吉場長會後已指示場內植保與土肥研究室,啟動黑水虻相關研究,目前已找到轄區內穩定的豆渣食料,未來將持續加入其他剩餘資源,除了評估再利用可行性,也針對黑水虻在肥料及病蟲害防治方面的應用,進行試驗研究。
全臺水稻病蟲害長期監測計畫 防檢署來場共商今年度重點工作
‧防檢署來場商討今年度水稻病蟲害監測的重點工作,並至壽豐明淳有機農場實地參訪 |
防檢署陳子偉組長於2月2日,帶領團隊來場召開新年度水稻防疫小組第一場工作會議,與本場共同決定年度重點工作放在IPM的示範推廣,並將資料持續導入預警平台,測試病蟲害風險預估模式。第二日團隊另至壽豐鄉明淳有機農場參訪,並交流許多有機防治經驗與建議。
防檢署自89年開始,聯合全臺試驗改良場所、臺大、中興、嘉大及各地縣市政府,於重要水稻產區設置水稻重要病蟲害監測及共同防治,包括稻熱病、白葉枯病、褐飛蝨、瘤野螟、水象鼻蟲、二化螟及負泥蟲等,並共同投入水稻防疫研究示範計畫,推動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及預警模式研發。
本場作物環境科蔡依真科長表示,水稻病蟲害監測已持續超過10年,目前場內設置涵蓋22個現行水稻優良品種的試驗圃,長期監測稻熱病等病蟲害。另外場內也持續與稻農合作IPM整合管理,在過去的試驗結果顯示,農藥施用量較慣行組可減少40%,且稻熱病罹病率僅0.2%,因此今年度本場將持續IPM推動,讓稻農事半功倍。
第二日團隊至壽豐鄉明淳有機農場參訪,並由第三代青農陳柏叡農友分享農場從栽培、協助研究到產品銷售的經驗,現場的互動交流非常熱絡,水稻防疫小組各個專業的植保研究人員,也提供寶貴的有機防治經驗與建議。
國內外大專院校學生來場參訪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13氣候行動
‧國內外大專院校學生來場參訪 |
為因應氣候變遷議題,本場研發農藥減半、農業減碳及有機農業等技術,並榮獲2023年第三屆臺灣永續行動特優獎及第二屆亞太永續行動銀獎肯定。因此「2024探索台灣120h-十現永續」活動,特別於1月24日來場,進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13氣候行動的標竿學習地點,讓國際社會對臺灣永續面向有更深入的瞭解。
本場透過「SDG13極端氣候下的韌性農業」、「原民保種圃及耐候品種育種介紹」、「農田生態營造研究」、「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研究」等主題介紹,展現場內推動永續農業的行動策略及理念,期望藉由國內外學研生的交流與分享,讓全球看見臺灣永續農業的發展。
本場人事異動
‧李易樺助理研究員 |
本場原作物環境科邱淑媛副研究員兼科長,升任研究員,兼任科技研考及有機農業研究中心主任。蔡依真副研員升任作物環境科科長,植保研究室主持人由林立助研員兼任。
另農機研究室新進人員李易樺助研員簡介如下:
李易樺助理研究員
學歷:永達技術學院精密機械與製造技術研究所
考試資格:112年高考二級農業機械類科
工作職掌:農業機械開發與研究
到職日:113年1月31日
連絡電話:(03)852-1108轉3800
政令公告
‧113年1期水稻收入保險受理即日啟動 |
‧智能防災設施補助即日起開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