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第289期-2024.08
![]() |
第289期|2024.08月號| PDF檔下載 |
![]() |
今年首個颱風-凱米,7 月24 日成為強烈颱風並於25 日凌晨自南澳登陸,農業部指示所屬單位22 日開始警戒、23 日召開連串整備會議,同時本場正副首長各於花宜坐鎮防颱,風雨稍歇隨即開始勘災行程。其後在農業部陳駿季部長、范美玲秘書率領下,陪同行政院卓榮泰院長、鄭麗君副院長勘查花蓮及宜蘭受災情形。 凱米颱風強烈的陣風及雨量,造成轄區多種作物損害,包括宜蘭青蔥、番石榴及西瓜,花蓮芋頭、龍鬚菜、西瓜、硬質玉米等作物。花蓮市、壽豐鄉、吉安鄉、新城鄉及秀林鄉,符合災損天氣參數且農作物嚴重受損,因此這些地區農產業由農業部主動公告為全品項現金救助,農友皆可申辦及低利貸款。 隨後本場、農糧署東區分署及縣政府逐地勘災後,鳳林鎮、光復鄉、瑞穗鄉及玉里鎮給予蔬菜、水平棚架網室等補助。宜蘭縣除上述3 種作物外,大同鄉、南澳鄉及蘇澳鎮亦由農業部立即主動公告為全品項現金救助,以及全縣大豆作物,都可申辦現金救助與低利貸款。( 詳情請參考農業部公告事項) 在凱米尚未發布海上颱風警報時,農業部隨即召開災害整備會議,了解全臺各地可能受災作物,本場與其他所屬機關亦於轄區嚴正以待,場內各作物負責人及地區聯絡人員,也隨時與在地農會及農友保持聯絡暢通,以隨時掌握轄區農損情況。 26 日范美玲主秘第一時間抵達宜蘭,並率場內同仁陪同行政院鄭麗君副院長關心各地農友;28 日陳駿季部長率本場與其他單位,陪同行政院卓榮泰院長,視察花蓮北區農業災損情形。卓院長及陳部長均承諾「認定從寬、流程從簡」的勘災原則,指示各單位加速各項行政院作業程序。 過去天災農損勘查都必須等公部門現勘取證後,再上報救助系統,但受限於人力,農友又應及時清理田區,因此農業部於111 年啟用「農業天然災害現地照相APP」( 上圖),讓農友可自主透過手機上傳災損照片,除了可保留當下受災畫面外,也留下GPS 定位點,藉由程式自動對應農地地段號等地籍資訊,當成未來申請救助佐證資料。 除了持續現場勘查外,本場同時啟動災後技術服務團,輔導包括芋頭、龍鬚菜、西瓜、青蔥及韭菜及番石榴等作物,叮嚀農友儘快清園並注意是否有土壤流失等情形,亦請農友注意可能發生的病害,並呼籲應注意安全採收期、避免農藥殘留。本場將隨時注意後續氣候,並協助農友盡快恢復生產。
|
恭賀 葉育哲秘書 榮獲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
113 年度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日前揭曉,在國際同濟會林宗勳總會長帶領下,於7 月30日前往總統府受總統接見鼓勵。本場葉育哲研究員兼秘書,以蝴蝶蘭育種及產業應用技術、有機農業研究中心規劃及建置、原鄉產業升級並媒合ESG 企業資源、智慧農業、無人機省工技術開發,以及因應氣候變遷之作物栽培技術建立等成果,榮獲此殊榮。 同濟會協助政府推動農業相關政策、增進國際農業合作,每年更負責主辦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選拔。本場過去除了已退休的侯福分場長及施清田副研究員,楊大吉場長、宣大平副場長都曾獲得此獎項,今葉育哲秘書榮獲十大傑出農業專家,將此榮耀延續下去。 總統感謝十位優秀農業人員,不論是在食安、花卉育種、因應氣候變遷與促進農業與鄉村發展,都對臺灣農業有卓越貢獻,尤其在永續農業及2050 淨零轉型,他看到了各農業專家們所做的努力。總統除了指示大家要幫助農民,讓農業成為令人稱羨的職業,更期待所有得獎人和政府一起打拼、精進農業技術、創造臺灣農業新價值,讓臺灣農產品行銷全世界。
|
番石榴也要防曬 本場研發日燒預防新型套袋
|
![]() |
‧本場開發新型套袋,正面泰維克材質、背面透明,可降低日燒發生率60% |
日頭赤焱焱,番石榴不敵烈日也會曬傷喔!近年受到極端氣候影響,讓番石榴日燒的果實越來越多、良品率大幅下降,嚴重影響農友收入,因此本場耗費3 年時間測試開發出新型套袋,可有效降低袋內溫度、保持果皮色澤及完整度,同時果實重量也因此而增加、糖度也提升。
宜蘭有名的紅肉拔、中山月拔,因為口感及香氣受消費者喜愛,但因為品種特性,這種芭樂的果皮較容易被曬傷,也就是學理上所稱的日燒。農友又為了避免果實摩擦及預防病蟲危害,自小果期開始即以舒果網及一般透明塑膠袋進行雙重套袋,袋內溫度在日照下急遽升高。
在果實生長期間,7 月下旬至8 月中旬因為氣溫提升最容易發生日燒,本場也發現近2 年更提早到6 月下旬,而且曬傷程度也更嚴重。經過112及113 年實地檢測後,白日超過35℃且持續2.5小時以上,塑膠套袋內溫度將會超過45℃,更曾測量到高達53.5℃的高溫,如此數日後就會造成日燒。
為此本場蘭陽分場園藝研究室徐子芳助研員,自111 年開始進行相關研究,使用市面上多種現有資材,以及尋找不同材質手工製袋進行測試,包括報紙、一般紙質水果套袋,或是在套袋上黏貼牛皮紙,試驗發現可降低袋內5-7℃,但效果都不如專利特殊材質-泰維克來得好。
她將泰維克與透明塑膠袋結合,向陽面以泰維克材質抵擋紫外線,背面則使用透明塑膠膜,讓光線可穿透以促進番石榴轉色,農友也方便觀察果實成熟度,其他封口方式、袋底防水孔則與慣行相同。
試驗顯示這種新型套袋在夏季正午,最多可降低袋內溫度13.8℃,日燒率則降低37.5-60%,嚴重程度也從40% 降至5.6%,亦即不但果實良率增加了,輕微的日燒果也能當成次級品來販售。目前新型套袋正於試驗階段,造價每個需要8.5 元,雖然要較慣行塑膠袋貴許多,但核算下來的收入及成本,新型套袋每分地較慣行增加1.2 萬元。
「主要是每棵樹需要套袋的果實只有20%。」徐子芳助研員表示,只需要在向陽面的果實使用新型套袋,其他使用慣行套袋,如此便能節省成本。而且試驗結果還有意外之喜,使用新型套袋的番石榴,果實品質,包括重量增加13.6%、糖度也提升了約1。Brix,果皮轉色也很成功。
試驗合作李孟甫農友表示新型套袋當然也有缺點,除了價格較高,還有袋子較厚,再綁起來封口的時候會比較累,再者採收後要販售時,仍要換成一般的透明塑膠袋。但優點卻更多,袋內溫度降低了,幾乎沒有田間熱,不會影響品質,果實生長得又大又甜又漂亮,因此他和大家分享還是要嘗試改變,有做就會有收穫。
為宣導試驗成果,本場8 月8 日舉辦試驗觀摩會,現場農會及農友討論熱烈。本場也將因應大家提出包括降低成本、可否重複使用等問題,本場未來將持續努力,讓番石榴農友能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有效的預防資材。
阿美族釀酒文化復興 從傳統酒麴製作開始
![]() |
‧每個部落都有自己傳承的酒麴植物 |
阿美族素來有自釀酒釀、米酒的傳統,同時酒麴也是自己製作,但隨著時代演進,許多相關的傳統植物及製作方法都已流失。本場為延續原鄉農業文化傳承,7 月17 日、8 月1 日分2 階段於光復鄉馬佛部落,舉辦原力學堂-酒麴製作及保種繁殖班,從認識酒麴植物、製作酒麴,最後釀成酒釀一氣呵成。
第1 階段課程包括認識酒麴植物,這是馬太鞍耆老傳承下來的傳統智慧。授課講師法拉罕.阿蹦介紹12 種植物-大葉田香、山素英、過山香、薄荷葉、紫蘇、紅梗荖葉、紅骨九層塔、紅雞屎藤、艾草、帶刺柚子葉、毛柿葉、七里香,並讓學員動手將這些植物搗碎、擠汁,混合後揉粉成團、搓成圓球狀後撒酵母粉後靜置。
在經過2-3 周的發酵,即可敲碎成為麴粉,溶於水後倒入熟糯米飯上拌勻,盛入容器中間挖洞後,放置3-5 日酒釀即完成,若放置7-10日則可發酵成米酒。法拉罕.阿蹦講師提醒學員,容器須放置於室內溫度28-35℃、瓶蓋勿轉緊及直曬陽光,都是成功發酵需要注意的細節。
課程除了釀酒實作外,還有食品衛生、酒麴植物繁殖及保種技術講習及實作。本場農產加工研究室陳柏翰助研員表示,降低釀酒加工污染方法,要注意菌種、水源乾淨、器具消毒、人員衛生等。原住民與機能性作物研究室邱晨助理研究員,則教授學員提高種苗存活率要領,現場也提供各植物材料,讓學員透過扦插及播種實際操作。
法拉罕.阿蹦強調每個部落酒麴植物略有不同,也體現了各自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習俗,尤其是透過豐年祭獻酒,不僅拉近與親人及長輩距離,也是與他人溝通的橋樑。
隨著部落酒麴植物流失及酒品易取得,自製酒麴已慢慢消失。本場此次課程即因為馬佛部落提出需求,因此部落內許多中青年族人都共同參與,為部落的釀酒文化命脈盡一份心力。大家想到即將到來的部落豐年祭,都十分高興能喝到自製酒麴所釀的米酒,也期望未來能持久傳承這項傳統風味記憶。
玩得好也要吃得好 本場輔導奇美部落量身訂做獵人便當
|
‧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劉燕玲經理教導族人如何烹調獵人便當 |
花蓮縣瑞穗鄉奇美部落近年發展獵人營遊程,其中在餐飲部分,族人希望發展運用部落食材的獵人風味餐盒,因此本場7月29日於部落辦理原力學堂-農產品加工及風味餐盒設計班,除了奇美族人外,也吸引周遭部落,包括屋拉力、山里十六家及臺東海端鄉等族人共襄盛舉。
獵人便當由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劉燕玲經理設計及教學,運用部落種植的作物及野菜,製作成煎蛋捲、各式涼拌菜及烤肉等較沒有湯汁的菜色,適合放在便當內,不但食用方便也可避免滋生細菌,符合餐飲衛生安全要點。除了餐盒外,由於奇美南瓜盛產,本場農產加工研究室陳柏翰助研員,也輔導大家製作簡單易學的炸南瓜球。
本場楊大吉場長表示,找回原力綱要計畫,就是導入農業科技能量,輔導保種、生產、加工、人才培育及休閒旅遊等面向,奇美部落就是本場輔導的一環,期望輔導成果能為未來的部落旅遊增添更多亮點、提升產品及遊程價值。
西瓜發生斑點及裂瓜 本場召開講習會防範二期作西瓜生產
![]() |
‧本場楊大吉場長表示場內會力挺瓜農度過重重難關 |
由於氣候影響,壽豐及鳳林的西瓜發生不明斑點及裂果情形,本場首先於5月13日在鳳林舉辦相關講習會,7月12日則於壽豐農會再舉辦一場「花蓮西瓜關鍵病害解析與整合性管理(IPM)研究」講習會,期望瓜農在二期作前做好防範,減少西瓜可能發生的問題。
園藝研究室主持人王啓正副研究員,建議瓜農調整部分作法,不要太早種植是其中重要的一點。他表示由於氣候變遷,低溫情況越來越晚出現,因此若能較晚種植,便能避免遇到異常低溫情況減少裂瓜情況。另外建議減施氮肥、補充微量元素,尤其是鈣、硼。最後他提醒瓜農授粉及中小果時期,不要噴施來源不明的資材,以免瓜皮失去彈性,在後面果實快速澎大時造成裂果。
植保研究室吳佳宜助研員,則提醒瓜農要特別防範病毒病的發生。她表示,二期作的平均氣溫高、病毒病的感染快,因此須注意媒介昆蟲的防治,包括蚜蟲、薊馬及粉蝨。另外木瓜輪點病毒病會藉由汁液傳播,田裡若有病株,可能藉由汙染工具或雙手的方式來傳播病毒。因此若遇到懷疑病株,建議器具用酒精消毒或火烤,以杜絕傳播。
紫蘇加工產品 甜的鹹的、吃的喝的應有盡有
|
‧本場開發紫蘇加工產品,甜的有各式紫蘇糖漿(上圖),鹹的有紫蘇調味鹽(下圖) |
綠紫蘇、紅紫蘇,你喜歡哪一種呢?本場在建立紫蘇茶包配方調製技術後,近日又發表系列紫蘇相關加工產品,包括紫蘇糖漿、紫蘇調味鹽,搭配本場建立的紫蘇栽培及繁殖採種技術,從初級生產到二級加工、鮮食到產品製作,本場一條龍的輔導,讓紫蘇加速產業化。
本場農產加工研究室陳柏翰助研員表示,這次發表的紫蘇加工品,甜的有紫蘇糖漿,因應不同配方建立不同顏色的漂亮外觀,同時都具備了紫蘇香氣,預期可應用於冰品、甜品、手搖飲、調酒及烘焙用途。鹹的部分則為紫蘇調味鹽,將紫蘇加工後與鹽調和,不僅不死鹹,更富有香氣,利用其烹調、烘培,可讓紫蘇風味完全釋放。
目前本場栽培採種及茶包調製,已技轉富里鄉農會,除了輔導在地農友生產外,農會也持續加工紫蘇複方茶包等產品。本場積極進行耐候、具機能性品種育成,同時也開發多樣紫蘇加工技術,讓紫蘇除了鮮食外,擁有更多樣化的用途。本場也歡迎有興趣的廠商及民眾洽詢相關技轉事宜。
本場新進儲備植醫
|
‧李維儒 儲備植醫 |
配合農業部化學農藥十年減半政策,防檢署推動植物醫師制度,並自110年起擴大儲備植物醫師服務場域,目前除了本場外,轄區壯圍、三星、吉安及光復等在地農會都有儲備植醫駐診,歡迎農友多加利用。
李維儒 儲備植醫
學歷:國立嘉義大學植物醫學系
工作職掌:病蟲害診斷
到職日:113年7月29日
連絡電話:(03)852-1108轉3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