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第171期-2014.10
第171期|2014.10月號| PDF檔下載 |
花蓮地區有機大豆栽培面積突破50公頃,本場仍持續向農友推廣種植,不論是原有農友增加種植面積,或是新農友投入栽培,本場均十分鼓勵、積極輔導,期望農友搭乘著休耕地轉作的列車,賺到有機大豆一桶金。 青年農民蕭旭陽有機大豆面積亦從去年1公頃,擴增種植至3公頃,本場至田區輔導時發現,由於其種植時間不同,導致收穫期錯落不一,本場雜糧與特作研究室提醒,若豆莢已成熟應要馬上收穫,避免留在田間,遭遇雨水或其他氣候等不良因子影響。 青年農民柯春伎以大佃農身份承租土地,今年二期作便新種植1.5公頃的大豆花蓮1號,這次種植初期成長順利,至結莢時期每株均結實壘壘,預估產量每公頃可有1噸以上的收穫,無奈鳳凰颱風打亂計畫,雖然風勢不強,但瞬間雨量造成植株傾斜,一眼望去整片大豆田都變矮了。 本場至現場關心,與柯春伎叮囑補救措施,務必盡量扶正植株,避免豆莢接觸土壤,目前離收成還有一個月的時間,除期望氣候勿再有大雨再次造成傷害,若行有餘力,可進行田間固定措施。 邦查有機農場則因有機大豆價格好、銷路佳,年年均持續種植,並自行研發一套挑豆方法,即以傾斜的表面讓大豆滾落底部挖出的洞,將滾動程度不佳或顏色不好的豆子挑走,惟此仍需人力目視、作業效率不高,因此本場積極研發小型豆類選別機,期望未來能解決農友困難。 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是期望活絡農村土地,因此提供補助鼓勵農友種植規定之契作作物,其中適合花蓮縣種植的作物除硬質玉米外,大豆亦是農友的好選擇,尤其現在消費市場需求大、收購價格高,十分推薦農友栽種。
|
本場舉辦科技計畫研商會議 掌握未來成果績效
為增加場內同仁橫向聯繫、了解彼此研究項目,本場於9月10-12日,利用3天的時間,全場一同坐下來,討論未來2年科技、示範、競爭型及新興計畫,藉由場內長官及同仁的建議,增進自身研究成效,並建立跨域合作研究機制。 研商方式首先由課室主管說明課內重要發展方向、本年度績效達成情形,以及明年預期成果,而各研究室則針對轄區產業需求及重要需解決問題,擬定解決策略,並據以決定研究室發展方向以及列舉對應研究計畫,最後則由各研究人員報告個人104-106年之工作重點、預期成果產出等。 3天討論下來,研究人員對於場內計畫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除針對不足處給予建議,彼此亦提出不同的想法相互討論,例如有機作物影響品質最重要關鍵技術為何?有人認為土壤肥料不是重點,但以文旦以及金柑來說,栽培或病蟲害影響不大,惟有機質肥料的種類以及施用時機,均可能影響果實風味,且市面上可使用之資材稀少,值得深入研究。 由於部分同仁計畫的工作項目與實施方法不夠精確,本場黃鵬場長建議該部分撰寫應越詳細越好,除了審查委員能更了解計畫內容,在執行上自己也會更有條理,同樣的,目標達成評估指標亦要明確列出,如此未來在檢討時將更有依循。 在計畫撰寫方面,黃場長表示執行者的格局在哪,寫出的計畫格局也會在哪,場內計畫應從解決轄區產業問題而出發,雖然計畫最後終須寫成結案報告書,但這一紙報告並非最後成果,而是要看現況是否改變、農民或消費者的需求是否被滿足,才是真正的績效。 部分計畫極具挑戰性、執行困難度大,黃場長勉勵同仁,應小看敵人、放大未來成果,他期望同仁具創新思維,依循場內業務推動主軸-有機樂活、健康安全以及原住民農產業輔導,解決轄區問題、照顧弱勢,定能彰顯自身績效。
|
賀 五結鄉陳正義、吳宗紋、趙紳傑榮獲名米產地冠軍
|
‧五結鄉吳宗紋(左三)、陳正義(右二)以及趙紳傑(右一)以台稉8號榮獲全國名米產地冠軍,陳保基主委(右三)肯定其優異成果,期盼得獎人能以自身專業,生產高品質稻米讓消費者品嘗 |
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日前出爐,轄區由五結鄉農會之趙紳傑、陳正義以及吳宗紋,以台稉8號奪冠,另冬山鄉農會及三星鄉公所亦以台稉8號入圍,宜蘭市以高雄145號入圍,花蓮縣玉溪地區農會則以台農71號入圍決賽。
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前身為十大經典好米,103年度起農委會為宣導產地稻米品質、品種特色與價值,從個人轉為團體賽,由第一階段之地區鄉鎮評比前3名之農友組隊參加冠軍賽。主辦機關農糧署表示,今年計有14個縣市、52個鄉鎮、90隊(270人)參賽,第二階段24隊入圍,最後共8組(8個品種)獲得冠軍。
五結鄉獲獎的3位農友都是專業稻農,不但種稻經歷豐富,亦時常在稻米品質競賽中獲獎,如陳正義及吳宗紋分別為102、98年之十大經典好米得主,趙紳傑於100年獲得地區競賽冠軍,他們一致認為「用心」定能種出好稻米。而此次以台稉8號入圍決賽的隊伍,皆為宜蘭縣區內的單位,是適地適種最好的典範。
花蓮縣此次競賽由玉溪地區農會夏俊傑、陳建雄以及邱水涼農友以台農71號參選,此為香米品種,由於產量不高、種植管理不易,在玉里面積不到一百公頃,但3位農友長年種植台農71號、非常有經驗,雖然此次比賽未能獲得最終勝利,但已為玉里地區的稻米打出好名聲。
本場致力提升轄區稻米產業,在栽培管理方面,持續呼籲稻農控制氮肥施用,從田區土壤肥力檢測、合理化施肥宣導、發送葉色板讓農民比對葉色等種種措施,讓稻農從源頭控管水稻生長,讓生長期減低病蟲害發生。在品質方面,建立完善稻米品質檢測設備,讓農友可檢視收穫產品,以作為未來耕作參考。
本場黃鵬場長恭賀入圍及獲獎的單位及農友,他表示這次全國賽結合品種與產地概念,除可凝聚在地農友支持,亦達到整體提升國產稻米品質。本場將持續進行水稻品種選育,以及農友栽培、加工、土肥、病蟲害防治等相關輔導,期望轄區水稻產業更上一層樓。
賀 楊大吉研究員榮獲2014十大農業專家
‧吳敦義副總統(左)及國際同濟會黃武田先生(右)頒獎2014十大農業專家予楊大吉研究員(中)(圖片提供:國際同濟會) |
楊大吉研究員在場內任職以來,帶領本場研發團隊,投入轄區重要作物健康管理、土壤肥培管理技術、建立高服務品質的作物病蟲害及土壤營養診斷服務、省工栽培與環保農業機械改進,以及有機農業整合技術研究與輔導,研發成果卓著,囊括各領域並發表逾百篇文章,並技術移轉及商品化量產以嘉惠農民。
他同時有效引導轄區作物朝向優質、安全的生產模式、提升各類作物之產業競爭力,促使產業由1級生產,朝向2級加工與3級休閒等更具附加價值方向發展,並規劃與推動東部農業產業朝向精緻化的提升,建構東部有機樂活廊道、研發兼顧生產與生態的農田環境營造技術,促進宜蘭花蓮有機產業蓬勃發展。
楊大吉研究員在科技研發與農民輔導,均對社會及經濟有高度貢獻,今獲國際同濟會頒發十大農業專家,是實至名歸。
國際交流 認識農業科技、促進研究合作
‧9名德國師生來場參訪亞熱帶農業,本場介紹研發成果以及農民輔導服務 |
德國Münster大學來場參訪 認識亞熱帶農業與場內服務
為使德國青年學子認識台灣亞熱帶農業,德國Münster大學18位學生以及Otto Klemm教授,與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張世杰副教授於9月19日,參訪本場農業氣象、水稻、農業機械、土壤肥料以及病蟲害等相關試驗研究以及農民輔導、服務項目。
來訪的外國賓客對台灣農業以及本場服務有高度興趣,例如水稻的育種、栽培技術到農企業生產規模、均仔細詢問相關細節,在農業機械化栽培方面,觀看本場研發之連續式稻種溫湯消毒機實地操作,讓這群德國學子驚歎不已,在土壤肥料以及植物保護方面,本場介紹免費檢測服務、鼓勵農友檢驗田區土壤肥力,期望其合理使用肥料,以及作物健康管理、使用健康種苗、天然防護資材,以減少農藥施用等種種措施。
由於參訪者的專業在環境生態領域,因此對於農業對生態上的影響是他們關注的重點,而以上所介紹之研究以及服務,皆已實際應用於產業,讓他們確實了解本場在有機農業、作物健康以及維護自然環境的努力。
國際水稻研究所-Dr. Cruz來場 就水稻細菌性病害進行專題演講與交流
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Dr. Vera Cruz於9月25日來場,進行水稻細菌性病害專題演講,本場水稻及植物保護研究同仁獲益良多。
水稻病害和氣候變遷息息相關,尤其大氣溫度年年升高,因此IRRI與世界各研究機關密切合作,以溫度為條件,進行水稻抗病基因之篩選。此研究已進行多年,並持續發表成果,今年本場亦與其合作,引進30個抗白葉枯病品種/系,觀察其在花蓮地區的表現。
Dr. Cruz除了進行相關試驗結果報告外,其中尚未解答部份亦希望有研究人員能投身其中、繼續研究,另本場研究人員亦就台灣白葉枯病病徵和國外不同之處詳加討論。
身為抗病專家,Dr. Cruz亦向本場宣導抗細菌性水稻病害防治之道,她表示以藥劑防治水稻細菌性病害是不經濟的,仍以預防為優先,例如乾淨的種苗/苗床、氮肥管理以及良好的乾燥環境,都是必要的栽培管理條件,此觀念亦是本場時時宣導之作物健康安全觀念,期望農友能確實執行,才能確保良好收穫。
品牌定位與傳遞 青年農民重要的行銷課
‧農委會輔導青年農民,強化其行銷能力,持續開辦品牌行銷等相關課程,讓每個人都能建立成功的品牌 |
過去農民專注於生產層面,但如今資訊流通快速、管道亦多樣化,生產者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機會大增,因此品牌行銷對於青年農民來說是一堂重要且必要的課程,因此農委會委託中國生產力中心,於9月17日假本場推廣訓練中心舉辦「品牌定位及傳遞」課程,由該中心顧問黃若羽主講。
大家雖然對行銷一詞耳熟能詳,但真正要執行的時候往往摸不著頭緒,黃若羽從其本質解釋,即為「建立關係、不斷溝通」,而在這個不斷溝通的過程,亦即在建立對品牌的「信任感」,讓消費者持續留下印象、建立差異性,以及激發熱情。
而要如何完美的建立關係,她建議農友首先要專注於自身專業,之後將產品發展到極致,若有靈感要盡快執行,如此持續建立口碑。至於溝通的重點,則在於品牌的定位與差異化,好的定位容易在消費者心中產生獨特印象,並依此訴求為產品擬訂一套具體而完整的行銷組合(4P-產品、價格、通路以及廣宣),進而產生產品差異化、創造藍海策略。
本次課程講師雖從最基本的定義談起,但黃若羽結合大量業界案例,以及配合實際演練,讓學員絲毫不覺內容艱深或無趣,而在諸多案例中,「情感」佔有很重要的角色,她表示若能與消費者建立情感關係,彼此的連結度會更深刻,同時其對價格的敏感度會稍微下降。
黃若羽亦說明,她並不能告訴大家如何賺到大錢,可是若能確實了解基本的行銷策略規劃流程,以及熟悉品牌識別系統的運作,每個人都有可能建立成功的品牌,打造良好的行銷策略。
本場黃鵬場長表示農業需要新想法,不論是生產或經營管理都需要有新知識及技術來推進,因此本場持續辦理農民學院、青農輔導、原住民農產業等訓練課程,協助大家開創未來農業嶄新樣態。
本場人事異動
‧宣大平秘書 |
本場宣大平研究員調陞秘書,原楊大吉副研究員兼作物環境課課長,調陞為研究員,原作物改良課施清田課長調任為作物環境課課長。
作物改良課課長由葉育哲副研究員兼任,邱淑媛助理研究員兼任園藝與加工研究室主持人,張同吳副研究員兼任雜糧與特作研究室主持人。
103年11月 主要作物病蟲害預測
作物別 | 病蟲害種類 | 時 期 |
---|---|---|
水稻 | 紋枯病 | 上、中旬 |
褐飛蝨 | 上、中旬 | |
胡麻葉枯病 | 上、中旬 | |
白葉枯病 | 上、中旬 | |
縱捲葉蟲 | 上、中旬 | |
玉米 | 玉米螟 | 全月 |
葉斑病 | 全月 | |
雜糧及蔬菜/芋 | 斜紋夜蛾 | 全月 |
青蔥 | 小粒菌核病 | 下旬 |
疫病 | 全月 | |
薊馬 | 全月 | |
甜菜夜蛾 | 全月 | |
潛蠅 | 全月 | |
蔬菜、瓜果類 | 銀葉粉蝨 | 全月 |
瓜實蠅 | 全月 | |
果樹類 | 東方果實蠅 | 全月 |
十字花科蔬菜 | 小菜蛾 | 全月 |
斜紋夜蛾 | 全月 | |
黃條葉蚤 | 全月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