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第290期-2024.09
![]() |
第290期|2024.09月號| PDF檔下載 |
![]() |
3年前僅由幾位產銷班班長開始文旦早收試驗,直至今年已拓展至105 位農友、共推廣100 公頃。今年度試驗成果除了提早18 日採收外,果實達到特優品質相較去年更多,顯示文旦早收執行越久,成效越好。同時本場新納入瑞穗原民部落的柚農共35 位,一起加入文旦早收行列,期待地區文旦產業進一步提升。 本場近年針對文旦栽培整合成一整年的栽培技術,從調整土質開始持續提升文旦樹體營養吸收能力,配合各式資材有效提升果實品質。初步於109-110 年邀請瑞穗鄉幾位產銷班班長,帶頭示範文旦早收技術。隨後111-112 年在農業部及農糧署的支持下,花蓮縣42 位農友共50 公頃參加早收計畫,由於成效良好,112-113 年輔導農友的數量及面積都倍增。 本場園藝研究室劉啟祥副研員表示,13 個小組共105 位宜蘭及花蓮的柚農,自112 年中秋後,隨即開始新一年早收技術的執行,其中配合農業部找回原力綱要計畫,新納入瑞穗鄉3 個部落共35 位原民農友參加早收,將優質文旦栽培技術導入地區部落農業。 劉啟祥副研員說明文旦早收並不是單一固定的技術,需要配合果園土質、當年氣候進行精細調整。例如土地缺乏微量元素如鈣、硼,就要額外加強;又如觀察當地氣象站以及文旦柚開花情形,今年3 月缺水、4 月溫度較高,因此他透過早收群組及時提醒柚農有缺水情形,並定期訪視各組果樹生育情形。 在經年的努力下,本場8 月23 日舉辦記者會宣布試驗成果。今年白露日期是9 月7 日,參與早收文旦的柚農則自8 月20 日即開始採收,比預定日期提早了18 日,果實品質以可溶性固形物( 糖度) 為例,平均是10.2 度,已達到優良果品的條件,其中特優品質則可達到11.6 度,而對照組僅9.2 度。 除了好吃外,本場也特別注意果實外觀。本場植保研究室推薦柚農使用非農藥安全資材,包括懸掛防治薊馬的警戒費洛蒙、防治蝸牛的磷酸鐵,以及導入石灰硫磺合劑與本場研發的HLST 合劑防治銹蜱,都是可以避免採收期農藥殘留風險,因此今年檢測早收文旦全數合格。 早收文旦的好品質,農友也看在心裡。試驗合作農友陳金河班長表示,今年採收前遇到颱風及連日午後雷陣雨讓他很擔心,但因為經過一整年的調整,文旦果樹有基本的調適能力,在品質檢測後也發現並沒有影響。梧繞部落黃源泉頭目則表示,加入早收計畫後,栽培方面加強很多、品質也提升了,對部落有很大的示範效力,其他族人紛紛表達來年新加入意願。 文旦早收計畫除了農糧署支持外,瑞穗鄉農會也與本場一起支持柚農。農會黃盛皇總幹事盛讚早收計畫讓農友銷售更彈性, 他表示文旦採收期常常遇到颱風豪雨,他以112 年為例, 當大家要採收的時候, 卻連續下十幾日的豪大雨, 那時參與早收的農友都已銷售完畢,因此早收技術不但提高了果實品質,同時也降低採收期的風險。 本場楊大吉場長表示,早收文旦濃縮了一整年的精華,柚農跟著本場的一步一腳印,按照時序進行該做的工作,今日才能獲得完美的果實。而且這是累加性的,早收做得越久,果實品質更有望再提升,他觀察連續參加2 期早收計畫的農友,今年果實達特優品質達14 位,較第一期9 位多更多,這表示早收調整果園土壤及樹勢,果實品質也理所當然地提高。 除此之外,楊場長表示今年輔導的100 公頃,全數為通過產銷履歷及有機驗證果園,在有好品質的前提下還能保障健康安全,相信柚農們都能有更好的收穫、文旦產業更蓬勃發展。
|
標靶治療、精準省工 本場開發無人機GPS定位赤眼卵寄生蜂球投放技術
為擴大天敵防治效益,本場與中國文化大學、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及臺糖公司共同合作,開發赤眼卵寄生蜂新式蜂球,並配合無人機GPS 定位自動投放,可有效防治玉米害蟲秋行軍蟲及玉米螟,每公頃只需5-10 分鐘,相較於傳統手釘蜂片效率提高6-10 倍。目前本投放技術已分別技移與吉田田有限公司及擎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與臺南鹽水農會合作應用於國產雜糧生產。 蜂片改蜂球 施放更方便 臺灣在108 年的時候發現了第一起秋行軍蟲案例,自此該害蟲成為玉米生產上重要害蟲。為符合農藥十年減半政策,文大謝佳宏教授發現利用赤眼卵寄生蜂,可寄生秋行軍蟲的卵,達到生物防治目的。過去寄生蜂係由臺糖公司生產蜂片,並以釘書機釘於田間玉米葉片,這種模式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因此配合省工模式才能真正的擴大防治效益。 因此謝教授從扭蛋機發想,與本場合作將蜂片改成蜂球並配合無人機投放,而這2 點正是本技術的重要關鍵。在開發新型寄生蜂球方面,本場設計易拋投的球體,將蜂片放入其中可保護寄生蜂,避免在羽化前遭外界害物捕食。球體上的狹縫,更是特別依照赤眼卵蜂量身訂做,不受雨水或螞蟻干擾,讓蜂羽化後可順利飛出。同時蜂球使用環保材質,容易被土壤分解不影響田區環境。 在無人機投放方面,本場設計附掛於無人機下方的連續投放機構,搭配雲端操作平台,不受機具廠牌限制,使用任何手機或平板皆可操作。在平台劃定區域後,程式可自動計算田區面積及投放座標,GPS 定位定點投放,啟動後無人機自主飛至田區均勻投放,每公頃只需要5-10 分鐘,相較人工手釘蜂片效率提高6-10 倍。 技術落地 產業鏈造福全臺 本場植保研究室林立副研員及農機研究室李易樺助研員,在轄區食用玉米進行相關試驗後,隨即至西部雲林、嘉義及臺南等大面積硬質玉米產區,辦理6 場次的示範說明會並進行相關試驗。本技術搭配低度用藥,讓硬質玉米果穗受害率明顯降低,同時提高產量和品質。目前臺南鹽水區農會也應用於高粱專區,受害率也明顯降低,未來也可應用於甘蔗等產業。 鹽水農會邱子軒總幹事表示,從112 年測試蜂球防治硬質玉米害蟲,到今年防治高粱,秋行軍蟲為害率都下降很多。雖然噴農藥同樣可以防治,但對農友自身安全也有危害,因此期待未來利用無人機大面積投放,為農友提升更多的產量。 本場楊大吉場長表示,目前無人機投放蜂球技術的產業鏈已建立,包括新式蜂球設計已取得新型專利,並技術移轉予吉田田公司製造販售,另外GPS 定位投放球體裝置製造技術,則於今年授權予擎壤科技,可望開始製造並販售予無人機業者。他期待此生物防治模式,未來應用於大規模農業生產,減少農藥施用頻度,支持環境友善及永續農業的發展。
|
宜蘭四南地區新風貌 三星蔥移地上山,保存好種原
受極端氣候影響,三星蔥近年於夏季栽培時,受到高溫及蟲害影響產量,導致種原不足影響後續生產。三星地區農會與本場自112 年嘗試把蔥種移至大同鄉四南地區栽培,配合病蟲害整合管理,從0.6 公頃拓展到2 公頃,除豐產外,收穫的蔥種更是受到三星蔥農歡迎。四南地區也可望從只種植單一高麗菜區域,進而轉型成三星蔥移地保種專區。 三星蔥近年遭遇霪雨及蟲害等問題導致產量下降,讓蔥農無法有足夠的種苗供應下個期作生產。本場110 年媒合三星與吉安農會,將三星蔥移至吉安鄉保種與繁殖成功後,112 年三星地區農會再與本場作物環境科蔡依真科長,商討移至四南地區的可行性,並在四季及南山部落個選擇1 個試驗點共0.6 公頃開始試驗。 蔡依真科長在試驗前,盤點甘藍與青蔥2 者間的病蟲害相發現重疊度很低,僅須注意細菌性軟腐病,又配合採土檢驗後,於定植前施用烏肥進行土壤消毒及施肥,全區懸掛甜菜夜蛾、斜紋夜蛾性費洛蒙監測裝置及捕蟲燈。隨後全期巡田並監測害蟲族群數,若發現軟腐病病株及時清園,配合輪用不同機制藥劑、植保資材與生物農藥。 112 年的試驗青蔥全期病蟲害發生輕微,2 個試驗區域共收穫16.2 公噸,其中蘭陽5 號產量最高。這批蔥種共供應33 位三星鄉蔥農、面積約2.7 公頃。三星蔬菜產銷班第3 班劉皇琴班長與蕭健棋農友,就是最早力挺的蔥農,而且因為四南蔥種銷售太踴躍而售罄後,蔥農們還紛紛找蕭農友分購這批種苗。 「其實這是雙贏的新產業模式。」蔡依真科長表示,四南地區因為長期連作高麗菜,二期作甘藍黃葉病很嚴重,建議農友輪作其他科屬的作物。恰逢三星蔥亟需解決蔥苗穩定供應問題,因此將三星蔥移至四南地區保種,創造2地都能獲益的機會。三星地區農會李智遠總幹事,也與本場進行青蔥種苗繁殖處理技術的簽約授權,以實際行動持續支持科技研發在產業落地。 本場楊大吉場長也強調,三星蔥移至四南地區種植,除了延續三星青蔥產業外,還有更大的意義在於四南地區產業轉型可行性。他表示過去場內曾於四南進行花卉輔導,現在多了青蔥輪作,不但能培養農作物生產多樣性,更可以減少用藥,尤其四南地區為坡地農業、位處蘭陽溪上游,更應朝向健康安全方向邁進。
|
甘藍黃葉病 生物防治有解方
宜蘭大同鄉四季南山地區是甘藍栽培專區,因長期連續栽培導致二期作甘藍黃葉病發生嚴重。本場為減緩黃葉病造成農民的損失,並推動原鄉部落高山甘藍安全生產輔導,112 年起於該區導入安全資材生物製劑,不但提升15%植株存活率,產量也明顯增加24%。 甘藍黃葉病由真菌引起,是棘手的土壤傳播性病害,病原菌會長期殘留在土壤中,造成苗期或本田期甘藍植株黃化、萎凋及死亡,嚴重時將導致廢園。目前發現肥料及水分過多時容易發生,近年研究也顯示高溫環境容易加劇。由於本場持續輔導四南農友轉型產銷履歷並取得驗證,因此建議整合性管理,除了避免連作,首先應選擇抗病品種,種植前土壤混拌烏肥等資材、合理化施肥,並以生物防治為主要防治方法。 即以微生物製劑-液化澱粉芽孢桿菌,浸泡或澆灌甘藍苗盤,種植後於本田澆灌2-3 次。如此可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配合施用有機質肥料, 可促進植株健康進而提升抗病能力。試驗顯示灌菌組罹病度僅3.3%,相較對照組41.7% 有顯著下降,存活率更達94%,單球種增加24%,預期產量也將大幅提升。 蔡依真科長表示,施用微生物製劑雖然增加資材及人工成本,但因為防治病害同時也增加存活率及產量,每公頃可多收益27.5 萬元。但微生物製劑在使用上應注意保存期限,避免在高溫或日照強烈時施用,也不可與銅劑或殺菌劑混用。 試驗合作練俊宏農友表示,高麗菜最近幾年越來越難種,但要更換作物卻會有銷路問題,因此感謝本場提供方法減緩黃葉病,然而因為是土傳性病原菌,需要持續往土地上灌菌,如此需耗費大量的時間及人力成本,因此希望未來能有其他更省工的方法。 本場楊大吉場長表示農業部關心坡地農業,四南為大同鄉重要的部落農業生產基地,因此導入找回原力綱要計畫,輔導農友與青蔥輪作,並灌輸以整合性管理進行病蟲害防治觀念,輔導族人避免施用過多的生雞糞以及化學藥劑,期望建立兼顧健康安全與環境友善的農業生產環境。
|
水稻害蟲黑椿象 預防大作戰
110年臺東關山有機水稻遭到稻黑椿象危害,今年4月防檢署警告該蟲已由關山蔓延到池上,提醒富里地區提高警覺。本場持續追蹤稻田及周邊禾本科雜草,已向桃園區農改場及相關業者備詢黑殭菌及黑卵蜂,除了即時至富里水稻田施用外,另也準備二期作防治使用。 為謹慎預防此害蟲,本場邀請苗改場及臺東場,8月15日於富里舉辦「有機農業田間栽培及肥培管理講習會」,針對二期作可能爆發的稻黑椿象進行防治說明。課程內容包括苗改場吳怡慧副研員說明黑椿象寄生蜂「黑卵蜂」相關防治原理及施用期程,以「以天敵蟲防治害蟲」的方式來壓制稻黑椿象。 臺東農改場王誌偉助研員,則針對過去在關山、池上黑椿象危害症狀,以及黑殭菌防治方法與成效。他表示稻黑椿象被黑殭菌感染後,菌絲會侵入滋生使蟲體死亡,並穿出蟲體猶如發霉狀,是頗為有效的防治方式。最後本場顏政昌助研員向稻農介紹其他稻作病蟲害及相關防治方式,包括白葉枯病、褐飛蝨、瘤野螟、徒長病及一期作有農友反應之稻麴病等。 目前該害蟲於富里鄉僅零星出現於慣行稻田,已進行藥劑防治,有機水田尚未發現蹤跡,但本場及農會均提供黑殭菌發放並施放黑卵蜂。本場呼籲農友隨時注意田區黑椿象情形,並即時反應給富里農會及本場。若發現黑椿象出沒,本場可提供黑殭菌進行防治,盡力降低未來黑椿象危害風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