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89期-休耕地活化專輯2014.09
第89期|2014.09月出刊| 本期PDF下載 |
|
||||
靜浦部落 有機水稻復生機
與港口部落隔鄰之靜浦部落,多年來也同港口部落以前一樣年年休耕,而部落內的年輕人不忍土地繼續荒蕪,決定借鏡芳鄰經驗,從水稻開始恢復部落之農業生產,而本場將有機栽培概念導入部落,讓農友第一次種有機水稻就成功。 這次復耕的靈魂人物曾信一(Uding)農友,是少數願意留在部落的年輕人,隨著鄰居港口部落復耕有機水稻的契機,進而接觸了有機栽培技術,更萌生了以有機水稻栽培振興部落農產業的想法。萬事起頭難,面對一整片休耕多年的荒煙蔓草,也背負著部落長輩的期許,讓Uding備感壓力。 本場第一時間主動聯繫並立即籌組輔導團隊,即時提供有機栽培和田區規劃及復耕上的協助,也透過每週多次至實地的勘察討論及共同努力,使靜浦部落復耕有機水稻日漸茁壯,也讓當初不看好有機的部落夥伴完全改觀。 Uding表示,靜浦部落的良好環境持續休耕十分可惜,也希望參考鄰近的港口部落成功案例,融合靜浦部落本身的特色復耕有機水稻,從自己小小塊的有機田出發振興部落農業。本場也將持續為轄區內原住民部落農業提供輔導及服務,燃起部落生命力及新希望! |
||||
活化休耕地-硬質玉米品種介紹作者:余德發 副研究員、游之穎 助理研究員
前 言 政府自民國102年起針對連續休耕農地5萬公頃,請地主自行復耕一個期作或出租給有耕作意願與能力者種植轉(契)作作物,將原休耕給付經費轉為轉(契)作作物補貼活化農地,開創台灣農業發展之新方向。為推動活化休耕農地政策,鼓勵休耕地復耕栽培管理省工且大量進口之硬質玉米,以提升國產硬質玉米自給率,並增加土地利用性。硬質玉米被視為復耕契作進口替代作物的重要選項之一,花蓮地區由於氣候環境、栽培方式和自行留種等因素,硬質玉米單位面積產量通常較低。為提高花蓮地區硬質玉米產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引進硬質玉米優良新品種(系)在花蓮各地區進行適應性及生產潛力之評估。期望提高花蓮地區硬質玉米產量,並擴大休耕地活化面積。 品種介紹 一般而言,硬質玉米是一種栽培管理簡易且較粗放的土地利用型作物,因此栽培硬質玉米品種選擇,就顯得相對重要,只要選對合適栽培品種,再配合適當栽培技術,就會得到不錯的籽粒產量。本文就花蓮地區目前引進試作之主要硬質玉米栽培品種介紹其特性如下: 一、臺農1號 臺農1號於民國76年育成推廣,屬單雜交品種,在花蓮地區零星栽培、株高春作210-230公分,秋作200-220公分,生育日數106-130天,生育期適中,適於與其他作物輪作。籽粒橘黃色,在花蓮地區平均公頃產量3-4公噸。抗倒伏,適合機械採收。本品種具有抗普通型銹病、葉斑病之特性,但不抗露菌病、矮化型嵌紋病及南方型銹病,適合花東地區栽培,惟花蓮地區春作在生育期間有煤紋病發生,需注意和預防。秋作生育初、中期及春作後期之銹病需防治。 二、明豐3號 明豐3號為國內私人種苗公司自國外引進的硬質玉米品種,亦為雜交品種,植株高大強健,在花蓮地區株高春作210-235公分,秋作180-205公分,抗倒伏性強,抗銹病及葉斑病,對煤紋病發生具耐性,莖稈及苞葉為紫紅色。成熟期約為140-160天,為晚熟品種,籽粒為橘黃色硬粒種。在花蓮地區平均公頃產量約5.0-6.0公噸,籽粒產量較穩定,適合花蓮地區栽培。明豐3號生育期較臺農1號晚約20-30天,生育期較長,種植時需注意播種時期之調整,才不致影響下一期作之栽培時期。明豐3號苞葉枯黃時籽粒含水量約30%,尚須等待7-14天再採收籽粒才不易破損。植株在乾枯時不會發生倒折現象,適合以機械採收。 |
||||
硬質玉米病蟲害管理作者:蔡依真 助理研究員、陳任芳 副研究員、余德發 副研究員
前 言 近年來全球氣候異常導致糧食生產受到影響,各國均對糧食安全高度重視,我國有感於國內硬質玉米需求量大,不僅可作為飼料,亦可用於食品加工及提煉玉米澱粉,故推動「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將契作硬質玉米列為重要進口替代推廣作物之一。雖然硬質玉米適合大面積粗放栽培,但無論何種作物,在單一相大面積栽培下,均有病蟲害發生風險存在。故本文針對硬質玉米病蟲害管理闡述如下,以供農友栽培參考: 硬質玉米重要病蟲害及其防治 一、煤紋病 病徵在葉片上形成大型線狀或不規則長橢圓形病斑,後期病部會癒合成大片斑點,組織枯死。不同品種對煤紋病之抗病性有明顯差異,建議農友盡量栽植抗病品種,如明豐3號、明豐103號等。注意田區盡量保持通風良好。若發現發病,初期以錳乃浦可濕性粉劑進行藥劑防治,每公頃用量2.5-3.0公斤,稀釋400倍,間隔10天施藥一次,連續噴灑4-5次,可有效防止其危害。如需使用非化學農藥防治資材,可於發病初期參考噴施肉桂油1,500倍液、丁香油400倍液防治。 二、葉斑病 葉斑病的病徵呈現淡黃色至紅褐色紡錘形或橢圓形小型病斑,中央稍褪色或褐色。全年玉米各生育期均會發生,尤其在氣溫20-32℃時最易發生,中下位葉病斑較多。可藉病葉及空氣傳播。建議農友栽培抗病品種如台南11號及台南16號。發病初期可使用80%錳乃浦可濕性粉劑,每公頃用量20-30公斤,稀釋400倍,連續噴灑2-3次。亦可於發病初期施用肉桂油1,500倍液、丁香油400倍液進行防治。 三、露菌病 病徵為在被害葉片由基部沿葉脈平行之向葉尖伸展縱走之黃色條斑,亦可能發生植株矮化、長軸或多穗等形態的情形。約自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10月上旬至10月下旬期間,此時氣溫18-22℃,晨露較重,為發生盛期。可種植台南11號及台南16號等抗病品種,植前進行種子拌藥(滅達樂)處理。注意勿與甘蔗間作。如發現病株,隨即拔除燒燬。 |
||||
有機大豆在花蓮地區之推廣概況作者:余德發 副研究員、陳任芳 副研究員、游之穎 助理研究員、張光華 助理研究員、張建生 研究員兼秘書(退休)
前 言 大豆,在臺灣俗稱為黃豆,原產於中國東北或華北,其籽粒蛋白質含量高,用途十分廣泛。臺灣每年的大豆進口量約為2百多萬公噸。進口大豆除供製油及畜牧飼料用,亦作為豆干、豆腐、豆漿等加工利用。國產大豆自給率僅0.01%,國內大豆需求幾乎完全仰賴進口,而在國產非基改大豆的生產部份,尤其是有機大豆方面則更是稀少,加上種植大豆對土壤適應性甚廣,除了過於粘重土壤外,各種排水良好的土壤,富含有機質之壤土為佳,因此,運用休耕地來種植非基改大豆,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有機大豆在花蓮地區之推廣 由於國人近年來對於食品安全、環保的需求日趨重視,本場於民國94年春作即開始在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小面積推廣試作有機大豆栽培,採用適合品種,運用有機質肥料和非農藥資材,生產出安全、品質佳且非基因改造有機大豆,並將有機大豆與休閒農業與在地文化結合,配合富里鄉農會辦理有機村體驗套裝行程,提供遊客自己動手製作泥火山豆腐,所生產之有機大豆幾乎都自產自銷。花蓮地區具有乾淨的空氣、水源與土地環境,適合有機農業的發展,農友所生產之有機大豆品質佳,製做豆漿及豆腐具濃醇大豆香,頗受各界好評,隨著國人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國內有機大豆之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上小型豆漿機的普及,花蓮地區有機大豆的栽培面積逐年擴大,栽培區域由富里鄉擴展至其他鄉鎮,至101年栽培面積已增加達到約15公頃,102年度倍增到30公頃以上,103年花蓮縣境內大豆栽培面積己超過50公頃,目前轄區所生產之有機大豆在採收後1-2月即銷售一空,顯示有機大豆之栽培面積有大幅擴增的潛力。 花蓮地區大豆有機栽培推廣之SWOT分析 由於大豆具有多種用途,國內需求量大,其營養價值高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為日常食品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也一直是素食主義者的最主要的蛋白質來源,近來已成為世界性的健康食品,透過有機栽培方式,可生產安全,品質佳、受消費者喜愛的的非基因改造有機大豆。因此,推廣大豆有機栽培甚具未來發展潛力。花蓮地區大豆有機栽培推廣之SWOT分析如表。 |
||||
臺灣油茶產業概況作者:張同吳 副研究員
前 言 為因應臺灣目前的糧食自給率偏低所產生的糧食風險,以及解決休耕農地所衍生的問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實施「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選定硬質玉米、大豆、短期經濟林、有機及地區特產作物、油茶、仙草、薏苡、胡麻等作物,來推廣輔導農民以契作方式生產,以穩定農民收益,並降低國外進口糧食之依賴,滿足國內市場與消費需求。近來食用油的安全問題頻傳,嚴重影響國人健康,而推廣種植油茶不但可以生產優質、安全的植物性食用油品,更可活化休耕農地,增加農民的收入,對於推動農村產業發展、以及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亦有提升的作用。目前山坡地超限種植檳榔,引發水土保持等諸多問題,油茶樹的根系較深且分布較廣,具有保水固土之功能,對於山坡地的保育利用具有正面的效益,因此鼓勵農民轉作高經濟價值之油茶樹,除了可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益,亦可提供國人健康安全的食用油,保障國人身體健康。 臺灣油茶產業發展現況 油茶(Camellia spp.)是山茶科山茶屬中種子油脂含量較高且具有經濟栽培價值的植物總稱,與橄欖、油棕及椰子,列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在中國則與烏桕、油桐與核桃,同為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是重要的植物油來源之一。油茶在臺灣栽培歷史悠久,其綜合利用價值高,油茶的種子成熟後經榨油,俗稱苦茶油。油茶籽榨取之苦茶油,是一足可媲美橄欖油的高優質食用油,長期使用對身體具有保健效果,亦可開發為多樣化的保健產品。油茶籽榨油後之苦茶粕以及種殼等副產物,可進一步利用萃取、加工等技術,開發出不同有機資材、清潔用品及保健產品等,其應用範圍相當廣泛。 油茶一般適合生長於山坡地,而排水良好的平地亦適合栽種,油茶開花授粉後約需經一年的時間才能讓果實成熟,即當年10月左右開花所結的果實,在隔年10月左右才會成熟。 臺灣目前油茶種植面積約一千多公頃,以新北市、嘉義縣、南投縣及花蓮縣等縣市為主要栽培地區。臺灣油茶主要栽培種類為大果油茶(C.oleifera Abel)及短柱山茶(C.brevistyla(Hayata)Coh.-Stuart)二種。大果油茶的種植面積約795.17公頃,有逐年減少趨勢;小果油茶的種植面積約233.23公頃,有逐年增加趨勢;由於小果油茶之榨油品質佳,並具有特殊機能性成分,且可與目前進口的大果油茶進行市場區隔,因此小果油茶為未來我國油茶推動發展的目標。茲簡介二種油茶之特性: 一、大果油茶(C.oleifera Abel)由中國引進,臺灣俗稱大果油茶,為常綠小喬木,樹高可達6公尺,在臺灣主要栽植於中南部地區,一般樹齡需達6年以上才開始有較佳的苦茶籽產量。果熟期在9-10月,適當的採收節氣在農曆寒露及立冬之間(約國曆10上旬至11月上旬)。一般栽植後3-4年即可開花結實,至10年後進入盛產期。本種的種子含油率25.2-33.5%,種仁含油率37.9-52.5%。 |
||||
宜蘭地區青蔥有機栽培簡介作者:楊素絲 副研究員
前 言 青蔥為蔥科蔥屬作物,在中國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栽培歷史,台灣各縣市普遍皆有栽培,近年來全台栽培面積約四千餘公頃,換算其每人每天攝取量約7公克,在全部蔬菜中排名11,為最重要的香辛蔬菜。宜蘭縣因氣候環境特殊,所產青蔥品質優良,主要栽培在三星鄉、壯圍鄉、宜蘭市及員山鄉等鄉鎮,再經過三星鄉舉辦「蔥蒜節」的大力宣傳,成功打開三星蔥蒜的知名度,至今青蔥已是宜蘭縣最重要也最具經濟價值的蔬菜作物。 近年來青蔥價格波動劇烈,受到天然災害影響,拍賣價格曾在94年到達每公斤五百元的天價,而冬春季盛產時,蔥價又回跌至每公斤二十元。青蔥價格狂飆也導致各地農民搶種,埋下日後青蔥產量過剩、價格下滑的危機。其實價格異常上漲大多是颱風豪雨造成產量銳減的結果,大部分農民仍然希望蔥價能維持穩定收益,種植有機青蔥以契約價供貨是維持穩定獲利的方法之一。此外,國人的健康觀念日益提升,對食品安全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因此農藥殘留的問題也益發受重視,種植有機青蔥可說是一舉數得的好方法,不但可生產供應安全農產品,更可保障農友及消費者健康;然而,有機青蔥種植同時面臨病蟲為害及產量較低等問題,故以下介紹有機青蔥栽培技術供農友參考。 有機青蔥栽培管理要點 一、整地作畦與施基肥 青蔥有機栽培更最好能與水稻田輪作,除能減少連作障礙,也可降低病蟲害發生,宜蘭地區二期作建議種植萬壽菊綠肥,可兼有抗線蟲、抗蟲及抗菌的效果。種植前每分地施用蓖麻粕80公斤、蚵殼粉300公斤及有機質肥料2公噸做為基肥並進行耕犁及作畦。作畦後畦面上覆蓋稻草,可以防止雜草滋生、冬季可保溫、夏季兼可降低土溫,減少水分流失,防止土壤被雨水沖刷。 二、種苗處理與定植 選擇無病蟲害且生長強健之種苗,定植前種苗先處理有機栽培可使用之亞磷酸或微生物資材,每穴種植1至3支,行株距較一般慣行法略寬為25×30公分,種植時用植蔥器插入畦面開穴,深度與蔥白長度相同。種植時應選擇陰天或陽光較弱之天氣,以減少陽光直接曝曬,提高成活率。蔥苗植入穴中後不必填土壓實,可避免蔥苗遭擠壓而受傷。 |
||||
龍鬚菜夏季高溫期間栽培管理作者:全中和 副研究員
前 言 梨瓜(Sechium edule(Jacq.)Swartz),又名隼人瓜,佛手瓜及香櫞瓜等,為葫蘆科多年生宿根蔓性植物,原產於中南美洲,西元1935年引入台灣,是東部地區原住民熟悉的鄉土野菜。花蓮縣吉安鄉經濟生產的「龍鬚菜」是梨瓜植株的嫩梢部分,嫩鬚長出相有如龍鬚,取名「龍鬚菜」,北部批發市場蔬菜名稱屬葉菜類之「隼人瓜-瓜苗」,是重要的夏季蔬菜。栽培面積多維持在100公頃左右,有逐漸增加的趨勢,102年起因休耕地活化政策栽培面積增加到250公頃。隨著氣候變遷,近幾年夏季高溫屢破記錄,乾旱期集中且時間長,每年時序在小暑至立秋期間是花蓮地區最高溫且日照時數最長的時間,尤其在時序進入夏季大暑時,高溫加上日照時數較長,龍鬚菜常出現生理障礙。由暫時性萎凋變成藤蔓乾枯再進入植株死亡的變化,時間很短,造成減產,品質變差,影響甚大,因此,本文就栽培管理遭遇之問題進行相關探討以尋求問題解決之方法。 龍鬚菜生育之適當環境 龍鬚菜的栽培環境是屬於溫暖而雨水分佈平均的氣候,生育之適合溫度為18-28℃,日照過強、溫度過高生長易受抑制。在溫暖而無乾季的地方為多年生植物,可作為宿根栽培葉菜類。根系發達,生長勢強,初期覆蓋快速。栽培期間如果多雨潮濕、土壤粘重、連作、種植過密、通風不良、施肥不足、氮肥過多、管理粗放等時容易發生病害。 龍鬚菜夏季栽培遭遇之問題 經過多年的觀察,每年7-8月日照時數增長(每日7.5-10.1小時),平均高溫31.1-32.3℃,雨量少的期間,常造成龍鬚菜生長很快變差,由初期的植株黃化、莖葉硬質化、午間出現暫時性萎凋、進而大面積發生萎凋、局部枯死,顯見長時間之強日照加上高的氣溫及地溫等不佳環境已經成為龍鬚菜夏季栽培遭遇之主要原因。其次,伴隨颱風帶來之強風侵襲或外圍環流形成超大雨量,造成龍鬚菜因莖葉受損及積水產生植株根部缺氧出現萎凋等異狀甚至枯死,更使得生產不易,產量銳減,也造成每年7-10月之價格偏高。 |
||||
荷蘭花卉拍賣市場FloraHolland及Singel flower market水上花市參訪簡介作者:葉育哲 副研究員兼課長
前 言 本文為筆者於101年底時執行荷蘭花卉生產技術研習,參訪多間蝴蝶蘭生產公司外,更參觀幾處花卉販售市場的心得簡介。文中所述的花卉市場中,許多讓我們意想不到的先進拍賣場地與精緻多樣化的產品,能讓台灣作為借鏡,一窺為何荷蘭能成為花卉大國。希望能提供荷蘭的商品資訊,給轄區內從事花卉生產的農民參考,讓台灣花卉產業也能發展得跟荷蘭一樣成功,成為聞名全球的花卉島。 世界第一大的花卉拍賣市場FloraHolland 花卉拍賣市場FloraHolland公司歷史超過100年,原為多個分散的拍賣市場整併後的公司。荷蘭境內共有6處集貨拍賣場,本次參訪的拍賣場是位於首都阿姆斯特丹近郊的阿什米爾(Aalsmeer)花卉拍賣公司。FloraHolland為每個從事花卉工作的人員期望朝聖的地點,因此他們還特別為參訪者設立一環繞集貨場及拍賣室的參訪通道,購買門票後即可進入參觀。該公司著名的拍賣鐘(auction clock)早已是全世界農產品交易的典範,包括台灣的花卉拍賣市場亦是利用該交易模式進行切花拍賣。該公司具有13個拍賣室(aution room)。在此平均每天進行12萬5千筆交易,每年交易的切花數量達到120億枝切花。FloraHolland的集貨場滿載由世界各地運來的切花或盆栽,到貨後的商品利用台車集中並給予條碼。台車可互相連結並以單人駕駛的車子進行搬運,商品在移動上相當迅速便利。拍賣進行時隨著台車進入拍賣室,拍賣螢幕上會呈現包含花卉品名、供應者、生產國家、商品數量、商品等級及商品近照等詳細資料,交易完成的產品則會依條碼資料分送集中至得標者台車上進行裝運。另外在FloraHolland設有切花瓶插室,瓶插室中可見各種切花正進行瓶插壽命測試。 Albert Cuyp Markt傳統市場 Albert Cuyp Markt為阿姆斯特丹市區內最大的傳統市場,荷蘭的傳統市場與台灣的菜市場類似,只是早上10點所有的店家才都開店,因此參訪完FloraHolland剛好至Albert CuypMarkt參觀傳統市場的花卉販售情形。該市場販售的花卉還是以切花為主,僅有2-3間販售盆花的花店,雖然蝴蝶蘭為荷蘭產量第一的盆花,但是在傳統市場也僅有2間店家有販售,可見蝴蝶蘭盆花還是以賣場或園藝中心為主要的銷售據點。 |
||||
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
|
‧本場持續進行油茶相關研究,並鼓勵農友種植油茶活化農地 |
專屬東亞的優質油品苦茶油,近年十分受到消費者青睞,故農委會特別將其納入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的契作作物項目,期望農民藉此活化農地並生產在地油品,惟目前其需增強基礎研究,以及建立安全生產技術等,故本場持續進行油茶研究,增加農民種植信心。
花蓮地區油茶栽培面積約114公頃,但目前所栽之油茶品種/系在品質及產量上參差不齊,且在栽培管理方面多屬粗放,造成產量不佳,因此本場針對品種選育、栽培技術改進、有機栽培技術建立,以及油茶副產物開發利用等方向進行研究。
以上研究由本場各研究室分頭進行、相互合作,本場黃鵬場長表示,各試驗應盡速進行調查建立基礎資料,以增進產量為目標,選出優良品種及穩定栽培技術,另為增加產品競爭力,本場整合肥培管理、應用非農藥資材防治作物病蟲害,期建立油茶有機栽培整合性技術。
除此之外,本場將於瑞穗、玉里、卓溪等鄉鎮進行油茶生產試驗示範區,以新植豐產之油茶植株供農友參考,期望未來花蓮可成為健康安全之有機苦茶油生產重鎮。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