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有機 實現永續 2024有機世界大會本場與世界有機愛好者分享知識與實踐
 |
‧有機農業研究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坊 |
2024 OWC正式會議於12月2至4日在南華大學舉辦,本場前往與各國有機專家學者及農友交流,並分享場內近年有機及生態農業研究,包括創新病蟲害防治策略、雜草控制及擁抱生物多樣性,以及臺灣有機產業的群聚發展案例。最後於4日舉辦有機農業研究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坊,與各國有機農業研究組織討論未來合作方案。
做為指導單位同時也是大會贊助者的農業部,陳駿季部長亦至現場,於開幕時向各國代表致意,歡迎全國61個國家的有機農業學者專家齊聚一堂。他表示2019年臺灣有機促進法通過後,國內有機及友善農業比率佔3.43%,已超過全球平均值,但同時也面臨亞熱帶氣候及氣候變遷的挑戰,因此農業部在花蓮設有機農業研究中心,提高有機技術研發的量能。有機的挑戰是跨國界的,他期許透過這次大會促進國與國的合作,將有機農業推廣的更深遠。
研究成果分享與交流
這次OWC大會主題是「深耕有機‧實現永續」,並延伸成4個子主題進行討論,本場植保研究室林立副研員、吳佳宜助研員,分別在「知識和實踐」子主題中,分享創新病蟲害防治策略、雜草控制及擁抱生物多樣性等研究成果。討論形式除了專題及分組演講外,還有工作坊、魚缸對談等小型分組交流。
吳佳宜以「辣椒炭疽病有益微生物菌劑的篩選與開發」為題,發表利用貝萊斯芽孢桿菌 (Bacillus velezensis) 防治辣椒炭疽病的初步結果。她表示從116株微生物中篩選,透過對峙培養與代謝物抑制測試,最後選出2株較有潛力細菌進行植體防治試驗,其中B072菌株可顯著降低罹病率與罹病度,有機會發展成微生物製劑,可望在辣椒連續採收期間,提供農友更友善的病害防治選擇。
林立副研員則與大家分享「利用原生種開花植物,改善有機稻田和柚園的蟲害防治」研究成果。由於本場次為魚缸對談,因此來自各國的小農們在林立發表後,就有機農田條播、多樣的雜草與作物健康的議題,以及多樣植被與農田害蟲調節等應用進行討論。
大部分有機農民認為多樣雜草的維持對於農業系統有正面的影響,在適度管理雜草的基礎下,不僅改善土壤地力促進植物健康,也對於害蟲調節和授粉昆蟲有正面幫助,銷售端的支持也是鼓勵農民這樣做的重要拉力,但不同地區和氣候環境下,都需要依據各自的研究基礎或經驗,建構整個有機農業系統。
本場農業推廣科劉興榮科長,則在「植根於有機原則以發展有機市場」子主題中,發表「臺灣有機產業群聚發展概況及有機村經營發展模式」。他表示本場自1994於花蓮設置第一塊有機水稻田,開始有機田間管理與技術研究,2002年輔導羅山轉型為臺灣第一個有機村,並連結周邊社區成為富麗有機樂活聚落,再往北串聯至宜蘭成為東部有機樂活廊道。
早期輔導策略著重於輔導農民有機作物生產技術,並協助農民朝產業六級化發展;目前更結合原鄉農產業、環境教育和休閒農業等元素,實踐「生產、生活、生態」的經營模式。另外同時導入里山倡議、生態系統服務等概念,與科研技術及推廣團隊結合,促進有機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也使得宜花成為臺灣有機農業蓬勃發展的區域。
本場好夥伴富里鄉農會呼應此主題,參加「來自世界有機村,農產品質與文化」工作坊。張素華總幹事把大豆、梅及咖啡等有機農產品帶到現場,並分享羅山有機村及周邊的有機群聚村落,從過去專注生產,今導入里山倡議理念,同時農會更連結企業共同發展ESG合作,讓富里鄉有機農業發展真正達到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終極目標。
另外本場也張貼海報發表10項場內有機研究成果,包括青蔥黑腐病、番石榴茶角盲椿象、紫蘇病蟲害等有機防治方法,以及山胡椒、啤酒花有機栽培、蕎麥無人機播種、有機茭白筍與蕹菜間作調節有益昆蟲數量、西寶地區土壤調節以控制甘藍生育、水稻田溫室氣體調查及有機農業研究中心介紹等議題、成果豐碩。
有機農業研究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坊
為促進未來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本場特別邀請各國有機農業研究機構參加本工作坊。大家在花蓮生態之旅結束後,對花蓮有機農業發展及本場有機研究有許多建議,會中也討論未來合作可能。農業部國際司洪曉君副司長,及科技司湯惟真簡任技正亦到場參與本工作坊。
美國羅岱爾東南研究中心研究主任Bharat Sharma Acharya表示,中心近年研究有機作物以無人機種植、AI使用及溫室氣體排放等,和臺灣許多研究領域重疊,未來將有很多可以探索,或許可發展跨國方案的知識分享,例如建立平台或聯盟,藉此找到包括氣候變遷調適或農業韌性等有趣的研究方向。羅岱爾也能成為大家資源,讓有機農業產生更有利的影響,實現農業與環境永續發展。
加拿大有機中心主任Andrew Hammermeister提到,經過林立說明有關生物多樣性納入農業耕作系統、深受啟發,這是未來可以合作的方向。他也表示關於國際有機農業的學生培訓,未來也能成立相關計畫相互交流。另外他發現花蓮的原住民農友和有機農業有很強的連結,這是加拿大可以借鑑的地方。
英國有機中心資深研究員Lindsay Whistance建議增加關於田間天敵、地景、農業生態學、混農林業等研究議題,同時促進有機農業國際推廣,並與農民分享研究成果等,都是未來可以合作的方向。
瑞士有機研究所資深顧問Markus Arbenz樂見與臺灣進行長期的試驗合作,以及相互參與活動、聯合出版等。他表示臺灣適合熱帶農業系統、生態系統服務及氣候韌性等方面的研究發展,同時他也建議臺灣應該要走入世界、提高能見度,並且與大家直接互動。
印度有機中心主任Gagnesh Sharma建議未來合作方向包括堆肥技術、特定作物栽培實踐等。同時建立知識共享平台,例如自然農法、有機農法,甚至是雙方短期互訪的農民培訓交流。另外印度針對小農的PGS驗證機制,未來可促進兩國PGS互相承認,擴大雙邊市場。
最後大家同意有機研究不應僅止於論文發表,應該是要讓農民可以應用,進而改變世界的食物系統。對此每個人都責無旁貸,期望透過有機農業為未來打造一個健康、永續及具有韌性的社會。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