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場通過花蓮22、23、24號三功能性水稻品種命名
 |
‧由上至下為水稻新品種花蓮22、23、24號由左至右為其稻穀、糙米及白米 |
花蓮特殊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許多珍貴的水稻種原,也造就了獨特文化特色及飲食習慣。由於農村人口持續老化,許多品系日漸流失,為保存地方特殊產業及維護基因多樣性,本場自80年代便開始收集轄區多樣貌的稻作資源,經過多年持續純化,成功選育出3個水稻新品系,於6月29日召開命名審查會,經審查委員通過,命名為「花蓮22號」、「花蓮23號」及「花蓮24號」。
花蓮22號-紅色的香糯稻
水稻新品種「花蓮22號」為具有香味之紅糯米品種,糙米具鮮紅色澤,米飯具優雅清香。本品種蒐集自光復鄉及其他鄉鎮之原民部落,但部落田間為混雜族群,一眼望去高高低低,各個植株外觀表現皆大不相同,故場內針對不易倒伏、產量穩定以及香氣等目標來做選拔純化。在部落,因品系繁雜且植株高易倒伏,栽培管理不易,每公頃產量僅在2,000公斤上下,本品種二個期作每公頃平均產量可達2,800公斤,有助提升產量。
本品種糙米的米糠層,外觀不但呈現紅色,也是主要香氣來源,故本品種應食用糙米,紅色又多含花青素、維生素A及胡蘿蔔素等,阿美族族人自古以來視其為珍貴補品,由於產量有限極為珍貴,故多使用於慶典,製作糯米飯以及糕點等當成祭祀聖品亦或伴手禮。而在飲食多元化的今天,轄區農會及部分廠商已有將少量紅糯米與紫糯米混合進白米內烹煮,不但讓烹煮出來的飯顏色、外觀更漂亮,消費者亦可於平日主食增添多種營養素。
花蓮23號-紫葉觀賞稻
水稻除了食用,你有想過可以拿來觀賞嗎?自然界是奇妙的,尤其是台灣面積這麼大、種植時間如此長久的水稻田,仔細尋找,可以找出許多自然突變的葉色,我們曾在田裡看過斑葉、綠白縱錯的稻葉,還有這次命名的品種,紫葉。本品種最初是在花蓮縣玉里鎮水稻產銷班第四班鍾錦海田中發現,是臺農71號(益全香米)的變異,從初期只有80顆種子,本場經過7年的繁殖選拔,剔除顏色表現不佳之品系,終於於今年命名成功。
除了庭院植栽亦或插花花材,稻田彩繪是近年來休閒農業的新趨勢,而區別於普通綠色稻葉的就是使用紫稻,但目前市面上使用的紫稻大多是秈稻或糯稻,尚無紫葉梗稻,若是使用本品種做稻田彩繪,收穫時將可排除糯 雜收的問題,可順利進入一般消費市場,況且其與益全香米一樣,帶有芋頭香氣,可增添食用上愉悅之感受。
花蓮24號-高蛋白陸稻
在臺灣,陸稻是原住民部落內代代相傳下來的作物,顧名思義是很耐旱的稻種,在環境不是那麼好的時候仍可結出稻穗,此特點正是目前水稻育種所需要的抗旱基因,因此本場持續收集各部落的陸稻品系,經過進一步分析後發現本品種具有半糯性且高蛋白質之特性,故特以推出命名。
部分陸稻為短日照作物,具感光性,若是一期作按照一般水稻生育期種植,植株將會越長越高,到9月日照較短時才會抽穗。而本品種特別針對光照不敏感之特性做篩選,因此可按正常期作種植,且適合雙期栽培。
本場新育成水稻品種除了提供農友多樣化稻作栽培更多選擇,並希望能在協助復興地方特色產品,以及在加工、觀賞之層面,滿足消費者不同需求。。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