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來訪 聚焦作物機能篩選及病蟲害安全防治資材研發為未來合作打下堅實基礎
 |
‧本場楊大吉場長 (左一 )歡迎中研院農生中心專家葉國楨主任( 左二)、葉信宏副主任( 右二)及楊玉良副主任( 右一) 來訪,除了葉信宏副主任專題演講帶 來新知外,雙方更相互交流,共同促進臺灣農業研究發展 |
為提升本場研究量能及促進學研合作,本場2月10、11 日邀請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葉國楨主任、葉信宏副主任,以及南部生物技術中心楊玉良副主任來場,除專題演講外同時進行交流並參訪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在了解雙方目前學研進展後,擬定未來合作方向包括機能作物主成分分析、免疫與癌症篩選,以及微生物代謝物分析及活性研究等。
本場楊大吉場長首先歡迎3 位貴賓來訪,他表示中研院不但是最高學術殿堂,更是農業研究領域的佼佼者。由於場內研發偏向基礎應用,需要與學研單位合作加強機制探討。他期望藉此次交流深入了解彼此,對未來有更密切的合作。
中研院農生中心介紹及專題演講
2 月10 日由葉國楨主任介紹農生中心南北兩個院區的研究主題。他表示農科中心北部院區有2個研究中心,分別為植物逆境專題中心、草藥研究專題中心,南部生技中心則負責永續農學專題中心,目標為整合產學研所需的生物技術資訊,同時也進行功能性小型生物分子研究、數位農業科學研究及性狀轉譯應用研究等。
葉信宏副主任則以「植物水楊酸調節抗性的機制研究與田間應用」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他表示植物經由刺激,亦能夠像接種疫苗一樣,記住病原體的攻擊,從而增強免疫反應,因此他以水楊酸調節植物抗病毒,並研究其中機制,但水楊酸在植物體內卻扮演多重角色,亦即其既能啟動免疫反應,也會影響植物其他生長功能,因此如何精準控制水楊酸用量與使用時機成為一大挑戰。
另外其團隊還開發出一套新的微生物代謝物篩選系統,加速抗病毒病資材的研發速度,以及透過基因修飾技術的突破,為抗病毒育種提供更多可能性。目前研究團隊已在田間試驗中證實該微生物代謝物的有效性,並發現水楊酸誘導的抗性可能受溫度影響。
本場對此研究成果非常重視,轄區包括青蔥、火蔥、龍鬚菜及西瓜等作物,都容易受到病毒病危害,因此本場期望與葉信宏副主任團隊合作,將該微生物代謝資材防治實際應用於田間,同時除了抗病毒外,也繼續探討在耐旱及對抗其他非生物逆境的潛力。
本場近年機能作物及植物保護研究成果
2月11日由本場作物改良科吳岱融科長、作物環境科蔡依真科長,報告場內機能性作物研發,以及微生物與植物保護等研發成果。吳岱融科長說明近年場內特色作物,包括中草藥(丹參、當歸、黃芩)、山苦瓜、火蔥、紫蘇和仙草等作物的機能性研究、產業化策略以及產品開發。另外場內還有山蘇、金針花、山奈等作物,期待未來能與中研院合作探討其指標機能性成分及作用機制。
蔡依真科長則針對生物製劑、植物保護資材及智農進行報告。她表示場內研發的農用資材或微生物活性作用機制仍需探討,例如微生物發酵液、植物源萃取物等主要活性成分分析,都需要進一步釐清。另外尚有許多難以防治的病蟲草害等管理技術或資材開發、取代中性亞磷酸的抗病資材開發等方面,是未來與中研院可能的合作研究方向。
雙方攜手共研
在相互交流了解後,葉國楨主任建議機能作物可從基因著手,例如山苦瓜在瓜果及莖葉上面的不同的機能成分,有很大的可能是基因控制,如果可以試著找到這些基因,經過基因體研究及定序等協助,對後續育種會有很大的幫助。
對於作物機能性成分評估方面,葉信宏副主任建議應建立一個常態且穩定的細胞測試平台,各別作物經過初步篩選,有更高潛力的才繼續下一步的動物模型。他提到目前中研院已建立部分癌症的動物模型,若是覺得有潛力的作物,未來可以再洽談合作。
楊玉良副主任111年曾協助本場3株具生物防治潛力菌株,進行代謝物分析及活性研究,其中防治萵苣菌核病之鏈黴菌A44,經過楊副主任的協助後,鑑定出其活性代謝產物,有利於未來商品製劑化整體評估。座談會最後葉育哲秘書亦提出與場內研究作物相關的學術研究方向,包括本場高雌花種源基因探討、金針鮮蕾可能致瀉成分等,都是適合研究單位深入討論的議題。
本場也帶領中研院農科中心成員參訪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在中心主任邱淑媛研究員帶領下,更深入瞭解本場有機農業研究成果,以及中心未來研究目標及現有試驗示範場域。本場期待雙方未來在農業研究領域上相互合作,在機能篩選、抗病毒及耐逆境等方向持續邁進。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