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場出版新書 發芽 發揚原住民農耕知識與飲食文化
 |
‧受訪的5個部落感謝本場及陳美齡老師將原民傳統知識紀錄下來,本場也將發芽新書致贈給部落,作為給予後輩文字的傳承 |
本場為促進原民農耕知識與飲食文化調查成果之推廣與應用,出版「發芽」一書,於4月17日辦理新書發表會,將此書回贈給受訪的5個部落,感謝部落無私的分享,並帶領族人參觀該場內的原住民作物保種圃,一同見證傳統作物種原生生不息。
楊大吉場長指出花蓮地區的族群多樣化,作物與飲食文化多元,然而隨著耆老凋零,這些傳統物種、飲食及文化逐漸沒落,亟需尋回與保存。因此,農業部從111年起啟動四年期的找回原力科技計畫,集合農業部各場試所,投入科技的力量,協助部落保存傳統農耕知識與飲食文化。楊場長感謝多羅滿公司陳美齡老師持續協助本場調查與記錄,預告將來會陸續出版系列書籍,此外,本場也和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合作,把這些資料進行數位典藏,永久流傳。
本書作者陳美齡老師導讀「發芽」的內容,分享部落田野調查的甘苦,聽著耆老神采奕奕地講述土地上耕耘的故事,追逐記錄正在急速消失的種植知識與傳統智慧,期待透過本書撒播種子,落地發芽。
本場邀請書上紀錄5個部落的族人來到發表會,分享在地的知識與感想。大同大禮部落(太魯閣族)的都姆恩,表示山上霧氣重、土壤肥沃,種出的路蕎,和腳的大拇指一樣粗;部落的山胡椒,主要分成3個產區:大禮、大同、立霧山,隨地理環境各有不同,大禮的比較辣,大同的有檸檬香,立霧山則是霧氣多,香茅味重。她從小跟著父母在山上務農,用人力將山上收成的產物搬運下來,非常辛苦,不過一吃到嘴巴裡,所有的辛苦全變成了幸福。
撒固兒部落(撒奇萊雅族)的青年黃洄,感謝作者進入部落訪談紀錄,幫忙建構原住民的知識體系,從部落的角度,紀錄當地植物的種植、採集與利用,發芽這本書可以給像自己這樣的年輕一代,作為學習傳統知識的參考,而且看到外部單位這麼積極在紀錄撒固兒的知識,深覺部落自己也要加把勁,一起把人和土地、食物、歷史、文化連結起來。
撒固兒部落的徐從頭目也蒞臨現場,表示很高興能和其他部落互相切磋傳統作物的食用方式,不同族群的吃法不一樣,對於甚麼可以吃、甚麼不可以吃,也有不同看法,希望大家一同努力,把原民傳統飲食復興起來,讓大眾都能吃到純淨天然的好食材。
砂荖部落(阿美族)的曾玉山阿公是傳統建築的高手,目前部落裡的寶干青年聚會所就是在他和族人一起用箭竹等天然材料搭建起來的,他說以前箭竹是部落重要的房屋建材,現在都改成水泥建築,箭竹也轉為以食用為主,每年3、4月是箭筍的產季,地方上辦起箭筍節的活動,推廣這個季節限定的美味,也增加族人的收入。
清水部落(布農族)的何成忠事務長,對於傳承布農族傳統文化不遺餘力,特別分享了小米祭儀:播種祭、除草季、豐收季、進倉季。部落耆老帶領族人向祖靈祈求,保佑小米及其他玉米、花生等作物能夠順利生長、豐收,讓小米像無患子一樣硬梆梆,抵禦害蟲侵擾,小米成長時,必須留意田間最特別、強壯的一叢,好好的照顧它,小米收成時,感謝祖靈的祝福才有了豐收,等小米、花生等收成物都曬乾後,準備進倉儲藏前,族人唱起八部合音感謝祖靈,還要留下2根小米穗給耆老祈福,召喚遺落在田地的小米,一起來進倉,讓倉滿、族人整年有飯吃。
奇美部落(阿美族)的蔣金英耆老,分享部落流傳至今的12種藥草浴,老人家還是用這種傳統的藥草浴,保養身體。過去沒有對外的道路,農產品全靠人力搬運,族人必須扛起60公斤的重物,一路走到瑞穗市區,往往精疲力竭,因此部落媽媽都會採集藥草、煮成一大鍋,利用藥草的蒸氣薰蒸,讓勞動者恢復體力。現在這種藥草浴已經發展成三天兩夜的體驗行程,很受歡迎,部落也開發出方便的藥草浴包,讓消費者買回家薰蒸。
發芽專書可透過各大書店購得,電子書亦已上傳本場官網,歡迎各界參閱。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